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 艳 江苏省常州市钟楼区盛菊影幼儿园
建构游戏项目是一种集体验式、参与式、互动式为一体的学习模式,在一段时间内,从问题出发、以项目活动的形式开展的混班建构活动。其立足STEM 教育理念,强调跨学科的整合学习,尤其强调利用以工程为核心的设计和制造,来解决生活中真实的、有意义的问题。工程思维的培养是最核心的价值取向,能够为幼儿建构游戏项目注入更多的活力,满足幼儿各方面需求。在建构游戏项目中,幼儿应在思考、动手、改进等循环往复的过程中,学会应对挑战,解决复杂的问题。
为什么要提倡幼儿园的STEM 教育呢?基于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幼儿园教育的定位,幼儿园阶段的STEM教育会为幼儿以后形成良好的STEM 素养奠定基础。其中最为核心的工程思维就是在生活、活动中引导幼儿进行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主动学习和探究,感知、体验和理解最浅显的STEM 知识,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为将来形成良好科学思维、工程思维素养奠定基础。
工程思维还包括创造力、动手操作能力,而且对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影响,这种思维在幼儿园时期是很容易培养起来的。例如,开展一个关于轨道和斜坡的建构游戏项目,为了让小球顺利滚下来,幼儿就需要动手搭建斜坡,而从斜坡不同的高度释放小球,小球滚动的距离和速度都会不一样,在小组探索中,幼儿能学会倾听、交流、换位思考和分工合作。
幼儿参与建构活动可以提高学习品质,学习品质是影响学习的态度和倾向的关键因素,包括坚持性、创造力、专注力、挑战欲等,让幼儿参与STEM 理念下的建构活动,能够促进幼儿所有领域的全面发展。
工程思维是在工程的设计、研究和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思维,其关键是运用各种知识及方式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如果说科学的核心是发现,那么工程的本质就是实现。回到幼儿园的STEM 教育中来,幼儿年龄小,他们的思考和行动在目的性、计划性、系统性上都还处于萌芽阶段,很难进行真正有价值的、解决真实问题的活动,但这并不意味着幼儿就没有对生活的关注、设计的创想与制作的兴趣。关键在于老师要有一定的STEM 素养,学会用工程的思维重新审视平时的教育方式。经过一年的学习和实践,我们总结出以下经验:
环境是物型的教育,幼儿的学习取决于他的探索环境,良好的环境能够吸引幼儿主动投入,激发幼儿主动探究的欲望。在设计建构区时,除了积木,还有许多可以选择的材料,这些建构材料的组合会激发幼儿新的创意,也能推动幼儿选择不同材料来满足不同的搭建目的,从而实现利用材料支持游戏、培养幼儿工程思维的目标。我们常用的建构材料包括:单元积木(单元积木是最基本的搭建材料)、自然物和开放性材料(没有固定的玩法,可以根据任何自己的方式搭建)、可回收材料(可回收材料再创造)。
工程思维的一大特点是以解决问题为导向,实施该思维的前几步都是围绕问题展开调研和猜想、最终得出设计成果的。例如,搭建路或桥的活动可以锻炼幼儿的空间推理能力,因为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需要考虑怎样将建筑之间用路或桥进行连接,以及怎样保证“路”或“桥”的稳定性。教师可以在积木区准备一筐小汽车之类的交通工具,幼儿就会自然地联想到搭建路或桥。教师还要引导幼儿聚焦建桥的问题,如:“我们为什么要造桥?桥和路有什么区别?选择哪种材料来搭建路或桥?怎样才能保持桥的稳定性?”
根据幼儿的兴趣、发展水平、学习需要以及生活中的真实经验等预设建构项目的主题;同时,要对儿童的需要和感兴趣的事物进行价值判断,不断调整活动,生成新的项目主题,这是一个动态的师生共同建构项目的过程。教师要让幼儿有充足的时间探索建构主题的功能与结构,并通过观察及时对幼儿的想法予以回应、提炼,使幼儿在与同伴的共同尝试中完成搭建。
随着STEM 项目的不断推进,幼儿方面和教师方面各自探索了推进路径,并共同建构了师幼项目路径。幼儿方面:产生兴趣,共同讨论→确定项目主题→调查设计→合作搭建→观察改进→展示分享→多维评价。教师方面:创设游戏情境→组织讨论,引导探究→引导设计→提供材料→支持跟进→记录反思→引导评价。两条游戏路径不是分割开来的,而是相辅相成、相互融通的,在实施中通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分享经验、体验成功,形成项目流程实施框架。
建构活动中的“回顾与评价”阶段是幼儿进行STEM 教育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是调整与改进的契机,更是幼儿工程思维培养的重要环节,需要多方面科学的评估。它能促使幼儿反思自己和团队伙伴在材料使用、合作分工、搭建作品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可以帮助幼儿巩固和完善自身的建构能力。
建构游戏中的量化评价:依托《创造性课程》《幼儿游戏通论》的阅读,学习幼儿建构能力发展阶段的特点与规律,掌握平铺、垒高、架空、围合等具体实际的建构方法,通过观察、了解儿童的建构能力最近发展区,有计划、科学地引导幼儿提升建构水平。
多元立体的评价方式:不仅要关注儿童的游戏水平、经验生长、建构表征水平,更要重视建构游戏中幼儿学习品质的发展。从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社会性发展、学习品质等方面展开多维度的游戏评价,注重过程性与发展性评价,更好地激发幼儿发展的内驱力,重视儿童多元智能的发展。
儿童自评。我们采用建构游戏记录本的形式,可以记录:建构设计图、建构中的趣事、发现的问题、使用过的材料、合作过的伙伴、作品的照片等。通过建构游戏记录本进行交流和回顾。建构游戏记录本让教师看得见、同伴看得见、自己看得见、家长看得见,是实现教师评价、同伴评价、自我评价和家长评价等多元评价的重要载体。
同伴互评。每项建构作品诞生后,请参与者和其他工坊的小朋友来参观,并进行评价,优秀的作品可以展示在幼儿园大厅内,定期对全园与社会开展作品发布会。
教师评价。通过观察记录、照片、视频、音频,加上《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中提出的“一对一倾听”法,对建构坊幼儿进行个性化评价。同时结合小松果畅游工坊进行项目汇报,呈现儿童建构游戏成长过程,凸显儿童发展轨迹,最后教师也要根据幼儿工程思维评估表观察幼儿的工程思维能力。
幼儿具有从事工程思维的倾向,在早期阶段应该得到保护,建构活动对幼儿来说具有重大意义,它也是STEM 教育中的Engineering(工程)在幼儿阶段最佳的体现。在建构类活动中,我们需要多问幼儿“为什么这样设计”?而非纠结于评估他们搭得“像不像”,或者要求他们一定要搭出一个“作品”。我们通过在幼儿园开展STEM 理念下建构坊实践研究,进一步探索促进幼儿工程思维发展的有效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