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 瑶
(中共延安市宝塔区委党校,陕西 延安 716000)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延安作为苹果的最佳优生区,苹果产业是延安农民增收最主要的特色产业。党的二十大闭幕后,习近平总书记外出考察第一站来到延安南沟村,鼓励乡亲们大力发展苹果种植业可谓天时地利人和,这是最好的、最合适的产业,且大有前途。苹果产业是延安农业的第一特色优势产业,做大做强苹果产业将成为延安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柱。
目前延安苹果的栽植规模和总产量已经基本饱和,如何在现有栽种规模下,提高苹果质量来达到增收效果,是苹果产业发展的重要课题。2017 年,延安市委、市政府在全国率先提出了“苹果产业后整理”的发展理念,尝试用工业化的理念提升苹果附加值,逐步由传统果业向现代果业转变。
延安是革命圣地,苹果大市。改革开放以来,延安市充分发挥地理和环境的资源优势,以种植苹果为主要产业,帮助农民增收致富。延安苹果产业有自己的优势是相对的,但不是绝对的。随着苹果业态发生变化、技术不断进步、人们需求不断变化,如果不进行产业创新升级,就很有可能丧失竞争优势。
近年来,面对国内外果品市场竞争的严峻形势,内地的一些品牌在市场竞争中逐渐消失,究其原因,最根本的就是缺少危机意识,安于现状,创新不够。2017 年,延安市立足于陕西省“追赶超越”的目标定位,提出了“苹果产业后整理”的理念,通过苹果防冻防灾、分级分拣、冷藏冷链、品牌整合、宣传推介、保险期货等一系列产业后整理措施,让农民群众和涉果企业在苹果的全产业链上增收,为苹果产业快速发展拓展了思路、提供了经验。苹果产业后整理是现代果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由之路,也是顺应市场的必然趋势。
目前,延安市把苹果产业后整理作为发挥“两个明显优势”、破解“一个明显制约”的重大举措,通过实施苹果产业后整理策略,进一步延长产业链,不仅能倒逼苹果产业前生产水平的提升,提高苹果的优质生产率,而且能大力推进苹果的品牌营销和组织化进程,提升苹果的品牌化水平,弥补一二三产业发展的短板,从而达到增加苹果产业的整体价值和促进农民增收的目的,推动苹果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宝塔区为了贯彻落实好延安市委、市政府关于苹果产业后整理工作的安排部署,实现建设陕西省果业强区的目标,坚持向一颗果、一棵树、一亩地要效益,以构建新型果业经营体系为主线,将涉果企业作为发展主体,以创新模式作为发展动力,推行了一整套“苹果效益分析+政府联动+贫困户+果农+企业代贮+托底保险+电商+快递物流+直销店”产供销一体化的苹果发展产业链[1],不断提升果品附加值,从而促进宝塔区苹果产业转型升级。
在宝塔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苹果产业无疑是其中关键一环。宝塔区2021 年苹果种植面积已突破50 万亩,主要分布在川口、柳林等13 个乡镇及桥沟、枣园2个街道办事处,果农人均纯收入超1.4万元[2]。而要想不断创新发展苹果产业,则必然要依靠苹果产业后整理的理念来发展。苹果前期生产注重果业标准化生产,后整理阶段则狠抓小冷库建设、果农电商培训等事项,前后发力,打造宝塔区“延安苹果”的品牌知名度,进而全面推进宝塔区苹果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
2.1.1 政策引导,加大扶持优惠力度
