杨九俊
张晨晖老师的团队持之以恒地推进儿童整本书阅读,培养自主阅读者;孙莹老师的团队如琢如磨地建构支架,支持儿童自我挑战性学习。令人欣慰的是,他们理解并主张的先进教育理念,都已经在课堂生根。老师们提供的一组拓展型学习任务群的观摩课,可以看作学科实践的成功事例。因为这些课遵循了教学的基本规律,体现了语文学科特点,也契合了具体学习任务群的教学要求。
一、遵循教学基本规律
学科实践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共性即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个性即特定学科、特定知识呈现的教学特点。我们在小学语文“新课标背景下拓展型学习任务群”观摩研讨会上看到的课,都生动地言说着教学的基本规律。结合活动的主题和鲜活的现场,我非常乐意拎出三个关键词加以讨论。
1.情境
2022年版课标颁布以后,“情境”成为一个高频词,本次活动展示的课也都在努力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何以如此?这是因为核心素养就是在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表现出来的。教学也应该倡导“做中学”,在知识情境中,用学科典型的实践方式开展活动。于是“情境”就成了认知学习的基本载体。要明确的是,这里所说的情境,主要不是指人与人之间的精神联系,这个话题历来所论甚多,已经基本说清楚了。物态的情境在传统教学中常常可有可无,而它却是任务的土壤,是学习活动展开的依托。所以核心素养引领的教学对之加以重视是顺理成章的。就这组课来看,拓展型任务群的课堂教学情境不仅真实,而且让人心里踏实。因为我们看到许多课在核心知识学习的外围绕圈子,情境任务很“花哨”。笔者
认为学习情境应当是知识情境,常常是依据教材来衍生和拓展的。语文学科学习情境的创设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和语言的敏感。所谓真实,关键在于与学生生活的联系,与学生成长的联系。
2.挑战性
有些老师的语文课,学生多上一节少上一节是无所谓的,因为这些课没有挑战性,没有挑战性就没有获得感。教学的一个基本规律就是要让挑战性贯穿始终。这种挑战性主要指思维的“爬坡”。而要让思维“爬坡”,需要让认知和情感统一,并积极互动,相互激荡,使深度学习得以实现。这组课,无论是整本书阅读,还是“学科+”的拓展,都具有适度的挑战性。学生在接受挑战时,得到了老师和同学的有效支持。以孙莹老师团队的研究成果来说,都在合适的时机提供了学习支架,为学生与外部世界联系架设了桥梁。这样的课受到学生欢迎是情理之中的事。
3.出场
“出场”一词是借用了戏剧表演的一个说法。“素养是基于表现的,甚至一个概念,一种理论,其意义只有和人的行为习惯、行为效果联系起来才能得到真正的澄清。”(陈亚军《实用主义:从皮尔士到布兰顿》,江苏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第65页。)从这个意义上可以更好地理解“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的意义。课堂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在场,还要关注学生出场。要以学生积极的学科实践活动来构建学习的主线。这组课,学生出场常常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这不仅说明教学设计的价值取向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而且能看到学生在表现中成长。
二、体现语文学科特质
学科实践自当具有学科性、学科味。语文学习有一些基本规律是应当始终坚持的,而这些规律和特质在这组课中都得到了较好体现。
1.多读多写,多看多想
