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通过对小学生群体心理特征的分析,探析多元化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积极作用,并尝试总结多元化教学法在实际应用中的探索路径。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因材施教,有的放矢,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使学生真正实现全面发展。
关键词:多元化教学法;小学语文;应用路径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1737(2023)20-0044-03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的是构建21世纪符合素质基础的教育体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2022年,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标志着又一轮课程改革的有序开展。在此背景下,多元化教学法逐渐被广泛应用于教学中。
一、多元化教学法概述
多元化教学法也被称为多元化教学模式,它有别于传统教学中单一的、简单的知识传授模式,也从本质上体现了新课程改革倡导的教学理念。多元化教学的重点在于多元,这意味着各个学校、班级都不再采用统一规定的授课方式,而是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多位教师同授一门课或一个教师变换多种授课方式进行教学,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同时,也能够得到多方面的均衡发展[1]。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多元化教学法的应用价值
模仿心强,好奇心强,依赖心强,这是小学阶段的学生较为显著的三个心理特征。小学生处在受教育的初级阶段,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模仿比自己经验丰富的大人,从而提高自己适应社会的能力,学习和他人相处的本领。在学校里,教师就承担了被模仿者的角色。出于同样的理由,小学生群体尚不具备自己应对各种情况的能力。这样的情况下,有经验、有权威的长辈会成为他们所依赖的对象。牢牢把握住小学生群体的这三个心理特征,有针对性地制订教学方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学质量,收获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兴趣
小学生虽然有好奇心强的心理特征,但也并不会对任何事物都产生兴趣。好奇心旺盛的负面影响就是小学生的注意力易分散,一定程度上缺乏自控力,这就导致枯燥的照本宣科式授课或单调乏味的授课模式容易失去对学生的吸引力。小学儿童心理学指出:当小学生的知觉过程(如视觉、听觉等)被组织起来的时候,注意就会产生。长久单调的活动不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多种教学活动互换可以帮助学生维持注意的稳定性,明确的学习目的与学习任务也能促进学生注意的稳定,学生独立思考而不让教师牵着走时更容易集中注意力[2]。
目前,小学语文的课程性质已经完成了由重视工具性到人文性与工具性并重的转变,这意味着语文不再只是交流表达的工具,更应该是个体成长和价值实现的重要一环。以低年级拼音教学为例,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教师板书为主,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逐个跟读,在数十次重复中达到熟练标准,其中,稍显有趣的变化也仅限于教师随机指向拼音,学生进行抢答。这种授课方式略显乏味,落入死记硬背之窠臼。同时,有些对字音字形之间的联想反应较慢的学生难以跟上班级教学的进度。在进行改变教学方式的尝试后,部分语文教师采用了互动式教学方法,不再过度依赖板书或课件,和学生一起多说多听、多思考多表达,以编故事、画抽象画、做游戏等方式活跃了气氛,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得到了显著提高,也更便于教师筛选出学习吃力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由此可见,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多元化的教学方式,能够让课堂从教师讲、学生听的静态模式转变为教师引导、学生参与的动态模式。教师要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展开讨论,使学生的注意力不断受到教师言语、动作、互动的吸引,为课堂注入活力。
(二)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效率
小学阶段的学生处在受教育的初期阶段,没有接触过系统的教育培养体系,也没有经历过社会教条的约束,自然而然地展现出丰富多彩的个性,而重视每个学生的个性,不再一味要求标准化的共性,正是新课程改革以来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同样的授课方式,学生的学习效果却参差不齐,这正是个性不同所导致的结果。通过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群体的语文学习情况观察发现,除了班级内的学生之间有学习上的区别,学生在语文学科各部分内容上也有擅长与否的区别。笔者曾在与适龄青少年的攀谈中了解到一些实例:读初中后语文成绩斐然、作文屡屡获奖的T同学,在小学高年级阶段从未拿到过作文高分,原因在于该同学不擅长小学要求的记叙文写作,考场作文多以记叙性散文作答;而精于阅读理解题目的S同学则经常在文学常识部分失分,这是由于该同学感知敏锐,能够洞察文章内涵,却无法对一板一眼的内容进行深刻记忆。
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这些问题。多元化教学意味着不拘束、不刻板,有助于有的放矢地解决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对于处在成长阶段,思维活跃、精力旺盛的小学生群体,因材施教的方式符合他们的成长规律和思维逻辑。通过主干一起学、细节拆开讲的综合模式,知识框架和浅显易懂的知识点到为止,课程重难点进行拆分逐个击破,并在过程中充分运用多样化的授课手段,能够帮助学生厘清学科思路,化繁为简,便于学生群体对知识的消化和吸收,也便于教师一对一、点对点地帮助学生查漏补缺。
(三)融合先进理念,提高素养
小學阶段的学生整体年龄尚小,思维、认知等方面都处于成长阶段,对外界事物充满好奇心,不喜欢一成不变的事物。在这样的年龄特点下,如果教师按照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忽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被动型学习状态,容易导致学生对学习的兴趣逐渐降低[3]。传统的教学方式将学生放在被动接受的地位,而新时代的进步性要求教师把学习的主体放归到学生本人,形成“生本位”教育理念,以学生为中心,针对学生群体的身心特征来设计教学环节,组织教学活动,全方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如前所述,小学生群体的年龄偏小,具有模仿性和依赖性的特点,而在校园中被他们模仿和依赖的首选对象就是频繁接触、知书达理的教师。教育不仅局限在三尺讲台,生活中也处处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积极调整教学方针,将先进的多元化教学理念融入日常活动中,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差异,除了便于教师有针对性地考查不同学生的性格和认知特点,制订恰当的教学方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外,更能为成长中的小学生营造和谐、包容的氛围,使學生在耳濡目染中塑造健康人格。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多元化教学法的应用探索
