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角下农村人才技能培训的路径探索

2023-08-26 21:33:19张家豪张晔李思宇徐宁
安徽农业科学 2023年15期
关键词:职业技能培训产教融合乡村振兴

张家豪 张晔 李思宇 徐宁

摘要 职业技能培训是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重要途径,新型职业农民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基于人力资本理论和公众产品理论构建理论分析框架,并结合A县职业技工学校人才技能培训的路径探索的案例来探讨和分析农村职业技能培训的发展路径,分析发现A县技工学校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拓展产教融合、校-校合作等方面成果显著,通过培训农民群众走向了就业岗位,迈进了致富路,为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为农村人才技能培训探索了新的途径。

关键词 乡村振兴;职业技能培训;产教融合

中图分类号 C 975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3)15-0280-03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3.15.067

The Path Exploration of Skill Training of Rural Tal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ural Revitalization—A Case Study of A County Vocational Technical School

ZHANG Jia-hao, ZHANG Ye, LI Si-yu et al

(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Law School), Xinjia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 Urumqi, Xinjiang 830052)

Abstract Vocational skills training is an important way to cultivate new professional farmers, new professional farmers are the key to realize the modernization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areas and implement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This study based on the theory of human capital and the public product theory to build a theoretical analysis framework, and combined with A county vocational technical school personnel training path to explore case to discuss and analyze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rural vocational skills training. It is found that A county vocational school has made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in building community consciousness of the Chinese nation, expanding production teaching fusion, and school-school cooperation, etc. Through the training of farmers, they have found jobs and entered the road to prosperity, made contributions to the development of local economy and society, and explored a new way for the training of rural talents.

Key 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Vocational skills training;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

2017年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为中国广大农村描绘了宏伟蓝图,乡村振兴作为国家发展战略,彰显了乡村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而且也意味着农村发展成為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点。2018年1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明确指出:实施乡村振兴,必须要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大力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1]。从“意见”中突出了农村职业技能培训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地位。农村职业技能培训为农民发家致富提供了教育途径,从而为农民实现生活富裕;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技能人才,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劳动力对拥有一技之长的愿望越来越强烈,现有的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在一定程度上不能满足各方面的需求。2020年9月,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的《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中强调:推动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重并举[2]。国家有关部委多次提出农民职业教育,突出了农民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地位,农村人才技能培训为农民发家致富提供了教育途径,从而为农民实现生活富裕;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技能人才支持。实践证明农村职业技能培训是解决农村技能型人才缺乏的重要途径。也可以帮助农户提高就业能力从而增加收入。实现乡村经济振兴需要加强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农村劳动力失业问题有关乡村社会的稳定。此外,农村不同的群体有不同的技能需求,提高乡村农民就业的内生力需要职业技能培训的介入。因此,跨界“教育域”“职业域”“产业域”[3],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社会的发展需要技能型人才。农业农村现代化必须依托农村技能型人才, A县技工学校在抓好农村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提高农民文化水平,将农村人力资源转变为符合农业农村现代化要求的高水平人才。

1 理论基础

1.1 人力资本理论 人力资本,从来就不是概念和测量的简单相加,而是一个多维的、复杂的概念。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本是体现在人的知识、能力和身体状况[4]。亚当·斯密将人的教育投资划入了其固定资本内,而且通过对教育的投资可为其个人、家庭都能换取更多的价值收益。亚当·斯密认为物质资本投资和教育投资它们之间是可以比较的,劳动者如果没有对教育进行投资,换句话说就是劳动者没有受过教育、培训,那么他最后只得到普通的报酬,相反如果他接受过教育和培训,并且通过培训获得了技能,那么他就可以从事相对復杂的工作,所获取的报酬就更高[5-7]。舒尔茨对人力资本理论进行更深的研究,指出人力资本是其投资的结果,人力资本是附着在其身上的知识、技能、经验等能力,并提出其对人力资本投资就包括:技能培训、学历教育、继续学习等,舒尔茨认为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投资的最主要的一个部分,教育投资和经济收益成正比关系,经济收益的多少取决于教育投资,劳动者对教育的投资最后不仅是其收入提高、家庭脱贫致富和他的综合素质提升,最后社会也会跟着受益,人力资本的投资的多少影响着未来社会经济发展,劳动者掌握的知识,以及对从事工作的业务的熟练程度都将对生产率产生影响,因此舒尔茨提出影响个人发展的因素不是空间、土地等资源,而是个人的知识、经验[8]。人力资本理论为县级技工学校技能培训服务乡村振兴提供了一定的思路,人力资本理论肯定了职业技能培训的投资对于提高农村居民素质、促进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

