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生成逻辑、时代意蕴与治理图景

2023-08-26 05:26:56司林波裴索亚
关键词:共生中国式逻辑

司林波,裴索亚

(西北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 陕西 西安 710127)

引 言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当代转化和对现代化模式的最新探索,是一个体现中国智慧的最新范畴。习近平同志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这一重要论述指明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基本方向和鲜明特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中国在推进现代化进程中围绕生态文明领域提出的具体目标,是生态文明型的现代化,这与工业文明主导的现代化有本质不同,也与西方生态现代化在意识形态、价值取向和社会制度等方面存在明显区别。

西方生态现代化所主张和提倡的是一种“浅绿”意识形态,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所提出和践行的则是一种“红绿”意识形态[1]。西方生态现代化强调的是如何以生态的方式实现经济利益或以经济的方式提升生态效率,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则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强调通过生态和经济的双向互动来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态环境的向往和追求。虽然西方的生态现代化和中国式现代化都致力于实现生态化和现代化的双赢,但是前者所奉行和追求的是一种生态资本主义的改良方案,而后者所依托或趋向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光明前景。由此看来,我国所提出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并不是对西方生态现代化模式的简单继承,也不是逆世界大势抛弃现代化,而是在反思传统工业文明现代化模式的弊端和充分考虑我国国情的基础上提出的新模式,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征,也是本质要求。这是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中国式现代化做出的创新性论述,既阐明了中国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必须坚定不移要走的绿色发展道路,也体现出与西方生态现代化在本质上的不同。通常来讲,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指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着共生、共存、共育、共荣的有机关系,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生命共同体[2]。正如习近平同志所指出的:“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3]11”。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来界定和阐述现代化,赋予了中国式现代化更加符合生态文明核心要义的自然属性,彰显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突破西方现代化发展理念和模式的内在要求。

当前,学界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相关研究,有从人与自然是利益共同体、发展共同体等维度出发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内涵进行解读[4],也有从现代化进程的阶段性、发展趋势等方面来阐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阶段特征[5]。现有研究成果无疑推动了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但既有研究对其生成逻辑的阐述维度较为单一,缺乏整体性的理论解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时代意蕴尚未充分彰显,且对新的历史起点上如何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还缺乏系统和深入的治理图景的描绘。因此,如何从理论上理解和把握、在现实中践行和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是我们在新时代背景下需要重点关注和亟待破解的首要难题。

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成逻辑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并不是偶然生成的,而是在生态文明建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双重语境中发展而来的,既是对不同时代背景和发展历程中人与自然关系的传承与拓展,也是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历程的回顾与反思。探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成逻辑,对于深刻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精准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具有重要意义。

(一)内在逻辑与外在逻辑的和谐统一

1.内在逻辑:中国共产党的使命担当与生态认知的内在转化 中国共产党以“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为原点,在现代化进程中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现实转化。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6]。践行初心和使命的落脚点在于发展,而发展最突出的问题就是生态环境。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不渝秉持着初心和使命,把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态环境的需要[7]。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如何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内在关系,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贯穿于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全过程,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担当。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使命型政党,对于生态文明建设所发挥的引领作用以及实践指导,才是中国与西方国家生态现代化模式的本质区别,这也是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何以形成的关键所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出的现代化崭新道路,中国共产党以自觉的使命意识和坚定的责任担当,渐进深化为以人民为中心的生态自觉,转化为新时代生态文明维度的观念更新和理论创新,促进生产生活方式的全面绿色转型,为迈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伟大复兴提供坚实保障。

