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志佳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工程的发展空前繁荣,对其施工工艺和材料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由于对建筑工程质量的监控管理不到位,出现了一些质量不达标的现象,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对其进行质量检测具有重要意义。质量检测的标准化可以规范检测过程,进一步提高建筑工程质量检测的有效性。因此,加强对建筑工程质量检测标准化的监控势在必行。
建筑工程质量检测是指检测单位对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进行检验或对原材料、金属结构、机电设备等进行测试,通过试验结果来衡量质量是否达标的活动,并具有以下特征。
1.1.1 合法性
建筑工程质量检测的检测单位必须具备国家认证资格,检测过程必须依照相关法律法规进行,检测结果具有合法性,具备法律效力。
1.1.2 公正性
建筑工程质量检测必须交由第三方进行,检测的一切过程按照标准规范进行,数据为一切结论的判定依据,保证过程的客观公正性。所有检测方法均具有共通性和唯一性,施工企业、监理单位等可以使用同一样品进行复检并比对结果[1]。
1.1.3 科学性
建筑工程的质量检测依据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进行,检测理论、方法和技术等被业界广泛认可,在实际应用中切实可靠,保证结果的准确性。
1.1.4 真实性
建筑工程质量检测所出具的检测报告包含样品图片、样品处理、试验数据以及试验样品保留样等所有信息,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同时,检验的样品、检验流转单据等均实现了条码化管理,每进行一道工序的流转,就会在条码上录入数据,实现检测全过程的客观记录,防止出现错检、漏检及违规操作等情况,保证检测结果的真实性。
1.1.5 局限性
建筑工程质量检测一般选用抽样检测的方式进行,仅针对抽选品进行检验,用试样品的检测结果来反映整个批次产品的质量情况,这种方式难免会出现一些偏差,尤其是在抽样代表性不足的情况下,更容易出现误判的情况[2]。
作为一项基础性的工作,建筑工程质量检测是建筑工程质量监管的重要内容,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1.1 数据信息的提供
建筑工程质量检测的检测数据可以为工程设计提供科学、准确、量化的设计基础,也能为施工企业和监理单位的质量控制和监管提供方向,实现科学施工、合理调整方案、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可以在保障工程质量的同时有效控制工程造价。
2.1.2 工程质量的控制
通过严格把关原材料,避免劣质材料进场,为工程质量的保证奠定基础。此外,通过实体检测,确保建筑工程的质量达标,满足住房的安全性需求。
2.1.3 工程质量的评定
建筑工程质量检测是建筑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工作贯穿工程建设的整个过程,反映了建设过程的规范性、合法性和质量性,可以为最终工程的质量验收提供重要的法律依据。
建筑工程质量检测是工程质量控制的重要技术保障,直接关系到建筑后续的使用安全。随着工程质量检测行业的不断发展,其已逐步成为一个新兴产业。截至2020 年,我国建筑质量工程的检测机构就已超过6000 家,但是这些机构的质量不一,对于工程质量的有效把控带来了不利影响。
由于具有高专业性的特点,进入建筑工程质量检测行业需要具备一定的行业资质,而且还需通过资格认证。一般来说,各地行政部门根据《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管理办法》(建设部令第141 号)中的相关规定,对这些检测机构的行业资质进行审核和认证。但是,目前在市场准入方面,还缺少系统性、全国统一的标准,导致行业的门槛过低,整体水平有待提高。
当前,建筑工程质量检测行业发展的规范程度不足,行业监管力度也不够,质量检测流于形式,甚至出现违规转包的现象,导致因质控不严而造成建筑工程质量不达标的现象。例如,部分检测机构未按规定对建筑材料进行进场检验,存在检验不及时甚至漏检的情况。同时,部分检测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较低,使用错误的取样方法和标准,导致出现错检的情况,对建筑工程的质量安全造成重大的安全隐患。
目前,由于建筑工程质量检测机构的认知意识和服务意识不到位,因此该行业的整体服务质量水平不高。作为一项特殊的技术服务,建筑工程质量检测一方面需要保持检测的专业性和公平性,保证检测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另一方面需要提高服务水平,促进行业的良性发展。
作为一项长期的基础性工作,我国在2005 年就开展了安全质量标准化的工作。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标准化工作也取得了较大的成果。据不完全统计,自2005 年以来,我国共创建了超过3 万个省级建筑施工安全质量标准化示范工地。这项工作的不断推进,提高了全国各地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的监管水平以及施工企业的安全生产水平。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9 年,建筑工程质量检测领域的国家标准共782 项,但更多的是以推荐性为主,占比为85%,其中以原材料和零部件的检验为主,涉及的基础标准较少。强制性标准仅占15%,主要包括钢筋、密封胶、砖块、铝合金建材和混凝土等产品的标准,还涉及一些装饰材料。强制性标准与非强制性标准的数量,如图1 所示。
