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磊
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特别重视调查研究,毛泽东更是提出“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等著名论断。追根溯源,毛泽东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求学时,就十分注重社会调查,他在课堂笔记《讲堂录》中这样写道:“闭门求学,其学无用。欲从天下万事万物而学之,则汗漫九垓,遍游四宇尚已。”意思是不能关门求学,要走出校门走向社会,向万事万物學习。在第一师范求学期间,他经常走出校门,向社会学习,向民众学习。
在1917年寒假和暑假,1918年夏初,毛泽东邀同学进行了三次社会调查,其中历时最长、行程最远、收获最大的一次,就是1917年暑假与萧子昇的社会调查。
1917年初的一天,毛泽东从《民报》上看到一则关于两个青年学生徒步旅行全国,一直走到西藏边境打箭炉的报道,很受启发,不禁悠然神往。
但毛泽东没有钱,如何实现长途、长期开展社会调查的愿望呢?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已从第一师范毕业、正在楚怡小学教书的好友萧子昇,萧子昇提议以游学的方式进行社会调查,毛泽东当即表示赞同。于是在1917年暑假,两个人理了个平头,穿着草鞋,带着雨伞,背上简单的包袱,就出发了。
什么是“游学”呢?游学就是旧时穷知识分子外出游历时,靠给店铺、庙宇写字、写对联、写诗,给人代写书信等,换一些盘缠。
既然是去“游学”,他们就有意不带钱,这样在了解社会的同时还可以锻炼自己的生存能力。为此,他们特地合作了一首诗给自己加油鼓劲:
雨伞行囊负一肩(毛泽东)
头无冠戴手无钱(萧子昇)
查看河山千万里(毛泽东)
如何整治仗空拳(萧子昇)
为了解决一路的食宿,他们遇到学校、商店、庙宇时,便代写店铺名或者写一副对联送进去,来换取一些铜板。一路上,他们遇到很多困难。湖南的夏天,骄阳似火,他们头顶烈日,行走在滚烫的石板路上,有时还风餐露宿,忍饥挨饿。有一次他们在野外露宿的时候,毛泽东风趣地说:沙地当床,石头当枕,蓝天为帐,月光为灯,他指着身边的一棵老树说,这就是我们的衣柜,并顺手将包袱、衣服挂于树枝。睡前,萧子昇要去河边洗脚,毛泽东笑着打趣说,你还要保持那绅士的习惯啦!你现在可是一个要饭的绅士呢!
就这样,他们走过许多的市镇和农村,一路了解各阶层人民的生活以及社会风俗。在所有接触的人群中,毛泽东特别注重接近广大的农民,每到一个地方就主动跟农民拉家常,顺便给他们干点农活。农民看到毛泽东说话非常亲切,说的都是农家话,讲的都是农家事,又同情关心他们的疾苦,因此都愿意和他交谈,留他们吃饭住宿。在聊天交流中,农民们纷纷诉说自己长年辛苦劳作却连温饱问题都难以解决的苦难现实。农民们还告诉毛泽东,由于政府的层层盘剥,使得许多农民走投无路,有些地方已经发生了农民暴动。这些都给毛泽东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深深的触动。毛泽东后来回忆说:“我们走遍了这五个县,没有花一个铜板,农民给我们吃的,给我们地方睡觉,所到之处都受到了款待和欢迎。”
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他们步行九百多华里,游历了长沙、宁乡、安化、益阳、沅江五个县,走访了学士名流、农民、小手工业者、小商人、地方官吏、寺庙方丈等社会各界人士,查阅了各县县志,了解了各县风土人情和社会状况,尤其是农民的生产生活情况。通过这次游学,毛泽东对湖南的省情、风土人情,特别是对农民的实际生活有了深入了解,对如何与各阶层人物打交道也积累了初步经验。这也为他后来领导中国革命,特别是提出“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等著名论断打下了基础。
时过境迁,毛泽东当年走过的地方今天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但青年毛泽东虚心向社会学习、向民众学习的学习方法,朴实无华、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的调研方法,已经成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我们去学习、去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