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志堂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财务部
近年来,DRG/DIP 支付手段的普及度相对较高,其在医院经营管理中获得广泛应用,对医院的项目收费模式加以转变,内控工作开展所涉及的手段有所改变,对医院成本管理与患者满意度造成一定影响。故而,医院应从成本管理方面着手,分析此种支付方式,提升管理质量,加快管理速率,掌握医院各项资源,统一对其进行调动,立足于患者,改善就医环境,提升医院服务水平,保护群众权益。
在信息化视域下,医院为提升自身的服务水平,对患者的支付便利性需求加以满足,愈加注重对DRG/DIP 支付模式的应用,对项目结算方式加以创新,创建相对良好的就医环境,实现成本管控目标,对患者各项需求加以满足,使其对医院产生更高的信任度,以医院管理落脚点,为其信息化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减少患者在诊疗方面所需花费的时间与金钱等,使得医院发展充满活力,提升其建设水平[1]。故而,医院应提升对这两种支付方式的认识程度,为该支付手段的应用做好铺垫。
DRG 支付模式的应用,从患者诊断方面着手,确定诊断模式,考量患者治疗手段,对病情进行评估,了解其复杂性等因素,立足于患者年龄,将患者性别等作为落脚点,确认患者住院天数等,对患者进行合理划分,促进不同组别的形成,并以组为单位,对医保支付标准进行确认,简化支付流程,使得工作人员可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患者服务方面,提升患者就医水平。
DIP 支付模式的应用,会对大数据技术加以利用,考量患者疾病治疗方式,从患者疾病诊断方面着手,将二者视为相应的付费单位,深入分析住院医疗保险资金总额,对相应的预算加以控制,提升服务水平。与此同时,医保经办机构应充分发挥自身职能,遵循相关政策与法规,对定点医疗机构收治病例等加以分析,保证该病例处于结算期内,确定医疗机构参与结算分值,对患者住院医疗保险基金加以重视,保证分配合理性,提升医疗费用结算水平,保证医院成本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2]。
这两种支付模式的应用,将患者疾病作为相应的标准,以打包手段将患者住院天数、治疗手段与严重程度等数据纳入其中,明确支付结余,并将其视为医院的利润。若存在超出部分,应由医院自行支付,增强医院的成本节约意识,对医院员工工作积极性加以调动,使得不必要诊疗手段的运用概率有所下降,对医药开具予以关注,使其处于合理阈值内,减少资源浪费量。除此之外,医院可借助此两种支付方式,制定绩效考核标准,对预算分配方案加以调整,提升成本管理水平,满足医院建设需求,实现经营管理目标,为医院的长远稳定发展浇筑良好基础。
DRG 支付方式在我国发展的时间相对较短,最早在北京推出,并在医院试点中取得良好效果,为该支付方式的完善与普及带来一定契机,促进费用支付水平的提升,对医疗服务绩效进行有效评估,保证其对全部疾病谱的全面覆盖,提升不同版本之间的兼容性,建立相对统一的DRG 分组框架,为该支付模式的应用提供助力[3]。与此同时,DIP 试点工作的开展,以医保总额预算机制为依凭,考虑医保年度支付总额,从医保支付比例方面着手,对各医疗机构病例总分值点值等进行计算,将病种分值作为落脚点,着眼于相应分值点值,建立病历标准化支付体系,对原有的项目费用计算模式加以替换。以上两种支付方式的运用,对医院发展造成诸多影响,如医院内部管理与成本管理等,使得医院经营管理模式产生巨大变化,加大成本管理难度,使得医院发展面临诸多阻碍。
