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莉
(古蔺县政府投资工程建设中心,四川泸州 646500)
随着工业技术和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物质生活水平的需求不断提高,对城市空间以及生活环境也逐渐有了新的要求。因此近年来也展开了一股建设热潮,大量的老旧城市更新被提出,老旧小区的改造以及再呈现已经迫在眉睫。然而,随着生态节能、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出,对于老旧区域的改造已经不能直接推倒重建、新建,而造成大规模的城市群落破坏以及生态影响。在这样的前提下,对旧城区中依然有使用价值的旧建筑再利用逐渐成为被认可的建设方式,使原本失去活力的旧建筑焕发生机,并用小成本的改造代替大规模的新建,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和资源浪费,这也符合当下的发展理念。
在中国城市的更新过程中,很多分布于城市外围和周边的工业区和工厂从原址不断迁出,而新时代产业结构的改变也使得这些原始的工业区失去了活力,逐渐闲置甚至废弃,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已经失去使用价值。因此,对旧工业区进行更新与改造利用可以很好地解决资源浪费问题,同时,优秀的改造也能够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应。
更新与改造可以发生在任何老旧城区,而在这其中,旧工业区的更新与改造却一直是建筑行业关注和讨论的热点话题。旧的工业区,在选址的时候会靠近城市边缘,然后由于城市的扩展与发展,曾经的城市边缘在城市化进程中逐渐变成了现在的城市发展区,城市新区,城市新投区等等,周边的写字楼,商业综合体层出不穷,很多旧工业区更是成为城市新型的高精尖人才聚集区,这就造成了此类工业区不得不发展,不得不更新的主要原因,并且因为工业区的仓储类建筑的空置这个普遍社会问题以及此类建筑自身的兼容性,给城市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多面性。
旧工业区的设计由于工业性的自身功能需要,通常建筑在布置的时候,具有空间结构开敞、采光良好、布局规整、造型平整简洁等特点,较之一般的民用建筑,具有较大的改造优势。如在空间结构上:工业建筑通常不仅层高较高,跨度也大于一般的民用建筑,如有些单跨厂房的跨度就有24m,甚至更大。这种大跨度的空间为以后改造时进行空间重塑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既可以直接利用大空间,也可以增加隔墙,划分为小空间使用。同时,在平面形式上:旧工业建筑一般都遵循生产流线进行建筑空间布局,以保证生产效率的最大化。因此,建筑平面大都方正规整,以适应不同建筑功能的使用需求[1]。
工业的发展进步必然会带来建造技术的不断提升,而工业区的建筑在结构、材料等方面总是随着时代进步而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建筑技术的革命往往诞生在工业区,而新技术的运用也会带来设计师对于造型以及片区更新的新灵感,如伦敦水晶宫。可以说,工业建筑常常是一个时代的最高水平的建造技术和设计理念的代表,同时极具特色的工业元素也可为之后的改造再利用提供独特的“标签”,例如蓝天组改造的维也纳社区煤气罐,其独特的造型也让这个项目成为当地的地标。
工业区的建筑的主体结构的耐久年限通常都为几十年之久,但是其承载的使用功能却难以跟时代发展的步伐。改造和再利用旧工业建筑,不仅能够充分发掘旧建筑的适应潜力,能够最大程度上节约投入资金,减少建设周期,达到二次利用的目的,抛开已经成为新区的工业区[2]。即便由于老旧的工业区目前的发展仍然处于较为滞后的非中心地带,利用旧建筑改造赋予的新功能、创造力,仍然能够带动周边街区的发展,为其带来更多的经济价值,使社区重新焕发生机。在这一点上,比较成功的例子就有北京798 厂区改造,废弃的工业区成为充满活力的文化创意产业园。
工业发展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人们创造了极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每个城市的工业区都可以说承载了很大一部分时代的记忆。特别是对于某些工业城市,可能一个家庭的几代人、一个片区同一年龄段的一群人都与某一个工厂存在特定的联系,彼此间形成了难以割舍的沉淀。工业区作为人类工业发展历史的实质载体,承载着一个城市某个阶段独有的历史特征和文化。尤其是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特殊地位的工业区,其历史价值、社会价值尤为显著[3]。
对旧工业区的建筑空间改造和再利用,总的来说就是保留原有建筑中最具代表性的特征,通过有效的设计手段,在营造场所记忆的同时,为建筑注入新功能、新活力,最大程度的发掘建筑价值。对旧工业区建筑而言,因为特殊的功能对空间形态的影响,往往有着特殊的改造方法。