2.外在逻辑:人类命运共同体对全球治理体系的变革重塑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新一轮全球化背景下现行治理体系的一次质疑和挑战,致力于克服资本逻辑,重塑全球环境治理体系,为全球环境治理体系注入公平、正义、团结、协作等价值理念,倡导形成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关系。在全球化的今天,气候变化、环境污染、臭氧层破坏等环境问题层出不穷,对世界秩序和人类的生存发展造成了严峻挑战,促使人们对现行世界秩序下的价值体系和治理体系进行反思。如全球气候变化作为一个外在的、客观的现实因素正促使世界各国同呼吸、共命运的认知和共识进一步增强[8]。2013年3月,习近平同志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中首次提出命运共同体概念时指出,这个世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时代潮流[9]。时代主题和世界潮流必将转换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上来。随后,党的十九大报告又进一步指出,要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中国梦离不开和平的国际环境和稳定的国际秩序。人类命运共同体希望通过加强多边和双边合作,克服以资本逻辑为依托的全球治理体系,缓解全球治理负担,弥补全球环境治理体系短板,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营造稳定且良好的国际环境。可以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的成功开拓离不开人类命运共同体对全球治理体系的历史性重构。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是内在逻辑与外在逻辑的交互建构与有机统一,既内化于中国共产党人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使命意识与担当精神,也表征于人类命运共同体对全球环境治理体系的深刻重塑和历史变革。具体而言,在百年的奋斗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践行着自己的初心和使命,源源不断地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成提供内在动力,也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和全球环境治理体系的变革做出应有的政治承诺。同时,人类命运共同体对全球环境治理体系的历史性重塑,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生成的外在表征,既承载了建设美好地球家园的强烈愿望,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正是在内在逻辑与外在逻辑的相互交织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才得以生成、延续和发展。

(二)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的融通互筑

1.理论逻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高度融合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离不开其较为深厚的文化和理论根基。就其衍生进程中所蕴含的“进步”与“超越”的生态内涵而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辩证地把握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互筑关系,使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具备鲜明的时代性与先进性。一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以其科学性和真理性激活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新时代的创造性发展。自现代化征程开启以来,人类进入工业革命时代,中华传统文化并未及时得到合理传承,而马克思主义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精准把握,赋予了中华传统文化新的时代价值。在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改造下,逐渐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理念。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其深厚的思想底蕴和文化资源涵养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当代转化。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蕴藏着诸多关于“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天下大同”的生态哲学智慧,正是由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才得以根植于中国土壤,进而开创出极具中国特色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总体而言,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为中华传统文化带来了生机与活力,使得中华文化实现了创新发展;而极具包容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发展壮大提供了文化土壤,使得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实现了中国新生,二者融通互筑,共同奠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基石。

2.实践逻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实践的双向交互 深刻理解和把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成逻辑,就必须着眼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实践的双向交互。早在1930—1933年,毛泽东在《寻乌调查》《长岗乡调查》报告中,就明确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10]。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国家重点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与自然关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努力推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同步进行,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提供理论补充和实践指导。进入21世纪,党中央审时度势,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提出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11]。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达到新境界,并在实践中以前所未有的力度不断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进行丰富和完善,从而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提供方向指引。党的十九大报告更是进一步明确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由此可见,从早期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到改革开放以来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再到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意味着我国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不断深化。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是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的历史交汇与高度融合,既来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也体现在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时代进程中。具体来看,在百年的实践探索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始终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指明了前进方向,也为党的实践探索活动提供了理论依据。与此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也在实践中不断接受检验,正是在鲜活生动的实践活动中,中国共产党人开创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总的来说,先进的思想指南和生态保护的实践活动在中国共产党现代化道路探索的历史长河中,得到持续的交汇、磨合与联结。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诞生于这种思想和行动的碰撞之中,并在现代化发展的历史征程中持续推动两者的相互融合。