多读多写,侧重于“读万卷书”;多看多想,侧重于“行万里路”。“多读多写”是我国语文教育的一个传统。叶圣陶先生在谈打好语文基本功时就说过:“许多基本功都是从多读多写来练。”(叶圣陶《叶圣陶教育文集》第三卷,刘国正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189页。)拓展型任务群中的“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是从体制上把多读加以落实,而“跨学科学习”学习任务群则有倡导“多看”的意思。语文课程内容的设计,走的是读写融通的路子。“读”“看”“写”是贯通一体的。老师们对学生的“写”都很重视,因为“写”是语文素养的一个出口,是语文学习“出场”的一种重要方式。大家倡导“我手写我口”,写熟悉的;“我手写我心”,写感动的。这些都是对的,但还要强调“我手写我思”。否则,整本书阅读写的可能是片段摘抄,向生活打开的写作可能是记流水账。因此我们可以把“多读多写”“多看多想”当互文看,也可以表达为“多读多看,多想多写”。
2.思维的丰富性
教学就是引导思维。语文学科比之其他学科思维训练有其独特的要求。在逻辑思维训练中,归纳可能比演绎更重要。现在把“梳理与探究”列为语文重要的实践方式,而梳理正是归纳的基础。语文学科在思维能力培养方面还有独特的课程担当,这主要指形象思维的培养,特别要引导学生把语言文字符号转化成生动的形象。从这组课来看,老师们引导学生画整本书的情节线,畫人物关系图;在向生活拓展时,激活学生的联想与想象,都可以看出以思维发展为主轴的教学考量。按照2022年版课标要求,思维方式还包括直觉思维、创造性思维等。有老师在讨论这些可不可以教,答案应当是肯定的。以直觉思维的培养来说,我们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教学时设置引发知识的适当情境,并进行必要的方法训练。如可用速思法快速思考,甚至要求“跟着感觉走”;可以用预见法,通过猜读、假想预见“未来”;可以用间歇法,在紧张的思维训练中劳逸结合,以间歇制造直觉迸发的“窗口”;可用勤录法把突如其来、稍纵即逝的直觉记录下来。功夫不负有心人,只要我们“有心栽花”,精心养护,在学生那里,形象思维(直觉思维、创造性思维等)的美妙花朵一定会绽放。
3.语感和语理的贯通
按照杜威的说法,学习是从源初经验出发,通过“做中学”的经验过程,形成了实验的或称作反省的经验。而实验的、反省的经验又应当到源初经验中去应用、检验、完善。语文学习中语感与语理的关系即大致如此,感性的语文生活是语文学习的大地,而教学情境的语文与日常生活中自然状态的语文,有很大的不同。教学情境的语文要从语感向语理走,还要从语理回到感性的语文生活中。这组课中,老师们对某些学习内容或学习方法的归纳,以及随后的迁移应用,都体现了他们对语感、语理贯通把握的努力。
4.以文化人的德育动能
文以载道、文以喻道是语文成品的一个基本功能。发挥语文成品及相关学习材料的德育功能,是语文教学中应有之义。从这组课看,老师们都在学科育人方面留意了、用心了。令人高兴的是,老师们都是潜移默化地在教学中以文化人。“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通过词句,通过形象,通过意境,使思想教育在深刻体验的过程中自动形成。这才是语文的德育,是达到一种境界的语文德育。
三、落实任务群的具体要求
这组课都是关于拓展型任务群的。拓展型任务群的教学,一方面要考虑这一任务群的要求,另一方面又要考虑其语文成品的样式与基础型、发展型任务群的某些内容是属于“同一家族”的,自然要兼备那个“家族”的特点。
由于这次选登的只有“跨学科学习”课例,下面仅就这两个课例阐述。
这组课中“逐梦蓝天,拥抱未来”“奋斗的历程”,大体是学科内的综合性学习。这与“跨学科学习”任务群还不完全相同。任课老师尽可能按照“跨学科学习”任务群的精神去做的,因而基本路径是一致的。结合老师们的语言实践,我想应当强调“打开”:要打开知识与生活、与时代的联系,要打开不同课文、不同单元、不同任务群的联系,要让课堂向四面八方打开。应该强调“综合”,多学科知识的综合,多学科学习方法的综合运用。应当强调“学科”,不同学科都要进行综合性学习、跨学科学习。学科基本立场是要有的,我们要体现“语文的”,而不是种了人家的地,荒了自己的田。切记,关于这个任务群,课标首先说的是“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落脚则在“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落实到位,才是语文的“跨学科学习”。同时,如前面提及,涉及的文章体式等,则又要落实基础型、发展型任务群“同一家族”的相关要求。
(作者单位:江苏省教育学会)
责任编辑 张 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