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秋彤 方 舟
近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新生儿出生率不断下降。国家实施一系列政策来应对人口问题,如提高我国医疗水平,健全养老保障体系;鼓励生育,开放三胎等。老年人与儿童的各方面需求是非常值得关注的。与此同时,我国城市发展已进入存量阶段,其中我国老旧小区数量多,分布广泛,老旧小区的改造是城市进一步发展的重点内容。结合文献综述与实地调研,笔者发现老人和儿童同时是老旧小区公共活动空间的主要使用者。因此,二者对于户外活动空间的需求尤其值得关注。首先,二者各自活动的空间存在以下问题:老年人对现有的社区户外场地满意度低,现有的户外设施以及空间面积无法满足老年人需求,且十分缺乏针对老年人设计的户外活动空间[1];儿童户外空间的功能形式单一、内容陈旧、缺乏创新,对趣味性和社会交往等功能考虑较少。其次,少有学者从“老幼共享”的研究视角去关注二者的户外活动空间,二者一起活动的公共空间匮乏。相关学者具体研究老人与幼儿的户外活动需求后,发现老人与儿童在生理功能、心理特征上具有共性需求,户外活动类型也有很强关联性[2]。然而,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儿童休闲娱乐的方式与以前有很大不同,导致老幼之间的交流互动逐渐减少,情感逐渐淡薄。由以上两点可以看出,将老人与儿童的户外活动空间相结合具有可行性与必要性。因此我们需要一篇有关“老幼共享”视角下的老旧小区外环境改造设计”的文献综述,以更好的总结现有理论经验,推动该研究方向的进一步发展。
本文用系统性文献综述方法,以清晰的研究问题、全面的检索方法、明确的文献筛选标准与综合的数据分析得出具有可信度的研究结果。
本课题研究的基于“老幼共享”的老旧小区外环境改造是从“老幼共享”的角度出发,提供既能满足老幼独立社交又能满足老幼互动的老幼和谐共处的公共空间。因此在检索方面,本课题以“老幼”为关键词对中国知网数据库的相关文献进行检索,共获得358 篇文献,按照表1 的文献筛选标准,最终纳入有效文献74 篇。
表1 文献筛选标准
国内当前对于老年人与幼儿的界定,可概括为以下方式:第1,按照年龄划分,0 ~3 岁为婴儿,3 ~6 岁为幼儿,6 ~12 岁为儿童;60 ~69岁为低龄老人,70 岁以上为中高龄老人;第2,以人的行为能力为划分标准,老年人可分为介护老人、介助老人和自理老人;儿童可分为可自理的学龄前儿童与学龄儿童。
除以上公认的、普遍的老幼的界定方式外,还有基于老幼行为模式的分类方式:第1,以老幼的日常行为与设施之间的关系为分类标准,老年人与幼儿的行为模式可分为静态行为、动态行为和感官情景;第2,以KANO 模型为分类标准,老幼的行为模式可分为合作式、看护式、协助式和交谈式;第3,以幼儿需要看护的程度为分类标准,老幼行为模式可分为老人主导型、老幼共同参与型和儿童主导型;以老幼互动形式为分类标准,老幼行为模式可分为看护型和参与型。除以上分类方式外,还有以下将老幼与年龄、行为特征、互动关系结合的分类方式,如表2 所示。
表2 老幼组合模式—年龄、行为特征与互动关系
我国现阶段关于老幼、老幼的行为、互助活动的分类详细深入,分类的标准与方式较丰富,对更好的研究与设计“老幼共享空间”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表1 和表2 对老幼的基本概念进行了明确。
