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就业观的现状与培育研究

2023-08-28 07:55夏华一贾鹏翔
大学·教学与教育 2023年7期
关键词:就业观高校大学生

夏华一 贾鹏翔

摘  要:高校在对大学生开展教育时,不仅要考虑大学生的文化课成绩,还要考虑大学生的择业观点,了解其观点出现的导向作用,帮助大学生通过就业实现人生追求。目前高校大学生就业观主体意识不强、择业倾向模糊、择业期望值较低,影响了大学生最终的学习效果以及择业体验。教师需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度剖析,帮助大学生树立良好的就业择业观念,为后续择业就业奠定基础。本研究分析大学生就业观培养的必要性,阐述了高校大学生就业观现状,发现目前人才供需不平衡、岗位选择有较大难度以及多重因素影响,都会对大学生就业观产生负面因素。当务之急,就是要强化大学生的责任感以及事业心,对大学生开展就业指导,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利用信息技术使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思维能力得到成长。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就业观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20-0079-04

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一直是我国重点关注的焦点。既要学校、教师、社会多方面提供助力,也要让学生自己有充足的自信心,提高综合素养,在时代浪潮中,完成自我價值的充分展现。高校应以社会导向为原则,承担大学生就业观培养、人才技能建设、大学生品德引导等重要责任。高校教育的普及已经成熟,将以往“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招生规模扩大不仅反映了我国教育的发展,也使大学生的竞争更加激烈。知识可以改变命运,良好的就业观将会使学生在后续的工作中受益匪浅。为保障大学生的就业,提高就业质量,高校需要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养,以我国目前的战略要求为目标,使学生能够迎向时代风向标,发挥自己的学习特长。

一、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就业观培养必要性

(一)以历史发展为导向

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大学生就业观的培养有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以历史发展为导向,有利于学生认可高等教育的普及优势[1]。目前,我国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已脱离以往单纯的学历评定,而是重视人才的综合素质和核心素养。要想学生实现德智体美劳的全方面发展,要结合人才需求的导向转化,以科技教育为原则,改善目前高校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满足我国时代发展需求以及国家战略需求,有效应对各类挑战[2],为学生后续学习成长提供支持,让学生在就业时有独特的竞争优势。

(二)迎合已有的现实需求

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我国教育领域的痛点,也映射出我国教育制度需要完善。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大学生的求职压力较大,会出现很多大学生实际就业情况与预期目标不匹配的问题,会对大学生的自信心造成影响。这也反映出大学生的就业观、价值观以及求职技巧、知识能力等方面仍待提升。高校要改进以往链接不紧密的问题,保障各环节有效衔接,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就业方式以及就业服务,使之具有针对性、长期性、系统性。

我国经济已经进入新常态,社会发展由速度转向质量[3]。政府需要主动作为,搭建校企合作的育人平台,对学生开展科研引导,通过多方面的举措实现互赢,打造有利的教育局面,在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解决就业难题的同时,使高校、政府、企业得以和谐、稳定、有序开展合作。

(三)满足未来就业需求

结合学生的未来发展规划,满足就业需求。作为所有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发展要体现学生未来成长的特点。因此,学生必然会通过不同的职业融入社会,发挥自身的光和热,承担社会责任[4]。要想改善大学生的就业现状,就必须进行专业培养,让学生具有良好的就业观,承担社会角色,以适应未来的社会发展需求。就业是民生大事,所有高校对就业均有较高的关注度,良好的就业氛围有利于社会治安的稳定以及长久发展。大学生树立良好就业观,也使其综合素质得到成长的体现。为了保障个人价值与我国战略相融合,打造成长趋势,高校要结合规划,设计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目标[5]。

就业观是学生实现自我成长目标的体现,学生是国家的希望,改善大学生的择业观以及就业现状,能够保障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不懈奋斗。

二、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就业观的现状

(一)人才供需不平衡

在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就业分析中,人才供需不平衡是首要问题。我国大学生人数日益增多,导致了大学生就业压力以及竞争力较大。大学生就业情况调查显示,截至2021年,约有115万大学生在调查中明确表示对自身已有的工作不满意,会对未来职业规划感到迷茫,这就体现我国现阶段教育以及最终人才市场之间的供需不平衡问题。社会岗位数量与毕业大学生数量比例失调,加剧了就业压力,使得很多大学生在毕业后不能从事理想岗位[6]。大学生会受此影响,失去斗志,严重不自信。部分大学生执着于热门岗位,这些岗位竞争激烈。而部分非热门工作岗位人才严重缺乏,很多大学生的就业思维较为混乱,没有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进行思考,盲目投递工作简历,陷入恶性循环。