1.2 公共产品理论

公共产品理论是由 19 世纪 80 年代的奥意财政学派将边际效用理论运用到财政学创立的,最早由Panteleoni、Mazzola等学者提出,此后经过Lindhl、Johanse等学者的不同视角的研究,从而形成了内容丰富的公共产品理论。可以根据公众产品理论将社会产品划分为纯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纯公共产品即当人们在使用公共产品时,个人不需要承担该产品的任何成本和费用,纯公共产品具有非竞争性、非排他性等特点;而私人产品与纯公共产品不同的是,人们在使用私人产品时需要他们承担私人产品的成本和费用,私人产品具有竞争性、排他性等特点;而准公共产品介于纯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之间,它具有不完全竞争性、效果分割模糊的特点。职业技能培训属于准公共产品,因为它具有纯公众产品的部分性质和私人产品的性质,职业技能培训有政府的参与,也有市场的参与。政府作为利益相关者,它必须做好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计划、保障和宣传等工作,完善其在职业技能培训的职能。县级技工学校作为政府职业教育培训计划的执行者,要明确职业技能培训的要求和标准,从而促使职业技能培训走向标准化和常态化。农村劳动力培训向“系统的职业教育”发展是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企业用工需求变化的要求,政府必须为其予以保障[9]。

2 案例表述

2.1 案例选择

研究以A县技工学校为案例,数据资料来源于以下3个方面:其一,笔者2022年7月对该校进行的实地调研,参观了该校发展历史、相关培训成果展览。其二,对该校领导、教师、在训学员进行访谈,获取了技工学校的相关信息。其三,通过校领导收集到技工学校内部材料9份。选择该校主要有3点原因:其一,A县技工学校培训成果显著。经过近10年的发展,该校年培训各类技能人才近4万人次,在学员就业情况方面进行全过程跟踪,通过订单式、定向式培养促进农民就业,并积极与全国各地用工企业对接,为该县稳岗就业作出重大贡献。其二,该校在学员培训方面创新培训方式,先了解农民技能培训需求,后根据农民需求设置专业,培训过程中让学员走出校园,进企业、回地头,在实践中掌握技能。其三,该校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表现突出,学校针对少数民族学员国语、法律法规等薄弱方面,通过开展国语和法律法规等培训,学校坚持把民族团结工作作为开展技能培训工作的重中之重贯穿始终,不断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民族共同体意识。

2.2 基本情况

A县位于我国的西部边陲,紧邻帕米尔高原,A县与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接壤。2020年底,A县实现脱贫摘帽、退出贫困县,A县根据国家、省相关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职业技能培训的要求,依托A县技工学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2021年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2.33万人次,稳岗就业成效明显。

A县技工学校成立于2013年,学校现有教学校区和实训校区两个校区,占地面积20万m2,学校结合社会需求和农民意愿开设专业和工种培训,学校可容纳5 000余人开展学习和实训。学校坚持贴近市场、贴近企业、突出服务社会、服务经济、服务民生的办学理念。

2.3 农村人才技能培训路径的探索

2.3.1 以“技能+创新”培养现代化新型农民。一是根据农户意愿,根据前期调查、报名、参加培训的程序开展培训,整合区域内资源,做到设置符合农户意愿的专业,同时做好农户培训后就业情况,结合企业等的用工需求开展定向培养、订单培训、专业培训等培训方式,积极开展农户创业培训。二是根据农户接受习惯,针对少数民族群众开展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法律法规等,创新教学方式,将相关部门干部请进来进行讲学工作。同时组织参训学进企业、进田间地头,注重现代科技,有针对性地邀请当地农业、畜牧业专家进行专题培训。并根据农户的兴趣,采用通俗易懂的教学教法,让农户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