阅读相关文献后,学者们主要从外环境、类型建筑建筑、内环境和产品设计四个角度结合“老幼共享”展开了相关研究与设计。
针对“老幼共融”的外环境研究内容共有室外公共空间、户外公共服务设施、道路交通、景观绿化、景观设施五个角度。室外公共空间包含内容广泛,可归纳为空间功能布局、路面铺装、步行道路、景观布局、配套设施5 个内容[3]。户外公共服务设施则更加详细的划分了服务设施的类型,有休息型、游戏型和运动型3 类[4]。道路交通以步行道的空间组织、材料选择、色彩运用为研究内容。景观绿化主要研究植物种类、形态及布局[5]。景观设施以景观小品的造型,趣味性,色彩及摆放位置为研究重点。
从建筑角度看,国内多数为老幼复合型建筑。一般将养老院与幼儿园结合,简称为“老幼院”[6]。基于该类型建筑,学者们提出的理论内容包含以下方面:老幼复合型建筑选址要求、建筑总平面布局、建筑造型、建筑布局的组合形式、交通出入口、整体路网结构设置,建筑内部走廊空间的设置、建筑外部景观布置要点、配套设施等。多数强调空间的交通流线设置和配套设施的适用性及安全性。
多数设计者以空间私密程度规划老幼复合型建筑的空间布局,但也有将老幼在该类型建筑停留的时长作为空间规划的标准。除上文的结合方式外,也有将闲置的乡村学校改建为养老院的特殊改造方式。
从内环境的角度看,“老幼共享”的研究分为2 种方向:第1,具体分析老幼复合型建筑的内部环境,包括室内的色彩搭配、空间布局、交通流线设计、配套设施的数量、局部设计的注意事项。第2,分析住宅内部环境,着重强调了出入口及楼梯的安全性、配套的照明设施及保障安全的设施。
从产品设计的角度看,主要研究内容包括老人与儿童可以一起使用的装置化设施、娱乐产品、家具及家具材料4 个内容。适合老幼一起使用的装置化设施的重点研究内容可归纳为产品的造型语言、功能特点、整体色彩搭配和安全性。老幼共享型家具的研究内容包括材料、色彩造型、实用性及安全性、应用场景。
从研究视角上看,目前已有的研究方向为建筑、外环境、内环境、产品设计,但研究内容包含范围比较宽泛,大多没有与“老幼共享”紧密的结合。研究方法单一,框架相似,大多数理论研究是基于普适性概念进行迁移,基于老幼实际情况与需求的理论研究较少。并且现有文献资料缺少具体、更是技术性的研究角度,仅有两篇具体研究建筑内的声环境及居住区声景观设计的文献,和一篇从材料性能角度研究老幼复合型空间材料选择的文献,提出的改造方案多数针对某一个具体空间,缺乏普适性,定性研究角度多,缺少定量研究。国内现有的实践案例十分匮乏,导致后续建筑角度的理论研究缺乏研究样本。
从外环境的角度看,户外公共服务设施陈旧,种类单一,空间布局分散,不能满足老幼多层次的需求[4]。道路交通方面存在人车混行、缺乏步行道路系统的问题。并且现在安排的步行道没有经过合理的规划布局,引导性较差。景观绿化上,植被占地面积大导致部分住宅区被覆盖,缺乏系统的设计,导致视觉可达性较差[7]。现有的景观小品缺乏互动性、引导性和艺术性,导致空间趣味性较差,无法促进老幼间的和谐互动。
从建筑角度看,老幼复合型建筑在我国已经有初步实践,但也存在诸多问题。这种老幼复合型建筑多数学习借鉴的是国外成熟案例,因此在使用过程中会出现建筑的设计与当地的气候地形等因素不匹配的情况。空间布局上容易倾向于老人与幼儿中的一方,造成空间分配的不合理。由于这种模式处于初步阶段,许多相关设施资源缺乏,工作人员的素质低下,缺乏专业的社区养老服务型人才,改造时二者容易被简单粗暴地结合,增加老人与儿童在日常生活中的矛盾。同样,老幼复合型建筑的内部环境存在空间功能单一、交往空间不足、设计缺乏人性化、设施陈旧等问题。
