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批评:客家山歌“向美而生”的文艺生态重构

2023-08-24 20:16:32丘伟梁张咏仪
今古文创 2023年31期
关键词:客家山歌

丘伟梁 张咏仪

【摘要】客家山歌是客家人的歌谣,更是生态批评的中国式表達。在前工业时期的艺术审美生态化阶段,客家山歌通过自然艺术比兴实现了传统自然观与伦理观的生态解构;在国家城镇化、工业化的审美生态艺术化阶段,客家山歌将人与自然的竞生矛盾诉诸自然艺术化表达,呈现为多元价值碰撞的非和谐并构、审美生态艺术化理想非线性发展的“异化”状态、生态存在非理性审美思维的生态复构样态;在生态文明时代的艺术审美天然化阶段,客家山歌生态重构表现为艺术审美天然化的“客家学”学理身份重构、生态文明价值整一的文化重构、美本体重构完形。

【关键词】客家山歌;艺术审美生态化;审美生态艺术化;艺术审美天然化;生态重构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31-0095-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31.030

基金项目:2023年度广西壮族自治区研究生科研创新重点项目“文学地理学视域下的清代‘崂山三子研究”(项目编号:YCSW2023281);2021年度广西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研究中心研究生科研创新重点项目“文化认同与社会记忆——桂湘通道平地瑶壁画的图像研究”(项目编号:2021CXZD05)。

一、“看山是山”:艺术审美生态化的生态解构

前工业时期的客家山歌具有生态解构的动机,其内在逻辑在于艺术审美生态化,即自然美生化。

客家山歌是客家男女抒发内心情感的最贴切的乡土艺术形式。正如弗洛伊德认为文艺创作是“力比多的升华”,客家男女将原始天然的“力比多”情欲升华为客家山歌的艺术唱和,实现了对现实生活材料提炼基础上的诗性超越。

正如山歌所唱:“一阵日头一阵阴,一阵狂风吹竹林,狂风吹断嫩竹笋,山歌打动老妹心,涯请山歌做媒人。” ①这是何等狂烈炽热的情感,交由“狂风吹断嫩竹笋”“天然去雕饰”“桐子开花球打球,哪有年少唔风流?哪有年少唔快活?哪有灯芯唔食油?”“食饱饭来又食茶,打开门来见梨花;梨花越老越结籽,老妹越大越贪花。” ②以桐子开花、结籽的梨花树直率比兴“哪个少年不钟情,哪个少女不怀春”的自然性情;“一条花树路边生,花又红来叶又青,阿哥唔识妹名姓,手攀花树问花名。” ③阿哥心仪“花红叶青”,却“手攀花树问花名”,将阿哥示爱的娇羞胆怯表达得淋漓尽致。

“六月过了七月秋,小溪出谷望长流,黄鳝生鳞马生角,铁树开花心唔休。心愿交情永唔丢,除非柑树结石榴,除非日头西边出,除非河水向上流。”“入山看见藤缠树,出山看见树缠藤,树死藤生缠到死,树生藤死死也缠。生爱缠来死爱缠,生死都在郎身边,哥系死了变大树,妹变葛藤又来缠。” ④这两首客家山歌脍炙人口,它将客家男女之间的情感煎熬,热恋中山盟海誓,至死不渝的炽烈表达形象的表征为“铁树开花”“柑树结石榴”“藤缠树,树缠藤”的自然生趣。在这,自然已不是原初“万物有灵”时那个生民敬畏仰视的对象,客家男女的山歌唱和以自然比兴的方式,表达了从传统伦理道德观念的压抑中走向现代性的人的新道德秩序的“新理性”重构,而这是建筑在对传统自然“灵韵” ⑤的解构基础上,客家山歌从艺术自然化以至自然艺术化最终到达自然美生化路径实现了对传统自然“灵韵”的“祛魅” ⑥。

概而言之,前工业时期的客家山歌具有生态解构的动机。传统伦理观在客家山歌中消隐解构,取而代之的是客家情歌中男女情感的炽烈表达,传统伦理通过情感艺术化、自然艺术化、艺术自然化转化为现代性的伦理道德“新理性”重构。最后,贯穿于期间的是客家山歌对于自然生灵比拟情感的艺术化表达,传统自然比德的自然伦理观被解构,经过自然艺术化——艺术自然化——自然美生化的内核置换,自然观念实现了超循环。

