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凉州府武威县文进士数据分析研究

2023-08-24 19:42赵婉婷赵大泰
今古文创 2023年31期
关键词:武威清代进士

赵婉婷 赵大泰

【摘要】在清朝,如今的甘肃省武威市一带设立凉州府,治武威县,下辖武威县、古浪县、镇番县(今民勤县)、永昌县、平番县(今永登县)和庄浪茶马厅。武威县文风鼎盛,人才辈出,考中文进士者就有41名。以计量史学的视角,对这些文进士的相关数据,包括时间分布、姓氏、寿命、中式年龄及名次、仕宦、著作和从教经历等进行分析,可以获得许多有意义的信息,了解当时的科举制度和社会风貌。

【关键词】清代;武威;科举;进士;数据分析

【中图分类号】K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31-0065-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31.020

基金项目:此文系2022年武威市市级科技计划项目《武威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的建设与运营研究》(WW2201MSS031)、

武威祭孔大典分项研究的成果。

甘肃省武威市,古亦称凉州,位于河西走廊的东端,自古是丝绸之路的要冲。武威儒学文化底蕴深厚,文脉绵长。自汉武帝开通西域,设立河西四郡后,中原儒家文化开始在武威传播、保存、发展,经过两汉初兴、五凉兴盛、隋唐繁荣、夏元延续,逐步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儒家文化体系。

明清时期,由于国家统一,社会相对安定,武威儒学进入鼎盛时期。明代,武威建有凉州卫儒学、镇番卫儒学,以及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在凉州卫设立的凉州书院。在清朝,设立凉州府,治武威县,下辖武威县、古浪县、镇番县(今民勤县)、永昌县、平番县(今永登县)和庄浪茶马厅。清代武威文化教育事业盛于明代。雍正二年(1724),凉州卫儒学改为凉州府儒学,扩大了规模,增多了生员,选拔贡生由两年一贡改为三年两贡。雍正四年(1726),创设武威县儒学,并设立武威考院,成为五县考取生员的场所。清代形成了“右文之盛,前所罕见”的盛况。这一时期,武威以科第出身踏入仕途的人数众多,可谓俊采星驰、人文荟萃、文风鼎盛、甲于秦陇。

清代武威县考中文进士者就有41名。以计量史学的视角,对这些文进士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可以获得许多有意义的信息,了解当时的科举制度和社会风貌。

41位进士,按照考中进士的时间依次为:康熙年间孙诏(?—1733),雍正年间苏璟,乾隆年间王化南、孙俌、李蕴芳(1717—1755)、刘作垣(1732—1813)、张翙(1750—?)、萧士双、郭楷(1760—1840),嘉庆年间周泰元、张澍(1781—1847)、杨增思(1762—?)、何承先(1772—1810)、龚溥、张美如(?—1834)、赵廷锡(1779—?)、李蕡生、马廷锡、尹世衡(1779—1841)、牛鉴(1785—1858)、潘挹奎(1784—1829)、王于烈(1783—?)、张兆衡(1788—1848),道光年间丁铠(1795—?)、陈作枢(1808—1870)、任国祯(1807—?)、刘铠(1814—?)、蔡式钰(1815—?),咸丰年间王之英(1815—?)、张诏(1803—?)、张景福(1830—?)、袁辉山(1801—?)、周光炯(1804—?),同治年间刘开第、许楫(1832—?),光绪年间马侃(1839—?)、伦肇纪(1845—?)、任于正(1862—?)、李于锴(1862—1923)、权尚忠(1861—?)、张铣(1874—1912)。

一、武威县文进士的时间分布

41名进士中,第一位是孙诏,1712年中进士,最后一位是张铣,1903年中进士,期间跨越191年,平均4.7年产生一位进士。总体而言,武威县的进士数量在甘肃省内是数量领先的,但是放眼全国,还是属于科举落后地区。

武威县进士在时间分布上是不均衡的。明末清初,由于改朝换代的战争,武威县社会经济遭受嚴重破坏,科举事业自然停滞。顺治年间没有考中进士,直至清军入关后68年后的康熙五十一年(1712),武威县产生了第一位进士孙诏。1668年,甘肃从陕西分离出来独立建省,1712年朝廷为了避免举人中式“一省偏多,一省偏少”而实行“分省取士”的制度,这是孙诏考中进士的时代背景。

雍正朝,武威县有一位进士苏璟。到乾隆年间,社会稳定,经济发展,考中进士者达到7人。但是,这样的绝对数字并不能准确反映进士的考中频率,因为乾隆年号延续了60年之久。所以,用人数除以年数,得到的“平均每年考中进士数量”,才具有比较意义。乾隆年间这个数字是0.12,到了嘉庆年间,这个数字达到了峰值,嘉庆24年间,武威县考中14位进士,平均每年0.58人,这其中的一个原因是嘉庆年间,正科、恩科并举,乡试、会试的名额都大幅增加。咸丰年间,这一数值达到0.45,形成另一个高峰。