(二)岗位选择有难度

岗位选择较为困难。高校毕业生在就业中,通常情况下会选择符合专业的岗位对接求职。但由于人才市场竞争的加剧以及生活压力的增加,很多毕业生如果没有在对口岗位谋得理想职位会放弃专业要求,从事与自身专业无关的工作。这不仅会导致人力资源的浪费,也会给大学生的就业带来沉重负担[7]。社会用人单位面临人才选择的问题,符合岗位的应届生虽多,但对比学历、能力、职业素养等方面,最终的评定指标复杂。很多大学生也会刻意规避适合自身专业的岗位,进而选择门槛较低的幼师、前台、销售、服务等岗位。

(三)招聘机制不公平

互联网招聘是大学生求职的首要途径,也是最有效的途径。但许多互联网求职招聘平台上有一定的虚假信息,虽然各大平台表面提供的招聘信息符合大学生求职需要,但在实际应聘后,许多职位有明显的“潜规则”,给大学生带来不良影响[8]。

部分企业为了尽快招到适宜人才,薪资严重“掺水”。在试用期,以各种理由克扣工资。而部分岗位甚至采用欺骗入职的方式,让大学生签订劳动合同,扰乱了社会就业市场的发展秩序。例如某保险企业以招聘客服、文员等职位,招聘大量大学生,在签订入职合同后,将大学生统一转至电销岗位,强迫大学生参与加班销售工作,从事与文员、客服不相匹配的工作内容,导致很多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出现较多的疑虑,干扰了正常求职氛围。

(四)多重因素影响

多重因素影响,包含社会因素、家庭因素、企业因素、学校因素以及自身因素。

其一,社会因素。社会因素是大学生就业观点发生转化的主要助推力,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就业压力的增大,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维以及行为产生影响。许多学生学习的本质目标是为了融入社会工作,但过于关注求职,会导致大学生出现偏激思维。就业观念会随行业发展而产生转变,失去自身学习的初心[9]。

其二,家庭因素。家庭因素主要是源于父母或亲友,父母是学生学习成长的第一任导师以及永远的风向标。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很容易受家长观点以及家庭思维的影响,但许多家长对学生的就业选择有一定的偏见,很多大学生即便进入父母所要求的单位后,也会缺失工作热情,没有合理的职业规划和晋升渠道。

其三,企业因素。大学生在参与企业工作后,用人单位通过一系列的要求规范大学生的行为,使大学生符合岗位要求。但用人单位的要求以企业利益为核心,大学生在此压力下,就业观逐渐趋向市场化、实际化。部分大学生为了得到短期利益放弃长期学习的机会,或为了达到企业规定的目标,拼命加班,透支了身体健康[10]。

其四,学校因素。学校是学生学习成长的主要场所,对大学生就业观点的形成、转变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高校要保障自身的教育水平、教育思想、就業指导方针等对大学生职业发展产生正向作用。但许多教师目前的教育方案缺乏实践性,即便大学生接受开导,也会发现自己所接受的教育与教师所提供的教育不符合,导致学生产生“学习无用”的错误思维。

其五,自身因素。自身因素指大学生专业学习能力、兴趣爱好、思维价值体现等,这些因素会对大学生的就业观点产生影响。大学生在求职时,要结合自己的能力、爱好、需求等确定就业方向。许多大学生自我定位有偏差,过高或过低。如过高,易导致大学生好高骛远,认为已有的工作无法匹配自己的能力,频繁离职,缺乏稳定性;若过低,则易缺失自我价值的评估,在不适宜的岗位拿较低的薪资,没有得到有效的培养,错过真正适合自己的岗位,否定自己的能力。

三、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就业观的培育研究

(一)强化大学生的责任感以及事业心

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大学生就业观培养应重视大学生的责任感以及事业心,通过积极有效的思政教育让学生在具备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在就业以及择业过程中出现的困惑,使学生不再迷茫。高校教师要加强学生的思想塑造,让学生树立人生理想以及社会责任感。学生只有真正了解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性,才能够在择业时主动将自己的发展规划与我国社会现状相结合,让学生到最需要的行业中,不怕吃苦,发挥“螺丝钉”精神,为国家的发展奉献自身的光与热。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应加强职业道德培养,让学生珍惜已有的工作机会,使学生明确:任何工作都有闪光点,只要努力积极上进,遵循职业要求,均可以得到精神塑造以及职位晋升。

