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山杉 刘小蓉
[摘 要]周玉是成都市川剧研究院国家一级指挥、作曲家,从事川剧音乐工作46年。周玉其人,在川剧界集琴师、打击乐、作曲、配器、指挥于一身,是能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非常成熟的不可多得的戏曲音乐创作人才。
[关键词]周玉;作曲;川剧
20 世纪80 年代后,川剧舞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从几十平方米的简单小舞台变成了上千平方米的国际大舞台,戏曲音乐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场面”从原来在台角上只有几个人的伴奏,变成了几十人的大乐队。川剧配器也由过去的“七方”(乐队中把小鼓、大锣、大钵、堂鼓兼铰子、马锣兼小锣称为“五方”,加上胡琴、盖板、笛子、唢呐上下手,称为“七方”),加入了许多音域较宽的西方乐器,伴奏中出现了钢琴、吉他、长号、贝斯、竖琴等。
这期间产生了几位像李天鑫、王文训那样大名鼎鼎的川剧作曲家、指挥家,也出现了一批默默奉献、颇有成就的作曲家、指挥家。其中便有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川剧音乐传承人、国家一级指挥周玉。从“周玉”这个名字,便可窥见其父母的心思,一定是希望儿子成为家中的“通灵宝玉”。我们未见其人,便能想其温润如玉的形象。见到周玉,果然气质高雅、温润有方。虽年近六十,仍是神清气朗。
大家一见如故,畅所欲言。我们直言不讳地提出来第一个问题:“您的履历上写着出生于1965年,参加工作1977 年,当时才12 岁,是不是写错了?”周玉笑答:“没错。”
子承父业,自学成才
周玉自称“童工”,他生于剧团,长于剧团。父亲周治林是成都市川剧团的司鼓,周玉在娘胎中便听见父亲的锣鼓声声。彼时,周治林是成都市川剧团的“打鼓匠”(上手琴师,现为成都市川剧研究院国家二级作曲),那时乐队只有五到七个人,集中在舞台台口,统称“场面”,以锣鼓为主,由小鼓指挥。高腔戏中,台口还会坐一位专职的帮腔演员。
民间老艺人传有口诀:“红梭新锁一江香,只有七种腔。任它千变万化,只要打鼓匠会帮。”“打鼓匠”在川剧团中起着指挥的作用,引领着台上的“吹、拉、弹、唱、帮”,周玉的父亲就是老川戏乐队中的“打鼓匠”。有趣的是,周玉的哥哥周宇也从事了这一行,现为成都市川剧研究院国家一级演奏员,他们一家可谓“川剧音乐世家”。
因为母亲的户口在绵竹,周玉的户口随母亲,也在绵竹。因此他在成都连上小学的资格都没有,家乡又没人带他,怎么办呢? 周玉想学象棋,父亲认为那不能谋生;周玉想学开车,家里又没钱买车……父亲愁坏了,只能让孩子学自己熟悉的“川剧场面”,以此保证将来也能混口饭吃,“不学没出路呀”。
周玉7 岁开始学戏曲音乐,师从父亲的同事张兴全。先学竹笛,后学唢呐。好在他天资聪慧,一点就通,几年就基本掌握了川剧“场面”上的十八般武艺。
1977 年碰上绵阳地区川剧团招人,父亲带着他,赶到绵阳。顺利通过考试后,返回成都。不想当时的文化局长提出疑问:“这孩子才12 歲,你们说他这也会,那也会,肯定是骗人,我要重考。”
父亲又匆匆带着他赶回绵阳,由文化局长亲自坐镇,在剧院重开考场。周玉吹了笛子、唢呐后,局长问道:“你还会什么?”“还会打击乐。”“好。”局长叫人把乐器搬到台中,“敲吧。”周玉先敲大锣,再敲堂鼓,演奏了快一晚上。局长乐了:“你们没有骗我,给这小孩办入职手续吧。”
1977 年10 月10 日,周玉正式被绵阳地区川剧团录用,12岁便成了国家川剧团的正式职工。