(三)一般逻辑与情境逻辑的双重交汇

1.一般逻辑:人类文明发展与生态走向的本体规定 所谓本体规定,是指人类文明形成和发展的一般过程和规律。通常来讲,人类历史上无论何种文明形态都会受到一般过程和规律的制约,都无法脱离世界文明发展的轨道[12]。自人类文明进程开启以来,人类社会的每次进步都伴随着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和对立。在原始文明时期,由于人类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能力有限,不得不依赖自然界获取简单的物质生活资料。马克思在谈到古代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时指出:“自然界起初是作为一种完全异己的、有无限威力的和不可制服的力量与人们对立的。”[13]81到了农业文明时期,自然界的人化过程得到强化,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仍然有限,但在该阶段逐渐形成尊重自然规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14]。进入工业文明时期,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和现代工业的迅速崛起,带来了物质财富的迅速累积,但人与自然的关系却在不断恶化,生态破坏、环境污染成为困扰当今时代的重大难题,工业文明的发展也因此而步履维艰。随着人类对自然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逐渐开始从文明发展的高度去审视生态困境,强调通过变革工业化的生产方式和消费理念,建构有利于人类生产发展和自然界稳定进化的人类文明形态,这是人类文明发展不可阻挡的必然趋势。历经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演变之后,生态文明成为人与自然相依共存、和谐共赢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文明方向。与传统文明相比,生态文明承认人与自然不可分割,强调通过生产、生活和思维三大方式的重大转变,来不断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15]。可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生成,遵循着人类文明发展的一般规律,这是文明发展的逻辑必然。

2.情境逻辑:生态文明建设与中国场域的空间规定 所谓空间规定,是指结合每个时代的实践和生产方式进行定位的具体的空间[16],生态文明作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将其置于中国场域视野下来审视,能够有力地诠释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指向。中国政府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实践引领和生态智慧,体现在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和人类文明新形态创造实践的方方面面,从而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新局面[17]。自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以来,到党的十八大习近平同志围绕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把党对生态文明建设规律的认识提升到更高的战略层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鲜活呈现,更是中国这个特殊的文明型国家在人类文明发展演变中开辟出来的新的现代化道路[18]。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正处于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把中国实践总结好,就有更强能力为解决世界性问题提供思路和办法[19]”。因此,坚定不移地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正是“把中国实践总结好”的全面体现和深刻证明。由此,按照从一般逻辑到情境逻辑的演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就不能简单理解为顺应人类文明发展一般规律的演进过程,更是立足于中国场域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是一般逻辑与情境逻辑的双向互动与协同推进,既呈现出人类文明发展与生态走向的本体规定,又表现出生态文明与中国场域视野的空间规定。由此看来,作为人类文明发展进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文明就必须遵循人类文明进程的一般规律,与人类文明发展的大趋势相适应。这就要求,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不断推进中,必须正确处理好特殊性与普遍性、个别性与一般性的关系,既要在符合人类文明大趋势中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又要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建设道路。正是在既符合“本体规定”,又适宜“空间规定”的基础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才真正彰显出其独特性和先进性。总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统一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本体规定”和“空间规定”的双重逻辑之中。

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意蕴

中国共产党在百年砥砺前行的现代化征程中,创造性地走出了一条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崭新道路。从其生成逻辑可以看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确实彰显出自身的鲜明特征和独特优势,但如果从这一道路生成的世界历史性来看,它又开创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崭新形态和广阔空间,具有中国特色与世界意义的双重意蕴。

(一)从历史看中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

1.融合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独特魅力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是我们党在对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力量、实践效果和发展前景进行深度考察的基础上,融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度思考现代化问题而提出的新道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一个极具中国特色的表达形式,它汲取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丰厚生态智慧,如“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的生态整体观,“敬畏生命,仁爱自然”的生态伦理观,“崇尚节俭,永续利用”的生态消费观[20],为新时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培育了深厚的文化土壤,提供了不竭的精神动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不仅继承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更以其丰厚的文化底蕴涵养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把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实质和丰富内涵予以深刻的揭示和鲜明的表达,特别是创造性地提出了“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21]39的生态理念。“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探索中努力开创的现代化道路,不仅来自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培育与浇灌,而且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从理想蓝图到落实方案的创造性转化,从而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独特魅力。

