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灵燕
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一单元的文言文《烛之武退秦师》,虽然只有375 字,非常简短,但写得十分精彩,结构上、语言都很有特色,值得深入研读,作为写作记叙文的借鉴范本。
课文紧扣标题从为何要“退秦师”,如何“退秦师”,“退秦师”之后怎样三个方面组织材料,构思成文。“为何”部分写“退秦师”的背景,概括交待“晋侯、秦伯围郑……晋军函陵,秦军氾南”,简短的句式,突出晋秦联军来势之凶,郑国处境之险,引出下文郑国如何应对的叙写。“如何”部分写郑国如何应对晋秦入侵,由谁去“退秦师”,如何“退秦师”,重点写“退秦师”的经过。先写“退秦师”人选的确定,再写烛之武“退秦师”的过程。写郑国“退秦师”人选的确定,突出烛之武的大局意识与责任担当,写“退秦师”的过程,突出烛之武的的杰出智慧与高超才能。“怎样”部分写烛之武游说秦伯一番言辞的实际效果,从秦伯与晋侯两方面来写,一写秦伯非常高兴地与郑国结成联盟,并派三员大将协助郑国戍边,并退兵回去,二写晋侯拒绝子犯“击之”的提议,下令撤军。这两个材料能真实显示出烛之武“退秦师”的成功,侧面表现出烛之武的胆识超群、辩才高超。课文从“退秦师”的背景、“退秦师”的经过、“退秦师”的效果三部分精心构思,能够为事件性记叙文提供有益的写作启示,即要简要交代事件发生的背景,重点写清楚事件发生的过程,最后点明事件的结局,这样能够确保文章结构的完整性。
本文叙事结构富有严谨性,表现在前有伏笔,后有照应。后文所写秦伯在烛之武的劝说下掉转枪口,“与郑人盟”,并留下三员大将协助郑国戍边。这种结局似乎令人意外,其实在前文有伏笔。开头写“晋侯、秦伯围郑”,表明秦晋合攻郑国,晋国是主动方,秦国是协同方,秦国能协同晋国行动,自然是晋国许诺了某些好处。后面烛之武的一番说辞让秦伯认识到,与晋联合灭郑的损失,远远大于晋国许诺给自己的好处。秦伯“与郑人盟”的结局,在前文中已有伏笔。后文晋侯的撤军之举,在前文的背景交代中也有伏笔,前文不说“秦伯、晋侯围郑”,而说“晋侯、秦伯围郑”,表明晋侯自己也明白,秦伯之所以答应他协同攻郑,图的是利,秦伯之所以阵前倒戈,助郑戍边,必然为了更大的利。这启示我们写作叙事性文章,要注意前文有伏笔,后文有照应,使叙事结构严谨。
本文的叙事结构张弛有致,富有波澜性。郑国危急关头,佚之狐推荐烛之武出使秦国,且断言“师必退”,让读者松了一口气。可是烛之武抱怨年轻力壮时未得重用,推辞不愿去。情节发生波折。郑伯放下身价,道歉承认自己失察之责,烛之武终以大局为重,答应出使秦国,使事件出现转机。烛之武面见秦伯,先说郑国已知亡国结局,然而亡郑有益于晋国,对秦有害;而保全郑国,对秦国大有好处。这就让秦伯对助晋攻郑一事,不得不打一个问号。烛之武再以晋曾对秦言而无信、贪得无厌、亡郑之后会侵损秦地劝说秦伯,秦伯转而与郑结盟,并派三将助郑戍边。郑国的危急形势就此解除。秦晋联盟被瓦解,子犯发怒要攻打秦军,使得秦晋关系紧张起来。晋侯为此以三个理解劝说子犯,并下令撤军回国,避免一场与秦军火拼的风波。这样,简短的篇幅里,情节曲曲折折,张弛有致,能激发读者的阅读期待,增强感染力。这种叙事结构波澜性的写作值得学习借鉴。
《烛之武退秦师》的叙事语言极有特色,值得研究、学习与借鉴。
首先,《烛之武退秦师》的叙事概括简洁,点到即止,不展开详细叙述。开头交代“退秦师”的背景,只有“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一句,写郑国面临秦晋联军进攻的危急形势,也只有“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一句。两个“军”写出了秦、晋两军的协调配合,按预定计划进入攻击阵地的态势,能够突出秦晋联军的逼近郑土,志在必得就行了,省去了两军密谋遣军的过程,甚至两军统帅、兵源、兵种、数量都不需要交代。“退秦师”人选的确定,只写人物对话,省去了对话场景描写与人物神态动作。佚之狐推荐烛之武只有一句话,以“师必退”简洁干脆的断言,省去了一大堆推荐理由的陈述。事件的主体部分,烛之武“退秦师”的过程也只写人物对话,同样省去了对话场景与人物神态动作。这种叙事语言简洁明快,干脆利落,有助于突出事件的核心,集中表现人物形象。这就启示我们,在叙事性文章的写作中,要善于抓住核心事件与事件的核心要点,集中表现人物的鲜明形象,可以略写次要事件与事件的次要点。
其次,《烛之武退秦师》的叙事语言富有口语化特色,主要表现为以对话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表现人物性格特征。佚之狐说“国危矣”,陈述语气中流露出对郑国危急形势的紧张与担忧心理,断言“师必退”,语气肯定,态度坚决,表现佚之狐的知人之明,荐才之勇,引出了郑伯“从之”之举。“从之”之举表现郑伯广开言路,虚怀纳谏,却引来了烛之武的抱怨推辞。烛之武的推辞连用“矣”“也已”两个语气词,既是陈述事件,也流露出无奈与不平心理,表现烛之武的真性情,早年坐冷板凳,遭冷遇,心里确实有怨言,不遮遮掩掩,敢于直率地表达出来。正因为烛之武的推辞态度,导致郑伯道歉之举。郑伯道歉的肯定语气中表现出态度的诚恳,勇于承担责任。因为郑伯放下身价道歉了,所以才有了烛之武“许之”的态度转变。这样,“退秦师”人选的确定过程,以对话展开,大量使用“矣”“也”“也已”“焉”等语气词,富有口语化色彩,使人物形象亲切真实。
再次,《烛之武退秦师》的叙事语言富有情感性。文中的人物对话能够流露出人物的性格、心理,对话具有一定的情感性、感染性。烛之武面见秦伯的一番说辞,首先坦陈郑国即将面临的悲惨结局,用带有哀伤语气的陈述句“郑既知亡矣”说出,显得悲酸可怜,令人同情。再说亡郑对晋有利,对秦无益,“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显得推心置腹、替秦着想的真诚,听得让人有些感动。“焉用亡郑以陪邻?”的反问语气中,大有惋惜之情,恳切而促人反思,让人听后对这般善意的提醒之语大有感激之情。后面说“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言之凿凿,揭露晋言而无信的史实不可遗忘,说“若不阙秦,将焉取之?”设身处地替秦分析严重后果,揭露晋贪得无厌的本性不可掉以轻心。如此这般为秦的利益与未来考虑显得真诚,令人感动。最后说“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语重心长,情意恳切,希望秦伯三思而行、好自为之的殷切期望溢于言表,确能感动人,富有情感性、感染力。也正因为如此,秦伯高兴而坚决地“与郑人盟”。“感人心者,莫先乎于情。”这就启示我们,写作叙事性文章要注意叙事语言的情感性、感染性,力求感人,有助于接近彼此之间的距离。
《烛之武退秦师》在叙事结构、叙事语言上非常出色,深入探究、学习并在写作实践中借鉴运用,有助于提高记叙文写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