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芸,袁润,雷沥,曾译贤,李华山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 100053
结直肠息肉是黏膜表面突向肠腔的隆起性病变,其可归属于中医学“息肉痔”“肠澼”“肠覃”“泄泻”“腹痛”“便血”等范畴。依据病理类型可分为肿瘤性息肉(如腺瘤)和非肿瘤性息肉(如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等)[1],其中腺瘤性息肉占所有结直肠息肉的1/2~2/3[2]。随着结直肠癌成为全球发病率第2位、病死率第2位的癌症[3-4],腺瘤性息肉作为结直肠癌常见的癌前病变之一,也引起广泛关注。内镜下早期发现并切除结直肠腺瘤能够明显降低结直肠癌发病率[5],已成为结直肠癌二级预防的重要措施[6]。但是在结直肠息肉切除术后随访中发现,其具有一定的复发性。研究表明,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对结直肠息肉进行干预,可有效降低其复发率,提高根治率,现已成为除内镜治疗外的另一种有效治疗手段[7]。近年来中医药防治结直肠息肉的相关研究报道逐年增多。本研究利用CiteSpace[8]和VOSviewer[9]文献计量软件,绘制中医药防治结直肠息肉可视化知识图谱,直观地展示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和研究热点,分析其研究趋势,以期促进该领域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计算机检索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
检索式:“(中医药 OR 中药 OR 中医 OR 中西医OR 针灸 OR 推拿 OR 电针 OR 针刺 OR 传统医药 OR祖国医学 OR 中医学) and (结直肠息肉 OR大肠息肉 OR 结肠息肉 OR 直肠息肉 OR 肠息肉 OR 息肉痔OR 结直肠腺瘤 OR 大肠腺瘤 OR直肠腺瘤 OR 结肠腺瘤 OR 肠腺瘤)”,进行主题词或关键词检索。检索时间范围为1977年1月-2022年6月。
采用NoteExpress3.6.0软件去重后,阅读篇名、关键词、摘要,纳入与本研究主题相关的文献,排除以下文献:①重复发表文献;②名医介绍、会议通知、征稿通知、会议论文、科研成果、养生科普类文献;③系统评价和综述等非原始研究文献;④题录信息不全或明显与研究主题不符的文献。
关键词:去除夹杂的特殊符号如@、/;纠正错误关键词,合并同义词,如“大肠息肉-结直肠息肉”“内镜-电子肠镜”等。机构名称:医疗单位统一规范到院级,高等院校规范到校级,如“中日友好医院中医肛肠科”规范为“中日友好医院”,“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规范为“南京中医药大学”。学位论文:机构代码由PB改为AD;将导师名称更改至作者(A1)之后。
使用Excel2019进行年度发文量及期刊发文量统计分析;根据普赖斯定律[10]为最高产作者的发文量),计算该领域核心作者最低发文量。使用VOSviewer1.6.18 与CiteSpace5.8.R3 软件绘制作者、机构合作网络图谱和关键词共现、聚类、时间线、突现图谱。在CiteSpace软件中设置时间跨度为1977-2022年,剪切方式选择Pathfinder法,余均为默认值。
利用CiteSpace对纳入文献高产机构进行合作网络可视化分析,设置时间切片为1年。关键词是对研究内容的高度提炼和概括,进行高频关键词分析可知该领域研究热点,以共现网络节点及字体反映关键词的中心性情况[11]。通过对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有利于深入探索该领域的研究热点[12],了解该领域的主要研究内容。采用CiteSpace中LLR算法对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设置时间切片为3年。时间线图可直观展示各聚类关键词的演变路径,运用CiteSpace绘制关键词聚类时间线,设置时间切片为3年。突现词(Burst terms)是在较短时间内使用频次较高的关键词,根据其出现和消失的时间可大致判断该领域的前沿热点,预测研究趋势[13]。采用CiteSpace对关键词进行突现分析,设置时间切片为3年。
检索共获得4 281篇文献,经软件去重与人工筛选后,最终纳入文献438篇,其中期刊文献325篇、学位论文113篇,筛选流程见图1。
图1 中医药防治结直肠息肉研究文献筛选流程
纳入文献发文量总体呈增长趋势,见图2。1977-2010年该研究领域发展较平缓,年均发文量3.04篇,2011年后发文量明显升高。据报道,2003-2009年结直肠癌病死率波动幅度较小,但2010年出现较大幅度上升[14],对该领域关注度增加。2015、2017年发文量小幅回落,但整体呈较高增长速度,2021年发文最多(68篇)。2022年文献较少与检索时间及数据未完全更新有关。