(二)对大学生开展积极就业指导

高校应对大学生开展就业指导,保障大学生的择业信心以及职业发展。例如学校可以组织指导公开课,并将这一课程纳入教学计划,定期组织学生了解就业政策、职业概况以及求职技巧等。教师还可以引用实际案例进行教学,校方与企业积极牵线搭桥,促进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双向选择。学校可搜集用人单位信息,并向学生公布。学生则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单位前往实习,通过学校与企业之间的互相配合,学生在就业前就可以了解企业的实际工作要求,增加就业几率。

(三)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点

如何让学生更好地走向社会,最关键的一步便是让学生有择业的综合能力,考验学生的沟通协调技巧以及学习方向,这些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得到提升。

就业观,顾名思义,即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深刻了解自己所学的价值以及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是学生了解社会职业能力的基本途径,对学生后续择业观的形成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教育部门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与高校联合举办社会实践类活动,让学生在参与活动过程中,评价自我、认识自我,做出正确的职业选择。高校毕业生择业观是影响高校未来发展以及学生自我价值的重要因素。目前,大学生的就业现状依然较为激烈,应在大学教育中注重就业观点的引导,让大学生掌握职业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引导工作,能够增强思想以及职业教育的体现,帮助大学生顺利就业。

(四)合理利用信息技术

合理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以及思维能力非常重要。大学生就业观离不开知识技能的掌握,让大学生主动学习,适应新环境,打造信息化校园教学方向非常重要。

大学生对时代变化较为敏感,因此教师可通过云课堂、智慧教室,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大学生有更优质的在线学习平台。教师应拓宽学生的思维,利用线上教育资源,让学校选择针对性的实践课程,让大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所掌握的知识点。大学生在此过程中还能够对求职出现的疑惑进行分类探索,如很多大学生对薪资和职位晋升、职位技能等方面较为疑惑,这些问题都可以得到解答。高校既是教育者分享经验的场所,也是学习者得到成长的场合,要发挥综合作用,帮助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让大学生解决迷茫感,使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就业观具备适应性,成为国家所需的高素质人才。

四、结语

综上所述,保障大学生良好的就业观是新时代的教育要求。政府、高校、企业要形成合力,统筹协调,探寻合理对策,保障高校获得理想的教育效果,使就业观指导工作稳定进行。因此,本研究首先肯定了大学生就业观点培养的必要性,提出应以历史发展为基本导向,结合已有的现实需求,满足学生的未来就业发展。考虑目前高校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各种不足之处,如人才供需不平衡、岗位选择有难度、招聘机制不公平等问题,针对性地给出了改进建议,保障大学生能够得到合理成长,强化大学生的责任感以及事业心,对学生开展积极的就业指引,使大学生树立合理的就业观。教师可利用信息技术,提升大学生的创新以及思维能力,让大学生真正成为国家需要的全方面人才。

参考文献:

[1] 刘晓飞,赖志鸿,刘军杰. 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调查研究——以广西高校为例[J].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22(02):97-101.

[2] 陈思洁,陈杰,欧婧宇,等. 新就业形态对大学生就业观的影响研究——以南京高校为例[J]. 黑龙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2022(04):112-115.

[3] 李杨,何玥菡. 当代高校“00后”大学生就业观养成方法初探[J]. 中文信息,2022(01):198-200.

[4] 常惊宇,张玥珩. 新形势下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就业观研究[J].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22(03):75-77.

[5] 王天佑,张亚囡. 经济新常态下价值观教育对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的价值与路径[J]. 经济研究导刊,2022(24):126-128.

[6] 张龙华,杨春艳. 高校统一战线促进大学生就业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J]. 中国大学生就业(理论版),2022(09):25-32.

[7] 李翼民. 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大学生就业观教育探讨[J]. 科教导刊-电子版(下旬),2022(06):52-53.

[8] 周熙. 新形势下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的特点、困境与进路[J]. 中国大学生就业(理论版),2022(07):25-32.

[9] 孙家文. 新时期高校大学生就业困境与就业力提升对策[J].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2(03):149-151.

[10] 邓元玲. 大学生基层就业指导中的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研究[J]. 兰台内外,2022(08):52-54.

(荐稿人:张莉,北京科技大学天津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邹宇铭)

作者简介:夏华一(1986—),女,满族,学士,北京科技大学天津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贾鹏翔(1985—),男,学士,北京科技大学天津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教育教学管理。

猜你喜欢
就业观高校大学生
疫情后,青年农民工就业观变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当代大学生就业观教育研究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就业观教育的融合
“愿去民企”体现毕业生务实就业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