参加工作的第一天,上午他才风尘仆仆地赶到绵阳,刚放下行李,晚上就跟团去梓潼演出,坐在台上打了三个小时锣。之后,他老老实实打了四到五年的大锣,从1980年开始自学拉胡琴。每次回成都,父亲就加强对他各方面的训练。周玉学了很多川剧音乐方面的技艺。1982年,他开始往琴师方向发展,吹笛子、吹唢呐、拉胡琴,无所不学,无所不会。
1987 年,成都市川剧院一二联合团成立,团长为张开国、副团长为谭愫。那时团里急需音乐人才,便从绵阳川剧团借调了周玉。就这样,周玉从绵阳到成都,成都到绵阳,来回跑了三年,到1990年才正式调进成都市川剧团。
初试牛刀,配器《傍妆台》
1986 年,父亲周治林接了个任务,中国唱片公司成都分公司的陈仲尧策划要为川剧曲牌音乐做一盒名叫《傍妆台》的录音盒带,要求以川剧“吹打乐”为主,把原汁原味的唢呐曲牌、笛子曲牌、锣鼓曲牌“傍妆台、将军令、醉花会”等融合为一部长90 分钟的川剧传统曲牌合集。川剧集中国地方戏曲之大全,属多声腔体系,包括了中国戏曲的四大声腔(梆子腔、皮黄腔、昆腔和高腔)。川剧的昆(昆腔)、高(弋阳腔)、胡(皮黄腔)、弹(梆子腔)、灯(民间曲调),还有少数吹腔剧目,均由“打击乐”统领。川剧有很多经典传统曲牌,记录这些曲牌的目的是留住经典,让川剧音乐能够流传下去。虽说这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好事,但工作量很大。收集难、选择难、制作更难,加上当时的酬金很低,又没人搞配器,陷入困境的周治林让周玉试试,只有21 岁的他,找了一本配器的书,边学边干,愣把任务完成了。
现在很多地方还在使用这盒《傍妆台》来学习川剧音乐,而《傍妆台》作为周玉的配器作品处女作也留在了他的创作史上。
如愿以偿,进高校深造
1990 年回到成都后,周玉进入了艺术创作高峰期,愈发如鱼得水。
周玉并未止步,他相继进入了上海戏剧学院、中央民族乐团、中国戏曲学院学习。2013 年,周玉被市川剧团直接送进了上海戏剧学院“全国青年戏曲高级作曲研修班”;2015 年,他进入“中央民族乐团全国青年指挥大师班”研习;2017年又进入了由中国文化部主办,文化部艺术司、中国戏曲学院承办的戏曲艺术人才培养“千人计划”高级研修班,周玉是该项目在四川省的唯一入选人员。
经过3 次高层次、高水平的学习经历,周玉的眼界拓宽了,音乐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打鼓匠”成长为了“作曲家”。
恪守初心,“一戏一风格”
中国戏曲,从来都是以“曲”为重,“曲”是戏的灵魂,而“打击乐”就是川剧音乐的灵魂。古有“七分打三分唱”“半台锣鼓,半台唱”的说法,由此可见“曲”对川剧的重要。
“曲”也成了周玉人生的最重要组成部分。
从1990 年回到成都后,周玉开始师从阳能老师学习川剧的戏曲配器,并向父亲请教川剧的声腔作曲。在乐队,他担任过指挥、作曲、配器,似乎是缺什么、他顶什么。但他最有成就感的还是作曲,最能体现他风格特征的也是作曲。
周玉作曲的《刘氏四娘》《黎明十二桥》《天衣无缝》《落下闳》代表着他的艺术追求,也获得了各种大奖。这四部戏的音乐风格迥异、各有千秋。
1993 年新编目连戏《刘氏四娘》由川剧中具有代表性的目连戲《刘氏回煞》等改编,其故事荒诞、情节诡异。
这部戏动作极大、技巧高难,表演以川剧独有的“鬼狐旦”为主,充分发挥“鬼狐旦”唱、念、做、打的表演才干。尤其是第四、五、六场,节奏性强、紧锣密鼓。一招一式,小鼓都打在点上。配合“飞叉”“飞刀”的特技表演,鼓点落得惊心动魄。音乐和帮腔推进着剧情的发展,辅助着演员的表演,高潮迭起,演得带劲、听得过瘾,观众叫好声不断。此戏由蒋立芳、周玉共同作曲。周玉充分发挥了自己对传统川剧音乐的传承能力,将川剧锣鼓的魅力推到极致,迄今都难以超越。
