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县域共青团基层组织改革以来,团大新县委通过严格入团标准、强化组织功能、促进作用发挥、健全育人链条“四项举措”,改革团员发展和教育管理机制,努力破解团员标准不够鲜明、团组织育人功能不全、团员青年发挥模范作用不够、团员队伍“成色”不足“四大问题”,推动党、团、队育人链条相衔接相贯通。自改革工作开展以来,大新县2022年度荣获市级以上“两红两优”荣誉个人18人、集体14个,与上一年度同比增长220%,改革育人成效显著。
完善积分制入团细则,把好团员发展第一关。制定印发《大新县积分制入团实施细则(试行)》,通过量化标准、分数累积、民主评议的方式,构建起中学团员发展的完整评价体系。聚焦“入团积极分子”和“团的发展对象”如何产生两个关键环节,对焦思政考评、团课学习、志愿服务、荣誉表彰、参与管理综合素质、日常表现等维度,对学校领域团员发展对象进行全方位考察和综合评价,使发展入团的过程成为增强组织意识的过程。
强化专项督促指导,严把团员发展过程关。县级层面落实1名专员负责团员发展工作,指导各中学团组织严格执行团员发展“十步骤五必须”,不定期对各级团组织新发展团员发展情况及录入情况进行抽检,每年至少开展2次集中核查,对核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各团组织主要负责人,并跟踪后续整改情况,切实解决手续不全、档案缺失、突击发展等问题,使团员队伍规模更加合理、结构更加优化,实现团员纸质档案与电子档案协同核查、相互印证。
组织团员青年进企业、进村屯、进基地、进机关,开展巡边护碑、民族团结、红色传承、助残扶困、乡村振兴等主题教育实践,通过沉浸式体验、仪式化教育、社会化实践,创新“三会两制一课”、主题团日等组织生活,强化组织育人功能。深入实施《新时代中学团课教育指导大纲》,推动全县14所中学全部建立团校,实现应建尽建,坚持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将政治理论、思想道德、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团务知识、党领导下的青年运动史等作为团校教育重点内容,统筹校内校外团课安排,开展校外劳动教育、志愿服务等活动,构建“校内教育+校外实践”的团员教育管理工作新格局;主动争取国家税务总局大新县税务局的场地和资金支持,投入80万元在边境乡镇硕龙镇成立“国门团校”,场地面积2200平方米,依托边境地区独特的区位优势、丰富的旅游资源、深厚的历史底蕴,开设爱国主义和红色教育、民族团结、守边固边、生态文明等特色教育课程,通过团课学习、团校培训、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志愿服务、分享交流等方式,对团员开展經常性教育,加强团员思想政治引领。目前,国门团校共举办11个培训班次,培训学员1300余人次。持续深化党史学习教育,基层团组织每年开展专题理论学习不少于4 次,切实提高团员教育质量。
聚焦“国之大者”,擦亮青年突击队、青年志愿者等“青”字号工作品牌,壮大守边固边青年力量,组建青年突击队27支,依托青年突击队、各级青年文明号单位集体等青年群体组织发动参与边境疫情防控、“千人守边行动”等活动3000余人次,增强边境青年“号手岗队”守边稳边固边政治实践引领力,成为为党扛事分忧的生力军,团大新县委获评为2022年度广西崇左市最美志愿服务组织。深入实施“四边”行动,依托大学生西部计划志愿者、预青专干、青年事务专干等力量,聚焦边境地区六类重点青少年群体,常态化开展普法宣传、关爱陪伴、课业辅导、安全自护等志愿服务项目,打造抵边预青品牌,切实维护边境青少年合法权益,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深化“返家乡”“希望护航边关行”“暖冬行动”等活动品牌建设,为团员青年搭建就业创业、志愿服务、维护权益等活动平台,服务边境青少年成长发展,累计征集返乡大学生志愿者1000余名,累计志愿服务时长超过7000小时,大新县2022年度大学生“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获团中央表扬。
常态化开展团员先进性评价工作。指导各基层团组织开展团员教育评议,将理想信念、评定结果、年度志愿服务时长、青年大学习参与率、团员突出事迹五大方面作为团属荣誉评比的重要依据,强调突出优秀团员的先进性榜样性。
严格落实推优入团、入党工作。各中学少先队组织开展推优入团,将获得“红领巾奖章”星级章、校级及以上“优秀少先队员”的少先队员,择优向团组织推荐,发展为团员。各级团组织积极向党组织汇报争取,推动28周岁以下团员青年入党,使“推优”工作成为党组织发展青年党员的主要渠道,推动入队、入团、入党的“人生三部曲”衔接更为紧密牢靠,为党组织输送新鲜血液。
抓好榜样评选树典型。落实少先队阶梯式成长激励制度,进一步做好团队衔接,积极组织开展红领巾争章、“两红两优”“三优”评选活动,表彰先进、树立典型,在广大少先队员、团员青年和各级团队组织中营造学先进、争先进、当先进的良好氛围,涌现出“全国优秀共青团干部”张渝香,“2023年度全国红领巾中队”大新县桃城镇第二小学萤火虫中队、大新县养利学校启程中队、大新县万承学校七色光中队等一批先进典型,进一步增强少先队员和团员青年的光荣感、责任感和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