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创新研究

2023-08-27 07:56于梦月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3年22期
关键词:理论课考试思政

于梦月

[摘           要]  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校的公共必修课,始终占据着重要位置,因为这个课程决定着高校“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系列重大问题。所以作为宣传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一直是重中之重,如何引导学生把理论付诸实践,在实践中理解理论,树立正确的“三观”,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中贡献当代大学生的力量,展现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面貌,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注点。以Z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为例,结合新时代大学生的特点,探讨如何进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创新。

[关    鍵   词]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新;理论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22-0117-04

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教导学生如何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担,同时也是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领地。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面貌、思想道德素质、政治素养等关系到党和国家的未来。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没有获得预期效果。如何进行教学创新,让学生真正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中,充分透彻地理解并掌握理论是需要继续探索的一个难点。《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明确要求,新时代学校思政课教材改革创新要突出创新性,在教学中要注重多样化评价方式,综合考核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因此,本文拟以Z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为例,探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新研究新思路。

一、当前高校思政工作建设及受教群体的能力特点分析

(一)高校思政工作现状

1.高校思政教育氛围浓厚。思政工作一直是高校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以本科院校为例,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以及高中阶段人文社科知识的积累,新时代的大学生其实已经有较多的知识积累,特别是随着我国高校建设水平的不断提升,高校也加强了意识形态领域的建设。很多高校都有马克思主义理论性质的社团、组织,如青年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社、马克思主义读书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习社等。除此之外,还有课程思政建设等,凸显出当前我国高校思政基础工作开展得比较全面和丰富。

2.对高校思政教师队伍要求日趋严格。教师作为教学的重要因素,对教师队伍的要求越来越严格,不仅重视知识技能,更重视师德师风的建设。教师寓德于课,以德为立身之本,符合中华民族历来的价值追求。同时秉承抓好人文素养的培育和挖掘,强调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体现人文精神,使知识内涵更加丰富、知识教育更富情趣、能力培养更趋务实。最重要的是课程思政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及比较容易实现的融合模式,更加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价值引领的作用,不仅要传授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高校要不断加强思政教师队伍的建设。

(二)受教群体的能力特点分析

1.获取知识的渠道广。新时代的大学生,以“00后”为主要群体,2000年以后出生的孩子,由于享受到改革开放带来的福利,有优渥的物质条件,网络的普及让他们获取信息比较便捷,需要的信息动动手指搜索一下就可以及时获取。国家关于信息技术线上建设的完善如App、公众号、网站、论坛等,也有利于他们获取自身想要学习的知识,获取知识的范围不再局限于课堂。

2.对网络的依赖性较强。虽然当前的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便捷获取各种想要的资料和信息,但相应地也造成了他们知识获取虽多但是大部分动手实践能力较差,创新能力稍弱。网络上海量的信息,让学生无法分辨真伪,价值观受到冲击。这提醒我们在国家监管之外,师长和学校更要把好关,警惕非意识文化思潮,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3.求知欲强烈。由于短视频的风靡,学生习惯于在较短的时间内学习到最重要的知识点,简而言之就是耐心不足会出现半途而废的现象。同时他们的优点也很突出,思维活跃,表达欲强烈,希望能作为课堂的主要参与者展现自身的能力,让别人看到自己的闪光点,是自信昂扬的一代。

(三)思政课堂的创新点

1.新时期师生模式。值得一提的是,师生关系也不再像传统课堂那么严肃,尊师重道的基础上更多展现的是亦师亦友的状态,现在的学生重视人和人之间的平等相处,希望在课堂上和教师除了教与学,更多的是互相交流,他们以私下获取的知识和自己萌生的想法与教师探讨某一问题,得出的结论甚至能让教师有意想不到的惊喜。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密切,特别是现今的教师群体里“90后”越来越成为一支主力军,更是大大改善了师生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在课堂上除了感受到知识性,还感受到趣味性和交流性,每个课堂的知识点都可能变成师生之间探讨的内容。学生除了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外,还锻炼了思维能力、交流能力、表达能力。总而言之,“00后”大学生群体,虽然耐心不足、创新能力欠缺,但是善于交流、喜欢表达自我、乐于合作,较容易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2.新式课堂需求。学生对课堂内容及形式的需求也呈现出多样化和丰富性,希望打破传统课堂的灌输式教学。教师可以结合当前资源,开展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以学校为基础,展开多样化、多形式的探索。甚至可以开展新时代“知识青年下乡”活动,让学生到生活中深刻体会思想政治理论学习的实践意义,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明确新阶段学习的方向,更好地满足学生对新式课堂的需求。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新的必要性

