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彬
[摘 要] 为探索新媒体时代高职院校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教学策略,首先从新媒体时代、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的两大核心概念上切入,阐述了高职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常见问题,并简要指出新媒体时代学生的心理变化现状;随后,基于新媒体时代背景论述了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分别从社会、高职院校、学生的不同角度剖析,为后续课程教学策略的提出奠定基础;最后,重点探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策略,得出结论可从教学理念、教学原则、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体系、教学方法、教学活动、教师素质等方面加以落实,以期为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工作提供可靠依据,提升教学质量并保障学生心理健康。
[关 键 词] 新媒体时代;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22-0121-04
党和国家历来重视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近年来颁布了相关政策。2018年7月4日,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也提出要“重视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调研陆续推进。随着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网络技术日新月异,各种新兴的媒体大量涌现,而“新媒体”的重要受众群体,便是大学生。如何在新媒体时代下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诸多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深思的问题。
一、新媒体时代与高职学生心理健康
(一)新媒体时代
新媒体时代(New media)于1967年被CBS技术研究所戈尔德马克(P.Goldmark)提出,它指代数字化媒体盛行的时代。近年来,我国清华大学教授熊澄宇提出观念:“新媒体是不断变化的概念”[1]。新媒体时代具备的特征在于:第一,信息载体有价值;第二,具备原创性;第三,能形成特定效应;第四,新媒体时代具有生命力。自迈入新媒体时代后,人们的日常生活发生了巨大转变,也给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
(二)高职学生心理特征及常见问题
高职学生年龄多介于17~20岁之间,学生不仅缺乏社会经验,且思想较幼稚,对事物的分析、判断还存在片面性,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弱。目前,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心理特征主要有:一是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较差,出现了强迫、焦虑、抑郁、偏执、恐惧、人际敏感等心理障碍问题;二是学生常常受到情绪的影响,有焦虑症、抑郁症、恐惧症等,心理疾病发生率较高[2]。另外,出现心理障碍后,会导致学生的退学、休学比例明显提升。除了上述特征外,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常见心理问题有:第一,对大学的学习方式表现出不适应。学生刚刚摆脱了高考的压力,进入高职院校后又会因为目标的迷失而出现心理困惑;再加之部分高职教师的教学缺乏灵活性,导致许多学生适应不足,不知如何学起,有“混文凭”的想法。第二,高职大学生希望得到来自社会和他人的尊重,但由于其社会成熟度较低,会导致学生常常遇见各种挫折和人际关系上的矛盾,最终导致对环境的适应性差和社交障碍,学生会出现苦闷、自卑的情绪,对其身心健康有明显的影响。第三,面对就业的焦虑感。社会发展迅速,就业竞争激烈,高职院校大学生面对“我未来要做什么”“我能做什么”“我如何就业”等一系列问题,内心焦虑感加重。第四,部分高职学生由于成绩不佳,对学习失去兴趣,还有的学生认为职业院校的学生没什么大出息,不愿意努力奋斗。究其原因,都是学生未做好自我价值的定位,導致其常常焦虑不安,缺乏进取心和自信心。
(三)新媒体时代高职大学生心理变化趋势
新媒体时代下,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心理变化也出现其独特的趋势。首先,学生的交际范围增加,但交往能力下降。虽然新媒体下社交软件层出不穷,能缩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但其虚拟性会让高职大学生沉迷于网络世界,导致其现实中的交往能力下降,甚至想逃避社交。其次,学生个性突出,心理问题增多。新媒体时代下,高职学生能自由地在网络环境中发表看法,对个性张扬有一定帮助;但也很容易激发学生偏激、厌世等消极情绪,影响心理健康发展[3]。
二、新媒体时代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一)院校与社会角度
新媒体时代下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从宏观角度分析,对高职院校、社会的发展都意义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职院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也是新时代下教育的迫切需求。高职院校肩负着为社会输送高素质职业人才的重要责任,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会直接影响到教学工作效果和教学目标的实现;同时,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构建和谐社会也有积极作用。党中央提出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其中之一便是“个人自身的和谐”。人的身心和谐占据重要地位,加之大学生是中华民族的希望,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关系到祖国的未来,也关系到和谐社会的构建。
(二)高职学生角度
高职院校大学生处于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由于其心理、生理的变化、社会阅历增加、思维方式改变,再加之社会竞争日益剧烈,导致其在学习、生活、人际关系、自我意识上存在不同的心理障碍、困惑及问题。新媒体时代下,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意义重大。从学生这一重要的主体上分析:首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学生心理健康往往是其全面发展的基础与保证,若是缺乏健康的心理,学生便难以形成良好的品德,且健康心理也与学生的智力协调发展、身体健康有密切联系。以身体健康为例,当学生长期处于焦虑、抑郁、愤怒等状态,可能导致其植物性神经功能的紊乱,继而造成学生身体上的不适与疾病。当然,学生的心理健康还与其审美能力发展、劳动观念培养有交互作用。其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是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高职院校大学生处于重要的心理发展阶段,学生从少年向青年不断过渡,心理上会有矛盾性和不平衡性,还容易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4]。借助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维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最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是学生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能帮助学生解决眼下的心理问题,还能指导学生健康成长,让学生养成良好心理与意志品质,例如让学生能提升求职就业、应对挫折的能力,能正确认识自我,使其受益终生。
