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给学龄前孩子立规矩

2023-08-24 06:44维莉
现代家长 2023年8期
关键词:狙击步枪失控后果

维莉

对0~3岁的孩子,规矩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越少越好,少到只有3条:不伤害自己、不妨碍别人、不破坏环境……

0~3岁的孩子应该尽可能地享有自由。但充分的自由并不意味着没有规矩。同时,律人先律己。给孩子立规矩之前,家长要先给自己立几条规矩

家长圈里流行一句名言:“别在该给孩子立规矩的时候,和孩子做朋友。”意思是说,给孩子立规矩要趁早,一味地宠爱会害了孩子。

这句话说得有道理,但没有说透。到底“立规矩的时候”是孩子的哪个年龄段?

心理学研究显示,0~3岁的孩子应该尽可能地享有自由,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对世界充满好奇,勇于探索,而自由能让孩子感受世界的真实,充分发挥其想象力和创造力。有家长问:“难道孩子去摸电源插盘,我还要给他自由吗?”

教育专家回答:“当然不是,充分的自由并不意味着没有规矩。只是对0~3岁的孩子来说,规矩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越少越好,少到只有3条:不伤害自己、不妨碍别人、不破坏环境。

同时,律人先律己。给孩子立规矩之前,家长要先给自己立几条规矩,比如,把电源插盘放到孩子够不到的地方,就是家长给自己立的一条规矩。”

同理,家长应该把刀具、玻璃器皿、塑料袋等可能对孩子造成伤害的物品,收纳到孩子够不到的地方,而不应该命令孩子不许碰。要知道,这样的命令对孩子来说无异于诱导。

孩子上幼儿园之初,家长应该给孩子立几条过集体生活的规矩,但不宜多,有以下6条即可:

1.不许打人、骂人。

2.不许拿别人的东西。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东西。

3.东西用完要放回原位。

4.公共物品先到先得,后来者必须等待。

5.不可打扰别人,除非事出紧急。

6.做错事要道歉。

如果妈妈贬低孩子的“想要”,那事态就严重了,因为妈妈拒绝给的不是新玩具,而是母爱,孩子当然要大哭大闹

有家长问:“如果孩子无理取闹怎么办?比如,说好每次去商场只买一件玩具,他非买两件不可,不买就赖着不走。”

關于孩子闹着买东西,家长要先搞清楚“需要”和“想要”的区别。

“需要”即刚需,比如饿了需要吃东西,天冷了需要加衣服,脸脏了需要洗。“想要”是欲望,可以讨论要不要,而且可以用想象的方式来满足。

比如,孩子在商场看中了一个狙击步枪玩具,缠着妈妈给他买。妈妈不想让孩子玩这类有伤害意味的玩具,而且爸爸已经给孩子买了一个差不多的狙击步枪玩具,只是略小一些而已,于是拒绝重复购买。

“不!我一定要买!”孩子瞪眼、跺脚。

妈妈蹲下来,柔声问:“宝贝,你告诉妈妈,这把枪好在哪儿?”

孩子说:“它是土黄色的,很酷!射击的时候还能闪光!”

妈妈点头:“是挺酷的,但一名优秀的狙击手凭的不是武器,而是冷静、专注和勇敢,爸爸是这样说的吧?再说,你那把迷彩狙击步枪隐蔽性更强,不是吗?”

孩子同意妈妈的分析,但意犹未尽:“可我还是想多要一把狙击步枪。”

妈妈温和地坚持:“今天不能买,妈妈没有更多的钱。不过妈妈可以把你抱起来,让你摸一摸它。”

当孩子知道妈妈决定不买新玩具但可以谈论它时,通常会平静下来,因为他向妈妈表达了对新玩具的欲望和期待,即使不能如愿拥有,“想要”的冲动也宣泄了大半。

再往深里说,孩子无节制地想要新玩具,其实是想要更多的爱,“想要”的背后是对母爱的渴望。妈妈心平气和地与孩子讨论新玩具,满足了孩子对母爱的渴望,新玩具也就不那么重要了。

但是,如果妈妈贬低孩子的“想要”,那事态就严重了,因为妈妈拒绝给的不是新玩具,而是母爱,孩子当然要大哭大闹。

如果家长在孩子哭闹时发脾气,其实是在和孩子比赛谁更容易情绪失控,因为哭闹和发脾气都是情绪失控的表现

孩子到了5岁,家长应该有意识地给孩子立规矩,为入学做准备。立规矩时,家长应该注意以下3点:

●第一,注重榜样的力量。

在幼儿阶段,孩子认识世界的方式主要是模仿,所以,家长的示范至关重要,家长示范得越多,孩子的认知范围就越广,选项就越多。示范具有知行合一的性质,比如,家长要求孩子尊重他人,光说不管用,还要身体力行,在家里相互尊重,有话好好说,别人说话时要认真地听,等等。

有些规矩,需要家长和孩子共同遵守。家长要求孩子诚实,自己也必须诚实,否则上行下效,规矩形同虚设。

●第二,温和而坚定地守住底线。

孩子破坏规矩、无理取闹的时候,家长不能妥协,否则规矩就成了摆设,局面就会失控,但也不能斥责孩子,更不能对孩子动粗,否则矛盾会升级,局面同样会失控。唯一的办法是温和而坚定地守住底线,这样,孩子会在家长的坚持和接纳中平静下来,把负面情绪宣泄掉,学会遵守规矩。

如果家长在孩子哭闹时发脾气,其实是在和孩子比赛谁更容易情绪失控,因为哭闹和发脾气都是情绪失控的表现。当孩子看到家长和自己一样不成熟,自然会频繁用哭闹来要挟家长,因为他没有机会学习控制情绪的正确方法。

●第三,坚持“尊重+责任+现实因果”原则。

既然立规矩,就不能不谈惩罚,两者是自然的因果关系。

家长需要区分“心理后果”和“现实后果”两者的不同。

撤回爱、让孩子内疚、指责孩子等“心理后果”,都不会激发孩子做出改变。即便有效果,也是短暂的,不会持久。只有当行为导致孩子必须面对“现实后果”时,他才会有真正的触动和改变。因此,家长不必在心理上操控孩子,而应该给他选择的机会,让他承担这些选择带来的自然而然的后果。

比如,孩子不按时起床,家长唠叨、命令、生气等,不会让孩子幡然悔悟,只有迟到被老师批评、被同学嘲笑才能让他痛改前非。

再比如,吃水果时,孩子选了香蕉,但咬了一口后不想吃了,又想吃苹果。家长可以温和地告诉孩子:“你已经选择了香蕉,如果你想吃苹果,下次可以选择苹果。”这样做可以帮助孩子了解自己的选择,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并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编辑:陈彤】

猜你喜欢
狙击步枪失控后果
机械图鉴——TAC-50狙击步枪
枪械图鉴——VKS狙击步枪
一场吵架是如何失控的
“耍帅”的后果
这些行为后果很严重
定身法失控
众荣的后果8则
上朝迟到了 后果很严重
丹麦SAI公司CSR—50非自动狙击步枪
杰作武器公司MPA 6.5BA狙击步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