1994年《刘氏四娘》获第四届文华新剧目奖,刘芸获表演奖。同年《刘氏四娘》参加第四届中国艺术节南方片演出,获文化部颁发的优秀音乐奖。周玉特别高兴,这是他第一次获得单项音乐奖,那年他29岁。
2010年,周玉独立担任了新编现代川剧《黎明十二桥》的作曲、配器、指挥工作。这是周玉第一次完全独立创作,所以意义格外深刻。
《黎明十二桥》是现代戏,描写了1949年12月临近成都解放时的中共地下党员与国民党斗争的故事, 由王超、王玉梅主演。该剧的音乐主题用一句国歌起,然后接川剧最有特色的高腔曲牌“红衲袄”,既有时代感,又不失川剧的本色。更为突出的第三场和最后一场戏“刑场”,前后几百句唱词都由周玉非常用心地一句一句地配曲,慷慨激昂,动人心弦,颇有《柴市口》之风。该剧曾获成都市第八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至今仍是市川剧研究院的保留剧目,这部戏也是周玉走向独立创作的转折点。
2018 年底,周玉担任了国家艺术基金2018 年度舞台艺术创作资助项目——新编川剧《天衣无缝》的作曲和指挥。
刚从中国戏曲艺术人才培养“千人计划”高级研修班回来的周玉,启用了多达68人的大乐队。他在戏中进行了很多大胆的创新和改编,加入了大量的西洋乐器,让演奏完美地烘托了剧情、渲染了气氛,现代感很强,让传统的川剧唱腔取得了新的突破,使唱腔曲调与演员的精彩演绎相得益彰。
周玉说:“《天衣无缝》是一部谍战题材的新戏,题材决定了这部作品的音乐必须有所突破。想引人入胜,就需要用音乐去营造紧张的气氛,在贵婉和资历群护送于先生一家的那一段,以及贵婉得知资历群真实身份后用刀叉和他暗中较劲的那一段,观众都能听出音乐、唱腔很多的新意。”此剧被业内外称为“音乐佳作”。
2019年,在成都市川剧研究院创排的国家艺术基金2019 年度舞台艺术创作资助项目——新编历史川剧《落下闳》中,周玉又一次担任了作曲、指挥。这次的乐队有55人。
《落下闳》是一部关于中国古代天文学家落下闳的历史戏。说起浑天仪,多数人只知道张衡,很少有人知道浑天仪的创始人落下闳,更少有人知道落下闳是四川阆中人,以及太空中还飘着一颗由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命名的“落下闳小行星”。
关于落下闳,史书上很少记载。《史记·索隐》引《益部耆旧传》:“闳字长公,明晓天文,隐于落下,武帝时征待诏太史,于地中转浑天,改《颛顼历》为《太初历》,拜侍中不受。”川剧《落下闳》仅据这39 个字,编出一部两个小时的大戏。该剧2023年4月在央视戏曲频道《九州大戏台》播出。
在《落下闳》这部剧中,周玉的投入最多,音乐创作完全靠自己苦心琢磨。光是主题曲的音乐,周玉就翻来覆去地想了十几天,借鉴了许多作品,但都觉得不理想。怎么能把主题融入川剧的音乐唱腔,让感觉回到川剧本身?因为主题曲是贯穿全剧的核心,既需要符合人物的身份,也要有优雅、含蓄的感觉。周玉在苦思冥想后,采用了具有古典风格的川剧昆腔,乐感古朴空灵,“吟”的特色也很鲜明,使人感受到星空浩瀚,万物空灵,全剧的音乐采用了降调处理,都比较内敛。
说到兴浓处,周玉还兴致盎然地唱了一番:“浩瀚穹宇,日躔月离。河汉间,映照着生生大地,祥瑞兴,万物启。天人之际,上下求真理”,果然典雅动听。
周玉参加作曲、配器、指挥的作品很多,其中还有:川剧《桂英与王魁》《沃野炊烟》《爱情天梯》《乌蒙山脊梁》《传说陈麻婆》《琵琶声声》《庆云宫》《芙蓉花仙》《白蛇传》《九美狐仙》《欲海狂潮》《尘埃落定》《望娘滩》等;川剧戏歌《蜀相》《静夜思》《成就每一个梦想》《三字经》《成都的桥》《铃儿响叮当》《成都美,美成都》;滇剧《张桂梅》《水莽草》《贵妇还乡》;京剧《落梅吟》;木偶剧《小放牛》等。