2.破解了人与自然对立冲突的难题,开启了传统现代化道路的生态转型 伴随世界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成为新的时代命题。西方传统现代化是以剥削和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的表面繁荣,虽然提高了人们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但与此同时,资本逐利的本性决定了其必然无止境地向自然索取资源,进而突破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造成人与自然的对立。生态危机并不是现代化所固有的,解决生态问题也并不是要摒弃现有的发展道路, 而是在现代化道路的奋力探索中, 中国共产党人不断瞄准传统现代化发展的关键症结, 创造性地走出一条独具中国特色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 不仅破解了人与自然对立冲突的难题, 更开启了生态文明的新时代。 生态文明是人们反思工业文明发展模式与理念, 探寻人类永续发展道路、 方向的自然历史选择, 是标识人类社会进步的文明演进[22]。 作为文明演进的现代化, 生态文明是其应有之义。 总体而言, 我们要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也就意味着摒弃传统工业文明条件下的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 倡导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价值理念, 促进传统现代化模式的整体性生态转型。

3.拓展了现代化的生态向度,实现了现代化发展理念的历史超越 中国要实现的现代化并不是单个向度的简单变革,而是全方位的深层变革。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率先走向现代化国家的示范效应,各个国家或早或晚都会走向现代化,这是世界发展的普遍趋势。但由于各个国家的社会制度、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实现现代化的道路不可能千篇一律,这就使得各个国家在追求现代化进程中表现出不同的进化路线和形式。资本主义社会的现代化是资本逻辑推动下的产物,现代化仅仅表现为经济领域的单方面变革,但我们真正要实现的现代化应当是围绕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等各个领域的全面的中国式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并未复制苏联等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现代化模式,也并未全盘接受西方生态现代化模式,而是在实践的现实关切和思想资源的融通中开创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新道路。随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不断深化,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开始积极思考和深入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深度和广度,提出“两山论”“绿色发展”等生态理念,强调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应该使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适应,拓展了现代化的生态向度,实现了生态现代化发展理念的历史超越。

(二)从中国看世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意义

1.打破“生态化等于西方化”的思维定式,为发展中国家走向生态现代化贡献中国智慧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生态化等于西方化”的思维定式,驳斥了西方生态现代化唯一性的论调,为广大发展中国家走上生态现代化道路提供了鲜活范例,实现了对西方生态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新突破。生态现代化理论是基于西方的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历史文化传统等因素而形成的,并不适合世界上所有的国家和民族。特别是中国这样一个长期遭受封建专制统治和近代遭受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且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的国家,试图照搬西方的生态现代化模式显然是不现实的。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23]生态现代化道路是多样化的,每个国家都有权利根据自己的现实国情选择适合的生态现代化道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百年实践探索中开创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向世界尤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新范式,使其可以立足于自身国情和独特的传统文化,走出一条符合自身鲜明特色的生态文明之路,从而为其他广大发展中国家走上生态现代化道路贡献中国智慧。

2.阐明“零和博弈走向正和博弈”的逻辑理路,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力量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摒弃以往对抗和非合作的“零和博弈”和“丛林法则”,阐明了“零和博弈走向正和博弈”的逻辑理路,为世界各国走向合作共赢作出巨大贡献。长期以来,面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零和博弈”思维下的极限施压,中国创造性地提出绿色“一带一路”倡议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不仅通过自身生态文明建设成果推动全球环境的良好治理,更以积极的姿态深度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引领全球共同治理生态环境问题。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我国积极参与全球环境与气候治理,作出力争二○三○年前实现碳达峰、二○六○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庄严承诺。站在全球高度谋划发展全局,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推动“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构建,向世界彰显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全球视野和责任担当。中国参与全球环境治理的责任担当不仅来源于兼济天下的伟大情怀,也源于对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清醒认识。面对全球性生态危机,任何国家都无法独善其身,世界各国人民必须携手并进,共商环境治理之策,共谋和谐共生之道,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崭新局面,为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力量。

