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宇丽
农业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应从耕作环境改良出发,对农业种植进行生态化管理。保护性耕作技术应运而生正是符合农业生产需要的可持续良性发展模式。在保障土壤耕作开展前提下,强化其对应农业种植经济收入以适应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要求。
1 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意义
采用保护性耕地技术可以有效地降低化学肥料的投入量,对原有土壤结构进行保护,从而达到构建绿色健康农业生态环境目的。在农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可以达到优良水土保持能力,不断向植物生长提供相应水分,降低人工投入,提高种植效益。保护性耕作技术应用于栽培过程对于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等均有着重要意义。
1.1 优化农业种植基础环境
传统农业种植户耕作种植时,因其本身不具备优秀科学种植技术而认为要想获得农作物高产必须采用多量化学肥料堆积应用。但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对肥料的要求存在一定上限,过多的化学肥料对土壤进行自我催化不但不能促进作物产量的提高,反而会造成土壤板结等问题,从而影响到农业种植的生态环境基础。并且在种植户进行种植管理时,采用有效保护性耕作技术可以达到解决土壤结构破坏这一难题,利用农作物收获后秸秆对田块进行覆盖,可以起到对土壤结构进行有效改良。同时在土壤休憩阶段土壤表层作物秸秆会自然腐化形成腐质层结构并且它是优良的有机绿肥实现了土壤肥力充实的意义,从而降低种植户对下茬农作物种植过程中化学肥料投入量,保护土壤结构,也加强农作物有机绿色卫生安全,走农业种植可持续发展高效之路。
1.2 使土壤保持水分和肥力
在推行保护性耕作技术时,利用作物秸秆对表土进行覆盖,可以有效地维持土壤水分含量,促进植物从播种后期到出芽时期都可以获得足够水分来供给生长。作物播种后,种皮需经过适当吸水膨胀才能有效地萌发,同时前茬秸秆残余物覆盖于土壤表层可减少阳光直射达到水分蒸发降低和土壤水分留存。
同时,秸秆残渣在阳光照射和风雨洗刷作用下发生风化腐烂形成腐质层,增加土壤通透性并促进形成土壤团粒结构,利于降雨向土层中渗透以满足保肥保水要求。在此基础上,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进行深耕作业,可以强化土壤结构性,增大土壤间间隙,让土壤处于一定疏松透气性状态,进而达到作物根系迅速成长。
1.3 达到农作物高效增产目的
利用保护性耕地技术开展种植管理中,农业机械化作为一种必要耕作方式,将机械化管理具体应用其中,能有效降低种植户劳动力投入,推动种植户经济收益增加。采用保护性耕作方式,因对土壤情况有一定改善作用,强化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切实提升种植作物高产性和种植户作物收益。另外应用秸秆覆盖技术还可降低种植户对化学肥料的采购投入和减低农业生产成本。
2 农业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应用问题
2.1 技术难度大,培训成本高
实施农业保护性耕作技术不可避免地面临技术难度大和培训成本高的问题。这一技术要求农民对其熟悉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进行转变,需要一定的学习和适应过程,同时对于一些缺乏相关知识的农民来说,需要进行持续长期的培训和指导。
农业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实施需要使用各种农机具和技术装备,这些都需要投入巨额的经济成本。尽管农业保护性耕作技术面临着这些困难,提高农民的技术素质,充分发挥其在技术推广和培训方面的作用,在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下,仍然具有实施和推广的前景和必要性。
2.2 经济效益不够十分明显
尽管农业保护性耕作技术在环境保护和增加土壤肥力等方面具有众多优点,但由于其较高的技术难度和培训成本,相应的经济效益在短期内可能不是十分明显。
农业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实施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如购买高性能农机具、采购新型肥料、环保覆膜等,这些在初期可能会导致农业投入成本的增加。由于这种农业生产方式,较少使用化学肥料和农药,可能导致农作物的产量增加不够明显,这也进一步影响到经济效益。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农业保护性耕作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土地质量和农业生产效率,从而实现更长远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2.3 农民接受程度较低,认识不充分
农业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应用,往往面临农民接受程度较低、认识不充分的问题。传统的耕作方式已经深入人心,很多农民还没有意识到环保和可持续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一些老年的农民也由于身体健康等原因无法适应新兴的农业生产方式,进一步加剧了农民接受、认知的难度。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从多方面入手,增加对农民的宣传和普及,提供技术培训和贷款支持,加大对政策宣传力度等。农的接受程度与认知水平提升会推动农业保护性耕作技术主动推广与落实,使农业生产转型升级与可持续发展。
2.4 政策立法支持不充分
农业保护性耕作技术在推广实施过程中面临着政策立法支持不充分的问题。目前,尚缺乏相关的政策和法律,对农业保护性耕作技术的规范和推广缺乏科学性和有效性。