守正创新,薪火相传
关于“守正创新、薪火相传”的问题,我们特意走访了原四川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原四川省文联主席李致。94 岁的致公,兴致勃勃地谈了一个多小时的川剧,他说:“川剧又好看又好听。”致公举了很多例子,从阳友鹤、周企何到陈书舫、竞华,还谈到周总理特批为川剧名旦廖静秋拍彩色电影《杜十娘》的历史故事,他特别强调的就是“守正创新、薪火相传”。
让这又好看、又好听的川剧传下去,也成了周玉一生的使命。
埋头苦干的周玉除作曲、配器、指挥,还热衷于川剧的艺术传承,多年来默默做着“听川剧打击乐,看非遗进校园”的公益活动。周玉从2009 年开始就在各个中小学上课,教学生“打击乐”、唱戏歌、编戏舞。到现在,周玉每周要去三所学校上三堂课,有时还会带着女儿小桐做“传、帮、带”的工作。他把一生的心得都毫无保留地教给了学生。
因戏结缘,爱为动力
周玉的妻子马丽是名家刘芸的得意门生。
2023 年5 月,刘芸应邀参加中央电视台的《角儿来了》专访节目,便带了马丽和几位弟子。节目中,刘芸谈到自己的九大高难技巧,并让高徒代为演示。马丽一个人就表演了 “卧鱼”“飞坐莲上桌”“金鸡独立”“绕口令”四大技巧,足见马丽表演功夫之全面。
作为国家一级演员,马丽的表演细腻传神、技不输人,她的“唱、做、念、打”,“手、眼、身、发、步”俱佳。看过马丽的《庆云宫》《女吊》《出北塞》,都会惊叹她的“四功五法”了得。声如莺歌、容貌绝佳的她没得梅花奖,真是可惜了。难能可贵的是她心态很平和,只是淡淡一句:“机缘嘛”。
她和周玉的认识很简单,也因“机缘”。
1984年,他倆都在绵阳地区川剧团,团里的年轻人住在一个筒子楼里。每天早上演员要吊嗓,乐队要拉琴,演员也会找琴师练习。一次,马丽找到周玉,想练一下《拷红》,可是没有曲谱。周玉问:“有带子吗?”马丽点头:“有。”周玉说:“有带子就行,我来记谱。”
“太牛了,听带子就能记谱。”马丽顿时心生敬意。
一来二往,马丽爱上了多才多艺的周玉,周玉也迷上了俏丽活泼的马丽。周玉和马丽于1 9 8 4 年相识,热恋十年,直到相继调入成都市川剧团后,才在1994 年结婚。之后的29年,他俩不仅成了生活上的好伴侣,更是艺术上的好搭档。
在2017年上演的传统川剧《庆云宫》中,马丽担任了女主角,周玉作曲。他努力做出了新的尝试。周玉说:“《庆云宫》中原本只有高腔的‘帮、打、唱,我在这一版中加入了一些川剧昆腔,尤其在《庆云思夫》一折中我运用了昆腔‘一江风的音乐元素,加以创新,设计了大段的昆腔唱段,很好地表现出此时的郗氏孤独、压抑、思夫的情绪。在《御园泄密》一折中我设计了用‘唢呐昆来表现金、苗二妃粗犷的性格,在《庆云悲祭》一出戏中用‘笛子昆来表现郗氏恍惚、悲伤以及近乎疯癫的情绪……把昆腔的演唱和传统的高腔徒歌演唱融为一体,对整个戏的音乐乃至人物都起到了帮助和提升的作用,同时还用曲牌‘北不识路设计出了女帮腔徒歌式的主题歌吟唱,效果很好。”
妻在台上唱,夫在台下帮。妻唱夫随,成了他俩的生活常态。
周玉倍感幸福的是,女儿周小桐也成了自己的创作伙伴。有着广播电视学和电子音乐双本科学历的她,因为从小耳濡目染,也爱上了川剧音乐,并在毕业后常常参与周玉的创作,协助周玉做一些配器工作,时不时也作点小曲,还获了不少奖项。
时代给了周玉忠厚真诚的本性。他不计报酬,全力以赴,真正做到了哪里需要,就出现在哪里。要作曲,他就没日没夜地作曲;要指挥,他就激情四射地指挥;要配器,他就认认真真地配器。几乎团里的每一次演出,都有他的参与。
他如一片绿叶默默地辅佐着团里每一朵“梅花”的绽放。