同治年间,由于受到战乱影响,武威县进士人数为2人。1875年,在左宗棠等重臣的大力倡导下,陕甘分闱,甘肃自设试院,自办乡试。1876年,设立了学政。因此,光绪年间,武威县进士数量有所回升,达到6人。1903年武威县张铣考中进士,1905清朝廷宣布废除科举制度,所以张铣成为武威历史上最后一位进士。

二、武威县文进士的姓氏、寿命、中式年龄及名次

从姓氏的角度,41位进士中张姓最多,达到7人:张翙、张澍、张美如、张兆衡、张诏、张景福、张铣;王姓3人:王化南、王于烈、王之英;李姓3人:李蕴芳、李蕡生、李于锴;刘姓3人:刘作垣、刘开第、刘铠;孙姓2人:孙诏、孙俌;马姓2人:马廷锡、马侃;周姓2人:周泰元、周光炯;任姓2人:任国桢、任于正;剩余17个姓氏均只有1人。

41位进士,由于史料缺失,大部分进士的生卒年代尚不能确定,只有12位进士的生卒年明确,因此可以知道他们的寿命,另外萧士双据记载“年未五十而卒”。虽然样本较少,但可以大概看出进士的寿命呈正态分布,短寿长寿的都是少数,大部分在60—70岁之间。“人活六十不为夭”,英年早逝的进士有李蕴芳、张铣、潘挹奎、何承先、萧士双五人。李蕴芳年仅38岁,因为文字狱被乾隆帝下令处死。张铣年仅38岁在新疆焉耆知府任上,被革命党会同哥老会杀害。何承先年仅38岁,因为体弱多病且嗜酒如命去世。潘挹奎年仅45岁,病逝于北京。“人活七十古来稀”,长寿老人有73岁的牛鉴、80岁的郭楷、81岁的刘作垣。

41位进士的中试年代都是明确的,如果知道其生年,就可以确定其进士中试的年龄,目前可以确定的有30人。30位进士中,25—40岁中试的最多,达到25人,占比83.3%;15—20岁的有2人,占比6.7%,堪称“少年英才”,张翙、张澍都有“神童”之称;50—55岁的有3人,占比10.0%,张诏、袁辉山、周光炯三位进士堪称“大器晚成”。年龄分布呈现正态分布,也符合常见的“二八定律”。

在进士科举制度中,分为三个等级:一甲赐进士及第;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一甲只有三位,号称“三鼎甲”,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由于武威县毕竟处于西北边陲,所以清代没有考中一甲之人,二甲者也仅有8人,其中牛鉴名次最高,为二甲第4名,其他七位为王化南、李蕴芳、张美如、杨增思、陈作枢、许楫、马侃。

学子在考中进士后,就达到了科举考试的顶峰,堪比如今的“博士”,而如果进一步入选“翰林院”进修,则好比“博士后”。在武威县41位进士中,有10位入选“翰林院庶吉士”,号称“十大翰林”,是为进士中的翘楚。他们是孙诏、王化南、张澍、何承先、张美如、尹世衡、牛鉴、张兆衡、丁铠、李于锴。

三、武威县文进士的仕宦、著作及从教经历

从仕宦经历来说,进士中试后一般钦点为知县或者各部主事。武威县41位进士中,由知县、各部主事入仕的有34位之多,占比82.9%。其中有26位进士仕途从知县开始,占比63.4%。其中有8位进士仕途从各部主事开始,占比19.5%,如张翙、张美如任职户部,周泰元任职礼部,尹世衡、潘挹奎、周光炯任职吏部,许楫、张铣任职刑部。

另外,有3人目前史料缺乏,仕途不甚明确,任于正“钦点内阁中书”,张诏“钦点检选知县、候銓主事”,王于烈不明,估计也属于上述80%之列。有2人,仕途从学官起步,如龚溥“官至教授”,李蕡生任“国子监学正”。另外,李蕴芳有担任“旗学教习”的经历,张铣有担任“八旗官学教习”的经历。

有一人未曾入仕,即进士萧士双,他为了谋生曾为江宁太守章攀桂幕僚,河州路都督家庭教师。据潘挹奎著作《武威耆旧传》中《萧进士传》,萧士双家庭贫寒,虽然才华横溢,但相貌丑陋,嗜酒好赌,行为放荡不羁,这或许是他未能入仕的主观原因。而且,他“年未五十而卒”,当与生活艰苦有关。

在武威县进士中,牛鉴无疑是起步最高的,也是官位最高的。牛鉴考中进士后在翰林院进修6年,成为翰林院编修,后来成为道光、咸丰两位皇帝的老师,最终官至两江总督(正二品),兵部尚书衔,抚远将军,兼辖两淮漕盐(从一品)。1842年,牛鉴同耆英、伊里布代表清政府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留下了历史污点。