工业建筑由于对生产和存储功能的要求,一般而言都是高大宽敞,空间的隔断和阻断性构件较少,便于进行各种公共空间的在组合和再创造。因此,在改造和再利用的过程中,总是能够依据新功能的要求对工业区建筑群落的空间进行重新组织。例如,可以在其中进行竖向划分,将大空间打造为一些独立的小空间;或是横向划分,创造夹层空间,空间纵向与横向划分如图1所示;又或是在局部区域进行加建、扩建等。空间重组的形式多样,可适应的建筑类型也很丰富。
图1 空间纵向与横向划分
色彩总是会对人的心里产生影响,整个片区的色彩规划以及光彩照明设计,能给城市公共空间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创造一个自然、和谐、舒适、整洁的环境时,灯光的运用,总时能给一个失落的角落带来生机和活力,材料的选择也较为考究,通过其纹理、色彩、质感、光泽营造合理且适合的气氛。工业建筑集群中必然会有大量的工业元素的遗存,大到结构构件,小到门窗,甚至是一些时代性的标语,这些存在于建筑中的要素有其自身的个性,因此在色彩与材料的选择上需要与它们相互融合,彼此产生呼应关系,有效地将新与旧结合起来,使得整个城市的空间显得相得益彰。
3.1.1 上海1933 老场坊项目概况
1933 老场坊位于上海市虹口区,其地处上海中心城区,改造前为废旧的廉价仓库。1933 老场坊共有四栋建筑,其前身为原上海工部局宰牲场,1 号楼是当时远东地区功能最现代化的屠宰场。建筑经过历年加建,内部被分隔成互不相通的封闭空间,楼面也是历年改造翻新,风格各异。如今,通过创意产业功能的注入,老场坊已成为地标性的创意产业中心、顶级消费中心[4]。
3.1.2 上海1933 老场坊改造措施
由于历史进程中老场坊曾被不同单位作不同用途,加建、改建情况混乱,甚至表面被各色马赛克、饰面砖、涂料、木材等覆盖。因此,在进行改造时最开始进行的工作就是对城市空间进行重组,在建筑群落的顶层增设天桥廊道以作为观景平台,拆除不必要的阻断,整合成流动的大空间。
另外,1933 老场坊整体更新中,建筑保留部分基本全为混凝土建造,加之层次丰富的廊道设计,以及独特的“伞形柱无梁楼盖”结构形式,极具个性化和时代特征。因此改造时加强了建筑自身的属性,对混凝土表面进行清洁维护,去除多余构件,最大程度保留历史建筑的原真性,同时也恢复了原本工业建筑室内空间简洁流畅的特征。
虽然有现代元素的加入,但在整个建筑群落的色彩上都与内部混凝土冷硬的色调相协调,黑色的金属与玻璃,点缀在水泥灰色之间,使整个片区的空间在保留历史厚重的同时也增添了现代的活力。公共设施的布置也遵从极简原则,整体风格依然呈现工业化的极简风格,和谐统一。加建部分的黑色金属与玻璃的使用如图2 所示。
图2 加建部分的黑色金属与玻璃的使用
3.1.3 上海1933 老场坊项目改造小结
1933 老场坊在改造过程中很大程度遵循了“无为”的原则,除了为满足功能需要而进行的城市空间整合,其余的改建工作很少。在整体环境营造中,保持建筑群落原有的个性,并且适当地加入现代化元素,呈现时代发展的历程,展现了具有文化价值的老建筑的新生。
3.2.1 重庆北仓文创园项目概况
北仓文创园位于重庆观音桥附近,其前身为江北纺织仓库,建于1956 年,其后一直是重庆纺织业的生产和物流要地。随着纺织行业的衰落,江北纺织厂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留下了空空荡荡的库房。借助重庆兴建文创园区的浪潮,废弃的北仓重获生机,成为城市文化创意平台的创想空间。
3.2.2 重庆北仓文创园改造措施
北仓区作为一个充满了仓储空间的区域,其内部建筑的形式多呈简洁,宽敞高大。北仓作为一个特殊的改造建筑,后被改造成为图书馆,成为人们聚集和停留重要的空间,它的改建成为整个区域的标志,在进行更新改造时没有对其本身进行过多的干涉,保留了这个区域随历史留下来的原汁原味。仓库改造前如图3 所示,仓库改造后对屋架的保留如图4 所示。
图3 仓库改造前
图4 仓库改造后对屋架的保留
建筑原有的砖石结构给空间增添了味道。建筑从外入内,首先经过斑驳老旧、采光不佳的砖石通道部分,然后进入融合诸多现代元素的开敞明亮的大空间,前后形成对比,由旧至新,如同历史发展的轨迹,正是所有更新应该遵循的脚步。入口空间与主体部分对比如图5 所示。
图5 入口空间与主体部分对比
此外,一些旧时的标语也被保留了下来,醒目的色彩、斑驳的外墙也在铭记这过往历史,也为今日的新建筑增添了一丝趣味。
3.2.3 重庆北仓文创园项目改造小结
北仓在进行改造时没有作过多的建造,除了对保留部分的“翻新”,便是根据新功能进行的室内环境布置,但胜在新与旧的把控上。不仅是材料、结构的和谐统一,更将时代的记忆赋予在这座建筑当中。
针对旧工业区的更新改造与再利用,是一个全新的城市更新观的表现,建筑群落与城市空间不再是一个静止的、一成不变的非生命体,而是被看作一个能够进行新陈代谢的生命体,作为人们行为和生活的载体,它能够通过自我更新而完成自我调整、自我发展,由此而适应外界的新需求[5]。工业区之所以通常会改造为而成为文化及商业载体,正是因为其自带的文化属性与历史价值,正是城市文明与发展所需求的特质之一。作为一个特殊时代的产物,旧工业区不应该成为废弃的垃圾,而应是历史记忆的一个节点,继续生存、发展,记录一个又一个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