从产品设计的角度看,当前的互动产品侧重于儿童的使用,祖辈仅能以旁观者身份进行陪伴。老人与儿童用的家具设计粗糙、功能单一、影响产品使用的安全性和使用体验。
设计原则上多数学者认为应当遵循安全性、舒适性、共享性、趣味性和人性化的原则;在设计老幼群体的相关产品时应当遵循简约、易学习、智能化、互动平等的原则。
2.4.1 设计方法
设计方法经过归纳总结后可以归纳为以下4 个方面:
1)提升空间的可达性。比如将空旷的广场通过抬高或者降低地面的手法进行空间分割;保证交通流线的通畅性也是一个重要的手段。在做局部设计时,老年活动区域的空间要少进行竖向设计,不设计踏步; 有坡道处尽量设置轮椅可通行的缓坡;活动空间的区域保持平坦,铺装材料采用具有防水防滑性质的材料[8];在上下楼梯的设计中应该保持老人区域与幼儿区域的独立性,可采用楼梯、平台相结合等设计手法保证空间的联系性。
2)提升空间的安全性。比如儿童空间增加防护措施,玩耍区域变成下沉式,方便老人时刻可以注意到儿童的情况,选择适用于户外软性防滑的铺装材料,植物应选择无毒、无尖角、无飞絮的品种,避免出现过敏或中毒的情况。老人区域应注意无障碍设计。
3)提升空间的趣味性。比如在儿童专属空间添加趣味摆设,空间形态设计上变化多样,增加种类多样且有助于老幼共娱的设施等,提高空间地吸引力。
4)提升空间的复合性,避免空间功能单一。增加老幼交流场所,灵活配置休憩场所,吸引他们驻足交流。如果空间使用功能单一,老人与儿童在互动时容易乏味,降低了空间利用率的同时也降低了老幼互动的积极性。
2.4.2 设计策略
设计策略归纳总结后有以下4 个方面:
1)丰富空间形态。张园在《“老”有所养,“老”“幼”所乐—与幼儿园相结合模式下养老院建筑设计研究》[6]中介绍了围合、覆盖、诱导、掩蔽四种设计时常用的手法。空间场景的变换也是丰富空间的一种方式
2)打破公共空间的界面感,弱化空间边界,提高空间透明度。在进行室内空间的隔断设计时,设计者应该选择较为通透的隔断方式,减弱空间的界面结合,这种方法可以引导老幼互相走入对方的空间进行互动。
3)合理布置空间序列,以保持空间的连续性。比如以动静交替的手段丰富老幼的空间感知程度。
4)合理利用零碎空间。老旧社区的公共空间常因面积小而出现儿童专属区域不足的情况。设计师在改造时应合理利用公共空间中的零碎空间作为儿童活动场地,补充儿童活动所必须的设施,从而增加儿童户外活动时间,促进儿童的身体健康[9]。
从提出的设计建议上看,现在提出的针对“老幼共享空间”的设计原则、方法和策略较为概括,与“老幼共享”这一主题联系的还不够紧密,缺乏深入度。关于设计原则、方法、策略,当前研究学者还没有统一的界定,会出现将三者混为一谈的情况。学者们在提出设计建议时,多数是从老幼的生理特征出发,如设施安全性,植物摆放位置的合理性等等建议,这些固然重要,但是对老幼的心理特征关注不够,忽视他们的心理需求,不同的空间设计对他们而言都是大同小异。学者们提出老幼活动空间存在的问题,但没有很清晰明确的针对问题提出解决方式。而且不同的学者对于同一个设计要素有不同的观点与设计方法。
纵观现有的文献资料,当前国内对“老幼共享”的研究内容广泛,主要在空间安全性,可达性,趣味性等方面达成共识,但在具体设计时又存在一些分歧。因此,该研究方向还需要更多的关注。并且现有的研究内容并不全面。首先,关于“老幼共享”的研究内容宽泛,缺乏更加深入的切入点。其次,忽略了老幼的心理特征在建成环境中的投射,过于关注老幼的生理特征。最后,缺乏“老幼共享”空间的实践。因而在后续研究中可以更加关注以上三个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