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阳 于无人之境 铸智胜刀锋

2023-08-24 02:27杨进邓栋之周叶青
中华儿女 2023年8期
关键词:李阳战场目标

杨进 邓栋之 周叶青

盛夏午后、烈日灼灼,东南某地大海沉吟、浪涛飞卷,此刻多型战机组成编队贴海而飞,朝向重要目标低空突袭。

千里之外,方寸视窗,战场态势纵揽眼底。空军航空兵某团无人机大队大队长李阳坐镇方舱,指挥各席位远程操控,一架无人机翱翔云端,瞰制战场。

敌人在思考什么?队友需要哪些支援?我该如何精准制敌?李阳密切锁定跟踪目标,发出一连串指令……一枚枚精确制导导弹从飞机离梁发射,穿破“敌”层层防护圈,直扑目标,命中!命中!顷刻掀起滔天巨浪。

战前不间断侦察、行动中实时引导、打后效果评估,无人机在战场再次发挥了关键作用,李阳和战友为新课题得到验证击掌而庆。

“我们是天空之眼,是尖刀利刃,是探路先锋。”作为一名1992年出生的新生代,李阳与无人机一起定义着自己的使命责任。

身为全军首支察打一体无人机部队一员,李阳经历了换装改装、融入体系、任务淬炼、挖潜拓能等重重考验,牵头创新10多套战法,出色完成50余次重大任务,取得了骄人成绩,并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光荣当选党的二十大代表。

一次次突破、一次次锤炼,李阳成长的轨迹与无人机奋飞的航迹深度契合,把最美的青春,写在奋斗的时代。

追光逐梦、志在云天

“军人就应从使命责任中,标定人生谋划未来”

2022年金秋十月,万众瞩目的党的二十大会场,习主席所作的报告引发了阵阵掌声。台下,一名空军少校听得格外认真,当听到报告中提出“增加新域新质作战力量比重,加快无人智能作战力量发展。”李阳心潮澎湃,“人生脚步与时代节拍共振,就不只是内心的共鸣。”

作为党的二十大代表,李阳活跃在会场内外,带着“一箩筐”关于无人机发展的疑问,请教专家学者,热烈讨论交流,眼里看的、心里想的,只有无人机、只有智能化作战。

战友用“痴迷”来形容他,而他更喜欢用“专注”。手机里关注着相关公众号,津津乐道的是经典战例,爱不释手的是航空杂志,交谈最多的是无人机的未来和趋势。“李阳就是很阳光,充满了正能量。”熟悉他的战友李晓如是说。

李阳说:“选择无人机事业是我的幸运。”其实,只有他深知走上这条路经历了多少坎坷。

从小,李阳就向往飞行,以优异成绩招飞入伍,在航校一路过关斩将、表现出色,然而就在他即将成为一名歼击机战斗员时,却因身体原因未能如愿。

“下一步路该怎么走?”他一度陷入迷茫。当时,可以成为地面参谋,也可以改飞其他机种,或者成为一名无人机飞行员。

“军人就应从战争发展中寻找自己的职业未来。”教员的一席话让李阳豁然开朗,军人要“谋进路”而不是“谋退路”,要从战位中找准定位。一个个经典战例燃起他的兴趣:贝卡谷地的“小试牛刀”、反恐斩首的“大放异彩”、情报侦察的“赫赫战功”……无人机在战场中高维瞰制、及时点杀的身影,在他脑海中萦绕盘旋,他下定了决心——“无人机我飞定了!”

