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背景下高校外语教师创新发展的路径研究

2023-08-26 06:49王晓媛史晓琴
大学·研究与管理 2023年7期

王晓媛 史晓琴

摘  要:文章以高校外语教师创新发展为研究对象,采用定性研究方法,分析了新文科建设背景下,高校教师发展的原则和创新发展路径。分析结果表明:新文科建设突破了传统文科的思维方式,使新时期教师发展具有融合性、创新性、发展性的特征,为其创新发展提供了可行路径:以立德树人为核心,提高政治素养;以创新意识为驱动,更新教学理念;以学科融合为途径,提升教学素养;以新技术为工具,提高信息素养;以终身学习为信念,提高学术素养。高校教师要实现创新发展,需要教师个体树立创新意识,发挥主观能动性,也需要教学管理部门的政策鼓励和配合。

关键词:新文科建设;高校外语教师;创新发展原则;创新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19-0158-04

文科教育关系到社会主义接班人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养成[1],2019年,“六卓越一拔尖”教育行动计划2.0启动大会,标志着新文科建设项目的正式实施。与传统文科相比,新文科适应新科技革命、新经济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发展趋势,突破了传统文科的思维方式,通过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作与共享,推动跨学科深度融合,更新并升级传统文科,使其由专业分工向交叉整合转变,由服务适应向支持引领转变[2]。这一发展变化对高校外语教育提出了新要求,为教师可持续发展设定了新目标,促使高校外语教师思考如何实现创新发展。

一、新文科内涵和特征

新文科的内涵在于“新”,不是新旧之新,而是创新之新,是立足于新科技时代,为了未来创新型人才培养[3]。新文科建设要始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要突破“小文科”思维,构建“大文科”格局,要合乎中国发展需要,具备全球视野和世界眼光[4]。新文科的特征表现为问题导向、交叉融合、新技术应用和创新性发展[5]。

外语专业作为重要的文科专业之一,新形势下的外语教学要遵循新文科建设的目标和路径,积极发展“新外语”,“以适应中国外语教育从了解外国到传播中国的功能转变”[6]。新文科发展要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外语人才,服务国家发展战略,而复合型高素质外语人才的培养离不开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建设。在此过程中,外语教师应在教学中积极探索,进行实践创新。

二、新文科背景下教师发展的原则

(一)融合性

融合性是新文科的学科特征。这一特征实现了传统学科的交叉融合,产生了一些新学科,如商贸英语、英语教育、计算机英语、数学和英语的学科融合等,这有助于培养语言+技能型专业人才,能够突破传统文理科局限,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学科融合发展要求外语教师不仅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和知识传授的能力,更应具备良好的翻译学、教育学、社会学、新闻学、传播学、信息学等相关学科知识,同时要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修养、文化修养、交流沟通能力以及较强的逻辑推理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以此提高综合素质。

(二)创新性

创新是新文科的属性特征。新文科建设迎合了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实现了传统文科的转型、改造和升级,有利于寻求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新突破。“00后”大学生视野开阔、思维活跃、知识面广、理解能力强,求知欲旺盛。新文科发展适应了学生群体的新变化和新特征,对当前外语教学提出了新要求。外语教学不能拘泥于传统的课本知识传授,在语言综合能力的训练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时事政治、社会发展热点等问题,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弥补教材内容的滞后。对此应首先实现教学内容的创新,其次实现教学方式的创新,针对课程特点和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实现线上和线下、课堂内外教师讲授和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教师综合素质发展来说,改善教学方法、更新教学内容、开发新课程,是教师创新發展的核心。创新发展理念是新时期教师的必备素养,只有具备创新意识,才能跟上时代发展。

(三)发展性

发展性是新文科的动态特征。相较而言,文科专业理论发展缓慢,而新文科建设赋予了传统文科专业发展的动力,一些跟时代发展脱节的传统专业退出了历史舞台,满足新发展需求的新专业取而代之,体现了新文科与时俱进的动态发展特征。近些年基于“一带一路”倡议推进,不少高校开设了国别区域研究这一新专业,以目标国家语言为工具研究“一带一路”沿线特定区域多个或某一国家的政治、经贸、宗教、文化、外交等问题,要求外语教师从政治学、经济学和语言学的角度进行全面研究。发展性也体现在教师自我知识结构的完善和教学科研综合素质的提升,“要给出一瓢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外语教学要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路径,促进外语学科水平提升。

新文科发展的典型特征指出了新时期外语教师创新发展的方向,外语学科发展要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引导学生学以致用,用外语能讲、讲好中国故事,推进中外文明互鉴,服务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大局。

