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明霞 (福建省仙游县儿童活动中心幼儿园)
在幼儿教育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幼儿的心理健康以及未来的学习与生活会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同时,在幼儿教育中,我国相关教育工作者一直倡导五大领域的教学,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健康领域的重要内容,理应得到全社会的共同重视。特别是幼儿教师更加需要做好相应的具体教育工作,增强幼儿的心理素质。
正确地理解和把握精神卫生的概念,对加强和保护人们的心理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只有人们真正地了解到心理健康的评价标准,才能更加清楚地了解自身的心理状况。如果出现了心理方面的问题,应该积极地采取相应措施来解决,否则就会影响生活的质量。
对于幼儿来说,其心理健康是否符合标准,主要是从性格、情绪、智力、思维、行为、意志等方面来进行判断。在性格方面,如果幼儿的性格过于内向或者孤僻的话,就会影响其今后人生的发展质量,这是典型的心理不健康的表现。在情绪方面,如果幼儿的情绪波动较大,十分不稳定而又无法控制的话,就要排除情绪上的不健康了,而是心理方面的不健康。在智力方面,如果智力水平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没有任何提升,就会影响日常的生活和认知上的发展。在思维方面,幼儿的思维方式较为古怪,当与他人有很明显的差别时,就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在行为方面,不健康的情况主要表现在与其他孩子的相处行为上较为特殊,注意力分散且行为异常。在意志方面,心理不健康的表现就是没有坚定的意志力,遇到事情总是想要放弃,即使参与某种活动也没有任何需求和目的。如果幼儿在这些方面存在着不健康或者异常的表现,就会严重影响幼儿健康成长。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人们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使得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通常对孩子听之任之,过分溺爱,一味满足孩子的欲望和要求。而如果家长在对孩子进行教育过程中,不能按照科学的方法进行教育工作,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心理习惯以及行为习惯,就会让孩子养成以自我为中心,娇生惯养等不良习惯,不利于孩子的健康稳定成长。同时,也有部分家长,由于自身的感情问题,经常出现吵闹现象,不顾孩子的感受,甚至打骂孩子,这都会严重影响幼儿成长过程中安全感的建立,使得有幼儿在生活中缺乏对别人的信任,不能树立良好的自信心,心理较为脆弱,这都严重阻碍了幼儿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在一个人成长过程中,在幼年阶段以及少年阶段能否得到充足的安全感和认同感,对一个人的心理健康发展至关重要。但是,目前在幼儿园的教学过程中,由于部分教师对于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不能凭借良好的职业素养以及专业素质对幼儿进行教育。再加之其对幼儿进行教学时采用不耐烦的教学态度,采取不合理的教学方式,使得幼儿在学校学习时得不到充足的呵护与保护,这就会使得幼儿难以获得全面的安全感以及自信心。如果幼儿在生活之中没有高度的安全感,往往使得幼儿难以适应外界环境,影响了幼儿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由于父母的过度溺爱,使得幼儿在集体幼儿园生活中难以适应,不知道怎么与同伴相处,教师如果不能及时察觉幼儿交往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个性化措施对幼儿进行引导,这就会使得幼儿在融入集体生活时产生无助感,不利于幼儿身心全面健康发展,同时也影响了幼儿综合素质的提升。
教师在利用绘画疗法对幼儿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可引入主题教育模式,营造浓郁的教育氛围,促使幼儿在既有的主题框架内,展开个性化的绘画创作,将自己潜藏的某种情感呈现在绘画作品中。教师在制定绘画主题时,应选择一些能够反映幼儿当前生活状态的主题元素,让幼儿既表达出既有的生活现状,又表达出自己对这种生活现状的独特感受。同时,教师所选择的绘画主题要触及幼儿的心灵深处,让幼儿发现自己对某种情感关系的渴望,主动将自己的这种渴求呈现于绘画作品上。
例如,教师可围绕“我的家人和家庭生活”这一主题,引导幼儿回顾自己家庭的生活现状,将平时的家庭生活动态以绘画创作的方式呈现出来。教师可以从幼儿的绘画作品中了解他们对家庭的认知态度。教师在观察幼儿的绘画作品时,发现有位幼儿在绘画第一幅作品“家庭之树”时,画出了家庭所有的家庭成员,包括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自己。然而幼儿在绘画第二幅作品时,画的是自己在家庭中常有的生活状态:爷爷牵着自己一起遛狗;奶奶背着自己做家务活;爷爷奶奶坐在一起,自己坐在不远处耍玩具;一家五口坐在一起吃饭。
从这些绘画作品中可以看出,父母陪伴孩子的情况比较少,教师可结合幼儿平时的表现,诊断幼儿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若发现幼儿在父母陪伴缺失的情况下出现了安全感薄弱、内心自卑敏感等方面的心理问题,教师则需及时在绘画治疗中疏导幼儿的不良心理情绪。教师可引导幼儿展开绘画创作:“如果平时想让爸爸妈妈陪伴自己,那么你会想要他们怎么陪伴你呢?可以画出来吗?”