三、新媒体时代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有效策略
(一)转变教育理念,遵循课程教学基本原则
1.转变教育理念
随着近年来社会与国家的进步,在高职院校中开展的大学生工作必须有严肃、良好的方式,以有效帮助学生健全个性,保持乐观积极心态。在新媒体时代下,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秉承“全人育人理念”“生命教育理念”“个性化教育理念”等新的教育理念。首先,以“全人育人理念”为例,“全人”指要重视某个个体的整体化发展,个体与群体间的发展要和谐统一。基于该理念实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旨在培养出全面发展、有修养、有道德、有智慧的“全人”。教育学家米勒将“全人”的概念划分为六大要素,包括心理、智力、情感、生理、社会、美学,其中心理占据主导作用[5]。其次,“生命教育理念”。教学中可以从该理念出发,分析诱发学生心理问题的根本原因,并从珍爱生命的角度教学,完善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不足。最后,“个性化教育理念”。个性化教育指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即满足教育中的“适应性原则”。
2.遵循教学原则
新媒体时代下的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需要遵循的主要原则有三:第一,情感为重原则。情感始终是打开学生心灵大门的钥匙,高职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根源,还在于各种矛盾的情感问题得不到解决,导致其内心产生压抑情绪和受伤感。教师要深入学生心灵深处,用更积极与健康的情感来打动学生,将关心和爱倾注到学生的内心,并且公平公正地对待学生,从而获得学生的接受与信任,达到理想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尤其是在为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学生变化,予以学生鼓励和表扬,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第二,实效性原则。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要从实际出发,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教学措施,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切忌流于形式。教育教学要以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心理特点为基础,采取新媒体时代下与时俱进的方法,用真诚亲切、认真负责的教育态度来实施教学。第三,针对性原则。不同学生的家庭环境、生活水平、生活经历、性格特征、心理承受能力都有差异,通过有针对性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能帮助不同的学生解决心理问题,促进学生发展。
(二)优化教学设计,满足院校学生学习需求
新媒体时代下,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要做好基础设计工作,以“学生健康成长、开发潜能”为目标来设计课程,并在实际教学中不斷完善。若条件允许,要积极地让校内学生参与到课程的设置中。经实际调查发现,我院的大学生群体在不同阶段所面临的心理问题有一定的差异,例如刚刚进校的大一学生,主要问题是“对新环境有担忧,不知道如何适应”“情绪紧张”等;而大二的学生相关问题则主要集中在专业学习、人际交往、人格发展、情感(恋爱)等方面;大三的学生主要出现的心理问题则大多和就业、择业有关。因此,教师要结合不同学生的需求来设计教学内容,并按照不同维度划分为以下几个部分[6]:第一部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要面向全体高职院校的学生,开设常规化的教育课程;第二部分,结合本院校内不同的学生专业特点来设计课程,确保教学目标符合学生的学习生涯发展、职业规划等;第三部分,高职院校要重视校内的特殊大学生群体,为其开展团体辅导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此外,院校内的学生可结合实际需求选择对应板块。
(三)完善教学内容,合理编排课程内容体系
新媒体时代下,本院围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设计了“1+2+3”课程编排结构:“1”指以学生发展性目标为主线的课程。该课程为必修课,且该部分的课程内容主要和学生的日常生活、专业学习、友谊、人格发展等相关。“2”为选修课程。本院特地深入研究不同专业学生毕业后的岗位特点,围绕学生未来就业中可能需要的心理素质等编排课程。以本院实际调查研究结果为例,许多学生对就业的期望值过高,或是过分注重经济效益,还有学生害怕挫折,有自卑心理,等等,那么教师便可围绕这些问题从“职业生涯规划”“树立正确就业观念”“提升心理承受能力”“提高择业技能”等方面来编排课程。如此,有利于学生未来更好地适应岗位及社会,促进自身的成长与发展。“3”则是特殊群体的团体心理辅导课程,属于跨自然班选修课。
(四)多元教学方法,积极运用媒体教学技术
新媒体时代下,为了积极调动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学生的参与热情和积极性,引导学生将所领悟到的知识内化为个体的心理能力,教师要积极运用多媒体技术来教学,实施多元化的教学方法。首先,教师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实践体验、情景模拟、辩论对话等教学来保持学生对课堂的专注力,让学生主动参与课程中,达到自我教育的效果。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人格与心理健康》的内容为例,教师可为学生列出多个案例来辅助教学。(1)依赖型人格,体现在需要被人照顾,害怕分离,对日常事务无法顺利作出决策等。教师可例举某某大学中的张同学,在大学期间不会叠被洗衣,生活自理能力差,又如某大学的尚同学母亲陪读事件;(2)偏执型人格,体现在常猜测他人是否伤害或欺骗他,充满怨恨和愤怒,同样举出实际案例分析;(3)自恋型人格,体现在沉湎于成功等幻想中,缺乏认同感,有傲慢行为,等等。教师可结合实际案例,并融合情境模拟等方式来教学[7]。其次,教师要充分利用新媒体时代的科学技术,比如为学生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用网站,在该网站上开设网上课堂,并在线为学生讲解心理知识,调节心理问题,同时利用该网站还可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作业提交,并让学生自由选择接受不同类型的心理测评,还可在网站上定期开展经典案例分享。通过采取此类教学方式,能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在激发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兴趣的同时还能掌握学生的心理动向,为学生开展全方位的心理教育与服务。
(五)创建院校文化,开展丰富课程实践活动
1.创建院校文化