怀揣这个梦想,踏上远行西进的道路。新部队位于黄沙漫卷的大漠边关,是快递不包邮的地方。在这里他认识了一群来自天南海北、无人机事业的逐梦者。

从飞有人机到飞无人机,一字之差带来天壤之别。驾驶歼击机是用身心去感知飞行态势,操控无人机是用大脑去构建战场。隔着屏幕、隔着数据、隔着千里,要处理信息传输的延时,实现“人机合一”,新手往往有一种“失控感”。

为了解决感知上慢半拍、操控上不协调,李阳从无人机装备理论学起,从内在运行机理研起,从基本操作练起,背记、摘抄、默画,实操、总结、提高,一有空就琢磨、一有时间就模拟训练,成天浸泡在飞行当中,技战术水平提高很快,成为同批战友最早改出来、最先执行任务的,不到两年就完成两型无人机改装。

回忆这段日子,他常对飞行员说:“飞无人机讲究心眼相通,只有用心飞,才能飞得好。”

长空瞰敌、精锐制胜

“无人机是用来打仗的,身入战局才能提升战力”

从“飞得好”到“打得赢”,关键是要立起打仗思维,从一项又一项的任务中,李阳对这一点有清醒的认知。

那一年,年轻的李阳首次参加军兵种联合演练,满怀希望奔赴,却不曾想,厚厚一沓行動方案中,他找了又找,才发现他们的任务概括起来就一句话——配合蓝军先期侦察。

演练好几天,别的部队风风火火,打得如火如荼,他们却坐了“冷板凳”。

只有平时像打仗一样训练,才能在战场中证明自己。李阳给自己定下一个规矩:每一次飞行都要打破舒适圈,都要真出汗。他和战友们立足最恶劣环境、最复杂条件、最凶悍对手,来锤炼自己的打仗硬功夫。

练就“火眼金睛”,就需要一鼎“八卦炉”。无人机侦察,云巅之上,俯瞰大地,要有“海底识针”的眼力。过去,他们习惯于给了目标照片“按图索骥”,一段时间后,眼力长进,但他仍觉不足,战场上情报侦察,关键是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看到敌人隐藏的东西。于是,他们与特战旅、地导旅联训,一边是用尽了伪装、隐蔽手法“躲猫猫”,一边是李阳和战友在给定时间找线索,这不仅练发现的速度,更练辨别真伪的智慧。

练就“神射金手指”,就需要狡猾的“猎物”。仅仅打得准还不够,还要让猎物跑起来、变起来、藏起来。从平原荒漠打到高原海疆,从提前确定打击目标到临机指定目标,从打固定靶到打移动靶,从打明显大目标到打伪装小目标,从一次打单个目标到同时打多个目标,李阳总是在不断刁难自己,锤炼“一剑封喉”的点杀手感,历练“千钧一发”的心理承重能力。

练就“体系一张网”,就需要当好网络的关键点。“关门练”练不出联合本领,“等上门”难修十八般武艺。他们主动扩大联训“朋友圈”,上门请教、请兵联训,与歼击机、预警机、地导、雷达、远火协同训练,让队友提需求、挑毛病,学会用不同的视角看问题。

李阳经常挂在嘴边的“打仗思维”,在他看来就是一种危机感,也是一块“试金石”,不断叩问自己:打仗时管不管用?战场在考我们什么?敌人会干什么?我们能为胜利做什么?

在一场多机型合同战术训练中,承擔侦察任务的李阳,配合一架歼轰机对目标实施打击。数枚火箭弹从机腹下倾泻而出,可目标并未被完全消灭。

正当众人遗憾叹息之际,没想到上级却命令无人机立即补充打击。临危受命,李阳操控无人机迅速调转航向,建立攻击航线,发射导弹精准“补刀”,将目标彻底摧毁。

“关键时刻,立下大功啊!”一下飞机,兄弟单位就对李阳团队竖起大拇指。来不及庆祝,回到大队,李阳就顺势完善无人机“预先侦察—监视回传—效果评估—补充打击”的全流程使用机制,打一仗进一步。

应对战场上的想不到,就是要平时主动想得到、练得到。

那一天,作为新员的马子淞操控无人机起飞,舱内突然画面卡滞,出现一连串故障代码,同时响起告警信号。

“链路中断!飞机失联!”马子淞话音有些颤抖,看向一边的李阳。飞行千万里,通联一线间。对无人机飞行员来说,最怕的是失联失控。

“别慌!”李阳一边察看飞行数据,一边从异样数据中找寻问题根源,判明故障原因,果断切换频段,重新建立链路通信,反复检查装备状态,一连串组合拳,不到3分钟,画面恢复正常,飞机控制权再次回到手中。