2.3.2 以“市场+就业”拓宽农民谋生之路。

一是实行群众意愿与市场需求相结合,积极开展定向式、订单式等培训,不断提高学校技能培训实效,让农户掌握一门技术,从而拓宽致富门路。充分结合区域内产业发展和农户就业需求,积极与各类企业进行洽谈,搭建就业平台,重点培育农户转移就业基地,并依托就业基地用工需求,开展订单定向式技能培训,让农民群众能够实现就近就业,实现稳定就业。二是实行劳务输出培训和就业创业培训相结合,积极与各地用人单位对接,利用招聘会等促进农户的转移就业。及时收集、公布用工需求,将符合农民群众意愿的岗位送到他们手中,从而实现农民增收创收。同时以当地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为依托,培养一批高素质农民,鼓励毕业农民利用所学专业技能进行自主创业。

学校先后组织多处次招聘会。在巩固就业方面,通过组织学校干部深入农民家中了解参训后就业情况,为学校不断提升培训质效,改进培训方法起到了积极作用。2022年1月以来学校已累组织培训1.5万余人次,通过积极和用工企业对接,为培训人员提供各类就业信息3 000余条,组织用人单位开展现场招聘工作,提供就业岗位近1 000个。

3 案例分析

3.1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打实地基

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入阐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體意识的重大意义,强调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利于增强各民族之间的深层联系,学校按照“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办学理念,全面推进学校“素质教育+技能培训”相结合深入实施农民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培训工作,坚持把民族团结工作作为开展技能培训工作的重中之重贯穿始终。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乡村振兴提供精神动力,也是乡村振兴的政治思想基础,乡村振兴则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实现路径和载体,二者统一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之中。边疆的特殊性决定了它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紧迫性,并需要在组织振兴、产业振兴和人才振兴等五大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等乡村振兴的主要工作中全面加强[11]。职业技能教育是典型的准公共产品,县级技工学校作为乡村人才振兴的发源地,为广大人民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平台。国家大力发展技工教育,办好县级技工学校,推广惠民政策,将真正的福利落到实处,体现了党对民生的重视。

3.2 深化“产教融合”,推动农村职业教育创新发展

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2017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提出了推进产教融合,促进人才培养改革的办法,产教融合是市场需求和企业需求为导向、多方参与管理及产业化等特征的人才培养活动[12]。 技工学校作为培养农村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前沿阵地,在国家相关政策的大力支持,通过推行产教融合,对提高农村人才培养质量有着推动作用,县级技工学校培养的是农村技能型人才,通过培训后直接对准的就是企业,通过企业和学校的合作,实现产业和教育的发展,产教融合作为适合经济社会发展的职业教育模式,通过将教育资源与就业等方面的优势整合。通过产教融合,学校能够根据企业用工需求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的方向,使技工学校能够更有针对性地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从而实现学校到企业的有效衔接。

3.3 树立“深度融合”, 为农村人才培养赋能增效

学校在培训过程中实施精准化培训,按照当地社会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农民就业创业意愿,合理开设技能培训专业,加强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和提升农民法律意识为目标,巩固农民的知法、用法、守法的思想基础。农村职业技术培训的专业选择必须同时兼顾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乡村群众的需求,农村职业技术培训的内容要系统化、精准化、乡土化。通过提前了解农民的技能培训需求,针对他们的需求制定培训内容。了解不同年龄农民的特点,在培训前要对他们进行就业现状和培训意愿调查,针对他们个体特点和文化程度、培训需求,开展符合他们生产生活需要的培训项目。要紧贴市场需求,精准制定培训内容。以本地区产业振兴需求为目标,依托本地企业用工需求,培训内容要与企业用工需求保持一致。并根据国家相关政策,要以培养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为目标。培训只有满足农民的需求,才能真正被他们认可,坚持产教融合的思路,采用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利用各类资源,例如送教下乡、邀请本土专家讲课等培训形式,让农民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