语文是一门较为特殊的学科,教授的内容是中国人的母语,又与文化素养、美学底蕴等息息相关。多元化教学法坚持“生本位”教学理念,将多种授课方式融入课堂,既保证了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又实现了对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长此以往坚持创新,才能为小学语文教学注入新的活力[4]。
(一)明确目标,把握方向不偏离
教学目标关系着整堂课程教学质量的高低。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设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将教学目标进一步做到精细化,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学情来设定学科目标。多元化教学意味着不拘泥于传统的授课手段,使用丰富多元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但这不代表教师可以完全脱离教学大纲的设计,进行充分的自由发挥。教学任务是以教书育人为目的,不论手段、方式发生怎样的变化,教学目标都应牢固根基,毫不动摇。教师在进行课程目标决策时要考虑目标的设立是否符合教育目的,是否符合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是否依据课程标准进行设立,以及学生能从中有所收获[5]。教师既要明确教学各阶段目标之间的关联性,又要考虑到不同学生的发展特点和个性需求,另外,也要从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进行综合辨析,使教学方针在这三个方面都能体现出应有的价值。
例如,在针对小学中年级学生设计习作课时,教师要把握该年龄段学生群体的共性和个性,以共性规划教学目标,以个性调整教学方法。中年级学生的写作处于由看图写话到习作的过渡阶段,经过低年级时的学习,学生基本掌握了看图写话的要领,具备了一定的语言表述能力,也对习作的概念有了初步的了解。但看图写话与习作的谋篇布局并非完全等同的概念,学生对如何完成数百字的文章,如何凭空叙述完整的事情仍然陌生。这就需要教师结合实际,通过故事接龙、分享趣事等方式,鼓励学生观察生活,开口表达,从而培养学生的构思能力和总结能力,向学生传递适当的学习方法。在教学目标明确之后,多元化教学模式能够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二)小组合作,鼓励学生勤动脑
新时代的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将学习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树立“生本位”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主体和以教师为主体的最大区别在于学生的参与度。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上,学生不再作为被动的接收者,而是真正参与课堂互动。他们的学习热情将会提高,对课堂内容的记忆也会更加深刻。践行“生本位”的教学理念,直接的办法就是广泛开展小组合作,让学生通过结组进行讨论、分析、争辩,最终得出独立思考后的结论。这能给学生带来充分的成就感,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另外,小组合作教学在小学语文中的应用,能够有效减轻教师的教学压力,让教师充分利用课堂时间,让学生在参与互动交流、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培养人文思维。
仍然选取中年级习作课作为应用场景,教师在引导学生初步体会记叙文写作方法时,可以将学生进行合理分组,让学生在组内畅所欲言,谈一谈自己印象深刻的事,由同组其他成员向发言人提问感兴趣的内容,发言人尽力解答。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了解到在叙述一件事情时应该采用什么样的语言顺序,如何恰当地描述细节,怎样表述得逻辑清晰、内容完整等。小组讨论结束后,教师适时进行评价和引导,选几名学生为全班讲述由组员提问丰富过的故事,并把这些故事拆分进行写作理论讲解,再鼓励学生将口头讲述的故事落实到纸笔上,从而形成自己的第一篇习作。教师通过这样主动挖掘、交流合作、循循善诱的教学方式,实现了学生对知识由已知向未知的顺利过渡,有效提高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联系实际,引导文学入生活
语文是工具学科,但这并非表示语文是了无生气的工具,正相反,这意味着语文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要让他们领悟语言文字的美或国学文化的内涵略显吃力,他们也难以理解结构化、理论化的文章分析思路和写作结构技法,这容易使学生在接触新内容时产生畏难情绪(如第一次写作、第一次读文言文等),也可能导致学生对语文学科轻视,认为学习的内容是母语便不需要多下功夫。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引入生活元素,引导学生观察生活,认识生活,了解到语言可以通过种种变化描摹世间万事万物。同时,从生活中的语文入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兴趣,使课堂上的内容更接近学生实际,也更有亲切感,对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产生无形的影响。
四、结束语
传统的教学理念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素质教育的要求。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运用多元化教学的方法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改善教学效果,推动教学模式的平稳过渡。在探索小学语文多元化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从小学生群体的心理特点出发,结合他们模仿性、好奇心、依赖性强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设计符合学生的成长规律和思维逻辑的教学活动,明确课程目标,鼓励学生合作,密切联系生活,用多元化的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拓展学生思维,使学生真正实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徐芹.立足小学生心理,搞好语文教学[C]//华南教育信息化研究经验交流会2021论文汇编(五).2021:727-728.
张志.解析小学儿童心理学指导下教学情境的创设[J].赤子,2015(13):309.
刘小红.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多元化教学的策略研究[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2(8):49-51.
张义.初中语文教学中多元化教学方法运用研究[C]//中小幼教师新时期首届“教育教学与创新研究”论坛论文集.2022:92-94.
张依.小学语文教师课程决策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22.
作者简介:刘文秀(1992.11-),女,甘肃镇原人,
任教于甘肃省庆阳市镇原县太平镇太平中心小学,一级教师,本科学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