前工业时期的客家山歌具有的生态解构性,其内在逻辑在于艺术审美生态化,即自然美生化。“自然美生化,是一个与自然史同一的过程。” ⑦客家山歌中作为基线的自然比兴其本质是自然通过艺术化直至艺术自然化,最终运进于自然美生化的逻辑规程。自然的“祛魅”过程同时的也是自然实现“向美而生”的美生趋向的过程。自然与生命的美生向性也是自然史孕生演进的迢迢天路,自然美生化仍不是终点,它“是有机生命的美生特别是人类美生的基座,美生艺术化和天籁美生化,都在其上生长而出,都以其为底盘同旋而生,由此可见美生规律的整一性。” ⑧所以自然美生化在自然史运进中具有基座性意义,它为美生艺术化、天籁美生化作了逻辑上与历史上的准备,一言以蔽之,自然美生化的历史意义正在于生态解构的本能冲动。

二、“看山不是山”:审美生态艺术化的生态复构

生态复构是客家山歌实现生态重构的过渡阶段。在前工业时期的艺术审美生态化阶段,客家山歌通过自然艺术比兴实现了传统自然观与伦理观的生态解构。客家山歌的生态复构阶段,客家人融入国家城镇化、工业化的现代化进程,表现为多元价值并存、客家人身份认同游离、文化失语的特征,人与自然的竞生矛盾诉诸于自然象征化、隐喻化、艺术化的非理性审美思维,即自然美生化基础上的艺术化,是真、善、益、宜、绿、智、美的多元价值复构,实现“诗性与绿性的同一,生态存在与诗意栖居的同一” ⑨。

客家山歌有一种类型叫“过番歌”,它主要流传在梅州地区,是梅州地区客家山歌的一种独特类型。在传统时期,许多梅州客家人不得不抛妻别子,离乡背井,远涉重洋到海外谋生,俗称“过番”。现在梅州地区的人们依然将每年回乡探亲的海外客家人称为“番客”。

过番歌唱道:“阿哥过番就离家,丢开妻子一枝花,灯草跌落涌水角,这条心事放不下。” ⑩相比于客家山歌生态解构时自然比兴的直率,这里的“一枝花”“灯草”更加得隐喻化、象征化,自然意象甚至成为客家男女情感表达的背景,这首山歌表达了女子规劝男子留在家乡不要过番的缠绵悱恻、难分难舍、无奈痛苦的复杂情绪,原乡“一枝花”“灯草”蕴含强烈感性审美思维的自然意象,成为男子欲要“过番”的“异乡”想象,最终,自然在“原乡—异乡”两种文明价值形态的冲突中,在丈夫“过番—返乡”的身份认同张力中稀释,成为可有可无的存在,客家山歌从自然比兴走向自然隐喻的进一步艺术化阶段。

过番歌还有一则故事,讲述的是一个聪明勤快的女山歌手,由父母做主,嫁給了一个“过番”在南洋的跛脚丈夫,丈夫回家结婚后准备再去泰国谋生。女歌手原来感叹自己时运不济,但与夫君生活一段时间之后,感情日笃,夫妻俩恩恩爱爱。附近有个男子看到这情景,有意唱山歌挖苦女歌手:“妹子生成花一球,可惜种在烂钵头;好花插在牛屎上,檀木拿来准柴头。” ?女歌手虽经过父母做主的传统伦理嫁给南洋跛脚丈夫,但夫妻两人感情日笃、恩爱有加,呈现出一派莺歌燕舞、花好月圆的人与生境祥和盎然的艺术化存在人生图景,却面对着男子“牛屎”“檀木”等自然象征化、隐喻化的戏谑,所以,客家山歌的自然隐喻在这个阶段常常体现为一种反讽的非和谐样态,这说明,客家山歌对客家生态存在与诗意栖居的美生艺术化理想描绘乃至天籁美生化的自旋生复归是一条螺旋式上升、非线性发展的逻辑规程。