新媒体时代下,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除了课堂上的理论知识,还可从外部环境着手,以有效提升教学效果。其中,创新丰富多彩的高职院校文化是有力举措。一方面,院校内要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体系。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对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教师要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生生人际交往关系,帮助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理状态。另一方面,落实院校的文化创建工作。教育工作者要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融入校园文化的构建中,充分利用新媒体时代下各项媒介的传播功能,例如校园广播、校园官方网页、微信公众号、校园电视多媒体、校园论坛、校园网络、校园海报传单广告,等等,全方位地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充实教学内容。
2.开展实践活动
新媒体时代下,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要围绕具体的实践活动来落实,以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例如,我院在2023年5月25日开展“敞开心扉,怀抱温暖,共同成长”的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活动。5月25日是中国国家大学生心理健康日,且“5.25”又与“我爱我”谐音,能指代“先爱自己,而后爱人”的理念。我院结合该主题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活动,让大学生群体能更好地认识自我、接纳自我、体验到自己存在的价值,获得自信。活动设计包括以下内容:(1)为活动提前配备心理健康教育队伍,除了教师外,还可配备年级的心理委员(男女各一名)、学生宿舍心理信息员等,开展对院校内学生心理问题的问卷调研和总结工作;(2)主题班会或讲座活动,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心理健康意识,学会做自己心理健康的第一负责人,懂得抵抗消极情绪,积极自助;(3)心理危机排查活动。在各年级教师和学生干部组织下开展心理危机倾向的排查,杜绝各种极端事件发生,做好针对性的干预措施;(4)心理健康科普宣传活动。利用多媒体技术营造课内、课外结合的宣传氛围,宣传学生自尊自信、积极客观的心理健康意识;(5)校内可举办心理话剧比赛、心理健康美文创作、叙事演讲比赛、心理微视频拍摄大赛、心灵手语操比赛,等等,并根据学校特点和学生需求来合理设置不同的活动点位,吸引学生积极参加[8]。
(六)提升教师素质,全面提升教学师资水平
新媒体时代对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为了保障教学顺利进行,高职院校要全面提升师资队伍水平,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首先,高职院校要加大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培养力度,促进教师的自我提升。一方面院校应要求教师自觉学习各种新的心理学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如心理学家杰哈塔提出的“心理健康”“积极精神健康”内涵、意识理论、人格结构理论、是非理性信念“辩论”等),以解决在课程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另一方面,要求教师了解新媒体时代对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搜集相关资料,充分利用新媒体时代的契机做好教育工作,使其为教学水平的提升助力。若条件允许下,高职院校要为教师提供进修等机会,让教师参观或是借鉴其他类似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先进方法与经验,并让教师整合经验,将其与本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实际情况、自身教学能力等联系,从而归纳整理出适用于本院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和计划。其次,高职院校要对教师的工作加以界定,实现教师专职,避免教师负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同时还要担任其他的职务,保障教师能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不断研究新的教育方法。最后,高职院校要加大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招募力度,努力招募到高水平、高素质的教育工作者,建设一支强有力的师资队伍,让新媒体时代下的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散发出新的光彩,走出特色化的教育道路。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是全面提升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为社会培育健康合格人才的重要载体。在新媒体时代,该课程的教学工作也面临机遇和挑战。经本文研究得出结论:新媒体时代下,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意义重大,尤其是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大有裨益。为确保教学质量,可从六个方面采取策略,分别是:转变教学理念,遵循课程教学基本原则;优化教学设计,满足院校学生学习需求;完善教学内容,合理编排课程内容体系;多元教学方法,积极运用媒体教学技术;创建院校文化,开展丰富课程实践活动;提升教师素质,全面提升教学师资水平。
参考文献:
[1]杨玲.高职学生就业心理与心理健康融合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23,44(1):165-166.
[2]邹长华,信中贵,李泳汉,等.大学生情绪調节自我效能感和积极心理资本在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关联中的作用[J].中国学校卫生,2023,44(1):94-98.
[3]杨阳,汪启荣,王辉,等.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17):92-96.
[4]徐乐薇,贺鹭.信息化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新变化:评《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中国学校卫生,2022,43(9):1276.
[5]龚勋,易敏.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探析: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科技管理研究,2021,41(16):245.
[6]张引凤.以爱为核心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体系构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40(9):48-50.
[7]刘建明.乡土文化背景下以学生心理健康素质训练为课程的思政教学改革探索: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研究》[J].热带作物学报,2020,41(8):1740.
[8]赵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改革探讨[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2(5):98.
◎编辑 王亚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