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文秀
(山西应用科技学院,山西太原 030062)
随着景观设计从小尺度的设计到大尺度的国土空间规划,从前期的采用相机、访问等直观的形式进行调查和分析、“Cad +Sketch up +Photoshop”过程性模式设计到最终的排版的技术成果的展示,景观设计越来越依赖高科技等的支撑,而在大型的项目中,景观设计必须借助其他的数字技术比如GIS、无人机航拍等完成前期的分析,使得景观设计从定性分析向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提高了景观设计的科学性[1]。因此在风景园林专业教学中,特别是应用型高校,也必须进行数字景观技术的教育,这符合教学规律的递进体系,也是利用先进的技术,解决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体现“新工科”建设的途径[2]。因此基于风景园林已有的空间形态科学的教学内容,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课程中,有必要进行GIS技术的教学内容,给学生打下坚实的数字景观应用基础。
特色小镇由浙江省率先提出,2015年浙江省政府印发《关于加快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的指导意见》,意见明确提出,特色小镇是一个空间产业发展载体,不属于小城镇的概念[3],产业定位明确,文化内涵丰富,具备旅游与一定社区功能的创业平台。2017年,在四部委联合印发的《关于规范推进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特色小镇是在几平方公里土地上集聚特色产业、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相融合、不同于行政建制镇和产业园区的创新创业平台[4]。2019年,国家资源部发布《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技术指南》指出,土地适宜性评价主要分为农业生产功能指向的土地资源评价和城镇建设功能指向的土地资源评价。所以如何选择特色小镇的用地建设,对特色小镇的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课程结合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cience)地理信息系统平台,利用其强大的空间分析与计算能力,将数据进行输入可以帮助人们更加准确地认识感受场地信息,选取与区域内生态环境紧密相关的6个因子:坡度、高程、水文、交通、居民点、现状用地,分为潜力因子和阻力因子两类,分为5级评定指数,值越大,开发适宜性越高。坡度和高程因子主要选用栅格数据计算因子,水系、交通、居民点等采用矢量数据(距离缓冲型因子)进行分析,现状用地主要是通过遥感数据得到,DEM(数字高程数据)通过中国地理空间数据云平台获取。如果只能感性地描述而缺乏有效的量化指标,难以跟上社会的实际需求。当下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给风景园林专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生态可持续性要求,本实训项目主要是通过上机教学环节,帮助学生在实操过程中提升学生应用软件对数据处理的能力[5~6]。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课程中,其中的一个实训项目是特色小镇规划设计,项目选取清徐县县城偏西的位置作为城镇建设用地,北临天龙山,与天龙山、蒙山、西山、玉泉山、崛围山等共同组成太原市主城的西部绿色屏障,东部隔开文源路与城市核心区隔高速相望,西北侧有G307G国道,南侧至耿阳西街,靠近清徐县商业中心(图1)。
图1 区位分析
根据所研究区域的土地的利用方式或土地类型,选择进行土地适宜性评价最关键的几项因素作为产生评价结果的指标,即评价因子。本次《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课程基于GIS地理信息系统平台,选取与区域内生态环境紧密相关的6个因子:坡度、高程、水文、交通、居民点、现状用地,分为潜力因子和阻力因子两类(表1)。
表1 评价因子
不同的因子在土地适宜性评价中的作用以及重要程度不尽相同,需要对每一个评价因子类型进行量化分级并赋予权重。完成量化的基础步骤具体分为5级,值越大,开发适宜性越高。为区分各个因子之间的差异以及更好地进行重要性对比,对选定的评价因子赋予一定权重,以便在评价结果中更准确真实地反映土地质量(表2)。
表2 因子量化分级及权重确定
3.3.1 单因子评价