在DRG/DIP 支付视域下,医院会从自身经营管理质量方面着手,对其与成本之间的关系进行平衡,加大成本控制力度,使得成本管理面临诸多挑战[4]。故而,医院应对患者治疗方案进行深入研究,明确各项治疗按要求,并在此基础上,对医疗服务体系加以完善,以患者为发展根本,提升服务品质,保障患者权益,满足患者各项需求,提升患者满意度,提升疾病治疗水平,使得患者恢复健康,并获得一定的结余,扩大医院的利润获得空间。与此同时,医院应从营运管理方面出发,对设备加以重视,在物资管理与调度中投注更多目光,提升管理工作集中化水平,统一调配设备物资,保证设备物资配置合理性,充分发挥各个医疗科室效用,提升病种管理成效,为诊疗手段的落实做好铺垫,推动成本管理的精细化建设。
在DRG/DIP 支付视域下,医院为提升自身发展水平,保障成本管理工作的有序推进,开展分析评估工作时,所需的数据量相对庞大,财务会计职能的履行难以充分满足相应信息需求,对成本管理相关信息进行分析,其不仅涵盖HRP 与病案系统等数据,而且囊括物资管理与HIS 收费等数据,各类数据信息共享水平的提升,有助于业务财务一体化体系的建立[5]。与此同时,相关人员会对数据深度加以挖掘,从医院整体消费成本方面着手,分析科室运行成本,探寻病种与项目所需耗费的成本,明确资源消耗情况,确认成本发生动因,明确成本管控点,并在此基础上,制定适宜对策,提升管控成效。
当前,患者在就医时,对公立医院的选择相对较多,提升公立医院运营管理成本。若医院仍是以传统的模式进行经营,其资金获得途径主要为日常诊疗收入,若医院将目光集中于自身经济效益方面,会增加患者诊疗花费,易导致就医难问题的出现。而在DRG/DIP 支付视域下,可对医院过度诊疗现象进行管控,充分发挥财务管理的效用与价值,加大医疗科室管控力度,保障医院各项医疗资源的合理利用,实现医院成本管控目标。
在DRG/DIP 支付视域下,医院在开展支付结算管理工作时,应对传统管理理念加以转变,积极创新结算方式,不再局限于传统项目结算方式,而是向患者结算方式转换,遵循相关政策法规,对各个打包病种支付标准进行确认,评估医保总预算额度,若出现高于相应标准现象,会进行全额偿付,制约医院收入水平的提升,对医院的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在DRG/DIP 支付视域下,成本管理工作推进、相应模式等产生巨大变化,管理内容发生一定转变,为该管理工作的推进带来一定挑战。因此,医院应从创新方面着手,更新管理模式,对管理目标进行调整,提升资源管控水平,对成本分析路径予以改变,转换思路,更新成本核算方式,提升成本管控成效,使得医院发展愈加稳定。
在医院运行过程中,其开展成本管理工作时,主要目标是对医院各项资源进行统一调度管理,保证资源使用合理性,优化资源配置。若医院遵循传统的方式对各项医疗资源进行管理,其会对总体工作量进行分析,考量次均变化水平,考虑内外部环境与医院发展战略等因素,立足于医改方向,对医院收入成本进行评估。而在DRG/DIP 支付视域下,支付模式的改革,使得医院收入渠道有所拓宽,成本预测模式产生一定变化,不再拘囿于科室工作量等方面,而是从科室病种结构方面入手,考量病组临床路径成本,确认相应的成本信号标准,进而提升收入成本预算管理成效。
医院在自身建设环节,为实现成本管控目标,不应过度追求成本降低,而应以质量与安全为基础,加大成本控制力度,保证其适宜性。在临床诊疗阶段,会从患者救治方面出发,提升救治成效,不可为了控费而对诊疗手段加以简化,以免危及患者安全。相关人员在开展成本管理工作时,若察觉其中存在的问题,如数据质量问题等,应积极与业务部门等进行沟通交流,探寻问题成因,对各部门予以调动,提升各部门配合度,建立行之有效的改进措施,为相应措施的落实打下坚实基础。
在DRG/DIP 支付视域下,医院紧跟新形势,转换自身的成本管控目标,对相关数据进行调整,扩大数据收集范围,如业务数据等,将其财务数据进行对应,充分发挥数据的应用价值,建立财务业务一体化管理机制,加快各项信息交互速率,从数据结构与相应指标方面着手,对数据变化趋势进行评估,分析成本动因,提升数据挖掘深度,对传统成本价值分析理念加以摒弃,实现相应的管理目标。在此过程中,医院在开展成本分析工作时,不应将其视为财务部门的责任,而应扩展到全院,提升医院各部门与科室的参与项目,构建全员参与机制,保障相应管理措施的落实,提升成本分析准确性与全面性,为医院发展战略的改进做好铺垫。与此同时,医院应对成本分析重点进行确认,评估综合性资源配置决策,分析诊疗过程所消耗的成本,确认成本责任,提升分析过程细致性,保证数据全面性,提升数据应用价值。除此之外,成本分析工作的开展,可为医院运营管理决策的制定提供数据支撑,加快医院运行速率,提升管理体系细致程度,为医保部门定价做好铺垫,保证定价动态调整的合理性,提升医院与医保的协调性,将医院资源消耗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将医保支付作为相应的管控要点,为医院运行提供资金支持。