过番歌在当代有新的发展。九连真人是一支中国客家摇滚乐队。他们有首歌叫《莫欺少年穷》可谓是当代客家人的缩影,它讲述了一个叫阿民的年轻人从农村到大城市打工的故事。阿民的故事体现出了客家人在中国城镇化、工业化的现代化阶段,一种强烈的身份认同的迷失与价值观念的支离碰撞。阿民从农村到大城市打工只为“出人头地,日进斗金”,却落得“看毋起,放毋落,冇钱冇着落”的惨淡境遇,受到了家人和村里人的百般“看衰”贬低。阿民的生存境遇体现的是“出人头地,日进斗金”的现代工业文明功利主义“经济人”价值、对“阿公阿叔阿婆阿伯还有阿姆”有所交代的传统宗族荣誉观以及“莫愁前路呀无知己”的传统人际观等多元价值碰撞游离之下的文化失语。最后,“啊啊啊啊啊!囊来上山?啊啊啊啊啊!囊来下山?”的重叠呼喊,使演唱本身具有抑扬顿挫的节奏感,情感浓度增加,重叠句本身也成了具有浓烈象征意味的喻体,歌词意思为“如何上山,如何下山”,以“大山”为自然隐喻,既不能“上山”也不能“下山”内在表达的却是阿民为代表的客家人对于回不去的故乡的追念以及作为大城市“异乡人”的身份认同困境。

客家山歌从艺术审美生态化“看山是山”的生态解构到审美生态艺术化“看山不是山”的生态复构是美生艺术化规律的进一步演化。这种复构结构是多元价值碰撞冲突的非和谐并构;是审美生态艺术化即美生艺术化理想的非线性发展的“异化”状态;是生态存在感性审美思维对艺术审美生态化的“新理性”的非理性超越。是对真、善、益、宜、绿、智、美的多元价值复构、实现“诗性与绿性的同一,生态存在与诗意栖居的同一”的理想呼唤,最终抵达天籁美生化的自然复归的自旋生通律。

三、“看山还是山”:艺术审美天然化的生态重构

怀特海认为“哪怕稍稍表示对终极结论的武断确信,都是愚蠢的表现” ?,怀特海的过程有机哲学呈现出解构主义以后对自然的重新发现。如果我们将韦伯的“祛魅”与本雅明“光韵的消失”概念指涉稍作外延,可以看到解构主义以来反理性、反艺术中心、反人类中心的破坏性后现代思潮之外,有着如怀特海、大卫·雷·格里芬等人对“形而上学”“元叙事”有强烈重构兴趣的“建设性后现代”思潮。

进入生态文明时代,客家山歌有望实现生态重构。客家山歌的生态重构表现为艺术审美天然化的“客家学”学理身份重构、生态文明价值整一的文化重构、美本体重构。客家山歌从艺术审美生态化“看山是山”的生态解构到审美生态艺术化“看山不是山”的生态复构,最终实现“看山仍是山”的艺术审美天然化生态重构完形。

2005年5月20日,国务院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广东“梅州客家山歌”与江西“兴国山歌”名列其中。在“世界客都”梅州以及江西兴国县,已举办多届“客家山歌旅游节”“国际客家山歌会”“山歌擂台赛”“山歌剧文化节”等文化活动。在中国广阔的土地上,无论是在山野、田头、公园、文化广场、文艺舞台,总能看到客家人扯着歌喉,相互唱和的景象。伴随着传播媒介的更新迭代,以短视频、直播为代表的新兴技术,使得客家山歌在生态文明时代讲述中国故事的歌声得到更大范围的传播,也给客家山歌注入了时代活力与生命力。

客家山歌依托客家学的学科建构实现了学理身份的重构。客家研究自徐旭曾开创以来,经罗香林先生于1933年首倡成立现代学科意义上的客家学,再由史学家吴泽于1989年倡议建立客家学。客家学以客家族群为研究对象,打破学科之间固有的壁垒,融合社会人文学科及自然学科的研究方法,涵盖历史学、民族学、文化人类学、民俗学、民间文学等视阈,旨在科学地揭示客家族群的特质,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和繁荣做出应有的贡献。客家学在学理上关照客家人的生存境遇,改变了工业化、城镇化时期客家人身份认同的迷失困境,客家山歌作为客家人诗意栖居的诗性智慧形式,促进了客家人学理身份的重构。客家学以理性跨学科逻辑整合、分析、定性杂多的客家山歌感性情志材料,实现了客家生民的学理身份重构。