三、教师创新发展路径

(一)以立德树人为核心,提高政治素养

新文科建设要担负起德育教育的根本任务,努力培育四有新人。师德师风是评估教师素质发展的首要标准。不可否认高校师资队伍仍存在违反师德师风的行为,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特别是个别外语教师崇洋媚外,过分推崇或夸大西方物质观和价值观。因此,只有教师自身品格过硬,做到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才能肩负起“寓德于课、寓德于教、实现立德树人”的教学使命。首先,教师发展要健全完善教师政治理论学习体系,定期开展政治学习,了解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开展师德师风违纪典型案例的警示教育作用,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政治觉悟。其次,外语教师应加深学习理解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批判性地介绍西方文化和价值观,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发挥外语教学的跨文化价值引导作用。高校教师应在思想政治、教书育人、学术诚信及工作生活方面严格要求自己,提高政治修养,为人师表。

(二)以创新意识为驱动,更新教学理念

高校教师创新发展是全面提高师资队伍素质和教学水平的必然要求。高校教师创新能力是指在教学、科研实践、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等方面寻求差异、发现和解决新问题及因材施教的能力。

然而,部分外语教师缺乏自我提升和创新意识,满足于按部就班地备课上课。应卫平等人对浙江省部分高校青年教师创新能力进行问卷调查发现,高校青年教师对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教学能力、创新科研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实践技能等有较高的认同感。而对教师自身的创新发展思维能力、创新管理意识、教学模式创新工作能力、科研技术创新学习能力、创新社会实践知识技能和团队协作能力的评价为“一般”[7]。这一研究表明高校青年教师意识到创新能力对职业发展的重要性,但对自身创新能力发展认可度不高,需要加强创新实践。

高校教师的创新发展首先取决于教师个体如何把创新意识转化到教学实践中,如何根据新文科的培养目标,熟练掌握数字技术,调整专业培养方案,开展问题导向式教学体系建构,形成适应时代发展、反映高校办学特点的新课程质量标准和评价体系。其次,教师创新发展需要积极的外部发展环境,教育管理部门应建立创新能力的培养培训机制,加强创新理论和创新技术培训。高校教学发展中心可组织各类培训形式,如国内外长短期培训、进修、访学等。如今还产生如各类线上培训交流如专家报告、外语教学创新大赛、课程思政经验交流、教学成果奖申报辅导等,对拓宽教师视野,更新教学理念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三)以学科融合为途径,提升教学素养

新时代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使学科知识的融合更高效快捷。得益于各类App学习资源,外语教师可以获取丰富背景信息来补充教学资源。教学素养是考察一名教师是否合格的重要标准,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要坚持“立德树人”“以本为本”,以促进学生全面成长为目标;第二,要具备良好的跨文化教学能力,包括外语专业知识的传授、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管理、学生兴趣的激发,正确的价值引导等,实践表明,背景知识深厚,能引经据典且融会贯通的教师更能激发起学生的认同感,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必须建立在教与学有机融合的基础之上;第三,要具备相应的学科研究能力,能运用较新的外语教学理论指导教学实践。教学实践激发科研活动,反过来科研成果促进教学效果。

学科融合首先在于外语专业知识和立德树人育人目标的结合。外语教育不仅要传授外语知识和技能,更应承担起“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职责。大数据时代,人人都能成为资讯的发布者、传播者和接收者,但网络信息纷繁复杂,混淆视听,具有一定的蛊惑性,且外语专业学生接触西方文化较多,如何引导学生批判辨识和接受各种信息,培养正确价值观,是外语教学的首要职责。

其次在于教学模式和新技术的融合。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带给外语教学全新的变革,使得“语言+新技术”成为教学的新方式。强大的网络技术使学生的课外学习更自主、更便捷、更高效。教学对象和教学媒介的新变化,使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资源和课程评价等随之发生重大变化。这些新变化引发教师的职能与角色发生转变,使外语教师从单一的语言技能的传授者转变为懂新技术、会熟练运用新技术的新型教师。

最后在于教学内容的交叉融合。外语教学涵盖政治、经济、文化、體育等多方面,“外语+”成为外语类人才的培养目标。就学科交叉而言,“外语+国际贸易”“外语+金融”“外语+农业”等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赋予外语教育新的发展动力。外语类专业课建设需要任课教师具备多学科知识结构,如语料库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国际形象与跨文化传播、国际商务谈判等课程。对翻译专业来说,传媒翻译这门课涵盖了新闻学、传播学和翻译学三个领域,要求教师不仅具备翻译学理论和技巧,更应具备新闻学和传播学知识,熟悉传媒语篇和文体风格,熟悉媒介传播方式的新变化。