目前,若医院以DRG 模式运行,在开展成本核算工作时,会直接将其作为病组成本,如卫生材料成本等,融入科室成本,对医疗服务项目进行分析,评估相应成本,考虑服务单元成本,提升成本核算水平。
首先,对药品与卫生材料等成本进行计算时,可直接将其归于病组成本;在对病房与手术成本进行核算时,应以分摊的手段将其归于科室成本;在对医技检查成本进行计算时,可借助项目成本计算手段,简化计算流程,提升计算便捷性,借助信息化技术,对科室成本进行分析,考量病组成本等,提升成本溯源水平,保证成本动因产生清晰性。在此过程中,应对分摊方法进行确认,评估分摊参数筛选是否符合相应要求,以免对成本计算造成不良影响。与此同时,为提升项目收入解析水平,可对项目成本累加收入比法计划加以利用,确认其在科室收入中的比重,确定相应分摊系数,对科室成本进行分摊处理,使其进入到项目中,提升操作简易性。
其次,在对作业成本法加以应用时,应注重对相应原则的遵循,即服务项目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深化对医院医疗业务的了解,掌握相应的流程,了解医院财务数据,整合与梳理项目直接成本,分析成本产生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对间接费用进行分配,提升计算项目间接成本分配水平,使得成本可归属性呈现清晰性特征。在科学划分作业环节,受其特征影响,划分难度相对较高,使得其对数据具有更高要求,即全面性与经济性,增加管理成本。
再次,在运用点数成本法时,应从科室成本方面着手,遵循四类二级原则,对该成本进行分摊处理,对项目物资消耗等加以考量,如人力消耗与时间消耗,对医疗项目分项点数进行评估,促进项目比价关系的形成,提升各医疗项目实际单位成本计算水平。立足于此种计算手段,对比分析其与作业成本法,可知该方法在操作简便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可简化作业划分流程。在此过程中,为提升人力成本核算水平,应明确技术能力与风险系数的影响,保证人力成本核算合理性。为提升核算细致性,应注重调查工作的开展,确认各个项目的医生与护士的人数等,了解设备实际使用状况等,保证数据采集全面性,提升临床与医技科室人员配合度,通过信息系统,加快数据采集速率,保障核算作业的有序进行。
最后,应从医院患者病案首页费用记录方面着手,确定相应的服务内容,对服务项目进行划分,遵循大类概括,逐层细化原则,促进不同服务单元的形成,对各服务单元费用进行计算,将其与实际成本进行对比分析,明确服务单元成本费用率,确定各病种组成本与收益等,简化项目成本核算流程。同时,医院可借助大数据等技术,对大量的病案数据进行分析,保证病种成本数据合理性,为数据应用做好铺垫。在此过程中,在对服务单元成本费用率进行计算时,若相关人员未考虑就诊方式,如门诊与住院等,未考量技术风险难度等因素,使得计算结果准确性有待商榷。
在医院发展过程中,随着DRG/DIP 支付模式的应用,为成本管理带来诸多挑战,使得医院管理模式的转变迫在眉睫。因此,医院应充分认识到成本管理的重要性,并对其加以重视,以及对这两种支付方式进行探寻,明确医院财务风险,更新管理模式,对资源配置计划进行改进,使得该计划愈加精细,转换成本控制目标,考量安全、质量等因素,对成本进行管控,使其处于适宜范围内,提升管理精准性,为医院的稳健长远发展浇筑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