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北京文化建设工作的重要论述,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思考谋划未来首都文化建设与发展,必须以守护历史文化根脉为基石。通过不断实践与创新,展现首都文化风范、描摹古城风韵画卷、构建时代风貌品牌。在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伟大实践中凝聚北京智慧、提供北京经验、贡献北京力量、展现北京形象。
[关键词] 首都文化建设; 历史文化遗产;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
[中图分类号] D610.4; G1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29-1445(2023)08-0052-05
在2023年6月2日召开的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1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各地区要对标党中央关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最新要求,立足本地域既有文化禀赋和特色资源,以更为宽广的战略视野谋划更为长远的战略布局,切实做好自身的文化传承、发展、创造、创新工作。作为首都,北京文化建设举足轻重。
早在2017年考察北京工作时,习近平总书记就提出“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2的重大议题。毫无疑问,“建设什么样的首都文化,怎样建设首都文化”必是题中应有之义,且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北京文化建设工作的重要论述,结合党的二十大报告及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精神,可以预见未来的北京文化建设,当以守护历史文化根脉为基石。通过孜孜以求地实践、源源不断地创新,充分展现鲜明的首都文化风范,深度描摹浓郁的古城风韵画卷,积极构建先进的时代风貌品牌,从而使得作为全国文化中心的北京彰显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之璀璨光辉。
展现鲜明的首都文化风范
首都文化是以悠久的北京地域文化为基础,依托于辽金元明清五朝古都的载体,在漫长历史绵延中不断融汇全国各地各民族文化精华,并主动借鉴汲取异质文化之优长,进而熔铸各类精神文化内容与外在物化形态于一炉的复杂集合体。随着中国共产党持续的伟大文化创造,千年古都被赋予了更多的红色基因与现代色彩,集尊崇中和、倡导互鉴与形塑社会主义文化于一身。
首先,筑牢中国多元文化的中轴线。作为五朝古都,首都文化具有强烈的国家、民族正统意识。这在以中轴线为代表的都城营建制度和格局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北京中轴线是构建明清北京城营造体系的重要基准,是传统中国政治与礼制文化的物化载体,也是彰显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演进轨迹的活态标本。以永定门为起点,经正阳门、天安门、午门、端门、乾清宫、万春亭、鼓楼,直到钟楼,可以说,北京中轴线是中国历代都城布局的交汇线,亦是中国核心文化基因的延长线。换言之,北京中轴线不单是一根“虚”的空间之轴,也是一条“实”的文化遗产之线,其中蕴含着丰富深厚的中国核心文化基因,比如“尚中”“贵和”“秉正”“求新”等诸多理念。基于以上的积淀与发展,北京中轴线成为一条不断成长的“文化生命线”,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国家会议中心、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等重要建筑在北部区域拔地而起,大兴机场在南边遥相呼应,愈加增强了中轴线无可替代的枢纽意义。这也佐证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一个重要论断:“北京是千年古都,见证了历史的沧桑变迁。北京也是一座现代新城,随着中国发展不断展现新的风貌。”1中轴线的存留与拓展,即首都文化亘古亘今、亦新亦旧的最佳体现。
其次,打造文明交流互鉴的集聚地。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自古以来,首都文化就兼有雍容大气、海纳百川的禀赋,是中西文化交流的桥头堡。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北京,我们举办了“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提出了全人类共同价值、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旗帜鲜明地表达了“中国共产党将致力于加强政党交流合作,携手共行天下大道”2的诚挚意愿。于是中西交流如日常,天下朋友皆胶漆。徜徉于北京城,可以听到中国传统的京剧和相声,也能欣赏来自西方的芭蕾舞和交响乐。能碰到衣着新潮、穿行在世界名品商店里的中国青年,也能遇见操着流利汉语、在老胡同里流连的外国友人。文明在流动中日新月异,北京在交融中流光溢彩。
再次,形塑社会主义文化的样板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北京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战场和排头兵,自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从这里,爆发了五四运动,“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为新的革命力量、革命文化、革命斗争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条件,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孕育了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的伟大五四精神”。3在这里,北京大学成为“中国最早传播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地方,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出了重要贡献”。4在这里,2008年、2022年先后举办了夏季奥运会、残奥会和冬季奥运會、残奥会,充分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体现了“北京千年古都既古老又现代的独特魅力”5“共同创造了胸怀大局、自信开放、迎难而上、追求卓越、共创未来的北京冬奥精神”。6立足新的历史起点,北京必将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形塑独一无二的社会主义文化样板。