近两年,宝塔区把苹果后整理基础设施提升作为果业提质增效、果农增收致富的“关键一招”来抓,按照“领导包抓、齐抓共管”的总体思路,形成“四支队伍”共抓苹果入库贮藏和上线分选,在苹果入库贮藏、上线分选上制定出台了苹果产业后整理行动计划,以政策扶持贫困户全免费上线选果,同时适当支持果商、企业鼓励带动果农上线选果,让选果线真正转起来、能挣钱。
此外,宝塔区还出台了惠农贷款、农机补贴等一系列措施,凡果农贷款涉及苹果产业后整理,均一定程度上予以贴息,贴息期为两年,并通过发放补助资金的方式,支持企业、合作社购置智能选果线。每购置一条智能选果线,给予购置价格10%的补贴[3],以此来调动苹果企业和果农建设选果线、冷气库的积极性。
2.1.2 改革驱动,探索利益共享机制
宝塔区种植苹果的历史很长,但多年来果业发展的重心主要还是前生产。之前苹果的销售渠道和价格均要依赖果商,产业不升级,果农永远是被动的。所以必须改变模式,不仅前期抓生产,后期还应注重抓整理,进一步完成产业升级。
转型过程中,宝塔区坚持走“龙头企业+订单销售”“智慧冷库+电商销售”等模式,通过与企业合作,引入标准化分级理念倒逼苹果生产管理。还探索推行“延安有我一棵苹果树”认养活动,号召各地社会团体、学校、医院、涉果企业、家庭及个人认养果树,建立“政府+企业(合作社)+电商+物流+农民”的全产业链合作关系,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利益共同体。同时,通过建选果线、修冷库、电商培训等一系列的后整理措施来加速产业的升级。例如,在宝塔区川口乡丰冠果业有限公司,智能选果线的设立使苹果指标一目了然。操作间里的电脑屏幕上,能清晰地呈现苹果的色泽、大小、糖度、瑕疵等多项指标[4]。从只重视前生产到前生产后整理齐抓共管,宝塔区在三四年时间里逐步完成产业升级,一个完整的2.0 版本苹果产业逐渐成型,实现贫困户、果农、果商、电商及涉果企业等多方互利共赢。
2.1.3 主体带动,培育果业经营主体
宝塔区按照“涉果企业引领、果业合作社支撑、果农大户经营”的思路,致力于培养果业新型经营主体,不断强化果业发展基础。先后引进和培育涉果企业(合作社)10 多家。例如,引进浙江义乌青岩刘村电商与宝塔区高山红果业专业合作社签订苹果销售订单;培育宝塔区甜润有限公司、万润果业专业合作社等市区内涉果企业(合作社),建设4.0 智能选果线;引进陕西果业延安集团有限公司、延安凯萨商贸有限公司,建成两个果品交易集散市场;还有宝塔区电商直播融合孵化服务中心,以“延安有我一棵苹果树”公益公用品牌为重点,依托整个产品、人才媒介等资源,通过主体带动,全面推进苹果产业后整理工作的发展和完善。
2.1.4 创新模式,全方位拓宽销售渠道
宝塔区创新推行“1+N”的销售模式,“1”即苹果产业,“N”即企业、旅游、文化、扶贫、保险、大数据等,把大产业、大市场作为苹果产业发展的新方向,推行线上线下多元销售。
“企业”,即充分发挥企业在苹果销售上的作用,引进外来涉果龙头企业,或培育当地中小企业(合作社)走出去找合作伙伴,提升品牌影响力。
“旅游”,即借助延安红色旅游资源,通过景区向全国各地游客推销宝塔区“延安苹果”,开展果园观光采摘、研学旅游、体验农活、民俗餐饮等活动,进一步拉长苹果产业链条。
“文化”,利用圣地延安的红色文化,在全区推广文化贴字苹果,并培养一批宣传延安苹果文化的宝塔区“果红”,作为弘扬延安苹果文化的代言人,大力开展宝塔区“延安苹果”的“七进”销售活动,促进苹果销售。
“扶贫”,后整理阶段给贫困村、贫困户免费贮藏苹果、免费上线分拣、保底销售促脱贫,并举办“我帮贫困户销苹果”等活动。
“保险”,即积极推进苹果价格指数保险、分拣价格保险、苹果托底保险、苹果“期货+保险”等试点[5],进一步扩大保险范围,降低果农、贫困户苹果生产、销售中的风险。