“遇到特情险情,李阳从不慌张,有他在大家心里就有底。”与李阳并肩战斗多年的余瑞超介绍,李阳对无人机飞行可能遇到的特情进行过系统研究,通过“一个特情一专题”的办法,优化形成了数十条特情处置流程,因为他深知战场上各种复杂局面都可能出现,只有平时考虑充分,战时才能从容应对。

突破超越、勇闯新路

“没有创新的精神,就对不起新质力量的角色”

“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这是李阳喜欢的一句话,他坚信在这片大漠戈壁,曾经种出“蘑菇弹”,也能飞出一片“新天地”。

该团《大事记》,一个个“首次”格外亮眼,李阳创造的首次也很多:首次临界高度实弹打靶、某型无人机首次打击移动目标等等。

正如他所说:“战斗在新领域,每一步都在填补空白、书写历史,不仅要和强敌对手比,更要和自己较劲。”

那年,李阳奉命执行某项精准打击试验任务,由于地形和气象的影响,对飞机和弹药性能把握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了打得精准,他对地形地貌做了深入研究,不仅查阅了相关资料,还深入一线进行靶场勘测,完善数据信息,制定相应战术战法。

任务中,李阳和搭档邓亚书密切配合,操控飞机爬升到指定高度,优选阵位、细致搜索、锁定目标,抓住转瞬即逝的发射窗口,在地照器的稳定引导下,精准命中目标。

打击完成,李阳却没有止步,他再次和战友深入到靶场,驱车数十公里,步行数公里,顶着烈日绕着靶场走了几个来回,在关键点位逐一记录目标特征、标定航路点等信息。

带着鲜活资料回到驻地,李阳第一时间与任务规划组展开协同,经过精细计算,多个行动细节敲定,一些可能出现的特情也预置了处置方案。

这次任务,创造了在高空临界值发射导弹、地照小目标精准打击两项纪录,验证了该型无人机某复杂地域打击高价值目标的实战能力。

“新装备就像一个球体,越往外探触,就会发现越多的未知数。”虽然多次创造纪录,但李阳深知在新装备面前,自己还只是个学生,必须拿出更多精力研究攻关。

新装备如何制胜新战场?近年来,李阳积极参与建立团军事理论研究库,创办无人机作战理论刊物,博览世界先进作战理论,推动理论攻研往深里走;参与装备研究小组,与院校、科研机构和工业部门深入探讨故障成因,合力推动装备改进。前不久,他们对相关软件进行优化升级,有效提升无人战场态势感知能力。

“无人机是新质力量,就是要重新定义战场,打破条条框框,敢想敢干,闯出一片天地来!”这是李阳对创新的理解。

那次联合演习,李阳伴随掩护地面特战队员拔点行动,眼睁睁看着他们接收信息延迟,功败垂成。

事后复盘,原来侦察情报传回指挥所,再通报前方特战队员,兜了一个大圈,不仅传输链条拉长了,而且也容易造成信息的损失和误解。那名特战队员说出了心声:“要是我们能实时看到你们看到的就好了!”

这话像一把小锤敲打了李阳的脑袋“为什么不想办法实现无人机与一线班排的信息通联呢?”

跟踪了解,原来这项工作涉及两个军种,需要协同工作,反复试验,恰好成为了一个盲点。

“没人做,我们就要靠上去做,创新就是要敢想、敢做!”李阳向团党委汇报了想法,得到支持后,又联络陆军相关单位和工厂,大家携手推进,打破信息壁垒。

不久后,该通联功能得到开发运用,某型无人机空中侦察画面,可实时回传地面特战队员。特战队员不仅能够呼唤打击,而且长上了一双“天眼”,跳出二维看战场。

在一次未来空战的研讨中,李阳谈到了他的空战“狂想”。他畅想着无人机在未来战场中穿梭往来,担当着信息和火力倍增器的角色;他试想着“无人机+”理念全面落地,无人机+有人机、无人机+特战尖刀、无人机+装甲分队、无人机+雷达分队……“未来的战场我们必须敢想,或许这当中有新的打法呢?”