描摹浓郁的古城风韵画卷
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悠久且厚重的“北京历史文化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伟大见证,要更加精心保护好,凸显北京历史文化的整体价值,强化‘首都风范、古都风韵、时代风貌的城市特色”。1这明确提示北京在坚持不懈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进程中,当秉持守正创新的原则,务必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传承好特色京味文化与赓续好红色文化基因。
首先,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北京的历史文化遗产极为丰富。无论是物质文化领域的城池宫殿、坛庙园林、衙署寺观、河渠道路,抑或精神层面的思想观念、典章制度、民风民俗、语言艺术等,皆博大精深、丰赡至极。早在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就强调:“北京是世界著名古都,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一张金名片,传承保护好这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首都的职责,要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精神,传承历史文脉,处理好城市改造开发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关系,切实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2时隔5年后,习总书记又满含深情地指出:“一个城市的历史遗迹、文化古迹、人文底蕴,是城市生命的一部分。文化底蕴毁掉了,城市建得再新再好,也是缺乏生命力的。要把老城区改造提升同保护历史遗迹、保存历史文脉统一起来,既要改善人居环境,又要保护历史文化底蕴,让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3在“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中,北京市非常注重老城整体保护与复兴。未来将保护好两轴与四重城廓、棋盘路网和六海八水的空间格局,扩大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范围;统筹做好文物保护、腾退开放和综合利用。同时加快推进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力争取得突破性成果;推进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立法。进一步加强大运河、长城、西山永定河三条文化带传承、保护和利用,建设好长城、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北京段),建设中国长城博物馆和大运河博物馆。推进琉璃河西周燕都考古遗址公园等项目建设。加强“三山五园”地区整体保护,建设好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以上一系列举措无不体现了北京市在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方面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决心与部署。
其次,传承好特色京味文化。“老北京的一个显著特色就是胡同,要注意保留胡同特色,让城市留住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4胡同是京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绵长的历史积淀与日常生产生活中,在融合汉族、满族、蒙古族、藏族等多种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在新中国成立后新的文化类型创造的过程中,北京形成了独具地方韵味的市井文化——京味文化。该文化类型集京腔、京韵、京味于一体,覆盖胡同、四合院、大院、茶馆、城墙、牌楼、戏院、什刹海等物化载体,孕育出遛鸟、抖空竹等习俗情趣和全聚德、东来顺、便宜坊、玉华台、丰泽园等一系列京味老字号。与此同时,京味文学、戏曲、影视、相声也在国内首屈一指,影响深远。因此,在“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中,北京市着重强调加强老字号传承创新,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
再次,赓续好红色文化基因。近代以来,在国家蒙难、民族蒙辱、文明蒙尘的大变局中,北京这座伟大的城市,见证了中国否极泰来、走向复兴的历程,自身也完成了新陈代谢、浴火重生的涅槃。这里是新文化运动的发源地,这里是马克思主义火种最早的引入地,这里是中国共产党的孕育地。这里打响了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第一枪,习近平总书记曾特意举了密云县伟大母亲邓玉芬把丈夫和5个孩子送上前线的事例,证明北京人民誓与日寇血战到底的决心。1这里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在这里,毛泽东、朱德同志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吹响了‘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伟大号角,中国人民解放军以摧枯拉朽之势向全国各地胜利大进军,彻底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在这里,毛泽东同志发表了《论人民民主专政》,为新中国的建立奠定理论基础和政策基础。在这里,中共中央同各民主党派、各界人士共同筹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定通过了起到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确定了新中国的国体和政体,制定了一系列基本政策,描绘了建立建设新中国的宏伟蓝图”。2这里是改革开放的启动地,“1981年北大学子在燕园一起喊出‘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响亮口号”。3毫无疑问,北京拥有着鲜明且深厚的革命文化,凝聚积累成有力而恒久的红色基因。放眼未来,北京市为了继续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将深入实施《北京市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方案》,建设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北大红楼)、抗日战争(卢沟桥和宛平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建立新中国(香山革命纪念地)爱国主义教育主题片区,打造全国一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创作出更多的像《觉醒年代》一样的红色经典作品,让这座红色之城、英雄之城、革命之城绽放出新的光辉。