图1 强制性标准与非强制性标准的数量(来源:作者自绘)
从标准的类别上看,方法标准最多,占比69%,主要涉及各项性能的试验方法和结果标准;产品标准占比10%,主要涉及门窗、钢筋、混凝土等的质量要求;基础性标准最少,仅占比6%,主要涉及建筑的标志和防水要点;其余为技术标准,涉及材料和设备的验收要求、有害物质、安全规范等内容。具体占比如图2 所示。
图2 按标准类别划分建筑工程质量检测领域国家标准的占比(来源:作者自绘)
国家标准作为统领性文件,地方层面在国标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建筑工程质量检测的标准化体系。例如,上海市通过出台一系列质量技术标准和管理体系,强化建筑工程质量检测的质控;北京除了出台管理标准和体系外,还制定了工程质量缺陷评估制度,为解决工程质量问题提供了相对科学的依据;广东、海南、河南等地也制定了适合本地建筑工程质量标准化管理的意见与建议[3]。
我国现行的标准中,建筑工程质量标准化体系中所涉及的标准类别包括基础、技术、方法和服务标准共4种,其总框架如图3 所示。基础标准是指可以作为其他标准基础参考使用的标准,主要包括一些术语、分类、符号、标识等。技术标准被界定为在检测过程中所需要的技术指导,这是建筑工程质量检测标准化最重要的内容。方法标准主要是一些检测方法、检测仪器、检测步骤等。服务标准则是针对服务活动制定的,从本质上看,检测行业也属于服务业的范畴,因此制定服务标准以提升服务质量是大势所趋。在总体系框架下,还分为专项检测和见证取样检测两大分体系。这两大体系下又分别划分为4个和8个子体系,囊括了建筑工程质量检测的方方面面,保证建筑工程检测质量的准确性[4]。
图3 建筑工程质量标准化体系总框架(来源:作者自绘)
目前,职责不定、分工不明是当前工程建设过程中常出现的问题,具体表现为几个部门之间相互推脱,无人去承担责任、解决问题。同时,在进行工程检查时也没有明确的责任主体,出现问题时无法落实到实际的整改部门,无法保证工程质量。这一现象的深层次原因就是建筑单位缺少完善的管理制度。
合理的规章制度体系是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因此在大力推动建筑业发展的同时,需要制备完善的质量监督体系。此外,随着我国建筑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往的检验项目和标准已经不再满足新时期工程质量检测的需求。
在人员方面,一些部门冗员过多,导致部分员工无所事事,而另一些部门则人员紧缺,难以应付工作,对检测质量造成了消极的影响。一个优秀的团队需要一个高质量的管理体系来指导工作,标准化的质量检测同样需要在一个良好的管理体系指引下才能保证工作高效、高质量完成[5]。
质检中的错检和不合规操作严重制约了我国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不合格的工程一旦被投入使用,就会埋下巨大的安全隐患。即使发现的及时,也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修缮。
有些检测技术人员水平低,理论知识掌握不牢,对检测仪器的使用方法、使用原理也不理解,导致在实际检测过程中出现操作失误的情况,对检测结果造成严重影响。有些检测机构管理人员对本机构人员提升检测技术水平的重视程度不够,对新技术的培训也因未得到重视而流于形式,一些新产品、新工艺沿用之前的标准检验,造成错检的情况,这无形中增加了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难度。
近年来,建筑业的腾飞推动着工程质量检测行业的发展,但快速的发展也带来一系列的问题,亟需推进标准化的革新工作来为质量检测提供基础理论和技术支撑。
作为一项系统性和全局性的工作,标准化工作的首要任务就是明确标准化的对象和边界,确定未来工作的重点和先后顺序,从而有序推进工作。因此,必须结合我国建筑工程质量检测行业的现状,在现有标准化体系总框架的基础上,不断完善体系,制定一个长期的发展战略规划,规划好标准化的工作布局,为建筑业及检测业的发展提供助力。
建筑工程质量检测标准体系包括基础、技术、方法和服务标准这4 大模块,但一直以来服务标准基本不被重视,在现有的国家标准中鲜有服务标准。而作为服务业的一部分,若缺少服务标准,就无法充分发挥标准化对建筑工程质量检测发展的技术支持作用。因此,需推进服务标准的修订工作,规范机构的资质审核、等级确定、服务质量评价等,逐步提升建筑工程质量检测市场的服务水平,向更规范、更标准的方向发展。
任何领域的进步都离不开人才队伍的建设,建筑工程质量检测行业也不例外。人才队伍是标准化工作的核心,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建筑工程检测及标准化领域人才的培养力度,通过一系列的培训,建立“一对一”的传教模式,培养出既懂得检测,又对标准化有一定认知的专业技术人才,尤其是懂得服务标准的人才,为推进建筑工程质量检测标准化工作提供智力支持。
我国的建筑工程质量检测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存在诸多问题,因此要通过不断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逐步健全标准化体系,为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持,促进整个建筑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