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杨灿
路易斯·贝鲁(法国,1852-1930 年)《1889 年巴黎世界博览会机器画廊中央圆顶》布面油画 198×164.5cm 1890 年 法国巴黎卡纳瓦莱博物馆藏
5 月18 日是全球一年一度的“世界博物馆日”,它由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于1977 年发起并创立。旨在吸引全社会公众对博物馆事业的了解、参与和关注。2023 年的博物馆日主题为:Museums,Sustainability and Wellbeing(博物馆、可持续性和美好生活)。
博物馆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着着越来越大的社会功能,其定位已经不仅仅是保存文物、展示艺术品的场所,也承担着教育、社交、娱乐等多种功能。我们越来越确信它有能力改变我们的世界:博物馆往往是我们旅行清单中的必要项目;用闲暇的时间去看一场展览变得如同去电影院一样平常;孩子的美育不仅仅在课堂,博物馆也在成为必选之地……
我们可以认为,艺术的普及得益于大量的艺术展览,以及为这些展览提供空间场所的博物馆和艺术机构。然而,“展览”似乎在最近百年间才格外引人注目,艺术展尤其如此。
回溯艺术史与博物馆的起源与发展,让我们一同探索——“展览”是如何发展至今的?
欧洲人把古希腊和古罗马称作“古典时代”,欧洲文明的源泉和发展由这一时代拉开序幕,并对世界艺术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艺术展览的形态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的竞技场和公共场所。在这些场所,人们可以欣赏到各种形式的艺术表现,例如音乐、戏剧、舞蹈、雕塑等。
古希腊时期,各个城邦之间经常发生战争,还经历了波斯战争、伯罗奔尼撒战争等多次大规模的冲突。这些战争成为了古希腊英雄主义的重要背景,各个城邦都尊崇自己的英雄,并以英雄事迹为荣。人们开始将英雄形象描绘在各种艺术品中,例如壁画、雕塑和建筑中,以表达对英雄的崇拜和敬意,同时也希望自己能够成为英雄般的人物,得到荣耀和赞誉。这种荣誉感和追求被世人赞颂的愿望成为了整个古希腊及古罗马时期艺术的一个重要主题。为了庆祝胜利、宣传荣誉和表达政治权力,这些艺术作品被最大程度上展示给公众——不仅是雕塑、绘画和建筑,还包含了音乐、体育竞技等多样形式的艺术活动。这些满足了古希腊时期大众的宗教情感和心理需要,神庙、公共广场、大型体育场成为大众集中化观看艺术品的主要场所,这些场所被认为是博物馆的早期雏形。
博物馆(Museum)的词根源于到希腊文“Μουσεον”,意为“缪斯之所在”。缪斯是古希腊神话中的九位女神,是掌管绘画、音乐、诗歌等艺术和科学的青春女神。“Μουσεον”,正是指供奉缪斯女神的场所。由于古希腊对欧洲文化的影响非常深远,这个词后来演化出了“博物馆”的概念。
古希腊人认为,博物馆是一个凝思的地方、哲学研究机构或缪斯神庙。只不过,古希腊人口中的“博物馆”并不是现代人看到的这样展示文化遗产和具有教育意义的场所。古典时期的“博物馆”场所通常是由私人赞助或政府设立,用于展示和保护文物和艺术品,也是学者和艺术家交流和研究的场所。在古希腊时期,博物馆通常是专门收藏奇异物品和珍贵物品的地方,如人造奇迹、古代文物、珍奇动植物等。在罗马帝国时期,博物馆的定义开始扩大,涵盖了更多的学科和领域,包括科学、历史、哲学、文学、艺术等。
公元前3 世纪,希腊化时期的埃及统治者托勒密二世在亚历山大城创建了一座以“Μουσεον”(缪斯神庙)为名的博物园。它的修建主要是为了保存和修复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征服埃及时,在战乱中“流离失所”的无数珍贵艺术品。
亚历山大博物馆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个博物馆,对后来的博物馆和艺术展览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那么,这座最早的博物馆是什么样呢?