(四)以新技术为工具,提高信息素养

大数据时代使新创造、新发明和新科技不断涌现,新文科教育强调学科教育中融合信息新技术,即“文科+新技术”。信息技术的普及使高等教育进入了智能信息化时代。高校外语教师应熟练运用信息技术,满足教学过程的信息化需求,实现教学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人工智能、大数据、云平台、流媒体、各类学习App软件等与课堂教学紧密融合,有利于促进教育技术与教学实践的有效融合。

2018年《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强调要积极发展“互联网+教育”,全力推动网络信息技术在教学活动中的运用,提高教师信息技术水平,创新教学方法,使教师能灵活运用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建立学生个体学习资料库。因此有必要促进信息技术与外语教育的融合,探索移动互联网下的外语教育教学新规律,打造智慧教室、智慧校园,建设智慧空间、智慧平台[8],如基于AI、VR技术的虚拟仿真语言实验室的建设和投入使用,提供了沉浸式外语学习环境,实现了外语教学和智慧资源的共享,促进了外语教师信息技术水平的提高,从而有效推动外语教学的整体全面发展。

(五)以终身学习为信念,加强学术素养

“活到老,学到老”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倡导全民学习,强调终身教育的重要性。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时期,我国提出了到2035年建设教育强国的目标,“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国梦的基础工程”[3]。但不容忽视的是部分外语教师缺乏居安思危意识,得过且过、不搞科研、不晋升职称,这既不利于自身发展,也不利于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终身教育作为一种教育发展战略,是新形势下教育变革对教师职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因此终身学习应成为新时期外语教师的基本职业素养。只有持久的学习能力才能提高教学能力,才能有助于学生的知识更新。

终身学习理念的实现取决于教师个体的自主学习行为,也依赖于高效的协作式学习。基于学科发展的教学团队和科研团队可以有效发挥团队带头人的榜样作用,促进交流和共享。因此,可以构建基于教学内容的语言技能教学团队、文化教学团队、考试类教学团队、创新类语言+课程教学团队等。各教学团队定期开展教学科研交流活动,发挥教学名师和教学骨干的示范作用,以小组研讨的方式,分享教学经验,总结不足。也可构建基于专业发展的社会学、语言学、教育学等科研团队,以主题式或问题式学习为途径,了解学科发展前沿理论,建设学习型团队,促进交流学习,提高教学科研水平。

四、教师发展的外部动力

教师发展的大环境首先得益于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引导。新文科建设给广大教师提供了充分的发展机遇,如“四新”建设背景下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提供的暑期教师研修项目,课程门类多,包括课程、教材、教师教研及院士讲堂等;教师受众广,包括小学到高校各级教师群体,起到了显著的素质教育效果。各高校教学管理部门也实施了很多响应措施,如设立各类教改课题,举办各类教学创新大赛等,这些活动丰富了教学科研活动,促进了教师素质的提高。

五、结语

综上所述,新时期高校外语教师要把握新文科建设的机遇,树立大文科格局,充分利用好外部有利资源,基于新文科建设的理念和要求,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突破职业发展瓶颈,更新教学理念,实现思想政治素养、信息能力素养、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的提升,培养终身学习习惯,服务国家新时期培养德才兼备的新型人才的教育目标,促使教师积极投身到新外语建设中,以研促学、以学促教,实现教、学、研相长,实现个人创新发展。高校管理部门也应及时更新观念,为教师创造更多发展空间,优化绩效考核标准,设立多样化教师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服务教师发展。

参考文献:

[1] 吴岩. 加强新文科建设培养新时代新闻传播人才[J]. 中国编辑,2019(02):4-8.

[2] 王铭玉,张涛. 高校“新文科”建设:概念与行动[N]. 中国社会科学网,2019-03-21(03).

[3] 陈跃红. 新文科:智能时代的人文处境与历史机遇[J]. 探索与争鸣,2020(01):11-13.

[4] 何宁,王守仁. 新文科、新外语、新导向——论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的发展与创新[J]. 外语教育研究前沿,2021,4(04):3-8+91.

[5] 李凤林. 加快建设“新文科”主动引领新时代[J]. 中国高等教育,2020(01):45-47.

[6] 何宁,王守仁. 高校外语专业学生外语运用能力的培养[J]. 外语教学,2021,42(01):1-4.

[7] 应卫平,龚胜意,罗朝盛,等. 地方高校青年教师创新能力发展現状及对策研究[J]. 中国大学教学,2015(07):73-76.

[8] 戴炜栋. 服务国家战略培养高端人才推动外语教育发展[J]. 外语教育研究前沿,2019,2(03):8-12+90.

(责任编辑:胡甜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