构建先进的时代风貌品牌
首都文化的一大可贵之处,在于历久而弥新,传承与发展并行不悖,让北京城既古老又年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讲的:“城市形成是历史积累和沉淀,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好的城市可能需要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发展。”4这提示我们,首都文化的今日成就来之不易,将来若想延续辉煌、肩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必须持续注入创新创造的源源动力。其着力点在于推进创新文化的升级迭代、增强社会科学的自主发展和更新国际都市的恢宏格局。
首先,推进创新文化的升级迭代。北京自古就有创新发展的良好传统,至今已内化为其文化基因。首都文化的创新品格,既敢于开拓,又容忍失败;既要素齐全、人才密集,又人人出彩、各得其所,具备了在新时代实现突破的创新优势。首都文化的升级迭代,基础之一在于雄厚的科技创新能力。支持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更好发挥科技资源和制度创新优势,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建设新型网络传播平台,打造全国标杆性区级融媒体中心,提高公共文化设施运营效率,促进公共文化供给多元化、服务方式智能化。与此同时,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引领区建设。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推动文化与科技、旅游、金融等融合发展,培育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費模式。利用老旧厂房拓展文化空间,打造更多网红打卡地。加强市级文化产业园区规范化运营管理,建设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打造文化科技产业集群。持续深化国家文创实验区建设,推动设立文化发展基金、文创银行,用好文创板平台,建设版权运营交易中心和艺术品交易中心,培育头部文化企业,构建充满活力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文化市场体系。
其次,增强社会科学的自主发展。首都文化得以不断创新的另一基础,便是人才资源。丰富多样的高校集群和科研机构,恰是北京得天独厚的优势。这里有着多所历史悠久且底蕴深厚的著名高校,习近平总书记对诸所高校都提出了殷切的期望與要求。对于北京大学,总书记提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上,北大师生应该继续发扬五四精神,为民族、为国家、为人民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1对于清华大学,总书记指出:“清华大学的发展历程,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生动缩影。”2对于中国人民大学,总书记强调:“中国人民大学在抗日烽火中诞生,在党的关怀下发展壮大,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和鲜明的红色基因。一定要把这一光荣传统和红色基因传承好,守好党的这块重要阵地。”3对于北京师范大学,总书记谆谆教导广大师生:“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做好老师,要有理想信念。广大教师要始终同党和人民站在一起,自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4可见,习近平总书记对于不同高校,有着极具针对性的要求和部署。各高校和科研院所应各展其长,形成合力,着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
再次,更新国际都市的恢宏格局。创新的驱动、人才的汇聚、交流的频密,自然会促使北京这座国际都市的更新升级。这就要求北京“明确城市战略定位,坚持和强化首都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功能,深入实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努力把北京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5在文化建设领域,北京当继续做强北京国际设计周等品牌文化活动,建设设计名城。推进国家文化出口基地等建设,促进优秀文化产品进入国际市场。举办历史文化名城论坛、中国大运河文化带“京杭对话”等活动。积极组织参与国际重大文化交流,提升国际传播能力,提炼展示首都文化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讲好中国故事、北京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北京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北京形象。
(本文是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创新工程项目“中华文明与中国道路研究”〈项目编号:cxgc@2022jy1103〉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作者简介:王学斌,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史教研室主任、教授)
责任编辑 / 金蕾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