图2 中医药防治结直肠息肉研究文献发文时间分布
纳入的325篇期刊文献发表于145种期刊,其中发文量≥5篇的期刊有15种,占期刊总数的10.34%,累计发文量占比为34.46%。发文最多的为《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18篇),其次是《中国肛肠病杂志》(11篇),二者均为与结直肠息肉领域密切相关的专业期刊,余均为中医类期刊。见表1。
表1 中医药防治结直肠息肉研究文献来源期刊(发文量≥5篇)
438篇纳入文献涉及作者916位,其中发文最多的作者是林一帆(17篇)。根据普赖斯定律计算该领域核心作者最低发文量Mp≈4,即发文量≥4篇为该领域核心作者,核心作者共24 位(2.62%),累计发文147 篇(33.56%)。绘制核心作者共现密度视图见图3。该领域形成了以林一帆、张北平、刘杨、韩树堂、夏军权、饶振芳等为代表的研究团队,其中林一帆与刘杨、高文艳、巩阳、王长洪等形成的研究团队较稳定。但各团队间交流合作较少。
图3 中医药防治结直肠息肉研究文献核心作者共现密度视图
发文量≥3篇的研究机构41个,机构共现网络见图4。南京中医药大学为发文量最多的机构,共计31篇,说明其在中医药防治结直肠息肉领域内的核心科研能力,并与江苏省中医院、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等存在区域内部机构间的交流合作。其次为广州中医药大学,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山西中医药研究院等存在跨区域机构合作。机构间节点连线稀疏,且连接密度Density=0.004 4,说明该领域总体以中医药高等院校及其附属医院的区域内部合作为主,虽然存在跨区域机构合作,但规模小且合作不紧密,全国范围内各省市机构之间合作交流较少。
图4 中医药防治结直肠息肉研究文献机构共现网络(发文量≥3)
2.5.1 共现分析
对频次≥6的高频关键词进行共现分析,关键词共现网络见图5。腺瘤性息肉、中医证型、中医体质、中医药治疗、中药灌肠、中西医结合、胃肠息肉、临床疗效等关键词频次和中心性均较高,说明该领域的研究着重于临床疗效,治疗从患者的中医证型和体质出发,以中医药、中药灌肠、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式为主,尤其以腺瘤性息肉为主。
图5 中医药防治结直肠息肉研究文献关键词共现网络(频次≥6)
2.5.2 聚类分析
关键词聚类分析形成8个聚类,见图6。聚类模块值Q=0.625 4,平均轮廓值S=0.844 3,Q>0.3、S>0.5说明该领域关键词聚类显著,且聚类结果合理。目前主要研究方向可归为:聚类#0、#2、#3、#5为以电子肠镜检查为前提,以中医证型为基础,辨证论治和中药灌肠为主的中西医治疗方式的研究;聚类#1为结直肠癌及其癌前病变的关系研究;聚类#4为以管状腺瘤为主的病理类型的研究;聚类#6研究以临床观察类为主;聚类#7为关注结直肠息肉复发的相关性研究。
图6 中医药防治结直肠息肉研究文献关键词聚类网络
2.5.3 聚类时间线分析
聚类时间线图见图7。1977-2022年该领域研究进程不断变化:①中医治疗方式从中药灌肠、中药内服外洗到穴位埋线、穴位敷贴等,注重辨证论治、综合多样性治疗;②西医治疗方式从腹腔手术治疗转变为一般内镜治疗及无痛肠镜治疗,治疗方式更加微创;③肠镜过程从一般护理到中医护理、辨证施膳,更加关注术后并发症及患者生活质量;④与结直肠癌的癌变关系从异型增生、癌前病变到管状腺瘤,研究逐渐深入;⑤研究方向从临床应用、临床疗效观察逐步拓展至临床经验、名医经验,以及作用机制研究;从一般治疗拓展至发病机制及复发因素。
2.5.4 突现分析
关键词突现分析结果见图8。20世纪90年代之前该领域研究以单一病例报告为主,治疗方式主要是中药灌肠;1995-2017 年治疗方式注重根据不同的中医证型,给予不同的中药内服,并注意到结直肠息肉术后有再发问题;2018 年以后从肠道菌群、病理分型等多方面探索其复发的危险因素,并预防复发,以提高临床疗效和患者满意度。预测中医药防治结直肠息肉复发及患者心理健康问题是今后研究趋势。
注:标签显示节点代表的关键词名称,节点位置提示该关键词最早出现的时间,连线表示两关键词于同一篇文献出现
图8 中医药防治结直肠息肉研究文献突现关键词
本研究采用CiteSpace和VOSvirwer软件可视化分析中医药防治结直肠息肉研究文献发表的时间分布、来源期刊,并通过绘制知识图谱直观展示核心作者和机构合作网络及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
中医药防结直肠息肉相关研究虽开展较早,但多为个案、验案报道等,2010年之后,随着结直肠癌发病率与病死率上升,发文量迅速增长。逐渐形成了林一帆、张北平、刘杨、韩树堂、夏军权、饶振芳等核心作者为代表的高等院校及其附属机构研究团队。
