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方丽 ,沈素香 ,郑兴国
(南通科技职业学院,江苏 南通 226007)
农机作业的安全问题主要涉及农机销售、农机合作社、粮食烘干场所、农机协会及农机大户等[1]。归根结底,农机作业的安全问题来源于两个微观主体,即农机手和农机。因此,课题组围绕这两个主体,通过问卷调研、实地访谈等形式,对南通地区农机作业经营主体的实际生产作业过程进行分析,追溯农机作业安全问题的根本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1.1.1 农机手数量不足
调研发现,专业农机手紧缺已经成为影响农机作业安全的重要因素。乡村振兴背景下,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在南通地区有效实施,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升,农业机械种类丰富,基本能满足农业生产不同环节的需要,但专业农机手却很缺乏。每到农忙季节,很多种植大户都邀请外地农机手前来补充。抢种抢收时,很多农机手都是日夜连轴转,身心俱疲,甚至会带病作业或带着情绪赶工赶时,给安全生产带来很大的隐患[2]。
1.1.2 农机手年龄结构不合理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逐步深入,农业机械化领域也逐步延伸,涉及产前、产中和产后,而农业机械化的高质量实现需要有年龄结构合理的农机手队伍。但目前农机手多为中老年人,由于年龄偏大,对农业机械的把握存在很多的漏洞,给农机安全埋下隐患。比如,因为接受能力差,对农机性能一知半解,不能及时处理突发事件;固守老经验,安全意识淡薄,违规载人、超重载货、违规上路等现象层出不穷;反应迟钝,动作缓慢,遇到特殊的地形、路况就手忙脚乱。此外,很多年轻人因为农机作业的苦和累,不愿意从事该职业,这也是间接导致农机手年龄结构不合理的主要原因。
1.1.3 农机手专业素质不高
虽说农业机械已经走入了寻常百姓家,但面对大小各异、功能多样的农业机械,农机手都能游刃有余地进行安全作业吗?答案是否定的。首先,一些农机手认为,小型农业机械购买回来后,只要向操作过该农机的人简单学一下就可以了。他们盲目操作,轻视农机作业规程,不能适时、适地、适机作业,从而导致农机安全事故[2]。其次,老年农机手大多文化程度不高,没有基本的专业素养,又不愿意接受培训,不会对农机进行定期保养,“春耕”“夏收”“秋收”大忙季节对农机粗暴使用,导致农机安全事故发生[3]。
1.1.4 农机手安全意识不强
调研中发现,农机手缺乏安全意识这根弦。一方面,有的农机手对岗前培训不重视,对农业机械的结构不甚了解,忽略农机的制动压力上限,为提高效率而随意改装。由于安全意识淡薄,有些农机手不能定期保养农机,也不能在作业前“检查”和作业后“维护”,重“用”轻“养”。另一方面,还有一些农机手利益至上,忽视农机本身的安全荷载。农忙季节,在农机超负荷运作与保证农机作休结合的矛盾面前,他们选择了前者,农机齿轮持续作业易滑齿,其他零件也会带动磨损,影响到后期的使用安全。
由此可见,农机手的安全意识还不够,甚至没有“安全意识”。
1.2.1 农机的专业维修率不高
农机在保修期内可以由厂家或农机销售企业免费修理,保修期之后则需用户自行承担修理费用。调查发现,很多农机用户在购买农机后,若遇到问题,基本自行修理,或找熟人修理,仍不能认识到“专业维修”的必要性。由于一些大型农机具的修理费用较高,农机手常常为了节约成本,不愿意请厂家或销售企业进行专业维修,造成很大的安全隐患[4]。可见,农机的专业维修意识尚未形成。
1.2.2 农机年检与忙前检查不到位
有的农机手对农机法规学习少,不能正确理解法律应有的作用和威严,存在侥幸心理,认为自己的农机一年作业时长有限,没有太大损耗,不需要年检和忙前检查,不必要既费钱又耽误生产作业[5]。农机坏了才修,不坏就开,不能主动接受年检或忙前检查。
另外,农忙季节有很多农机手跨地区作业,农机田检路查作业量骤增,而农机监管职能部门人员不够、执法权有限,使田检路查工作不能有效开展,对漏检和违章查处力度不够,也纵容了农机的“脱检”行为。
1.2.3 农机的日常保存、保养环境条件差
农机的日常保存是农机休养生息的必要形式。合理保存能保证农机的安全性能,避免无形磨损,延长农机的使用年限。调研中发现,各县(市、区)的农机仓储都存在着共性问题:多数种植大户缺乏农机库用地,不能在较好的地方存放农机。很多农机都是露天停放,无棚盖遮雨挡风,要么放在田间地头,要么放在水泥晒场上,任凭风吹雨打。常年的日晒雨淋,造成农机锈蚀,加快了农机零件的老化,影响了农业性能的正常发挥,使用年限缩短,容易报废[6]。
1.2.4 农机的更新与升级不及时