正是这种拼劲闯劲和研究攻关的韧劲,李阳和战友们深挖装备潜能,先后主导突破了多项重大技术难题,形成一系列战法打法,让无人机逐渐走近战场中央,成为不可或缺的新角色。

锁定目标、奋进一流

“当一枚燃烧自我的火种,点燃新质战斗力的熊熊火焰”

在李阳的办公电脑里有2个滚动更新的文件夹,记录下他这些年奔跑的足迹。一个是他过往驻守地区的地图包,从西北大漠到雪域高原,从南国密林到东南沿海,从中原大地到东北一线,几十个机场都留有他征战的足迹;一個是飞行航线的地图包,近百个机场基本地理信息,50多条崭新航线。

每每翻阅这些,他总有一种满满的喜悦:“这都是大家一起拼出来的。”

随着团里任务不断攀升,部队常年动散、多点部署、多摊组训,人手分散多片连轴转,难免捉襟见肘。李阳深感如果不转变组训模式就无法应变。他告诉记者,以往组训参照有人机部队,一个任务就配一批领导机关人员,分散三四片尚能勉强应对,但分点再多就难以为继。

经过研究论证,团里提出“一个无人机大队就是一个作战单元”设想,并将试点任务交给李阳所在大队。李阳将飞行、机务、作训、情报、后勤等各类专业要素整合进大队,开始独立外出执行任务,并创造性孵化出另一套可独立执行任务的作战班组。

思维一变天地宽,模式一新问题解。在此基础上,他们深刻领悟体系聚优制胜机理,积极验证“前沿起降、远程操控、集中指挥”运行模式,提升快速机动能力。

李阳展开前后外出驻训的2张转运图介绍,以前小分队出去要“拖家带口”,现在轻装简行,搭乘运输机随时出发、快速抵达。

查看大队人员花名册,一组青春的数据引起了记者的注意,平均年龄不到30岁,每年新进人员数十名。这是一支年轻的团队,有朝气有锐气,最重要的是心中有目标。

锻造一流的察打一体无人机尖刀团队,一流的标准是什么?结合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聚焦强军目标,李阳组织大队展开讨论,为每个专业、每个分队、每名同志设计关键目标和考核标准。

“大队有目标、人人有指标,大队有规划、人人有计划,最大限度激发人才创新进取活力动力很重要。”李阳和团队一起科学制定人才发展路径,分层级、分类别选拔“苗子”,形成《五类人才苗子库》,理顺各专业培养环节,规范各类人员能力标准,制定《人才分类培养手册》,使相关专业培养周期缩短一半。

一边要执行大项任务,一边要带教新员,训练资源有限,统筹处理不好就可能吃“夹生饭”。

李阳和战友们研究形成了“战中训”组训方法,通过活用地面训练资源、巧用战训转换时机、主用战训任务平台,形成“操控—运用—作战”的能力进阶。

把战与训之间的“约等号”拉成“等号”,创新训练模式,提高人才培养效益。大队多名新员在任务淬火中加快成长成才,不仅提前半年完成改装任务,而且能立即执行重要任务。

快点,再快点!转进时间再快点、人才成长再快点、战斗力的提升再快点……在李阳所在团队,感受最大的是有一种逼得你不得不跑起来的“推背感”。

“我们是无人机的种子团队,我更愿当一枚火种,去燃烧自己,培养出更多尖刀,点燃新质战斗力的熊熊火焰”。对于未来,李阳充满着期待,他深知在强军时代,唯有奋斗,才能书写最美的青春。

责任编辑 陈晰

猜你喜欢
李阳战场目标
战场上的神来之笔
天竺取经之二
特殊的考卷
C-130:战场多面手
李阳 让品茶成为视觉艺术
贴秋膘还有三秒到达战场
开在心头的花
也门,西方反恐的第三战场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