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芳军
(陕西省宝鸡市陇县林业工作站,陕西 宝鸡 721200)
森林是改善自然生态环境的突破口,加强植树造林,扩大林业工程规模,有利于建设宜居生态环境。一直以来生态环境保护都是人们关注的重点话题,林业造林工程日渐成熟,但实际施工中还会出现质量问题。因此,有必要针对林业施工技术进行质量监管,不断完善工程质量管理制度,明确栽植技术要点,加强栽植管理与栽培记录等工作,全方位实现对林业施工的质量监管。
城市化发展进程下,如今城市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居民对周围环境要求也更加详细化,绿色生态理念深入人心。林业工程建设旨在扩大林业覆盖面积,提高森林绿化率。现阶段林业施工技术要点大致如下。
(1)施工前的准备工作。农业工程烦琐且周期较长,需提前做好相应准备工作,保障林业工程施工质量。施工环节,由于栽植对象都属于活体,容易受到外界自然条件的影响,所以林业工程施工具有一定的季节性特征。施工前应做好现场勘查,判断当前气候条件与土壤地质情况,做好苗木栽植规划设计,根据不同苗木的生长周期与形态特征,通过苗木间的科学搭配,强调林业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作用[1]。
(2)平整与清理,造林施工时,提前处理现场垃圾,清理区域内的杂草,保持地面整洁,随后在土地上铺一层基肥,再对绿化地平整处理,要求栽植土必须达到自然排水标准。科学控制换土厚度,一般地的厚度需达到45cm 左右,采用人工手段让地形呈现出自然下降的趋势,随后对土层消毒,禁止使用高毒残留的农药。
(3)科学整地。林业施工中,整地是人工造林的基础,可有效改善林立地条件,调整地形,通过科学整地提高造林成活率,改善幼林生长状况。整地主要有局部整地和全面整地两种,局部整地中带状整地适合用于山区林业工程;全面整地指的是将施工区域内所有土壤全部翻垦处理,该方法适合用在地势平台的区域。
(4)移植施工技术。为保障树木健康生长,需科学设定栽植或移栽时间,一旦时间选择不当,将会影响苗木成活率,甚至会加大后续养护成本。建议在初春或秋末移植苗木,如图1 所示,按计划把握苗木移植的施工进度,保障这一环节的施工质量。
图1 林业苗木移植
以质量为关键,强化林业工程实践中的质量观念,根据林业发展的内涵与特征,科学控制造林密度、苗木规格,提高林业生态效益。从生物特性角度入手,打造系统化林业工程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兼顾补植补造等工作,全方位保障工程建设质量,将质量监管深深的贯穿于施工的全过程,从项目立项阶段开始强调质量要求,随后从招投标、施工、监管等环节入手,紧紧围绕质量要求,分析工程施工期间可能存在的风险问题,对质量问题设定应对方案。施工期间做好质量检测工作,结合阶段性核查的质量关措施,完善质量监管制度,从而提升林业施工质量[2]。
林业造林工程施工环节,要求施工人员严格按照设计图纸完成各项施工操作。施工图设计时,提前安排人员进行实地考察,确保图纸与造林规划相符合。林业施工期间,应根据图纸展开规范化施工,按照当地土壤质量情况确定准备栽植的树木,随后根据树木自然生长习性,对土壤进行科学整地,及时清理杂草与灌木,完成土壤深翻处理,保障林业施工的科学性。
从某种程度来讲,苗木栽植质量会对林业施工质量产生直接影响,所以在林业施工时必须严格筛选苗木,按照地域性气候与土壤条件选择苗木,或提前将苗木种在试验区,试种的时候保障区域内土壤和实际情况一直,观察苗木生长情况,确定苗木移栽的要求,确保栽植期间可以有效提高苗木存活率。选择苗木后,在苗木运输期间保护好苗木,将其运输到栽植区域内,及时栽植,防止苗木停留时间过久而植株死亡,提高苗木成活率。栽植结束后,在林区四周设立安全警示标识,如图2 所示,通过警示标识有效保障施工质量,提高施工质量管理水平[3]。
图2 安全警示标识
林业施工过程中,要求施工人员与管理人员必须加强对施工过程的质量监管,健全相应管理制度,保障工作人员能够更好的提高施工质量,按照规定进行各项施工环节的检查,及时发现施工中的问题,在健全工程质量监管制度的基础上,确立奖惩制度,提升人员施工积极性,为林业工程施工质量的提升提供帮助。统筹全局,提高林业工程规划质量,实施有效的质量监管措施,明确工程规划目标,综合林业工程建设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等长期效益,增强目标的实践性,根据目标做好林业工程规划工作,以工程规划目标为驱动保障林业施工质量。科学规划工程任务,对区域内的资源现状进行清查,以生态资源可持续利用为重点,完成环境影响评价,综合阶段性林业工程目标,创建林业规划建设质量保障体系。影响林业施工技术与质量的因素主要包含自然环境因素与人为因素两部分,有必要建立自然环境监测预警体系,科学防治病虫害,避免火灾事故影响营造林质量,加强对人员的监督管理,谨防灾害风险。
