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人
中央美术学院和中国美术学院在地理上一北一南,分别代表了中国南北两地艺术的最高学府。今年央美研究生毕业展油画专业的展厅门口摆放了一件作品,将所有毕业生的调色盘挂在了同一面墙上。
调色盘就像油画家手里的一杆枪,跟随着自己“征战四方”。墙面上各式各样的调色盘也代表了每个青年油画艺术家的不同风格。无独有偶,今年中国美院油画系毕业展上,也有类似的作品出现。
这组占用了一面墙的作品(图1,2)由今年中国美术学院105位毕业生每个人的一幅自画像建成。这不仅仅是一面墙、105幅自画像,更是105位毕业生大学青春的模样。
105件自画像呈现出了不同的面貌,展示出了同学们不同的艺术创造力,也体现出了中国美术学院在艺术教学上多样性的努力。它们中不乏很多写实作品,将自画像的人物细节刻画得十分深入,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绿色背景这一张。这幅女生自画像(图3)面部表情刻画得十分自然,颈肩呈现出一点点扭头的姿态,看起来十分舒服,身上衣服的質感拿捏得非常真实,尤其是纽扣都极为写实。
105幅自画像中最多的是印象派的表现手法,为什么?我想究其原因也许和考取中国美术学院时就要画这类的人物头像有直接关系吧。要知道,十分写实的绘画手法在校考的考场上可能连作品都无法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而过于抽象的表现手法,在校考的评卷标准里则是不被承认的。所以,印象派的手法在整面墙上出现得最多,这类作品虽然没有把人物形象画得那么深入现实,但也把该画的东西都画出来了,松弛的笔触将人物脸部在光影下的色彩冷暖体现得十分明显。(图4,5)
当然自画像中也有很多抽象的表现手法。其实抽象不是只有一种表达,我粗略地计算了一下,这一整面墙的作品中大概有二十几幅抽象作品(图6,7),它们各具特色。某些作品采用了波普艺术的表现手法,通过使用一些局部照片拼接出一张人脸。某些作品是用几个线条就把自己给勾勒出来了,虽然不是很写实,但更多的是一种趣味性的表现。最有趣的是有一位同学的自画像竟然是一间房子(图8),像是一个风景画的局部,房子上的两扇窗户,包括红色的路牌,像极了人的两只眼睛和红色的腮红。
一般抽象类的自画像相比那些写实类画作来说,在工作量方面显得少了很多。那种写实的自画像要搞个几天甚至几个礼拜,抽象画以这一张为例(图9):黄色为底,勾勒一个大大的眼镜框,感觉差不多十分钟就可以搞定,但是它的趣味性和传神的表达力更足。艺术早就不再以工作量的大小来评判一张作品的好坏,这不是近几年才有的事情。早在南宋时期著名画家梁楷的《泼墨仙人图》与《太白行吟图》这两件作品中,就表现得很典型,寥寥几笔就把人像本身姿态心境表达得非常丰满。这就是抽象或意象绘画的独到之处。
这幅眼睛只有两个黑球的自画像(图10),我猜测作者用了一个比较独特的表达方式,他应该是在画布上画了一幅完整的自画像,之后再用刮刀把颜色都刮了下去。这里面就包含着一些艺术哲学的意味。艺术家的前进之路,总是在自我建立与自我否定之间螺旋上升。相比理科专业而言,艺术比较令人捉摸不透。有的时候艺术家要全面地自我否定以后才能领悟出新的艺术方法和方向,我想这张画背后蕴藏的故事或许就是这样。
这张用了更独特的表现手法(图11),将自己的脸部照片放置在矢量图软件中平铺开,诡异并且荒诞。
每一幅自画像所表达的情绪也是不同的,有的轻松愉快,有的彰显出来成长的自信,有的青春懵懂,也有一些感觉压抑或者是狂躁。正是因为有着不同的表现手法,又表现着不同的个人情绪,才让这面墙显得更加丰富多彩。
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有四个工作室。第一工作室:历史与主题性绘画工作室,第二工作室:新具象工作室,第三工作室:具象表现工作室,第四工作室:多维表现工作室。不同班级的学习内容也不一样,在校期间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工作室。那么你能从这些自画像中看出哪一个同学可能属于哪一个工作室吗?
自画像从古至今都是很多艺术家非常钟爱的选题内容。伦勃朗、拉斐尔、梵高等这些在艺术史上如明星一般的艺术家,都画过很多自画像。对于很多艺术家来说,自画像是艺术道路上的“必修课”。这个时候画像中的这个人既是观察者,也是被观察者。这是一个自我审视的过程,可以更好地观察自己并表达出来,拥有这样的能力,才能更好地观察世界进而表达世界。
向前走吧,中国艺术的未来在你们肩上。希望中国艺术的未来能像这面墙一样,五彩斑斓,百花齐放。
责任编辑:陈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