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树发 (天津市第一百中学)
坚持请进来、走出去,线上线下相结合,通过组织各种主题讲座和实践拓展,加强对包括后勤服务人员在内的全体人员进行生命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学科渗透教育,加强人文关怀教育,加强感恩励志教育,特别要加强对全体班主任、专兼职心理教育教师、学生干部的培训,每个班级均配备心理委员,使大家牢固树立全新的生命教育理念,熟悉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方法,真正做到教学与育人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我校是天津市家庭教育联盟常务理事单位,设有家庭教育指导中心,成立了家长学校和家长委员会,定期对家长开展多种形式的家庭教育培训指导。通过培训使家长具有现代育儿理念,时时处处以正向心理学为指导,及时观察解读学生成长中的问题,培育学生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和情感体验,为其健康快乐地成长夯实坚实的心理基础。
注重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中国传统文化的维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要求天然一致。全体教师应当深入了解传统文化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联系,利用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来影响学生的思想、行为与心理。通过语文课、历史课、地理课、思政课、文化社团、青年党校等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用优秀的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及革命文化来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提升责任意识,涵养素养情感,让学生更有文化内涵,更有担当意识,进而促进学生形成对待事物的健康心理、正确态度,鼓励学生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青年,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征途上奋力谱写青春华章。
为体现课程的多元性、适切性和发展性,学校以理论为指引,以目标和理念为基础,积极构建学校课程体系,即“一体两翼三层四类五面”的架构。
课程的目标:培育人文精神、科学底蕴、合作学习、绿色生活、责任奉献、勇于创新的核心素养,适应学生终身发展以及社会发展。
课程的思想:将必备的素养、学业的基础、人格的成长、智慧与成长高度融合,目的是促进学生有个性而全面地发展。
学科课程的拓展开发,培养学生的“心智”。此类课程是指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在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基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对学科课程内容加以延伸拓展,增加学生的体验性,以满足学生不同需要、提升学科能力和思维品质的课程。
开发特长技能课程,培养学生的“心能”。此类课程是指为了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强化运动智能、音乐智能、空间智能的开发,发展学生的技能,从而培养学生个性特长的课程。
开发创新实践课程,培养学生的“心灵”。此类课程是指重视综合实践领域的学校文化活动与班团队活动,课程研究、科学实验与发现创造,以学生的反思、体验、参与、创新为主题的课程。
开发英才发展课程,培养学生的“心慧”。此类课程是指基于人的卓越发展,立足于培养具有开阔视野、创新品质的精英人才,激发学生的潜能。
为学生提供多门选修课,学校积极指导本校教师申报校本课程,同时外聘教师来校指导围棋、象棋、健美操、太极拳等课程。开设有效引导学生发展的生涯规划教育课。用好《人生规划》《学生发展指导》校本教材,同时针对学生的人生规划、人际交往、时间管理、情绪管理、自我认知等实际问题,组织教师撰写学生生涯辅导文章,进行深入细致的辅导,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尝试开设激发个体生命潜能、促进生命能量的生命教育课,构建“全人健康”的生活哲学;以活动为基础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指导学生强化自我认知,了解自己的兴趣、性格、能力、价值和需求,具有积极的情绪体验,形成积极的性格特质,并帮助高中生明确自己的学习方向和发展方向,为自己的成才之路做好准备。
阳光课堂是师生充满生命活动的课堂。为实现“尊重人、发展人、完善人、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目标,同时也是为了营造积极向上的课堂氛围,教师要本着平等、理解、宽容、尊重、赏识、鼓励的心态,积极构建民主和谐、合作成长的师生关系。形成以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为目标的“学科心理渗透与心理课程讲授”相结合的育人格局。
进一步完善学校课程教学评价标准,努力培养学生学科的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做到有温度的交往合作,有深度的知识探究、有梯度的知识学习、有力度的知识落实。坚持各学科的育人功能。各学科在教学内容上要充分挖掘课程教材中蕴含的心理元素,全体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要自觉遵循心理教育规律,有机渗透符合学生心理健康特点的教育内容;探究在学科教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同时要注重学生的思维与情感,态度与意志等心理要素的同步发展;注重发挥教师的人格魅力和为人师表的作用,建立起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形成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精品课程资源库,评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案例和在线优秀课程。加强心理学课程与课程心理学的教学与研究,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关键能力的形成和必备品格的培养。