对于林业工程来说,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做好林业科学布局工作,要求根据地域实际情况完成工程建设,提升林业施工质量。监管人员需全方位采集并分析林业数据,以地质条件为基础确定工程建设目标,明确任务要点,为接下来的工程设计与优化布局提供科学参考依据。与此同时,全方位考虑气候与降水变化造成的影响,真正意义上做到因地制宜,从根源处提升林业施工质量,加强对质量的科学监管。比如综合立地条件与植被分布状况,选择示意的树种栽植,以适地适树为关键,选择乡土树种,提高林业树木成活率。此外,还需合理规划林业栽植面积与栽植密度,通过对立地条件的应用,提高林业施工质量。
2.4.1 加强林业施工养护
林业造林工程施工与栽植完成后,需要对苗木进行后期养护工作,科学编制工程养护方案,完善施工养护措施,以提高苗木存活率为目标,健全工程养护管理制度。后期养护环节,安排养护人员定期掌握树木生长态势,定期清理造林区中的杂草与灌木,对苗木浇水施肥,及时更换新苗木,以保障养护质量为关键,加强林业施工养护管理。与此同时,有必要将养护工作纳入人员绩效考核的范畴,这是强化林业施工养护监管的有效方式[4]。
2.4.2 完善林业工程建设监管体系
强化林业工程建设管理,完善相应监管体系,基于实践层面保障林业工程施工质量,树立全过程管理理念,以施工监管为工程管理要点,科学落实工程规划设计、招投标、施工、监管等环节的管理措施,落实相应责任。做好林木栽植后的科学管护工作,严格监督整体管护情况,尽可能的做到“栽一片,活一片”,创建合理的林业工程评估系统,利用信息技术做好工程有效评估分析,从资金使用与工程质量等方面入手,做好各项评估工作。创新林业工程质量监管机制,确定施工监管工作在工程施工质量方面的重要性,不断完善工程监管制度,必要时可采用招投标的方式确定第三方单位,实现对工程的全方位监督管理,谨防人为因素导致的工程施工质量问题。
2.4.3 加强林业工程建设资金监管
对于林业工程来说,资金是工程施工建设的重要基础,有必要全方位加强资金管理,为林业施工质量的提升提供保障。根据工程规模与施工现状设立专项资金管理机制,做好林业工程重点规划与监管,完成对资金的有效规划,不断完善资金管理制度。实施资金预算管理,在施工期间严格按照预算与设计情况实施预算计划,以动态化的监管措施及时发现资金预算中的问题。加大资金监管力度,严格监管资金流向以及具体使用情况,通过对资金使用效率的分析,找出资金使用的不足。
该平台旨在实现对林业施工技术与林业工程的质量监管,平台内集林业资源数据采集、数据更新、数据管理以及统计分析为一体,采用GIS 与大数据分析技术,实现对林业资源的全方位监管,确立林业动态监测与管理平台,提高林业信息化基础支撑能力,最终形成立体感知与协同高效的“互联网+”林业发展新动力,为后续科学造林、林业资源调查、林业保护等工作的开展提供科学决策依据,从而推动林业施工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有序进行。林业资源在线调查与管理系统架构如图3 所示[5]。
图3 林业资源在线调查与管理系统架构
林业质量动态监管云平台的大致框架如图4 所示,整个平台共包含3 个部分,第一层即“三大中心”集盖云数据中心、监督指挥中心与宣传展示中心于一体,负责对采集到的林业施工数据进行总结分析,提出科学监管决策。林业生态监管服务平台致力于林业数据管理、资源展示、数据交换、应用开发以及数据共享等。
图4 林业质量动态监管平台大致框架
此外,林业指挥应用系统主要分为森林资源监测系统、业务应用系统、公共服务系统,该系统的应用旨在综合林业工程所有资源数据,打造集森林、湿地以及生态资源监管为一体的监管平台,实现对林业资源的精准定位与动态化监管,最终形成立体化感知的林业发展模式。凭借大数据技术,智能分析各项数据,实现生态灾害监测,提高应急管理能力,并为林地审批与施工质量控制提供科学参考依据[5]。
总而言之,林业工程中,为了有效提升林业施工质量,施工单位不仅要严格按照现场实际情况明确施工技术要点,还要注重科学统筹规划,从全局的角度出发实施林业施工质量监管工作,进而保障林业施工质量。综合大数据与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创建林业质量动态监管平台,实现对林业施工全过程的动态化监管分析,从而提高工程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