3.确定“生态文明超越工业文明”的价值判断,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贡献中国方案 文明是实践的结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的成功实践必然孕育和生成一种人类文明新形态,它有力地证明了“生态文明超越工业文明”的价值判断,为人类文明的未来进路提供了超越以往任何一种文明框架的科学的中国方案。随着科技革命和社会条件的变化,人类文明形态也发生了现实变化。工业文明以资本逻辑为核心,加速了人与自然的对立,并在资本主义文明界域中抵达了历史高峰。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实践探索中淬炼和发展而来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对以往工业文明形态的路径超越和文明突破[24]。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作为人类文明的新形态,是中国共产党人基于本国国情、契合中国实际和考虑自然资源禀赋等因素而做出的必然选择,更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生态实践相融合的智慧结晶,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工业文明的时空范畴。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依托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将以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姿态为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不断注入新鲜活力和提供澎湃动力。可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开出的生态文明之花,结出的生态文明之果,向世界充分彰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范本,从而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贡献出中国方案。

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的治理图景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生态文明建设以及现代化实质的深刻领悟与准确把握。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为有效地以“生态之治”应对“时代之变”,我国必须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和持续性、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方能在生态文明新时代的历史长河中扬帆远航。

(一)加快绿色转型,积极构建绿色低碳的现代化发展方式

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是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本之策,也是大力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的关键举措。首先,要加快推动产业、能源和交通运输三大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从源头实现生产方式绿色转型。当前,我国的产业结构仍然是以重工业为主,绿色低碳转型的压力较大。要加快推进结构调整,改变高污染、高耗能的发展方式。其次,要充分认识到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实施全面节约战略。突出抓好能源、交通、运输等重点行业领域的资源节约利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动力,大力推动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和实现绿色低碳发展。此外,还可以通过完善绿色税收体系、加快发展绿色金融、拓宽绿色投资渠道和创新绿色发展价格机制等举措,积极推进生产方式绿色化。最后,要大力开展和积极践行绿色生活方式。综合运用多种渠道开展各种形式的绿色活动,培养绿色低碳意识,拓宽绿色低碳宣传教育的广度和深度,大力推广绿色有机食品,倡导绿色居住,提倡使用节能环保型的产品,鼓励绿色低碳出行,让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成为人们的自觉选择。

(二)加强系统谋划,坚定不移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是一场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关系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深度重构,必须统筹推进,系统谋划。当前,我国的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是污染问题仍然不容忽视,污染形势依旧严峻,必须坚定不移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具体而言,首先要全面加强党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领导,坚持污染防治的方向不变,治理力度不减。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主动担负起环境污染防治的政治责任,把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的生态环境问题提上议事日程,集中攻克人民群众最关心和最突出的环境污染问题,让广大人民群众真正感受和享受到生态环境的改善效果。其次,要坚持精准治污打赢蓝天保卫战、科学治污打赢碧水保卫战、依法治污打赢净土保卫战。在大气污染防治上,做到问题精准、对象精准和措施精准,统筹调整产业、能源和交通运输结构,积极加强区域污染物协同控制和重污染天气应对,持续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在水污染防治上,要因地制宜,科学施策,落实最严格的生态保护制度,提高污染治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在土壤污染防治上,完善土壤相关行动计划和法律法规,加强土壤污染源头防控,有效管控土壤环境风险。最后,要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修复,坚定不移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

(三)健全生态制度,显著提升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的深入推进,必然需要制度体系的保驾护航。在现代化进程中,要加强生态制度和保障体系的建设,不留“空白”“死角”,稳步构建生态系统的保障基线,尤其要构建系统严密的全过程监管体系,筑牢生态文明建设的“四梁八柱”。首先,自然资源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要严守生态环境底线,建立健全“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让生态保护成为不可触碰的“高压线”。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化解人与自然的矛盾冲突,达成人与自然的双向和解,需要坚守安全边界和生态底线,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将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和资源利用上限作为相关综合决策的重要依据,落实生态环境空间管控要求,全面提升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其次,建立常态化的监督执法机制和生态保护责任追究机制,强化考核问责,对于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违规审批开发建设项目、生态保护责任未真正落实的单位及主要负责人,要依法严格问责,并实现终身追责,进而倒逼各级政府的生态责任落实。最后,建立完善科学高效的现代化生态系统监测评估体系,不断加强评估结果的实际运用。针对各地区的资源禀赋,从生态系统的质量和功能等方面出发,因地制宜设置科学合理的监测评估标准。同时综合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加强监测数据的分析和应用,及时发现问题,深挖问题根源,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从而为显著提升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持续性提供保障。