高校所培养的大学生肩负着建设社会主义、复兴中华民族伟大中国梦的重要使命,这关系着整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大学生的素质就是整個社会的认知和素质在校园层面的投射,反过来,经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进入社会以后,对整个社会的影响也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必须重视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创新。

(一)传统考核测评方式存在的问题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试评价方式是检验思政课程教育效果的有效方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要是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正确的“三观”,但是传统的考试方式却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传统的考核采用考概念、定义、理论的考试命题方式以及期末考试一次定成绩的模式。概括来讲,主要包括期末闭卷考试、开卷考试、结课论文等几种类型,较多的是以一次性考试为评价机制。长此以往,为了应对考试,学生会机械化获取书本内容,归根结底其实是学生没有把理论知识和实际联系起来,学生缺乏参与感,所以他们一般会在考前通过死记硬背标准答案来应对课程考试。这种“填鸭式”的应急学习并不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良好习惯,属于把课堂和现实割裂开来。这样的考试,影响学生真正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干扰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更无法准确反映大学生的政治觉悟和道德素养。

(二)新时代素质教育的迫切需求

一是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促进素质教育,《中共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强调把实践教学与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专业课实践等结合起来,在考核中体现实践教学的效果,把社会实践的成绩按照一定的比例纳入最终的成绩总评,并且提出“大力推进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这表明,作为高校公共必修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在考试时既要重视学生知识的掌握,又要考查学生的“三观”及其在实际中的应用。在此基础上,结合素质测评标准,“以学为用,以用导学”,促进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和实践的高度融合。二是加强跨区域合作。整合本校优势资源,加强与周边优秀院校的思政课程学术交流和成果分享,进一步推进高校素质教育教学成果转化,培养一批有担当、有能力的先进学员,助力本校教学工作,树立现代职业教育标杆。

(三)思政教学评价的创新探索

以往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采用的是应试教育模式,不能真正评价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尤其学生的“三观”和思想政治素养是一个逐渐养成的过程,如果只简单用一次卷面成绩就敲锤定音,会有失偏颇。随着素质教育的逐渐普及,较多院校已经开始在日常的学习和考试中探讨新的考核模式。因此,建立高效、全面、精确的考试评价方式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新要关注的关键点。

(四)对传统考核方式的反思

长久以来,高校把考试成绩作为评优评奖学金的一项重要依据,直接导致学生和教师同时紧盯考试成绩,学生的素质培养和能力培养被边缘化。成绩变成了衡量学生的符号,这是单向的低层次的评价方式,不利于因材施教。成绩符号化会导致其他严重的后果,比如,教师为成绩而教,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忽视学生的理解、吸收和应用,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得不到提升。另外,学生学习目的变更会导致其形成一味追求成绩的功利主义思想,学习效果大打折扣,知识应用成为空谈。因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理论性内容较多,学生对晦涩难懂的知识点带有抵触情绪,上课不能集中注意力成为普遍现象。这是很多高校在教学过程中会有的一个难点,所以思想政治理论课需要从考试评价方式上创新。教师队伍应致力于教材的深入学习,对知识点有效进行简化,提升授课效果。采用“一考多阶多维”的考试评价模式,用阶段性考核结果去监测学生的学习状况,用试卷考核之外的实践与答辩交流方式综合评定学生成绩。更加科学地采集学生考试成绩信息,促使学生重视思想政治学习的实践方法,做到知识理论和应用实践的科学结合。

三、Z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案例分析

Z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的重要原则,在思政课的教学中结合本校学生特点和教师群体的科研教学能力,全院五大教研室齐心协力,充分挖掘教学创新点,在实际的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笔者在走访其他教研室以及结合自己教学经验的基础上,从教学模式、考试评价机制、激发学生自主性三个角度深刻剖析了Z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创新之处,期望本篇内容能为其他院校的教学创新研究带来帮助。

(一)完善考试评价模式

Z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承担了本、专科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分别是本科生的思想道德与法治、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科生的思想道德与法治、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本、专科生都有的是形势与政策课。其中除形势与政策课的考核方式比例是2 ∶ 8(平时分 ∶ 期末卷面分)以外,其他所有课程采用4 ∶ 6模式。40%的平时分主要是考查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60%则是期末的理论知识掌握的考核。这样把学生平时课堂中的参与和实践情况纳入考核机制,让学生重视课堂的参与,提高了课堂的积极性和活跃性,也避免了一直讲授理论带给学生的枯燥感,把课堂常见的“灌输”现象尽量消除,让学生在课堂上掌握知识。目前来说,Z校的本、专科生在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时反响都较好。

