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家家
2023 年6 月15 日,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对被告人牟林翰涉嫌犯虐待罪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一案依法公开宣判,以虐待罪判处被告人有期徒刑三年二个月,同时判决被告人赔偿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被害人之母)各项经济损失共计人民币73 万余元。
牟林翰与包丽同为北京大学的学生,两人确立恋爱关系后,牟林翰却以包丽不是处女为由,对她进行持续性贬低、辱骂,要求她用极端方式证明对他的爱和忠诚。最终,包丽不堪折磨而自杀。3 年前,我刊曾就此案提醒人们警惕感情中的精神控制,珍爱生命。如今,该案宣判,我们更希望探究案件背后的深层原因,避免悲剧再次发生。
有人可能会问,对方的行为极其恶劣,包丽为什么一开始不马上离开?我们需要看到的是,一些女性被这样教育长大:你是女孩,要乖巧、听话,不给别人添麻烦;你是女孩,要谦让、温柔,才有人喜欢你;你是女孩,工作干那么好有什么用,丈夫和孩子最重要;你是女孩,受点委屈怎么了,多反思反思自己。在这样的氛围里,女性容易产生“过度反思”“委屈自己”“过于在乎别人”的心理。
因此,她们在与他人的关系中,更多扮演了讨好者的角色。据包丽的母亲说,包丽属于“奉献型人格”,总是为别人着想,从小就很听话,有时甚至会问母亲:“妈妈你希望我在哪方面要怎么做,你只管说出来。”为了获得在意之人的爱和认可,她甚至可以无限让渡自己的权利。
一个人如果在成长的过程中没得到过无条件的爱和认可,长大后便很难区分什么是爱、什么是伤害,哪怕遍体鳞伤,也要待在糟糕的关系里,证明自己被爱着。那么在感情中,你是“奉献型人格”吗?
网媒互动:
微信调查
是,爱一个人就该为他奉献一切 22%
不是,感情的付出必须是双向的 66%
不一定,恋爱的所思所为会变化 11%
王世民
中国心理学会 注册心理师
安徽省唯一中国家庭教育专家组专家
安徽省家庭教育研究会 副会长
安徽省婚姻家庭研究会 副会长
3 年前的个案宣判,仍牵动着大家的心。有年轻人很是害怕和担心,到底什么是真爱?我们怎样才能安心享受爱情,而不是一味地“奉献与付出”?
“奉献型”人格的人,很累很辛苦,总是以别人的喜好来确定自己的价值,甚至连爱情都是对方说了算,自己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爱什么,总是活在别人的价值里。
有人说,“奉献型”人格的人是被对方PUA 了,事实上,在长期的成长与生活中,这样的人一直是自己PUA 自己,他们没有自己的价值判断,以别人的评价来决定自己的价值。
我们怎样才能安心享受爱情,而不是一味地“奉献与付出”呢?事实上,爱情也是一种特殊的人际相处方式。在人际相处中,有人一味靠奉献与付出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也就是“讨好型”,从来不考虑自己的内在需要,只是一味地迎合对方的需求,为了获得表面上看起来的良好的关系,也有可能是为了避免矛盾和冲突,采取“息事宁人”的相处方式。可是在长期相处中,没有人受得了只有自己让步、对方从来不会付出的人际模式。因为,表面上的“讨好”最终是为了获得对方的肯定和鼓励,如果一味付出、讨好,始终换不来对方的肯定的回馈,就无法继续下去,关系就到了尽头。实际相处中,一旦发现对方总是不会付出、不知回报、不会暖人心,就要适时止损,及时中断关系。当然,有的人在相处中一味地希望对方为自己付出,不懂自己如何向别人表达情感,也是一种变相的“奉献型”而已。
一个有自己的价值感、懂得在感情中收放自如、安心享受爱情的人如何养成呢?首先,在婴幼儿时期,尤其是0~3 岁,要有安全感依恋的关键期,不要多次寄养或者委托异地的老人代为抚养。其次是重要抚养者的情绪回应,孩子是知道别人喜不喜欢自己的,我们称为来自抚养者的无条件的爱。这个时期被关照得好的孩子会获得良好的依恋体验,懂得在亲密关系中的爱的感受。有的抚养者挑剔婴儿,“太难带了!”“怎么这么笨?”“怎么始终吃不饱?”或者对孩子的啼哭没有足够关照,慢慢地这个婴儿就会变得不怎么哭,或者没日没夜地哭,以后在人际交往中,情绪变化也比较激烈。外界的要求过高,总是严肃或忽视的陪伴方式,会导致孩子在后期的相处中以讨好、迎合的方式,来建立他自己的人际互动模式。
长大后,人们拥有的技能和知识越来越多,尤其是上学之后,在学校教育中和人际互动中的肯定性反馈,是自尊的重要来源,是价值感的体验。一次次的成功感的体验,就会帮助一个人最终成长为有着自己的价值感和良好自尊体验的人。
因此,在青春期最重要的成长时期,给予青少年足够的表达的机会,如果因为和父母或者老师的意见不一致就被贬低、远离或者谩骂、虐待,就会导致青少年失去成年前最后一次成长的机会,在未来的学业或者人际相处中出现问题。当然,也有可能一些特殊的经历如家庭突遭变故、亲人突然丧失等,导致青少年一时间无法面对与解决,陷入情绪危机之中。
总之,一个有着自尊体验、有正确的自我认知的健康的成年人,才不会在爱情中一味地奉献,他们会享受爱情,体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