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静
连环画因为画面简洁、构图形象,既有通俗鲜活的图像,又配有简洁生动的文字,雅俗共赏,很受初中生喜爱。在《驿路梨花》教学中以绘制连环画的方式引导学生研读课文,构思画面,观赏相关图片,以课文情节内容为依据自主绘制连环画,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
《驿路梨花》开篇就推出了哀牢山的全景,借作者对哀牢山的俯瞰、远眺,交代“我”与老余身处迷茫暮色的大山环境。教学中采取“读——思——观——绘”的步骤,引导学生欣赏、绘制哀牢山美景图片。首先,让学生自主阅读,找出课文中写哀牢山的相关文字。文中能找出来写哀牢山的语句主要有两处:“山,好大的山呵! 起伏的青色群山一座挨一座,延伸到远方,消失在迷茫的暮色中。”“这么陡峭的山,这么茂密的树林,走上一天,路上也难得遇见几个人。”然后,让学生展开想象,依据这两处文字在脑海里构思出哀牢山的图像。引导学生想象哀牢山的图像,一要有层次感,由远到近收回视线,或由近到远延伸开去,想象出大山的起伏连绵的立体形象;二要有特点,要想象出大山的陡峭,树林的茂密,并能在自己心中激起大山壮阔雄奇、森林葱绿繁茂的惊叹、赞美、欣赏、喜爱之情。再次,播放事先准备好的云南哀牢山南段的最高处的图片或其他大山的相关图片,让学生观看、欣赏,直观地感受一番大山的自然景象,激发出学生相应的惊喜、赞叹之情。最后,让学生再仔细研读课文,构图绘制哀牢山美景图片,要求至少要绘制2 幅图片,一幅大山起伏连绵的整体图,一幅陡峭的山、茂密的林的局部图。学生在“读——思——观——绘”过程中,自能增强对自然的审美能力,感受到哀牢山的雄奇葱郁、秀丽迷人。
《驿路梨花》教学的第二步,引导学生欣赏、绘制梨树林边的小屋,增强学生对建筑与室内装饰的审美能力。先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找出写小屋的有关语句。然后,将写小屋的语句连起来多读几遍,思考一下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小屋的,突出了小屋怎样的特点,要能够读出自己对小屋的具体感觉来。然后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究,最后集体交流展示。文章借“我”与老余的行踪,由远到近,由屋外写到屋内,屋外写环境的幽静优美,近处写小屋的外部特点“草顶、竹篾泥墙”“门是从外扣着的”、白木门板上用黑炭写着两个字。屋内写了“火塘”“大竹床铺着厚厚的稻草”“倚在墙边的大竹筒里装满了水”“墙上写着几行粗大的字”。引导学生思考小屋的作用是什么?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写屋内的?因为建在大山深处的小屋,主要是为迷路的人提供歇脚的方便,让处于困境中的人有地方夜宿。作者写屋内先写“火塘”,再写大竹床上铺着厚厚的稻草,这是解决迷路人夜宿与吃饭的问题。然后写装满了水的大竹筒,这是解决迷路人的饮水问题。最后写墙上写的几行粗大的字。这是按照先主后次的顺序写室内的陈设布置。然后,可以播放事先准备好的林中小屋的图片给学生观看。也可以直接让学生依据课文内容,展开想象绘制小屋的连环画,要求至少3 幅以上的图片,屋外图片1 幅,屋内图片2 幅。通过阅读、绘制,让学生懂得居室环境要优美、卫生,室内布局陈设要整洁实用,要让人有舒适感、温馨感。从白木门板上写的两个字与后面“我”与老余、瑶族老人主动修葺小茅屋的举动中,要让学生懂得居室主人要勤劳,要防屋漏,防水淹,要保持室内干燥,室外排水沟畅通。这样,欣赏、绘制梨树林边的小屋,能增强学生对建筑与室内装饰的审美能力。
《驿路梨花》中有外部形象描写,有语言与行动描写,人物形象比较丰满的应该是瑶族老人了。因此,引导学生重点欣赏、绘制瑶族老人的形象,有助于增强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审美能力。
首先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找出写瑶族老人的相关语句。这一步没有难度,学生容易完成。瑶族老人的外貌是“须眉花白”,从瑶族老人的介绍中可以知道他平时会在头上缠着红布头巾、背着打猎收获的野鸟。给“我”的第一形象是“手里提着一杆明火枪,肩上扛着一袋米”。瑶族老人的动作有“燃起一袋旱烟笑着说”“悠闲地吐着烟”“用手指了指门背后”“立即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瑶族老人的语言很多,主要有“多谢,多谢,说了半天还得多谢你们”“我是给主人家送粮食来的”“吃了用了人家的东西,不说清楚还行?”“过路人受到照料,都很感激,也都尽力把用了的柴、米补上……我这次是专门送粮食来的”“我感谢你们盖了这间小草房”。引导学生思考,瑶族老人的外貌、行动、语言给了你怎样的印象,你如何评价瑶族老人?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明确:瑶族老人质朴善良、知感恩、懂回报,诚实守信,有责任担当。在对瑶族老人有了明确认识之后,再让学生观看一些瑶族老人的图片,或直接让学生依据课文内容绘制几幅瑶族老人的图片,至少5 幅图片,扛米进门的图片1 幅,与“我”对话的图片2 幅,修葺小茅屋的图片1 幅,向哈尼小姑娘弯腰行礼的图片1 幅。这样,在欣赏、绘制瑶族老人的形象中,学生能够切实感受到瑶族老人纯朴善良、诚信感恩的性格特点,能理解到他与解放军、梨花姑娘一样,都在以实际行动传承为人民服务的雷锋精神,学生自能感受到瑶族老人的纯洁心灵与美好品质,增强对人物形象的审美能力。
通过上述三个步骤,学生至少绘制了10 幅图片,让学生将所绘制的图片连贯起来翻阅一遍,并配上简洁的解说性文字。学生会发现,前面所绘制的图片不能形成连贯的完整性故事。怎么办?引导学生再研读课文内容,完善故事结构,补充衔接性画面,将前面所绘制的图片能够有机地联系起来。
要在哪些图片之间增加衔接性画面,可以让学生自主琢磨,小组合作探究。依据课文内容的顺序,学生自然会在哀牢山景象图片与梨树林边的小屋图片之间,增加“我”与老余发现小屋的图片1—2幅,以表现出我们的惊喜之情。还会在小屋图片与瑶族老人图片之间,增加“我”与老余烧火做饭、洗脚、躺在干草铺上休息的图片3 幅。还会增加瑶族老人对往事的回忆图片,在老林里迷失方向图片1 幅,发现小屋、将红布羽毛插在门上的图片3 幅,打听小屋主人的图片1 幅,瑶族老人为小屋送柴、米的图片1 幅。哈尼小姑娘出现后,再增加解放军修建小茅屋、梨花姑娘照看小屋、“我”听了小屋来历之后的感想等图片4 幅。这样,通过补充衔接性画面,能让学生理解到故事的悬念曲折,理解到作者构思的巧妙,增强对作品艺术构思的审美能力。
综上,在《驿路梨花》教学中,引导学生在充分研读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绘制哀牢山景象、梨树林边的小屋、瑶族老人的形象,绘制衔接性画面,能够增强学生对自然、对建筑与室内装饰、人物形象与作品艺术结构的审美能力,能在语文教学中切实落实审美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