“大数据”,即利用互联网数据平台,从苹果的生产、加工、储藏、运输到销售的各个环节,推行全智能化管理,发展数字果业。
2.2.1 对苹果产业后整理的认知不够
宝塔区苹果产业转型取得了一定成就,但对于后整理的认知,在全区没有形成共识,存在着政府热、果农凉、企业凉的倾向。一是因为部分农民思想保守,认为只要苹果生产出来卖出去就好,并不追求高品质。对于后整理仍然过分依赖政府的帮扶,自主投入力度小。二是由于区内符合建选果线、冷气库的土地难以选择确定,加上项目投入大,企业资金短缺、融资压力大,又缺乏涉果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引领带动。三是全区没有形成合力,个别部门、乡镇配合不力,不注重苹果分级分选、品牌营销等后整理措施,致使工作没有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态势。
2.2.2 高端市场占有率不高
现阶段,人们消费需求的升级必将带动产业升级,要想把苹果推向高端市场,须具备“品种+品质+品牌”三个基本条件,但围绕这三方面仍需做大量工作。
品种:苹果不仅是商品,更是一种食品。要进入高端市场就要有超越进口货的优良品种,应该在选育新品种、土壤改良等方面下功夫,从而为种植户带来巨大收益。
品质:宝塔区果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苹果产业种植所用的肥料都是有机肥和无公害的矿物源农药,苹果越来越安全。但是只有建有智能选果线的企业才可以保证苹果内在和外在质量的标准化,无法全面保障苹果品质。
品牌:品牌效应会实现苹果从论斤卖到论个卖的转变。目前,延安苹果没有打造出具有深远文化内涵的品牌和吸引人眼球的logo。宝塔区苹果大多还是果商直接上门收购,或者田间地头的提篮小卖,“延安苹果”品牌影响力有待提升。
2.2.3 智能选果线使用效益不足
智能选果线是延安苹果销路不愁的一个重要密码。目前,该市已建设完成103 条4.0 智能苹果分选线,选果能力达到了350 t/h[6]。智能选果线可以给同一个苹果拍十多张照片,一方面检测外观是否有瑕疵,另一方面还能给苹果“照X 光”,通过观察糖度曲线,准确把“霉心”苹果找出来。但是这么先进的装备,目前的使用率还不尽如人意,存在闲置或半闲置状态。现有技术仅停留在筛选“霉心”苹果上,并没有充分利用选果线。面对不同层级消费者的口味需求,没有达到精准对接消费者、增加高端优质供给的目的,智能选果线的强大功能和作用还未能完全发挥。
2.2.4 苹果产业技术力量不强
在果树培育方面,宝塔区果农普遍年龄偏大,缺少年轻果农,更缺少苹果专业技术人才,技术指导跟不上。在省内的大部分高校未开设果树培育相关专业,或者开设了果树相关专业,但是很少有人报考[7]。在苹果销售方面,同样缺乏销售人才,没有专业的营销团队和电商销售团队。延安的大多数果农仍然是文化程度较低、不懂销售、不会经营的农民。
要加强对苹果产业后整理理念的宣传,提高果农、涉果企业的思想认知。以新发展理念指导新发展,坚定不移地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校正产业发展思路,打破传统路径,摒弃粗放模式[8]。一方面,通过集中培训、外出参观学习等方式,让果农真切感受到后整理下的技术创新,能够带来翻倍的综合效益,还可引进涉果龙头企业带动、指导本地企业、合作社和果农做好苹果产业后整理工作,调动果农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加大地方财政支持力度,为苹果产业后整理发展提供专项资金保障,对企业适时延长贷款期限,创新融资机制,解决企业资金周转难的困境,真正发挥其主体带动作用。
