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义并列短语的词汇化及其演变机制研究

2023-08-24 20:32:32崔茜芮
今古文创 2023年31期
关键词:词汇化头脑

【摘要】复合词“头脑”来源于名词性并列短语“头脑”,“头脑”的成词萌芽于隋唐时期,开始于宋朝,经过长期的演变最终成熟于明清时期。经过漫长演变,“头脑”的语义由单指身体器官逐渐衍生出多种引申义。文章介绍了“头脑”的句法特征和语义特征,对“头脑”的词汇化过程进行梳理,并对其词汇化的演变动因和机制做出阐释。

【关键词】头脑;词汇化;演变动因;演变机制

【中图分类号】H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31-0122-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31.039

基金项目:天津外国语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资助“同义并列短语的词汇化及其演变机制研究——以‘头脑为例”(2022YJSS110)。

“头脑”最初只是由“头”与“脑”并列构成的同义并列短语,其意义是身体器官意义的简单相加。如今“头脑”已经成为人们经常使用的词语,并衍生出了多种意义,经历了漫长的词汇化过程。

目前,国内学界关于同义并列短语的词汇化研究主要有:丁喜霞在其博士论文中详细讨论了并列双音词所包括的类义并列、反义并列和同义并列双音词的来源与成词途径;李文贤对“领袖”的词汇化演变动因与机制进行了研究;丁丽对“孤独”的词汇化进程进行了分析,但对其演变的动因与机制未做深入探究;孔雅婷对“完全”一词的词汇化及其演变机制进行了分析。

上述文献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方法和研究思路。但总体来看,国内学界目前对单个词语的词汇化研究主要集中在副词上,同义关系短语的词汇化演变研究仍有一定空间。因此本文以“头脑”一词为例,运用汉籍全文检索语料库、北京大学语料库(CCL)和北京语言大学现代汉语语料库(BCC)对“头脑”的相关语料进行搜集整理,分析其演变前后的句法特征、语义特征,并梳理“头脑”的词汇化过程,最后重点分析其演变的动因和机制。

一、“头脑”的句法、语义特征

“头脑”在词汇化前作为同义类并列短语,结构上连接尚不紧密,可以插入其他修饰成分,在句中主要作主语、宾语或者状语,语义上表示人体器官中的头部和大脑;词汇化后的“头脑”结构内部连接紧密,语义上产生了“智慧、思维、思绪”“头领、首要”等引申义,并且不同义项在表义时具有一定的偏义性,在句中除了作主语、宾语外,还可与“有”“无”等连用,作定语。下文从句法特征和语义特征两方面来分析“头脑”的特征。

(一)“头脑”的句法特征

“头脑”在词汇化之前主要表示人体器官的意义,属于名词性并列短语,常常在句中充当主语或者宾语,与动词搭配形成主谓结构或者述宾结构。除此之外,还可以作为状语,表示处所。例如:

(1)阳反上行,头脑户痛,延及窗顶,发热。(《黄帝内经·素问译解·气交变大论篇第六十九》)(作主语)

(2)比较,就是在头脑中把事物加以对比,确定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的过程。(《中国儿童百科全书》)(作状语)

词汇化后的“头脑”基于大脑用于思考的功能引申出“思维、思绪、智慧以及思考能力”等引申义,常常可以与“有”“无”“没”等动词搭配,在句中作定语。例如:

(3)现苏联女排主教练帕特金(原苏联男排副教练)是位雄心勃勃而又有头脑的人。(《人民日报》1985年05月26日)

(二)“头脑”的语义特征

“头脑”在词汇化之前表示其本义,词汇化之后语义由具体转抽象,表示“思维、思绪、智慧以及思考能力”。词汇化后的“头脑”常常可以与“有”“没”“无”动词等连用,或者与表示程度、频率的副词“很”“总”等搭配,以此凸显人聪慧与否的语义特征。而词汇化前的“头脑”一般情况下不受“有”“没”修饰,也不与表示程度、频率等的副词搭配。例如:

(4)我派了我手下一个很有头脑的人去南方视察了一下动态。(大仲马《基督山伯爵》)

(5)幻觉举着火把为谋杀照亮道路。土匪总是头脑发昏。(雨果《九三年》)

例(4)中的“很”“有”与“头脑”搭配,语义强调对方的聪明,更能传递说话人的主观性。

“头脑”词汇化后产生了许多固定的新义,“头”“脑”在表义上有不同的偏向情况,当表示“重要的人、事、物”等意思时偏向“头”。例如:

(6)你是丐帮的大头脑,天下闻名的英雄好漢。(费勇《古龙传奇》)

例(6)说话人认为对方是丐帮的头领。由于头部在人体的顶端并且在各器官中具有重要的、支配调动其他器官的作用,所以当“头脑”表示“头领”或“重要事物”等含义时,语义偏向“头”。

二、“头脑”的词汇化过程

词汇化是指原来的结构、意义相对松散的非词单位逐渐凝固为词的过程,这个过程会受到句法结构变化、语义变化以及人类主观认知变化等因素的影响。董秀芳认为汉语双音词的来源之一是由不在同一句法层次上而只是在线性顺序上相连接的成分,即从短语降格为词,“头脑”的词汇化就体现了这条规律。

“头”“脑”自先秦开始,就有在同一句子中相近位置出现的案例,二者对举使用,使得句法结构简洁整齐,在语义上仅表示其本义。例如:

(7)头尖脑薄,浪走他乡。露齿结喉,失于乡井。(《月波洞中记·卷下》)

上例中,“头”与“脑”之间还有一定距离,也可插入其他成分。并且“头”字出现在“脑”字前。从认知角度分析,“头”在“脑”外,人们总是先见到作为物质外壳的“头”,“头骨碎裂”后,才看见“脑”,可见语言结构和人类的认知能力有紧密相关的联系。从表层来看,“头脑”最早的连用形式出现于先秦,但是自先秦至南北朝时期,寥寥几处“头脑”的连用,其表达的含义仅仅是二者本义的简单相加,并未凝固成词。例如:

(8)若其揣挫彊埶,摧勒公卿,碎裂头脑而不顾,亦为壮也。(《后汉书卷七七列传第六七》)

例(8)表示不畏惧毁坏身体的刑罚,“碎裂头脑”即脑袋破碎,“头脑”表示其“脑袋”的本义。

隋唐时期,“头脑”除了直接作谓语动词的主语或者宾语外,出现了后带形容词的用法。例如:

(9)主司头脑太冬烘,错认颜标作鲁公。(《唐摭言·卷八》)

例(9)表示上位者因为糊涂愚蠢而办了错事。“头脑”原本是人体用来思考的器官,由于人类的思维、智慧都是由“头脑”产生的,在这种密切的联系下,出现了用思考的器官(头脑)来转指思维能力、思想智慧等含义的用法。“冬烘”因典故演化为愚蠢、糊涂的意思,“头脑太冬烘”即思绪不清、十分糊涂。除上例外,此时期大多数语料显示“头脑”的连用仍为其本义,因而本文认为这是“头脑”词汇化的萌芽阶段。

到宋辽金时期,“头脑”连用的数量和新型固定语义增多,正式开始了词汇化进程。例如:

(10)南公厉曰:关西人果无头脑。(《禅林僧宝传》)

(11)德士道。却我甚头脑。(《全宋词》)

(12)刘蕺山曰:程子首识仁,不是教人悬空参悟,正就学者随事精察力行之中,先与识个大头脑所在,便好容易下工夫也。(《识仁篇》)