大部分为官的进士,其仕途始于知县、主事,亦终于此。武威县的进士都忠于职守,能于任事,多有“循吏”之称,鲜有贪官污吏。部分进士可以晋升至州府一级的知州、知府,如王化南、刘作垣、张翙、张澍、尹世衡、张兆衡、陈作枢、李于锴、张铣等。官位最高的除了牛鉴之外,当属孙诏。孙诏在担任县令之时,恰逢雍正皇帝祭祖路过,孙诏痛打了弄权的太监,因而受到皇帝赏识,不断升迁,官至湖北布政使(从二品),还未上任,死于江西按察使任上。

从著作而言,武威县的进士中多擅长诗文,或钻研学术,多有著作留存下来,或者在史书中有所记载,如李蕴芳、刘作垣、张翙、郭楷、张澍、张美如、潘挹奎、刘开第、李于锴。还有郭楷、张澍、张兆衡、张铣编撰过地方志,为地方文化的保存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而在学术上取得成就最高的无疑是张澍。

李蕴芳的著作有《迥颿草》《省非草》《醉雪庵遗草》;刘作垣有《周礼汇解》《左传阐义》;张翙有《念初堂诗集》《桐圃诗集》;郭楷有《梦雪草堂诗稿》《续稿》《梦雪草堂读易录》;张澍有《姓氏寻源》《姓氏辩误》《养素堂文集》《养素堂诗集》《二酉堂丛书》等;张美如有《张玉溪先生诗稿》;潘挹奎有《通鉴论》《论论语》《诗文集》《杂著》《燕京杂咏》《武威耆旧传》;刘开第有《谷归来客诗文集》《醉吟山房诗存》;李于锴则续成其父亲李铭汉《通鉴纪事本末》,有《李于锴遗稿》。

方志方面,郭楷编纂《灵州志迹》;张澍编纂《凉州府志备考》《续黔书》《蜀典》《大足县志》《泸溪县志》等;张兆衡编纂《新修曲沃县志》;张铣编纂《焉耆府乡土志》。这些方志承袭了明清地方志编修的体例优势,也体现了编修者的学术素养,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方志学理论的发展,使得方志的编修不仅起到了保存史料、纠谬补缺等功用,也体现了清代进士的家国情怀。

清代武威县书院发达,先后有成章书院、天梯书院、北溟书院、雍凉书院等知名书院。康熙四十三年(1704),凉庄道武廷适创建成章书院;乾隆十二年(1747),由凉庄道张之浚倡议,凉州知府朱佐汤暨凉州府所属五县知县增修书院;乾隆三十七年(1772),顾光旭出知凉州府,武威知县请求修复书院。“凉州旧有天山书院,岁久致圮。”书院修复后,更名为天梯书院。乾隆七年(1742),时任武威县令欧阳永裿在城北30里的永昌堡(今永昌镇)创建北溟书院。光绪元年(1875),甘凉道守备成定康捐出俸银1000两,在武威城西北隅石头滩购置民房,创建了一座府治书院——雍凉书院。

41位进士中,多有主讲本地书院的,与本地教育形成“互哺”,实属难得。主讲天梯书院者有王化南、刘作垣、郭楷、杨增思、张美如、王于烈、张兆衡、陈作枢、张诏、袁辉山、张景福、周光炯等12人。主讲过雍凉书院的有刘开第、伦肇纪、李于锴3人。

41位进士中,还有多位曾主讲外地书院。刘作垣曾主讲酒泉书院,郭楷曾主讲灵州奎文书院,张澍曾主讲汉中汉南书院、兰州兰山书院,张美如曾主讲镇番苏山书院、西安关中书院,张兆衡曾主讲兰州五泉书院、兰山书院。可见,进士凭借其显赫的科举身份,谋取书院讲席的职位还是很有优势的,也较为普遍。

参考文献:

[1]张希清.中国科举考试制度[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21.

[2](清)张玿美撰,张克复等校注.五凉全志校注[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9.

[3]武威市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武威地区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2016.

[4]金枚.甘肃明清进士翰林传略[M].香港:天马出版社有限公司,2005.

[5]陈尚敏.清代甘肃进士研究[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13.

[6]陈尚敏.清代甘肃进士资料辑录[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13.

[7]多洛肯.明清甘宁青进士征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

作者简介:

赵婉婷,甘肃武威人,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学生。

赵大泰,甘肃武威人,武威市凉州文化研究院副研究员。

猜你喜欢
武威清代进士
重任在肩
四进士(上)
永不褪色的武威汉简
“三套车”:武威人的骄傲
《进士or近视》
清代怎样整治形形色色的诈骗案
清代典妻习俗与户婚制度的竞存及原因评析
清代写真人物略考
浅谈清代宫廷乐舞的主要类型
武威所出西夏买地券再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