学校通过加强学生理想与励志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心理与健康教育、生态与生命教育的有机融合,积极开展正向校园建设,营造绿色与健康的教育氛围。
学校定期组织各种校园心理与健康的教育实践活动,力求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在学校营造一个活泼、和谐的育人环境,即“生命磁场”。构建学校、年级、班级三级的学生自我管理网络,成立校级学生的自主管理机构和社团联合会,开展以“自主教育、自主管理、自主评价”为价值导向的活动;组织开展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主旨的社团活动和系列班会课,内容涵盖为心理剧与班会比赛、心理讲堂与主题辅导、女生与男生节,组织校园之星评选,举办体育文化节包含篮球赛、趣味运动会、心育与艺术节、科技与辩论赛等活动,实行德育导师制,开展谈心谈话活动,疏解学生的心理障碍,积极引导学生的人际交往、时间管理、情绪管理、组织协调、综合计划等,切实增强学生的道德认知和学生的自主意识,促进学生自我管理能力、自我教育能力和自我评价能力的形成,在活动中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开设阳光驿站——学校建有400 多平方米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建有功能齐全、设施齐备的10 个功能活动室,设有心理咨询热线,心理教师每天接待个别辅导,定期开展团体辅导,引导学生宣泄情绪、舒缓情绪、排解压力。学校心理中心制订方案,由校领导带头开展全员家访和全员谈心谈话活动。对个别心理疾病较重的学生,由班主任或任课教师定期与这些学生及其监护人谈心,按照“一人一案”的原则,对这些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心理疏导,稳定地危机评估和干预,建立并形成有个性的心理发展和诊治档案。充分发挥朋辈影响的积极作用,建立了以加强特殊节点、特殊人群心理危机排查为重点的“校、级、班、生”四级心理危机预警体系,班级有心理委员,年级有心理部长,学校学生会有心理部长,保证及时发现,妥善应对,及时转介。
重视协同育人的团队建设。专业团队是实现协同育人机制的关键。近年来,学校组建了一支由校级干部、德育干部、班主任、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和优秀家长代表、外聘专家、校友代表、五老代表、社区干部等组成的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同时,吸纳优秀学生作为“小讲师”参与协同育人工作。专业团队建设能够积极构建起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互助关系,充分发挥起学校教育主导和家庭教育主体以及社会教育协同的积极作用,从而形成目标一致、力量协同、同向互助、相聚影响的教育合力,进而实现启蒙教育在家庭、奠基教育在学校和拓展教育在社会的格局。通过对班主任、学生、家长、社区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大家对在中学生中开展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看法。充分发挥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协同育人的作用,积极整合社会资源,让每一个生命都能得到人文关怀和贴心关怀。
整合协同育人资源。在协同教育过程中,把政府、家长、校友、社区、企业等资源转化为教育资源,搭建育人平台,凝聚育人合力。学校定期邀请不同职业的家长、校友、专家学者对学生开展发展指导,提升素质拓展课程和课后服务水平,促进五育并举;与企业、科研院所、农业园区、国防教育基地对接组织学生研学实践活动;深入社区、敬老院、军休所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联系民政、企业、基金会组织资助育人活动;优秀学生、优秀教师、优秀家长深入社区,组织开设“家长讲堂”,开展送课服务,提升社区家长素养。
建立立体化的网络结构。以学校为主导,以心理教研室为科研支撑,以全体教职员工为教育资源,以学生社团组织为生力军,以社会家庭力量为有益补充,全方位、良性地为学生提供成长成才的育人环境和育人氛围。继续加强家校合作,成立家长学校和家长委员会,将心理健康促进指导作为必修课,通过家长学校对学生的家庭教育施以指导,积极通过《家庭教育指导手册》,公众号、校报与校刊,家访与家长会,讲座与培训等形式与家长联系沟通,以期提升学生家长对孩子在家学习表现的关注程度,同时进一步通过心理指导热线等方式,对学生家长进行有针对性的进行辅导帮扶,帮助家长增强识别和处理孩子心理危机与问题,最大限度地让孩子在家长的帮助下解决其在发展过程中表现的心理行为与问题,增强家长及时对学生心理帮扶的意识与能力。家校有温度的合作,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提供了坚强的后盾。
开展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符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需要,符合党和政府的一系列要求,符合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今后,我们将继续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深度融合,站在生命教育第一的高度,拓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不断地研究与实践,促进学生健康地成长、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