古希腊学者斯特拉博(Strabo)在其《地理学》中将这座“博物馆”描述为:
亚历山大大帝,他的东征开起了希腊化时代
修葺中的帕特农神庙 2018 年
希腊雅典赫罗德斯·阿提克斯的歌剧院,建于公元161 年
……博物馆也是王宫的一部分,里面有一条公共通道,一个带座位的开敞式谈话间,还有一间大餐厅,博物馆里的学者可以在此共同用餐。这些人不仅共享财产,而且还有一位祭司负责管理整个博物馆。
斯特拉博(Strabo)是公元前63 年至公元后23 年之间生活的希腊历史学家和地理学家,他在其著作《地理学》中描述了古希腊的博物馆。斯特拉博认为,博物馆不仅是一个保存和展示文物和艺术品的场所,更是一个促进学术交流和教育的机构。在古希腊时期,博物馆也是学术研究和讨论的场所,经常会有学者和哲学家在博物馆中进行学术交流和辩论。
斯特拉博的《地理学》对古希腊博物馆的描述是我们了解古代博物馆历史和发展的重要资料之一。
古希腊的人生观诞生在英雄时代,诞生在一个“无功利的世界”,并由此留下了一笔让希腊人坚守好几百年的精神遗产,艺术的发展和变化在后来慢慢流淌。
中世纪艺术一般指5-15 世纪的西方艺术,它属于多种文化交织融合而成的基督教艺术,它一改之前希腊艺术、罗马艺术的传统。基督教艺术的基本风格在君士坦丁大帝时代的作品中初现端倪,而中世纪的基督教教堂与古典时期的古希腊神庙不同,它是信徒聚集的地方,所以建筑设计的重心从外部转移到了内部,教堂建筑比神庙建筑更贴近大众,即使教堂的内部空间被划分为不同等级和价值的房间,但教堂内部有了一部分公共空间,是可以让民众进入的。
中世纪时期的博物馆概念与古希腊罗马时期大不相同,中世纪广义上的博物馆主要由修道院和教堂所组成,目的在于收藏和展示一些宗教性的物品,例如圣骨、圣衣、宗教文物等。这些场所通常向公众开放,但仅限于教会会众或朝圣者,成为人们学习宗教知识和了解历史的场所。由于宗教的影响,中世纪的博物馆也常常被用于培养信仰和宗教情感,被视为教育和宣传的工具。
在基督教的影响下,宗教艺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许多教堂、修道院和宫殿得到了装饰和修缮,成为了宗教和世俗艺术的杰出代表。这些都为中世纪的艺术和博物馆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中世纪晚期,一些皇室和贵族家族也开始建立私人博物馆,用于收藏和展示他们自己的艺术品和文物。这些博物馆通常只对贵族阶层或高级官员开放,但这标志着博物馆作为收藏、保护和展示文化遗产的机构的兴起。
中世纪最著名博物馆的是位于法国南部阿维尼翁市的阿维尼翁教皇宫(Palais des Papes),它是世界上最早的博物馆之一,也是欧洲最大、最重要的的中世纪哥特式建筑,于14 世纪由教宗本笃十二世创建。这里收藏了丰富的教会艺术品和文物,包括精美的手稿、绘画和雕塑作品。此外,还有大量的奢华装饰品和珠宝,如金杯、宝石十字架和教皇的冠冕。阿维尼翁教皇宫是研究14 世纪建筑及油画不可多得的宝库。
在中世纪晚期,一些皇室和贵族家族也开始建立私人博物馆,用于收藏和展示他们自己的艺术品和文物。这些博物馆通常只对贵族阶层或高级官员开放,但这标志着博物馆作为收藏、保护和展示文化遗产的机构的兴起。