以市场需求带动上线选果。目前,延安市各条选果线的相关技术参数均由厂家和企业自行设定。虽然通过智能选果线确实可以把苹果按照糖度、红度、重量分为不同等级,但是如何更加精准对接消费者对酸甜口感的喜好,有针对性地上市?就需要不断加强数字果园建设,提升智能选果线的利用率。可以通过大数据、云计算信息技术搜集大量市场需求信息,确定消费者的消费轨迹,归纳其消费趋势[9],然后通过智能选果线筛选出相近糖度、色泽、大小的苹果进行分类装箱,从而有效对接市场。
3.3.1 提升宝塔区“延安苹果”品牌知名度
顺应果业发展大势,坚持用互联网思维建强果业,采取“典型带动、全面推广”的方式,大力发展电商销售苹果,提升宝塔区“延安苹果”的品牌知晓率。
一方面,宝塔区各乡镇形成各自固定的苹果宣传标语,充分利用中省市的电视栏目进行媒体宣传,或者在商场、机场、火车站等人员流动量大的区域进行广告宣传,不断加大品牌宣传力度。
另一方面,紧抓电商发展潮流,“农产品品牌+直播”的形式将为苹果销售和品牌建设提供新思路[10]。建立电商直播中心,地方领导走进直播间宣传带货,并鼓励镇村两级党员干部、第一书记、返乡大学生开设微店、网店,充分利用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进行电商销售。此外,大力推广“延安有我一棵苹果树”公益品牌活动,借助央视强大的传播力,让全国进一步了解宝塔区延安苹果,鼓励全国各地特别是发达地区支持宝塔区苹果产业发展,提升宝塔区“延安苹果”的市场占有率。
3.3.2 挖掘文化内涵,增强品牌价值
依托自身优势,将苹果产业打造成标志性名片,挖掘文化内涵,增强品牌价值。“延安苹果”荣获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延安苹果区域品牌在国内知名度已经比较高,但是企业品牌比较弱,消费者不知道哪个企业的苹果口感好。为了提升区域品牌的影响力,顶层设计苹果的品牌建设变得尤为重要。
延安苹果中国红,延安苹果有许多故事可以讲。首先,结合延安红色旅游文化,设计具有深层文化底蕴、独特新颖的品牌标识,真正让苹果穿上文化的“马甲”。其次,可以打造母子品牌商标联动,将“延安苹果”作为母品牌,全区涉果企业也建立自己的子品牌,通过母品牌的知名度,提升自己企业的知名度,这样相互协力,共同发展。子品牌的落地也将会带动起一大批优秀经销商,引领企业探索新的经营模式,稳定销售渠道。
好苹果是“管”出来的。人才可以带动产业,解决人才短缺问题是解决苹果产业发展最根本的问题。
1)优化果业人才队伍结构。地方政府应制定政策,鼓励引导企业或农民合作社打造专业化果园管理队伍。建立土专家人才库,由技术服务团队定期对土专家进行技术培训,再由土专家为每村培养技术人员,在苹果产业领域培养真正懂技术、会管理的乡土果业人才。
2)加强果业专业人才培训。可以考虑在本地高校和职业技术院校开设果树专业,联合延安大学、延安职业技术学院,每年招收相应班次,各县区从中择优录用一半左右的毕业生,充实到苹果产区,支撑果业的基层技术力量。
3)加强产业经营主体培育。重点培育区内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涉果龙头企业,每年培育2~3家,形成“企业+合作社+果农”的联动模式,鼓励支持陕果集团、黄土情、峁圪垯等涉果企业参与苹果产业后整理建设,让果农融入企业,让后整理逐步转入市场化,有效解决小农户大市场的问题;并积极引进省内外知名涉果龙头企业,每年计划引进1~2 家大型龙头企业,与区内中小企业(合作社)和果农大户深度融合,创新发展股份制、会员制、配送制、期货保险等联结模式,实现互补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