(四)坚持先立后破,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双碳”战略是新时代我国为应对全球环境挑战做出的一项重要决策,也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新鲜活力。近年来,我国在推进“双碳”目标上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也要看到实现“双碳”目标仍然是一个长期且艰巨的任务,必须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有计划分步骤实现“双碳”目标。首先,实施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精准识别碳排放来源和强度,积极引导企业主动优化产能结构,加速低碳转型。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发展后期,能源需求和碳排放总量较大,能源消费和生产结构仍然是以高碳化石能源为主,这就需要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严格控制高耗能和高排放的项目盲目扩张,不断降低能源消耗强度和碳排放强度。其次,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我们要加强清洁能源的开发力度,大力提升风力发电、光伏发电规模,支持潮汐能和水电等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全面构建风、光、水、核等新型能源供应体系,使传统能源退出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替代的基础上。此外,要鼓励企业和科研院所积极开展碳减排技术创新,低碳科技成果的研发、转化应用和示范推广,为传统能源转型提供支撑。最后,完善碳排放统计核算和市场交易制度,加快建立全覆盖、精准化和科学化的碳排放核算方法体系,建立规范的生态环境权益交易市场,加强碳排放权交易和用能权交易相衔接,以市场化手段推进能源低碳转型,为高质量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明确制度设计。

四、结 语

进入新时代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这些历史性成就为我们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极大提高,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重大变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25]。因此,我们要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崭新高度来谋划未来经济社会发展,以生态文明建设助力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不断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

当前,我国面临着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脆弱和自然资源紧张等严峻形势,必须把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坚定地走出一条生态文明发展之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我们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的发展方向,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坚定不移地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我们必须准确澄清和把握如下几方面关键问题:首先,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思想将以往人与自然的奴役关系转变为二者之间的平等关系,冲破了人类中心主义的藩篱[26],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其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是在反思传统现代化引发人与自然紧张对立关系的基础上,提出要把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结合起来,深入贯彻落实“两山”理念,从而沿着经济与环境相协调,美丽与发展相并行的道路阔步前行。最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并非是对西方生态现代化理论和模式的简单借鉴和移植,而是在突破西方现代化发展模式基础上提出的新思想和新要求。有别于西方的生态现代化模式,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既蕴含“现代”元素,又体现“中国”精神,从更广泛、更深邃的视野拓宽了现代化的内涵和外延,必将指引中国式现代化在新时代浪潮中乘风破浪奋勇前进。

总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生态文明向何处去”这一时代之问作出的中国回答。这一立足于中国国情和发展实践,体现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的智慧成果,蕴含着内在逻辑与外在逻辑的和谐统一、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的融通互筑、一般逻辑与情境逻辑的双重交汇的生成逻辑。奋进新征程,我们既要“从历史看中国”,也要从“中国看世界”,鲜明地展现出兼具中国特色与世界意义双重价值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立足当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仍在进行中,生态文明建设也在不断发展中,未来发展之路道阻且长。展望未来,值得欣慰的是,伴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出的重大步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也必将随之展现出更为广阔和深远的生态追求,为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猜你喜欢
共生中国式逻辑
刑事印证证明准确达成的逻辑反思
法律方法(2022年2期)2022-10-20 06:44:24
中国式民主
环球人物(2022年5期)2022-03-07 14:53:36
逻辑
创新的逻辑
人与熊猫 和谐共生
共生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海峡姐妹(2018年7期)2018-07-27 02:30:28
女人买买买的神逻辑
37°女人(2017年11期)2017-11-14 20:2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