周玉很低调,每次主创人员合影,他都站在最后、最边,很少出头露面。
真诚勤奋,不断追求
为了更准确、更深入地认识周玉,我们还联系了几位老友,想听听他们的看法。
成都市川剧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中国戏剧二度“梅花奖”获得者、国家一级演员陈巧茹,她虽然和周玉同在一个剧团,但合作不多,对他的印象很好。“他在我们剧院做了很多很多的指挥”。最近陈巧茹的《花自飘零水自流》便由周玉担任指挥。
上海戏剧学院教授、中国戏剧二度“梅花奖”
获得者、国家一级演员田蔓莎的评价是:“周玉和马丽给我留下的感觉,是非常努力勤奋的两个人。他们一直非常执着地追求艺术,在川剧这块土地上,携手共进。而且他们对人、对艺术,都非常真诚。
我是很喜欢这两位艺术伙伴的。”田蔓莎和周玉合作过川剧《死水微澜》。
成都市川剧研究院副院长,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王玉梅说得很具体:“我和周玉的合作很多。我夺梅花奖的剧目《燕燕》是他担任的指挥。
原创现代戏《黎明十二桥》也是周玉担任作曲、配器、指挥,其中好几段唱段我都很喜欢,还经常作为单独曲参加综艺节目进行演出。在《岁岁重阳》中周玉担任了配器和指挥,这出戏是我从事川剧艺术三十余年来现代戏的唱段里最满意、也是最喜欢的。周玉创作的川剧戏歌很多,还进学校做了很多川剧锣鼓、川剧音乐等教学、推广工作。应该说周玉是目前川剧界集琴师、打击乐、作曲、配器、指挥于一体,能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非常成熟的不可多得的音乐创作人才。”
蔡少波是成都市川剧研究院党总支书记,又是周玉艺术上的合作伙伴。他说:“从《爱情天梯》《天衣无缝》《黎明十二桥》,到《落下闳》都是我当导演,他作曲、配器,我俩合作比较默契。我们都希望川剧要姓川。他在配曲当中,对川剧传统的把控很守正。他对川剧的昆、高、胡、弹、灯,特别是对高腔曲牌的把控,继承得比较好。他有上手基础,传统底子很厚实,没有离开川剧的本体,衔接得比较好,创新能力也不错。周玉从40 多岁到50多岁这十多年,正值壮年,勤奋、好学、主动、能吃苦,创作不辍,佳作纷呈。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他的作品还来得快,从不拖时。在近几年来的合作当中,他不断地在丰富自己,从稚嫩到成熟,越往后头走,就越成熟了。包括《山杠爷》《天衣无缝》《落下闳》《潮起大江》,他的作曲确确实实能充分发挥演员的能力,唱起来很有川剧味儿,听起来入耳动听,受到专家、评委、演员、观众的一致好评。他对乐队指挥的把控、训练,配器作曲、情感训练、节奏训练,都是强项。他还担着很多指挥工作,不管是谁的作品,他基本都能指挥。他是中青年作曲家中承上启下的佼佼者”。蔡少波还开玩笑地说了句:“他活儿好,还从不讨价还价,少有的价廉物美呀。”
工作了46年的周玉,早就算“超期服役”了,但大家都希望他今后还能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为川剧的“守正创新、薪火相传”做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简介
白山杉,四川传媒学院编导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刘小蓉,四川电影电视学院讲师。
责任编辑 郑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