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洁
【摘 要】“专精特新”企业作为中国式“隐形冠军”的后备军,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创新化是其发展最大的特色亮点,但同时也受制于中小企业自身资源、规模、能力和战略等一系列问题的影响。特别是面临当前复杂的政治经济环境,中小企业需要不断适应外部环境变化,作出对战略决策的动态调整。“专精特新”企业的战略升级将提高中小企业应对风险能力、实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增强核心竞争力、优化“专精特新”企业的分类。基于此,论文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进行了简单介绍,分析了国内“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现状,提出了“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战略升级的具体路径,以供参考。
【关键词】“专精特新”企业;战略升级;转型路径
【中图分类号】F272;F27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23)07-0041-03
1 引言
国民经济产业体系的本钱是实体经济,实体经济的基础是制造业,制造业的核心是中小企业,中小企业的制胜法宝是“专精特新”。由于当前国内外双重复杂的政治经济环境影响以及中小企业迥异的发展战略、抗风险能力,国内众多中小企业在达成“专精特新”的评价指标后,发展出现停滞、方向偏离、研发能力后劲不足等系列问题,距离我国实现培育一大批中国式的“隐形冠军”仍有一定的距离。在此时代场景下,“专精特新”企业需要“内外兼修”实现战略升级,走“专精特新”企业高质量发展路径,增强“专精特新”企业整体梯队实力,为国民经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有生力量。
2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概要
“专精特新”的概念是我国最早于2011-2012年提出的,它借鉴了关于国外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经验。对照国外的“隐形冠军”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被国内学者冠以“精一赢家”的称号。
2.1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市场定位
從根本上来说,中国的“专精特新”企业是国际竞争的产物。中国传统制造业的早期模式为产业模仿、跟随发展、野蛮发展,企业大多进行装配式制造、集成制造,存在严重的大企业崇拜,缺少精干的专业化企业。在西方国家产业高度差异化发展的进程中,中国制造业被西方国家逐渐拉开差距,在产业链的关键部位失去核心控制权,特别是在基础零部件和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产业技术基础等“四基”方面被“卡脖子”。为维护国家产业链安全,诞生了一批批精准实干、创新赋能的中小企业驻守“边防线”。
在未提出“专精特新”企业这一概念前,处于制造业的大多中小企业为装配服务型企业,处于价值链末端,利润小,易受头部企业的牵制。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市场加剧“头部化”趋势,出现了特征鲜明的“二八现象”,甚至是“一九现象”。头部企业的垄断竞争,使得大小企业两极分化更加明显,也造成了资源、人才、技术、政策等资源的严重倾斜。传统的中小企业在大企业资源垄断下毫无抵抗之力,经济不平衡加大。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这一经济实体的出现率先打破了传统企业的僵局,如图1所示,在避开与头部企业正面竞争的同时,又跳出了装配服务型企业处于价值链末端易受牵制的窘境,为自己赢得差异化的竞争优势。这类企业往往是某一行业的杰出代表,在一个行业中细分领域、专注基础、创新赋能,踩“实业”、搭“基础”、做“专家”。“专精特新”企业虽小但是却位于价值链的上游,拥有“独门绝技”,产品或服务具备不可替代性。
图1 “专精特新”企业的市场定位
“专精特新”企业主要遍布于上游的细分领域,下游则被行业中的头部企业所占领据,装配服务型企业则是居于整个价值链的末端,被头部企业所挤压。基于此现象,有学者提出可将价值链下游组装产品的大型企业与价值链上游配套“五基”的“精一赢家”企业视为价值链两端有机搭配的“双龙头”,下游大企业为大龙头,上游“精一赢家”为小龙头。通过对更多高价值领域的细分,扶持众多小龙头企业,摆脱“卡脖子”问题。这一“抓两头、带中间”的全新产业生态发展模式,对于中国产业转型升级具有独特重大意义[1]。
2.2 国内外论点对比
“专精特新”企业是我国对长期深耕细分领域并为制造业创造强大活力的中小企业冠以的特有称谓。“专精特新”一词与德国著名管理学者赫尔曼·西蒙教授首创提出的“隐形冠军”有异曲同工之妙,但又极具中国特色。表1更直观揭示了二者的异同点。
3 国内“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现状
3.1 总体情况
如图2所示,截至2022年,“专精特新”企业表现出强大的韧性与活力,企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创新能力加速跃升,累计培育848家制造业单项冠军、8 997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万多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未来有望超额达成“十四五”期间关于“专精特新”企业培育的规划目标。
“专精特新”上市公司集中于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等中高端制造领域。这体现专精特新企业围绕《中国制造 2025》十大重点领域①,固“四基”②、破瓶颈的战略进程。据统计,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超过80%的企业位于其细分市场的首位,约90%的企业位于工业“四基”领域[2]。
3.2 战略模式
根据赫尔曼·西蒙的《隐形冠军:未来全球化的先锋》一书,可以获知隐形冠军战略有两大支柱:一是通过聚焦形成有深度的专注;二是全球化。