例(10)说话人认为关西人没有智慧,很愚蠢。由于人脑具有思考的能力,思考产生智慧,所以“头脑”在此延伸出“智慧”的引申义。例(11)意为拒绝了我很关键。因为头部和脑部在人体各器官中位置关键,由此将众多事件中具有关键意义、重要作用等含义的部分称为“头脑”,“头脑”在此处延伸出了“关键”的引申义。例(12)说话人认为不可空谈学“仁”,须得掌握要领,身体力行才能事半功倍。“头脑”也就由人体关键器官的意义引申出具有关键作用的事情、首要的事情等引申义。

元朝时期“头脑”的词汇化进一步加深。例如:

(13)孛端察儿回说:“恰才统格黎河边那一丛百姓,无个头脑管束,大小都一般,容易取有。”(《元朝密史·卷一》)

例(13)说话人认为统格黎溪边的那些百姓是一群散民,没有头领约束,我们可以去俘虏他们。“头”“脑”作为人体高级器官,具有统辖人体各器官的能力,“头”“脑”之于各器官的关系,象似于首领之于群众的关系。基于隐喻的象似性,“头脑”在此处延伸出首领、头领的意义。此处的“头脑”还体现出转喻的特点。人们往往采取事物中最具代表性、最易理解的部分作为切入口来了解事物的整体,“头脑”作為人体最顶端、最显眼的器官,用来指代整个人的概念,很容易令人接受,其理论根据是“头脑”作为被凸显的典型,在同一认知域中形成的语义转指。相似的例子在明清时期也有使用,如:

(14)今去沧州,生死不保。诚恐误了娘子青春,今已写下几字在此。万望娘子休等小人。有好头脑自行招嫁。莫为林冲误了贤妻。(《水浒传·第八回》)

例(14)说话人意为当林冲生死未卜时,可让娘子另寻良人婚配。“头脑”在此处的用法是以人体的部分器官来指代人这个整体。

明清时期,“头脑”连用的现象已经较为普遍,并且已经演化出多项凝固的引申义,广为使用。清朝及以后,“头脑”的连用现象愈加普遍,词汇化基本成熟。

三、“头脑”词汇化的动因与机制

“头脑”的词汇化受到语言内部演化规律以及人类认知心理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文分析“头脑”词汇化的动因和机制。

(一)“头脑”词汇化的动因

1.韵律制约

“头脑”的词汇化动因之一是具有双音节的语音基础。汉语一般由两个音节组成一个标准的音步。当单音节词“头”和“脑”连用时,就可以满足一个音步的形式规范,符合人们日常交际中的语言节奏习惯。

在汉语发展演变的过程中,语音双音化的趋势十分明显,“头”“脑”连用时的双音节语音形式符合双音化的韵律要求,可以推动其词汇化发展。

2.认知因素

人类凭借自己的认知来认识和感知世界,在此基础上才有了语言的形成和发展,因此语言的表达可以反映出人类的认知心理。人们在对现实世界互动感知的基础上,可以凭借对事物的认知,在心智中形成一种相对稳定的模型结构(Cognitive Model,简称CM),多个CM可以构成一个理想化认知模型(Idealized Cognitive Model,简称ICM)。Lakoff认为ICM表现的是理想化框架知识,不仅是由各构成部分组合而成,而且被视为一个整体的完形结构。理想化认知模型具有体验性,来自人类对外界的互动体验,概念化成理论后又可以反过来解释词义、认识事物。

“头脑”的词汇化受到人类理想化认知模型的影响,人类ICM中对头脑的意象图示大致是:“头脑作为人体的核心部分,是各器官正常运转的指挥中心,凭借其四通八达的神经网络系统可以精准地对人体各项信息进行归类、储存、处理并且收发各类感知信号,使人思维敏捷。健康清醒的头脑指挥得当,可以使人聪慧灵敏,而头脑受损则会思维迟缓、愚钝。”受“头脑”ICM的影响,人们将思维灵敏归结于发达的头脑,而没有头脑或者头脑不清,则使人糊涂犯错。例如:

(15)但他清醒的头脑里却突然思潮起伏,出现了种种难以抑制的新的活动。(狄更斯《双城记》)

(16)大量的人是思想混乱,头脑糊涂。像孙悦这样的人就是头脑糊涂。应该给她敲敲警钟。(戴厚英《人啊,人!》)

从上例中可知,“头脑”的状态决定着人的思维状态,这是在“头脑”的理想化认知模式下产生的结果。

(二)头脑词汇化的机制

1.距离象似性

认知语义学家认为语言符号在音、形、义以及构造等方面与客观世界、认知经验之间存在象似性辩证关系,人们可以在认知心理的基础上,利用这种象似性来解释语言现象。目前对句法象似性理论的讨论主要集中在距离象似性、顺序象似性、数量象似性上。其中距离象似性主要研究语言符号的距离与客观概念距离之间的关系。根据距离象似性原则,客观世界中“头”与“脑”是距离紧密的两个部位,在形成语言符号时,“头”与“脑”也应该距离紧凑,这为“头脑”从句法结构相对分散的短语演化成结构紧密的双音节词提供了认知上的心理基础,促进了“头脑”的词汇化。

2.隐喻与转喻的抽象化机制

当代认知科学普遍认为,隐喻和转喻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基本认知方式,在人類概念结构、思维推理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人类先民在创造语言之初主要是对客观事物进行描摹,词义较为简单具体,随着认知的深化,人们在事物间发现各式各样的联系,并潜移默化地将这种联系映射到语言符号的形成过程中。

短语“头脑”表达的含义是“头颅和脑髓”,由于这两个器官在客观现实中所具有“处于支配地位的、人体最重要的器官”“可以运算处理各项信息”等特征,在词汇化后形成了“头领”“核心、重要”“思绪、智慧”等比喻义。这样的词义延伸正是因为“头脑”在人体这一概念域中的地位和特征,凭借象似性原则系统地映射到了语言中各项事物关系的概念域中,隐喻机制使得具体简单的概念变得抽象、多义,“头脑”的词汇化离不开隐喻抽象化的机制。

Taylor认为,转喻比隐喻在语言词汇意义扩展上更为基本和常见,因为人首先会在一个临近的范围内去认识事体间的关系,然后再将这种关系映射到其他领域中。也就是说,转喻是在同一个概念域中用部分来认识其他部分或整体。短语“头脑”表达的是人体的两个器官,属于人的一部分,词汇化后可以表示整个人体,即是在人体这一概念域中由身体器官(部分)指代整个人(整体)的用法。因此,转喻在“头脑”词汇化过程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总之,语言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语言的发展既离不开其自身内部发展的规律,也离不开外部社会交际、认知心理等因素的影响。“头脑”的词汇化过程和演化结果,是各项动因机制综合作用的产物。

四、结语

本文介绍了“头脑”在词汇化前后的句法、语义特征,并结合语料库进行案例分析,总结得出“头脑”最早的连用形式出现于先秦,正式开始词汇化在宋辽金时期,元朝时期“头脑”的词汇化进一步加深,并于明清时期得到进一步发展,最终完成了词汇化过程。

本文运用认知语言学相关理论对“头脑”的词汇化过程进行分析后,得出“头脑”的词汇化演变动因主要与认知模型有关,其演变机制为距离象似性和抽象化机制。

参考文献:

[1]李文贤.“领袖”的词汇化及其演变机制[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18,36(02):89-93.

[2]王志英,何晓璐.“一根筋”的固化及其固化的动因和机制[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40(02):

107-111.

作者简介:

崔茜芮,女,汉族,天津外国语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对外汉语教学。

猜你喜欢
词汇化头脑
头脑对对碰
头脑对对碰
头脑对对碰
头脑对对碰
头脑对对碰
介词“依据”的词汇化与语法化
“V三V四”的构式及贬义色彩形成原因
头脑大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