部分农业机械超期服役,带来安全隐患。一些农机手不舍得报废已超期限的农机,农机“带病”作业。很多农机手拥有一部分“鸡肋”农机,购买时花了“血本”,没用几年,就跟不上现代农业的发展步伐。农业生产环境瞬息万变,突然的自然灾害或恶劣天气的影响,都有可能给农机的安全作业带来巨大的挑战。比如,蔬菜大棚里土壤的普遍盐渍化给传统农机耕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也导致了技术状态的恶化,产生了农机安全作业隐患[7]。农机的操作方式及农机相关部件需要及时更新、升级,以应对当下的农机生产作业。
2012 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规定,未升学的农村初高中毕业生、务农青年、返乡大学毕业生及农民工为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对象。国家允许公办农机机构、县级农机合作社、农机销售企业等单位承担培训工作,要求有持证的教练、规范化的培训课时等。
目前各省已经有大专院校承办基层农机人员培训,学校有现成的教学培训师资团队,具备设置相应培训课程的条件,能够在实训环节打通农机培训的考培一体化通道,为农机人才的高质量培育提供支撑和保障[8]。要规范好农机手入岗培训机制,从培育对象引进、农机认识、农机操作培训、安全意识教育等方面入手,配备持证教练,优化培训课程,教育教学理实一体,结合生产实际,建立好培训体系,不断提高农机手专业素质[9]。
同时,要大力宣传或请成功的农机手现身说法,提高农机手职业对年轻人的吸引力,壮大农机手队伍。随着技术的进步,农机操作环境越来越好、工作越来越轻松,农忙季节可以获得不错的收益,农闲时可以休整、充电,或通过拓展业务获得收益。例如,南通市率先在江苏省开展“平安农机”创建活动,在2020 年将农机安全监管工作融入基层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结合网格管理机制,固定好“农机手”入岗培训体系网格员,把责任压实,督管到位,培育出年龄结构合理、专业素质过硬、安全意识较强的农机手队伍,成为南通地区优秀的现代农业建设者。
农业生产作业专门化也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农业机械的使用过程中,需要有维修、保养、维护等方面的专业服务。农机服务行业及政府农机监管部门是解决农机安全问题和保障农机安全作业的重要纽带,可通过建立第三方机构和服务组织,为农机手的安全作业保驾护航[10]。
调研中发现,南通市通州区在农机维修保障服务方面表现突出,以农机维修专业合作社、农机经销企业为依托,成立农机维修服务队,深入田间地头,帮助、指导农机手做好作业机具的维修、保养、调试工作。在农忙时节,各村安排若干辆三包维修服务车,巡回田间地头进行技术指导服务,第一时间有效排除故障;并与交通、公安、气象、石油等部门密切配合,确保农机跨区作业“绿色通道”畅通、跨区作业安排有序、农机用油供应充足等配套服务到位。现代信息技术的进步也为农机安全作业带来了很多便利。农机监管部门依托“平安农机通”手机短信平台、农机跨区作业直通车等媒介,为机手免费提供作业市场和气象信息等服务工作;设立“跨区作业服务驿站”,为外来机具提供检修、配件供应、后勤保障和联系作业地块等服务。
农机监管部门应将“农机维修与保障工作”列入农机网格化管理,为现代农业设备的安全使用保驾护航。建议各县(市、区)都能定期设立“流动检审点”,成立“农机维修服务团队”。适度就近设立流动验机点,分区域、分时段,有序集中到村(居)委会、合作社(农场)、主干道沿线路口等安全地带,确保“人机证”三见面,最大限度让机手少跑路。
农机安全作业前后都需要农机的妥善保管与存放[11-12]。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和农业机械化的不断推进,农业机械保有量持续增长,但是农机的存放问题却成了大多数农机人的困扰。农机库房必定要占用一定的土地面积,使得耕地硬化,与保护耕地的政策存在冲突。然而,农业机械化的推进也需要政策予以全方位的支持,才能保障农业机械的安全作业。例如,江苏省启东市某村以村集体名义,正在兴建700 m2集体农机库房,为周边种植大户农机的存放带来了极大利好。农机的安全存放和日常保养基地有了着落,农机本身的安全隐患有望得到顺利解决。因此,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一定能优化农机安全存放方式,推动农业机械化进程。
综上所述,课题组总结的农机安全作业的溯源剖析如图1所示。
图1 农机安全作业的溯源剖析图
农机作业的安全问题来源于农机手和农机这两大主体。课题组在调研中发现,可以通过建立良好的农机安全监管网格化管理机制,充分利用有效平台,将具体问题的解决落到实处,确保农机作业安全。以农机手为根本出发点,建立农机手入岗培训体系,做大、优化农机手队伍;着力于农机本身的安全保障要求,同时加强农机服务体系建设,保障农机作业、保养、维修、年检与忙前检查等有序、高效进行;解决农机库房用地问题,改善农机安全保存、保养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