3.4 铺好“校校合作”双轨,强化培训师资队伍建设

在乡村战略背景下,师资队伍建设是职业技能培训的关键一步。提高职业技能培训质量就有一批愿意扎根农村、有学历、懂技术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区域内本科高校、科研机构和技工学校承担着服务本区域内经济发展的任务,通过开展校—校合作,所谓的校-校合作是指学校与学校建立的合作关系,打破了学校之间相互独立的状态,技工学校通过和区域内知名的本科院校、科研机构合作建立教学实践基地。对于高等院校而言,通过设立校外教学实践基地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实习与就业岗位的无缝衔接,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习及就业水平。技工学校通过校-校合作,根据合作院校的专业设置,打破传统培训课程设置,针对合作院校专业设置培新课程。为大学生的成长提供平台。通过合作院校的大学生担任培训讲师,通过他们手中的先进的理论和经验来提高培训水平,充分发挥带头引领作用。通过加强校—校合作的师资交流,引进合作院校的名师资源,通过双方的交流,进而提高技工学校教学水平。并搭建技工师资进修平台,合作院校为技工学校老师提供进修机会,丰富技工学校老师知识结构。通过校-校合作打通帮助技工学校提高师资水平、培训水平,从而助力乡村振兴。

4 结论与启示

县级技工学校培训作为农村技能人才培养的主战场,在促进农民生活富裕、服务乡村、助力文化振兴方面贡献了自己的力量,A县技工学校紧贴产教融合、农民需求合理开展丰富多样的职业技能培训,因地制宜、因人制宜,杜绝一味盲从的技能培养课程,立足于自身现实基础,合理开设培训课程。新型职业农民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也是国家“三农”工作的重心。未来A县技工学校应该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巩固就业方面持续发力,努力提升农民就业技能素质和就业、创业能力,职业技能培训要坚持以农民为主体,以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为路径,为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性支撑。因此,在乡村振兴战略中人才振兴的推动下,县级技工学校在乡村振兴中的突出地位得以明确。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为县级技工学校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农村劳动力对职业技能培训的需求将会逐渐增加。县级技工学校在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服务农村社会方面将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N]. 人民日报,2018-02-05(001).

[2] 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等.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印发《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的通知[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20(11):35-48.

[3] 梁胜男.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县域职业培训困境与路径研究:以F县为例[D].南昌:江西科技师范大学,2021.

[4] 贾建锋,蒋建武.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34-36,258-290.

[5] 吴冰.高职院校产学合作行为影响因素研究:专用技能人力资本形成的分析视角[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4.

[6] 亚当·斯密.国富论[M].郭大力,王亚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257-258.

[7] 纪效珲.大学生经济资助对人力资本发展的影响研究[D].北京:北京科技大学,2017.

[8] VAIZEY J,SCHULTZ T W.Investment in human capital[J].The economic journal,1972,82(326):787-788.

[9] 杜西西,贺林均.农业人力资本投资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以新疆南疆四地州面板数据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9,47(10):200-203.

[10] 刘元. 基于公共产品理论的高职教育经费投入[J].大视野,2019(2):16-20.

[11] 杨超杰,郭丹凤. 乡村全面振兴背景下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路径探究[J].西藏研究,2022(1):17-24.

[12]  罗汝珍.市场经济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机制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4(21):8-11.

作者简介 张家豪(1995—),男,河南商丘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乡村振兴和基层治理。*通信作者,教授,碩士生导师,从事城乡管理与公共治理研究。

收稿日期 2022-08-22;修回日期 2022-10-17

猜你喜欢
职业技能培训产教融合乡村振兴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当代党员(2017年23期)2017-12-20 21:42:47
一个高中生眼中的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村经济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环球时报(2017-12-02)2017-12-02 04:50:09
加强失业再就业职业技能培训及就业档案管理的研究与分析
国外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的经验及启示
浅议物流管理专业的产教融合
东方教育(2016年17期)2016-11-23 09:47:23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科教导刊(2016年25期)2016-11-15 18:06:05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计算机教育(2016年7期)2016-11-10 08:10:13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
文教资料(2016年19期)2016-11-07 11:07:24
基于公共管理的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