根据对选定的因子的权重,利用GIS进行分析各个因子在土地适宜性评价中的属性数值,生成适宜性评价底图。
1)现状高程分析。项目规划区内总体地势为西北高、东南低,地形起伏比较大,境内海拔差异较大,山区800 m以上,北部最高点庙前山高达1 841 m,平原780 m以下,核心规划区内地势相对平坦,高程约在700 m左右。
2)现状坡度、坡向分析。清徐葡萄种植区域内沟壑密布,山峦逶迤,梁峁层叠,塬坡连绵。基地内部坡度比较陡峭,京昆高速以北,坡度大部分在15%以上。核心规划区内,坡比较平缓,坡度大部分在15%以下。坡度越大,开发适宜性越小,有较高的植被覆盖率,此外,坡度越大,潜在的地质灾害威胁也越大,越不利于开发。对坡度的分析主要是利用区域数字高程DEM数据,按≤5°、5~10°、10~15°、15~25°、25°生成坡度分级图,将土地资源划分为高、较高。中等、较低、低5级,等级越高,说明开发适宜性越高。
3)现状交通分析。场地内主要道路有G339、G307G国道两条主要道路和京昆高速公路,京昆高速公路和G307国道主要从山脚穿过,山地和平地的分割比较明显,山地主要道路沿着山谷分布数条,道路比较崎岖,平地道路比较开阔,核心规划区域乡道道路比较顺畅,农田道路比较狭窄,道路不是特别顺畅。
根据离道路越近,道路的等级越高,越适宜土地的开发原则,利用GIS欧式具体根据道路的远近,按照0 m~2 000 m、2 000 m~4 500 m、4 500 m~6 000 m、6 000 m~9 000 m、9 000 m以上形成道路分级图,将道路分为高、较高。中等、较低、低5级,等级越高,说明距离道路越近,土地开发适宜性越高。
4)现状水文分析。场地内的河流主要是白石河,属于汾河的支流,核心规划区周围还有清泉西湖和东湖,光照充足,降水时空分布良好,地下水资源极为丰富、浅层水质好,提供了有利的灌溉条件。场地内水文资源比较匮乏,水体生态系统比较脆弱。水体是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人类的生存离不开水体,离水体越近,越适宜土地的开发,但是不能太近,离水体越近的区域生态敏感性越高,所以在欧式距离计算的时候,可以先按照水体越近,适宜性越高,但是在最终加权计算的时候,扣除这部分禁止开发的地块。
5)现状土壤分析。该区域海拔高,昼夜温差大,气候凉爽,土壤质地疏松,土壤类型为褐土性土亚类,质地较粗、沙砾较多,pH值在7.9~8.1,土壤肥沃,有机质含量在27.9~33.5。这种土壤养分较高,保水保肥性能好,宜植性广,加上当地群众素有使用农家肥作底肥的耕作习惯,是清徐葡萄的天然生产基地。
3.3.2 多因子综合评价
单因子评价的结果完成后,只能表明单一因子对土地适宜性的影响,而不能从整体上进行综合性的评估,因此土地适宜性评价还必须进行对因子综合评价。本文将单因子评价因子五级等级指数乘以其权重,求和后得出总的适宜性评价结果,最后则根据总分来确定土地适宜性评价等级。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CJJ132~2009城乡用地评定标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以及《城乡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技术规程》等相关资料的整理与归纳,根据目前土地适宜性多因子综合评价工作中常用的数学公式进行最后的多因子评价如下:
式中,S表示土地适宜性综合指数值,Fi表示该指标量化处理后的数值,Wi表示该评价单元第i个指标的权重,n为总指标数。在此过程中,通过对道路因子0.2、高程因子0.2、居民点因子0.1、坡度因子0.2和用地现状分析因子0.2进行加权,并扣除了湖泊等水因子0.1,进行加权,生成最终的适宜性评价底图。
根据以上分析,得出清徐县用地适宜性的分析:西北部主要要山区,山区居民点比较零散,生态比较敏感,属于撤并乡村,中南部地形比较平坦,适合开发用地建设,将建设用地分为适宜开发用地、较适宜开发用地、不适宜开发用地、生态保护开发用地以及水源保护用地。
本文选取坡度、高程、水文、交通、居民点、现状用地等方面因子,尝试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课程中引入数字景观技术,构建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并综合应用GIS空间叠置分析方法构建潜力~阻力模型,将用地发展潜力和生态环境阻力在空间上进行有机融合,对清徐县葡萄小镇开发适宜性进行评价,使得后期的项目规划设计更加具有科学的依据,能够将先进的科学技术引入到课堂中,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但是因子的选择还不是很科学,还有很多政策等的因素还不能确定,还需要再进一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