客家山歌所处的生态文明时代实现了价值整一的文化身份重构。生态文明时代的客家山歌不再体现为生态复构阶段多元价值的碰撞流离,而具有明确的旨归导向,即“真态美生、善态美生、益态美生、宜态美生、绿态美生、智态美生、诗态美生的中和体。” ?它体现了客家人民对美好生活有了更高的追求,正如二十大报告所说:“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客家山歌深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土壤,不是孤立的歌,它有着中国本土文化本性和中华大地根性,反映了中华民族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生动唱和。客家山歌既表达了客家生民生态绿性与诗性交融的栖居图景,也在与各民族文艺文化借鉴交互中焕发生机。客家山歌在人与自然相互交融的向美而生中实现了价值整一升华的价值重构。最终,在艺术生态天然化中实现了文化身份重构。

客家山歌经过艺术审美生态化的自然“祛魅”的生态解构到审美生态艺术化的自然隐喻的生态复构,最终复归自然“复魅”的艺术审美天然化的生态重构。客家山歌通过自然比兴对传统伦理观与自然观的解构,展示了现代理性的强韧;客家山歌通过自然隐喻化、象征化对客家人多元价值并构、身份认同迷失、文化失语的感性审美思维表征,表达了一种非理性的艺术化审美诉求;客家山歌在生态文明时代应走向艺术审美天然化,即天籁化美生。“天籁,是自然的艺术、天然的艺术,也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自然化艺术。”它是“生态天性与艺术天性同一的美生” ?。

四、结语

客家山歌在学理身份重构、价值重构、文化身份重构的生态重构中蕴含着艺术审美生态化—生态审美艺术化—艺术审美天然化的美本体重构线索。“美生,是生命的目的、生态的目的、自然的目的、存在的目的;是存在的最高本质规定。” ?“美”在向美而生的自然史逻辑下实现了对柏拉图以降的“美”的理式本体超越,“美”呈现出神话思维想象—形而上理性本体建构—感性经验认识体验—辩证思维整合—美本体解构—美本体形而上重构的超循环历史复归与逻辑升华,实现了美本体的自旋生和超旋升。这条超旋升的逻辑穿越中西方美学史、文明史的漫漫历史。概言之,自然、生命、存在、生态都具有向美而生的趋向,在向美而生的逻辑运进与历史演化中,美生的逻辑与自然史同向而行的奥秘也自然显现了。最终,新的美本体质地焕发的光晕旋回了自然、生命、存在、生态的上方,实现了美的反哺与自我复归。此为天籁美生的质地,美的光芒“走向与自然全程全时、全质全性、全程全域同进的超旋化,达成了与存在的同一,呈现出天然整一存在的最高美生质地。”“满眼是星界图画,充耳是天际音乐” ?,生态重构的美本体新构初成。

注释:

①②③④⑩?王文章主编,刘晓春、胡希张、温萍著:《客家山歌》,文化艺术出版社2015年版,第79页,第83页,第85页,第95-97页,第50页,第54页。

⑤瓦尔特·本雅明著,王才勇译:《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年版,第10页。

⑥马克斯·韦伯著,钱永祥等译:《学术与政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93页。

⑦⑧⑨????袁鼎生:《美生学:生态美学元理论》,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259页,第259页,第261页,第261页,第261页,第262页,第261-262页。

?怀特海著,李步楼译:《过程与实在》,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第8页。

参考文献:

[1]刘晓春,胡希张,温萍.客家山歌[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5.

[2]怀特海.过程与实在[M].李步楼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3]马克斯·韦伯.学术与政治[M].钱永祥等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4]瓦尔特·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M].王才勇译.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

[5]袁鼎生.美生学:生态美学元理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作者简介:

丘伟梁,男,汉族,广东惠州人,广西民族大学2021级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美学。

张咏仪,女,汉族,河南许昌人,广西民族大学2021级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猜你喜欢
客家山歌
客家山歌的音乐特征及演唱方法研究
戏剧之家(2017年3期)2017-03-06 09:01:51
客家山歌与交响乐融合带来的创新启示
戏剧之家(2017年3期)2017-03-06 08:55:21
浅析客家山歌的传承与发展
江西客家山歌演唱艺术之探究
艺术科技(2016年10期)2016-12-14 21:56:19
广东客家山歌的文化特色探析
艺术研究(2016年3期)2016-10-27 13:57:41
梅县客家山歌的历史及其发展现状探究
戏剧之家(2016年14期)2016-08-02 11:10:17
关于梅州市客家山歌当代传承方式的思考
戏剧之家(2016年13期)2016-07-07 11:35:15
客家山歌在校园的传承与弘扬
艺海(2015年7期)2015-11-03 16:0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