(二)创新教学模式

平时各教研室的成员努力为思政课堂教学模式增添新的内容。为了在平时的课堂上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把传统的教师主导的课堂转变成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走上讲台,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思考、探索、表达能力。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会以相应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为契点组织精彩的课堂外活动,如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在每个学习周期都会举办很多不一样的活动:学期初举办引导大学生规划四年生活的新老生交流会,学期过去一半时举办学习先进人物的演说会,学期末以真实案例进行课堂普法实践活动。

(三)多角度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组织课前让学生走上讲台主讲的活动,如,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将以每周的新闻串烧起来进行系统的播报,同学交流,老师点评。这些活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教师平时在课外用心的指导、学生站上讲台时自信地畅所欲言,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加深了对思政课要点的理解掌握,真正做到眼记手记心记、眼会手会心会,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政治情操,让学生真正去主动关心国家大事、时事热点,培养真正符合新时代目标的爱国爱家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四)教学实践活动创新

在平常的教学中,把课堂搬到户外,厚植学生的爱国情操,从学生感兴趣的例子入手,讲解其中的知识点,推荐优秀学生党员讲党课,比如,“新时代青年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活动,或者挖掘家乡的红色资源,把以上学生的参与都计入考试评价中,真正做到科学评价、因材施教,也让学生的考试评价方式多样化,做到在日常的学习中培养有较高政治素养的新时代大学生。教师在引导的过程中要掌握好度,要明白实践教学是为了育人,实践虽然是必需的手段,但不能简单地为了实践而实践,注重实践的效用性同时不能否认实践中理论的指导价值,保证是在理论指导下开展实践活动。

四、总结思考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创新是需要全方位统筹、多角度考虑衡量、长时间下功夫的一项重要任务,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作为其中重要一环的考试评价机制,更是涉及教师、学生、学校三方面因素的综合创新,所以任务困难重重,但是长远来看,其带来的成效是值得我们为之努力的。

笔者认为,一是要改变教学与实践脱离、学习与应用脱钩被动学习的情况。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需要更加注重在日常生活中的实践应用,做到知行合一,尽快建立实践教学考核平台,把学生参与实践及日常的德行考评以量化的标准纳入实践的考核评价中,真正做到日常就是考场。但是在创新的过程中要注意方式方法,切忌“一刀切”,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结合不同专业、不同年段、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特点因地制宜地创新教学方法及管理办法。

二是教学实践活动的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需要师生双主导的课程创新形式。主要以学生实践活动为主导,教师起辅助督导作用。可在寒暑假和周末以及节假日发起丰富多彩的校园思政活动,如组建学生宣讲团到各中小学宣讲、模拟校园法庭、读书沙龙、演讲故事会等,做到在实践中巩固课堂的学习。也可结合各专业学生特点,比如美术专业、建工专业以结对子的方式结合乡村振兴思想内容帮助当地经济文化落后的乡村改变村风村貌,打造成红色旅游区。通过实践活动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独立探索,提升學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掌握,能够在实际中充分应用。

三是要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自主性。自主性的激发应从课堂的第一节开始,培养学生的自觉能动性,使其在课堂的思辨学习中更灵活地掌握知识技能,不再是单方面的灌输学习。特别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要落到实处,从教学备课到学情分析,从课程的小组作业到考试评价机制的创新,全方位、全过程地落实学生的主体责任感。让学生明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不是简单的课堂学习,而是需要个人在日常多方面、多维度掌握、应用。

四是要注重学生素质能力的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创新,要重视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试评价机制,也需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在课内外注重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培养和学习困难之处的解决,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动手解决的能力。教师可在课前精心备课、模拟情景,引导学生在学习了相应知识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主动探索解决的办法,培养自主探究的习惯,转变被动学习知识为主动探究学习,这样教师可以陪伴学生成长,化被动学习为教学相长。

综上所述,新时代的高校教育要始终秉持着与历史同向、与祖国同行、与人民同在,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接班人的使命。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重视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结合,真正做到素质教育,知行合一。这是身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和高校都需要长久地努力去实现的一个目标,让学生不仅学到知识,还能学到方法,并且会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成为德才兼备之人。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63-664.

[2]艾红.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模式的新探索[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2(2):302-304.

◎编辑 郑晓燕

猜你喜欢
理论课考试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Japanes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obotto Take Entrance Examinations
你考试焦虑吗?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准备考试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