此时,幼儿会将自己的渴求绘画出来,呈现在美术作品上。教师可将幼儿的绘画作品拍摄下来,发送给孩子的家长,与家长进行沟通,倡导家长弥补幼儿的情感空白,增加陪伴孩子健康成长的机会,保护幼儿的心理健康。
游戏活动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幼儿每日必备活动。教师在幼儿游戏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并且游戏活动心理教育相较于说讲方式更容易获得幼儿信赖认可,促使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形成正确意识态度,对幼儿身体成长和学习积极性调动也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教师鼓励幼儿在一些游戏情境中多和同伴展开沟通交流,鼓励幼儿主动亲近他人并表示自身想法,对幼儿表达技巧进行锻炼。组织幼儿在分工合作中通过主动配合完成各项游戏活动并解决各种问题,让幼儿带着愉悦的好奇心去对生活事物进行探索。
例如,教师可以开展一项“变洞洞”的活动。在游戏活动前,教师准备好报纸球15 个左右和音乐碟片。教师用手掌变出一个洞洞,引导幼儿思考:这像什么?(水杯、望远镜)引导幼儿说这是一个小洞洞。请幼儿寻找身体上有哪些洞洞,并引导幼儿用身体的其他部位来变洞洞。期间教师与幼儿交换角色。幼儿发令后,教师变出没有封闭的洞洞。引导幼儿理解“围集”的概念,并且提出相应问题:为什么老师变出来的不是洞洞?之后让男女幼儿分组变洞洞,比比谁的洞洞最结实,同时指导幼儿变出大一些的洞洞,让好朋友钻过去。再请大家动脑筋和好朋友合作,变出能让老师钻过去的大洞。
教师钻过的“洞洞”就跟在老师身后变成小火车,直到大家围成一个圆圈。之后让学生思考,除了用自己的身体变洞洞,还有什么能变洞洞?如墙壁、桌子、板凳等。学生在感受游戏乐趣的同时,愿意进行探索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能主动参与游戏。与同伴合作玩洞洞的游戏。丰富幼儿生活体验,发展幼儿手部动作的灵活性。
教育心理学一直关注儿童学习的差异。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有差异。由于个体的心理特征和个性特征,每个孩子的表征是不同的。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每个班级都有一些心理状况较差的孩子:有的过于活跃,自控能力差;有的过于内向,整天不说话;有的过于活跃,自控能力差;有的过于依赖,独立性差。
虽然这些都不是心理问题,但如果不及时、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教育和引导,帮助孩子解决问题,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例如,在班级中,有这样一个的孩子,他不喜欢说话。上课被要求回答问题时,他什么也没说。但每次有机会表达自己,我都会打电话给他,鼓励他。即使他没有回答任何问题,我也会请他下次来,并鼓励他这样做。而且,我会请他帮我收集玩具,让他当我的班长。
渐渐地,他和我说话越来越多。我记得当他在课堂上用很小的声音回答我的问题时,我非常兴奋。就这样,他回答问题的声音越来越大,他真正融入了其他孩子。下课后,他会和孩子们一起快乐地唱歌,没有羞怯和胆怯。每个孩子都不一样,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所以作为幼儿教师,一定要善于发现,让每个孩子都能得到发展。
针对家长与幼儿日常沟通较少的情况,应该积极地增加家长与幼儿的日常沟通频率,多加重视幼儿的情绪变化。在生活当中,家长在陪伴孩子的时候,应该尽量避免手机的使用,把全部注意力都放在孩子身上,多加关注幼儿的心理活动,增加交流的机会和频率。同时,在面对家庭教育方式缺乏合理性的现状问题下,应该积极转变教育方式,大力加强家校合作来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稳定发展。
首先,对于使用专制型、溺爱型家庭教育方式的家长群体来说,应该积极地采取行动,尽快使用合理健康的教育方式。比如,民主型的教育方式。该种教育方式可以说是比较健康的,因为民主代表着家长与孩子处于一个平等的地位,通常情况下是以朋友的方式来进行和平相处的。幼儿生活在这种环境之下能够学习到尊重和乐观的积极态度,以促进心理平稳健康地发展。
其次,学校应该建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定期对幼儿进行全面检查,科学筛查存在的问题。现阶段幼儿园可把相对成熟的骨干教师向心理教师方向培训,指导教师及时、有效地与家长沟通,在双方努力下,分工合作,家长负责家庭中幼儿心理疏导工作,教师负责园内幼儿的心理辅导,二者相互融合,共同促进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
幼儿教育是我国重要的基础教育环节,在整体的教育体系中都有着极为重要的基础地位,尤其在心理健康的培养层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基础培养作用。幼儿是我国未来的栋梁之材,也是民族的希望。因此,帮助幼儿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非常重要。为了让幼儿能够形成良好的心理状态、健康地成长与发展,教师应注意对原有的教学方式进行针对性的调整,从幼儿的心理出发,通过多样化的策略优化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幼儿健康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