但核心作者发文量占文献总数的33.56%,低于普赖斯定律认为的50%[10],且该领域主要进行区域内部的中医药高等院校及其附属医院间的合作,跨区域合作稀疏,说明需进一步加强高等院校及医院之间的合作交流,共享研究成果,更利于加速该领域研究的进展与深入。
对关键词及文献进行分析总结发现,目前中医药领域对结直肠息肉的病因病机、辨证分型与体质辨识、中医药治疗方式等方面均展开了研究。
发病因素、复发、术后再发、病因病机、相关性、危险因素、肠道菌群等高频关键词均表明对于本病病因的研究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现代医学关于结直肠息肉的病因尚不明确,且存在结直肠息肉切除术后复发率高的问题。探索结直肠息肉的发病原因,可针对病因病机,正本清源,标本同治,以提高结直肠息肉根治率,故成为结直肠息肉的研究热点。中医学认为,息肉多因外感寒邪,正邪相搏,气血凝滞,日久结聚于胃肠,形成结块。目前中医关于结直肠息肉的病因病机存在多种观点,但普遍认为与脾虚、痰湿、瘀血等密切相关。魏品康教授认为,结直肠息肉的重要致病因素是痰[15]。先天禀赋不足,嗜食肥甘厚味,脾虚失运,酿生湿热,下注大肠,湿聚为痰,热炼津为痰,故湿热壅聚,痰热互结,发为息肉。结肠息肉切除后,痰邪仍在,继续积蓄则可复发。
中医学以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基本特点,因此中医药治疗结直肠息肉的核心在于证型和体质的辨识,包含聚类#0中医证型和#1辨证论治及高频关键词中医证型、中医体质、中医证候、脾肾阳虚、中医辨证等均体现辨证分型与体质辨识在该领域的研究热度与重要性。辨证论治既是中医治疗的过程,又是中医治病的根本方法,也说明辨证分型的重要性[16]。此外,体质是个体在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表现出的综合且相对稳定的特质,具有个体差异性,对某些疾病和病因的易感性及疾病在传变、转归中的某种倾向性[17]。结直肠息肉的发生与体质具有相关性,致病因素是外因,体质是内因。中医证型与患者的体质密切相关,是在体质基础上演变、发展而来[18]。“辨病、辨体、辨证”三者结合的诊疗模式,利于明确其病因病机,因人制宜,标本同治。目前结直肠息肉中医证型与体质尚未形成统一认识,有待深入研究。
临床治疗是该领域研究的根本目的和热点。从初期的“中药灌肠”“中药内服”,到21世纪的“辨证论治”“中药外洗”,以及近年来的“穴位敷贴”“穴位按摩”等多种传统中医药治疗方式在该领域的应用,使中医药防治结直肠息肉的方式多样化。其中,中药灌肠、中药内服为常见的中医药治疗方式,在治疗和预防结直肠息肉复发方面仍具有优势。目前,西医仍以内镜下息肉切除为主要治疗方式,术后复发率高。而诸多研究表明中医药防治结直肠息肉的疗效显著,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西医治疗存在的问题,中西医结合达到更理想的治疗效果。
中医药防治结直肠息肉的研究至今已40多年,结合关键词共现时间线图与突现图,纵观该领域的演变过程发现:①文献类型由验案报道逐渐转变为临床疗效观察类,近年来名医经验、理论探讨类文献增多,表明科研工作者对该病的重视程度逐渐增强,中医药防治结直肠息肉领域的整体体系逐渐完善。②研究内容从治疗方法扩展至病因病机、发病机制、危险因素等的研究,再到研究如何预防复发与癌变。③治疗方式从中药灌肠、中药内服外洗到穴位埋线、穴位敷贴等,中医治疗方式更加多样化,并注重与肠镜治疗等西医治疗方式联合。④治疗理念更注重以患者为中心,改进术中护理技术,发展无痛肠镜,提高患者满意度。
近年来,该领域的研究内容更多集中在其发病与复发的危险因素方面。2018年以来,肠道菌群与结直肠息肉的关系成为研究热点。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失调与结直肠腺瘤及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19-20]。单味中药或复方制剂具有提升肠道益生菌、抑制肠道有害菌,改善肠道菌群构成的作用[21]。虽然目前暂无中药干预肠道菌群预防结直肠息肉复发的临床研究,但作为预防其发生及复发的新思路,预测将继续成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
中医药防治结直肠息肉,尤其是腺瘤性息肉,今后仍将是研究热点。基于对该领域的文献计量和可视化分析,目前存在以下问题:①较为稳定的研究团队数量少,且不同区域的研究团队之间缺少交流与合作;②临床研究多为临床观察类,虽然随机对照研究出现并逐渐增多,但多为单中心、小样本的研究,部分研究的试验设计仍存在问题。本研究对中医药防治结直肠息肉领域发展的热点、前沿及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可为该领域研究提供参考,但可能存在文献数量较少、文献质量不高、分析细节不够全面、未涉及英文文献等问题,有待进一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