政府在制定相关政策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农业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为农民提供充分的财政、税收和信贷等方面的扶持政策,积极降低农民在经济方面的负担,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励和鼓励农民使用这一技术。政策立法支持的充分完善可以维护农业保护性耕作技术的长远发展,助力推动农业现代化,提高农民收入和增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
3 可持续发展下保护性农业耕作技術推广对策研究
将保护性耕作技术科学地运用到农业生产中,可以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可持续性优势前景。所以在我国开展保护性耕作技术势在必行。伴随着当前社会的不断进步,这就要求结合当前农业发展现状,打造科学合理的途径来实现保护性耕作技术在农业中的推广和实际应用。
3.1 建立完整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培训体系
我国在种植耕作观念上,注重精耕细作。要想摆脱这种传统的精耕细作耕作方式和改变种植户头脑中的种植理念就必须采用多种手段相结合的方式加以推广。
在科学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各种各样的高科技技术伴随着这些技术走进人们的生活中,这些技术中就有生物工程技术和计算机技术这些高科技。所以要想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就要及时针对农作物在生长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相应的处理,从而确保农作物整体质量的提高。
要搞好保护性耕作技术宣传和普及,作为有关管理部门有必要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大刀阔斧地普及,并充分利用本地部分广播和电视媒体、网络平台和公众号等传播媒介通过区域内张贴推广标语和种植户现场会议等形式开展保护性耕作技术内容和方法的宣传和推广。
农业相关部门也可积极组织种植户开展现场教学培训工作,召开培训会议期间可选择农闲季节或种植户夜间休息时安排培训,避免了与种植户白天生活节奏冲突而造成与会者少。与此同时,有关农业部门人员可深入农村基层开展现场技术指导工作,激发党员干部工作热情,对保护性耕作技术起到推进性作用,对种植户起到表率作用让他们认识并接受保护性耕作技术并进行实际应用。但实际使用时期应注意到,保护性耕作技术在各时期,各田块使用有区别性。
在建立培训机制以分享保护性耕作技术时,其内容也需要随技术经验积累而不断改进。所以,保护性耕地技术培训这一制度并非是简单的暂时拟定说明就可以了,而必须根据具体国情来构建持续性培训机制。
建立和完善可持续培训机制,可利用部分互联网平台或微信公众号等方式,有关部门可定期邀请部分农业领域专家进行培训、专业农业技术人员开展进驻网络后台回答种植户相关疑问。只有有效破解种植户在保护性耕作技术上遇到的难题,才能对保护性耕作应用形成推广,继而达到提升我国土地资源条件的目的。这里面最主要的就是必须有个好的政策环境才能让农民正确认识发展保护和合理利用之间的联系,才能真正“因地制宜”,从而使人民群众在生产,生活中获得利益,获得丰收。通过多种活动的开展,增强了农民新技术推广知识,为保护性耕作的深入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3.2 建立和完善保护性耕作机械技术
对实行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区域开展全面调查,掌握区域农业生产基本模式和实行保护性耕作技术区域范围,考虑该区域保护性耕作技术实施过程中所需机械种类和机械总数量等因素,并根据需要有计划制定采购方案,保证相应机械设备在保护性耕作技术推行中不存在耽误实际执行而影响整体技术推广问题。
在保护性耕作技术机械设备的检修与维护工作中,各地需实现相应的完备售后服务,并使用专业农机操作员开展设备维护与管理工作。對已采买有机种植户应及时回访指导他们自己能做到正确维护与修理,确保机器能正常运转,避免种植户因不会使用而使机器不能正常运转,不大修和其他因素造成了机械闲置和保护性耕作技术管理中断的模式。
种植户在购买保护性耕作机械时,除国家农业政策给予农机补贴等优惠政策之外,还需地方政府积极主动地给予种植户相应支持,为农户提供相对优质的购买渠道及价格优惠,激发种植户相应保护性耕地政策,实现当地农业资源可持续优化。
3.3 以精细化管理为目标,确立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管理模式
在进行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过程中,为了帮助种植户明确传统耕作方式与保护性耕作方式的区别,使其深入了解保护性耕作技术在管理上的优势,可带领种植户进行试验对比种植,选择两块土壤情况大致相同的地块,采用同种类作物开展对比试验。
试验过程中对两块地管理方式和投入水平做了详细记录,并在农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积极带领种植户实地观测两块地农作物生长发育情况,受到种植户关注。并且在农作物收获时,分别对两块土地进行产量记录,同时对其成果进行显示,用实际生产经验来指导种植户认识保护性耕作技术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的优势。通过对试验地块进行论证,使保护性耕作技术精细管理更直观展现给种植户,树立种植户成本控制意识,与传统种植方式相比,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有效提高种植收益,使种植户认识到技术优势。并且奖励有意愿开展保护性耕作技术应用的种植户,做到全民参与、全民共享的普及的推广局面。
结束语:保护性耕作技术是可持续发展农业科学新技术,其在普及过程中,涉及到了更广泛的有关方面。我国可耕地面积较大,但因数量较多,并且有些耕地较为零散,因此在开展保护性耕地技术推广工作时会存在一些困难。要更好地改善土壤环境,加强农作物高产优质发展,提高种植户种植效益和农业种植环境可持续发展水平,就需要牢牢把握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应用。只有做好我国可耕地环境保护工作,降低可耕地面积损失,才能更好地实现我国整体农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