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沙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 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重庆市 400067)
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立足国情,只有不断推进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才能真正破解这一难题,而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则是促进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然途径。2021年11月,由四川省、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联合印发的《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建设规划》指出,要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构建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经营主体协调共进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为推进成渝双城经济圈农业现代化发展指明了方向。近年来,川渝两地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推动了农业与加工、文化、旅游、休闲、康养等产业加速融合,2020年川渝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重达1.5∶1,全年实现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综合经营性收入1 187亿元,接待游客5.3亿人次以上,休闲农业效益位居全国前列。在推动农业产业融合过程中,区域发展不平衡、产业融合效率较低、重经济效益轻社会效益等问题也逐渐凸显,推进成渝地区农业产业融合仍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农村产业融合是指以农业为基本依托,通过产业链延伸、产业集聚、产业多功能拓展等方式跨界配置生产要素,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有机融合、协同发展,最终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农民增收的目的[1]。已有研究中农村产业融合评价指标体系主要从融合基础、融合主体、融合方式与融合效益等方面展开,融合基础的指标选取多为生产要素、市场需求、政策支出、金融支持、基础设施等[2],融合过程的指标选取多为产业链延伸、多功能性发挥、农业服务业融合等[3],融合效益的指标选取多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城乡融合等[4]。农村产业融合指标体系权重确定主要采用了熵值法、层次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灰色综合评价法等方法[5]。纵观已有研究,目前对农村产业融合的研究集中于某一市或某一省份,较少有跨省份城市群的相关研究。本文通过熵值法构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农村产业融合水平进行测度,探讨发展成效,并为促进成渝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农村产业融合以农业为依托,通过产业链延伸、多功能拓展、产业集聚等路径,发挥其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城乡融合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以此为依据,结合成渝地区经济发展特点,从融合行为与融合效益两个方面构建成渝双城经济圈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具体包括2个一级指标(融合行为、融合效益)、6个二级指标、16个三级指标,具体见表1。
表1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本文以2010—2020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16个地级城市的面板统计数据为研究样本,主要数据来源各省市《2009—2021年统计年鉴》《中国保险统计年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以及浙大卡特-企研中国涉农研究数据库,部分指标在原始数据的计算基础上得来,对于部分残缺值来源于互联网或通过线性均值的方法进行补充。
已有文献中关于农村产业融合评价方法可以分为层次分析法等主观赋权法与熵值法等客观赋权法两类。熵值法主要通过计算指标的信息熵,根据指标相对变化程度对整体的影响程度来确定权重,此方法广泛应用于经济研究各个领域。本文结合研究实际选择熵值法确定指标体系权重Wj(j代表指标)。
2.4.1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综合水平分析
本文通过熵值法计算得到2010-2020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16个市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得分,各维度与综合得分均值如表2所示。可以看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综合得分从2010年0.195 7增长到了2020年0.390 6,年均增长7.17%。通过对综合得分分析可以看到,近年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致力于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积极完善农业基础设施、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拓展农业功能价值等,为农村产业融合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基础。从农业产业融合的6个方面可以看到,年均增长率由高到低分别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业产业链延伸、城乡协调发展、农业服务业融合发展、农业多功能性发挥,分别为11.46%、9.61%、7.6%、6.97%、4.49%、3.68%,可以看到近年来成渝地区农村产业融合水平主要依靠融合效益中的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融合行为中的农业产业链延伸拉动,农业服务业融合发展、农业多功能性发挥与城乡协调发展在促进农村产业融合方面贡献度还不够高。成渝地区融合水平虽然近十年增长接近一倍,但是从6个维度可以看到发展并不协调。
表2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农村产业融合综合水平
2.4.2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结构特征分析
通过熵值法计算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16个市农村产业发展水平,如表3所示。从各市综合得分来看,成都、广安、达州、德阳4市依次得分较高的地区,农村产业融合水平较高,均在0.3以上。其余13个市的融合水平均在0.2~0.3,其中南充市农村产业融合水平最低。
表3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16市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
从农村产业融合的6个维度进行分析,农村产业链延伸上成都、德阳、重庆3市在农业产业链延伸方面得分居前三位。资阳、达州、广安3市得分居后三位,综合来看,成渝地区在农业产业链延伸方面不同城市之间差距较大,水平靠后的地区还有发展的空间。农业多功能发挥上,广安、雅安、资阳3市在此方面得分居前三位,重庆、成都、遂宁3市居后三位,居前3位的地区在生态涵养、绿色农业发展、保障粮食安全方面发挥了较好的作用。农业服务业融合发展上,资阳、绵阳、成都在农业与服务业融合方面表现较好,排在16市前列,南充、乐山、自贡3市在此方面还有较大进步空间。融合效益上,广安、成都、重庆农民增收效应最明显,农民收入、非农就业比例的提升为农村产业融合提供消费需求与劳动要素支持,进一步推动融合水平提升。农业增效上,达州、成都、广安3市依托优质农业资源与农业基础设施在农业增效方面实现了较高水平。城乡协调发展上,成都、重庆、自贡城乡协调发展水平较高,但是总体来说16个市之间在城乡协调方面差距不大,与其他5个方面相比整体水平较低,说明成渝地区在城乡协调发展对农村产业融合水平贡献度整体较低,还需进一步提升。
本文利用熵值法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16个市的农村产业融合水平进行测度,通过分析得出以下结论:一是从时序特征来看,2010-2020年成渝地区农村产业融合水平呈现逐年递增的态势,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以及农业产业链延伸对融合水平贡献较大,城乡协调发展、农业与服务业融合、农业多功能性发挥几个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提升;二是从16个城市结构特征来看,16市融合水平空间分布不平衡,成都、广安、达州、德阳融合水平较高,其余13市融合水平均处于0.2~0.3之间,从融合的6个维度分析可以得知各市均有发展优势以及短板。通过前文研究得到以下启示:一是各地市应结合本地实际因地制宜选择产业融合发展模式。研究显示从融合路径来看16市在不同维度上表现不同,一方面是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另一方面则是各地资源禀赋不同,因此各地区需综合分析本地产业融合基础、资源禀赋条件、乡村特色产业后选择融合模式;二是各地市还需要在农业产业链延伸、农业多功能性发挥以及城乡融合方面加大投入力度,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村产业融合利益链接机制,完善技术支持、金融服务、人才引进等配套支持,推进城镇化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有机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