同样,“专精特新”也有两大战略支柱:第一,在现有政策和市场需求下,围绕“专精特新”4项指标在细分市场领域进行更加深入的拓展,实现在产业链布局中价值的最大化。第二,中小企业要实现多模式、创新化发展,要“走出去”,在整个中国制造业甚至是国际市场中都要有极高的“领导力”和“话语权”。
“专精特新”企业可分为技术驱动型、市场创新型、产学研转化型、数字升级型、并购提升型、多元发展型等6种类型。
技术驱动型:这类“专精特新”企业的成长动力来源于独一无二的核心技术,企业不断注入的研发能力使其在较小的细分市场领域仍能保持高速及可持续的发展。
市场创新型:市场创新型是指这类“专精特新”企业能够提升与市场的交互性,拓宽产品与客户体验的相关多元化应用场景,将创新与市场相结合,实行以“消费者为中心”的理念。
产学研转化型:将科研院所的现有研究成果引入企业中,由高校输送人才,通过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三者的合作关系进一步持续与加强的情况下使核心技术进一步深化,最后在企业内部成立独立的研究部门专注技术与工艺提升。
数字升级型:指企业通过数字化技术放大、叠加、倍增对“专”“精”“特”“新”4个层次的发展力度,实现全方位、全链条的改造,提高企业全要素生产率,走中高端的企业发展道路。
并购提升型: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通过对自身的战略考量决定以并购的方式跨界进入竞争优势较强的领域或者以丰富自身业务、提高自身整体的完整性为目的。
多元化发展型:“专精特新”企业的多元化战略,不在于产品种类的多元化,而在于产品在各个应用场所中的拓展性和延伸度。多元化主要体现在经营模式、发展策略、产品应用的多样化。
4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战略升级的路径
由于“专精特新”企业独特的梯形培育体系,造成其有别于一般中小企业的战略路径。
4.1 生存阶段——局部技术创新(集中化发展战略)
“专精特新”企业在这一阶段应当集中于投资研发,提高产品质量,达成横向培育指标,实现初级“专精特新”企业向专精特新“小巨人”、单项冠军过渡。
集中化发展战略是“专精特新”企业在这一阶段应当开展的基本企业基调。中国企业集中力量要解决的是在工业“四基”领域存在严重的短板问题,主要表现在我国制造业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受制于人,先进基础工艺研发能力不强,产业技术基础薄弱。“专精特新”企业要勇争上游,在高价值的细分领域获取上游的核心技术、关键部件、特殊材料等。
一是集中力量发展优势领域,主要是聚集于制造业发展实体经济,这与房地产、互联网、金融产业要相区别。“专精特新”企业的战略目标是中小企业要长期深耕细分领域,培育一大批在中国关键领域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隐形冠军”。二是聚焦关键环节,逐个击破现有的“卡脖子”痛点、堵点。运用国家策略、集中自有资源、以高效协同创新方式开展联合攻关,着重解决我国国防安全、国计民生等重要领域的产业链供应链关键核心环节存在的短板。
4.2 成长阶段——定制化技术创新(差异化竞争战略)
成长阶段,“专精特新”企业不能仅停留在实现“专精特新”的筛选指标上。这一阶段是提高“专精特新”企业市场份额、扩大销售、积累用户的最佳时期。因此在成长期,“专精特新”企业应当尽可能地改变价格形象和质量形象,考虑如何在同类竞争企业中脱颖而出,打出“口碑”。
数字化助力企业向“专精特新”战略升级。在“专”字战略上,数字化技术引入企业购产销等各个环节,加速数字化处理流程,优化业务和决策,有利于实现降本增效。企业实现对内流程的全方位控制,对外风险的多维度把控。在“精”字战略上,数字化技术实现产品精细化、用户精确化、信息精准化。工业互联网和物联网等技术的应用,实现了中小企业从低端加工到高端智造升级。在“特”字战略上,数字化为实現“人才、技术、资金、知识”等资源的配置创造了更加高效、敏捷的配置组合。精密化设计、智能化生产、数字化协同、个性化定制等新技术新模式的应用,为“专精特新”企业在技术、版权、专利、产品环节增添了更多的独特性。在“新”字战略上,数字化提供了更多的创新可能性,包括产品设计与开发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产业链生态创新。
4.3 成熟阶段——协同型技术创新(多元化竞争战略)
成熟阶段中小企业往往已实现产能的稳定,同时新客户减少、技术和研发放缓,处于挑战的价格竞争市场中。这一阶段“专精特新”企业需要将如何巩固市场份额、降本增效作为第一要义。同时,进入成熟阶段的中小企业意味着已有一定的资源积累,可以深入不同的领域或环节得到更加全面完善的发展。
实现发展模式多元化,构建创新协同的生态体系。在政府政策培育下促进形成优势互补、成果共享、风险共担的“专精特新”企业集群,发挥各自优势的资源禀赋,增强中小企业实力和抗风险能力。政、产、学、研、用等社会主体应合力打造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的整体生态,通过协同联动推进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实现地域多元化,建立全球网络化。相比国外的“隐形冠军”企业,我国的“专精特新”企业成立的时间相对较短,几乎看不到其在国际市场的身影。要建立全球网络,中小企业应当学习国外“隐形冠军”企业的经验,加强全球化的进程,利用营销手段将自己成熟的产品和技术展示出来。
5 结语
无论是面对我国的社会发展形势,还是身处于全球的竞争大格局下,“专精特新”企业都将成为中国企业加速崛起的一缕曙光。实现“专精特新”企业战略升级既是对国家政策的积极响应,也是中国企业对当前时代经济复杂形势的应对之策。“专精特新”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不可好高骛远,更不能止步不前,需要“内外兼修”,在不同的生命周期阶段善用适当的发展战略。
【注释】
①重点领域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机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
②工业“四基”指的是核心基础零部件和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产业技术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平,孙黎.集聚焦跨界于一身的中流砥柱:中国“精一赢家”重塑中国产业竞争力[J].清华管理评论,2021(12):76-83.
【2】王桤伦,郑炫圻,朱毅.商业银行支持专精特新企业的思考[J].西南金融,2022,490(05):1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