另一方面,在中世纪晚期,随着市民阶层的思想解放和近代资本主义萌芽,中世纪城市的艺术和文化开始呈现出多元化和开放性的特点。城市里的不同群体之间的文化交流、艺术交易和出版活动逐渐繁荣起来,形成了一些充满活力的文化场所。这里汇集了来自四面八方的人们,来自远方、甚至遥远国度的商人,他们在这里交换商品——毫无疑问地,他们也同时交换着思想。艺术交易自然活跃起来,出现的显著特征是——艺术品开始表现出市民阶级的朴素,市民不再像过去的教堂和宫殿那样仅仅订购壁画,他们买圣坛画和圣体柜,不为显摆也不贪大,但一买就是许多件。小型、轻盈的艺术品既符合市民阶级的购买力和趣味,又与艺术个体户的小规模生产相适应。
国际策展人、伦敦蛇形画廊艺术总监汉斯·乌尔里希·奥布里斯特认为:艺术展发源于中世纪晚期的年度和季度巡游。在这些巡游中,人们会展示各种艺术作品和手工艺品,这种传统一直延续到了现代的博览会和艺术展览。
在中世纪的行业公会中,学徒也被要求以这种方式展示他们最好的作品。作品通过工匠师傅考察的学徒,才被允许出师,成为学徒期满的工匠。因此,在那个工艺精湛、实用器物稀缺的时代,展览是一种职业认证的仪式。这样看来,展览深深植根于公共空间内、人群的自由流动中。时至今日,这一点仍然是展览的典型特征。
文艺复兴时期是欧洲艺术、文化和科学的重要时期,艺术展览也随之得到了新的发展。
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受众由城市市民阶级和宫廷社会组成,由于对艺术品的需求增大,艺术家的地位也随之上升。
15 世纪早期的艺术家还依然是籍籍无名的小人物,他们被看作是比较优秀的匠人,当时艺术还不是一个独立的、强调自我的表达方式。艺术家们除了生产绘画,也生产徽章、旗帜、装饰品等等,例如我们熟知的艺术家波提切利直到16世纪还兼做家具绘画。判断何为艺术创造的标准到米开朗基罗的时代才发生了变化。15 世纪末,佛罗伦萨人开始为湿壁画出比较高的价钱,艺术家社会地位的上升可以体现在报酬所得上。米开朗基罗为西斯廷教堂的穹顶作画,得到了3000杜卡特的报酬,以至于他称得上是个“有钱人”。
随着艺术家的自我意识焕然一新,大众逐渐已经开始关注高水平的艺术家,许多广为流传的艺术家逸事趣闻和风流韵事就可以证明这一点。据说莱昂纳多·达·芬奇的画稿曾让老百姓争相围观达两天之久。
上图:《四个天使-圣马尔谷的葬礼游行》阿维尼翁皇宫圣马尔谷教堂
下图:阿维尼翁教皇宫(Palais des Papes)是世界上最早的博物馆之一,也是欧洲最大、最重要的的中世纪哥特式建筑
随着更多的贵族和富商纷纷开始收集艺术品,形成私人收藏的潮流。许多宫廷也陆续成为了收藏艺术品的重要场所,并在此举办了许多展览活动,例如在佛罗伦萨的乌菲齐宫、罗马的切尔西宫等。
上图:这是一张早期的、带有色调的20世纪照片,拍摄的是皮蒂宫,当时它还被称为“皇家住所”,因为在1865 年至1871年间,维克多·埃马努埃尔二世国王曾在那里居住,当时佛罗伦萨是意大利的首都。
下图:约翰·佐法尼(Johann Zoffany,1733~1810)《乌菲齐美术馆展厅》1777 年123.5×155 cm英国皇室典藏
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开始变得有钱,这自然离不开当时的艺术赞助,艺术家和赞助人开始频繁展出自己的作品,这些活动刚开始通常是在私人住所中进行,作品也以肖像画、家族纹章、装饰品等为主,同时也包括一些宗教画、风景画和历史题材的画作。这些展览既是一种艺术交流的平台,也是一种社交活动,艺术家和赞助人们通过展览来交流思想、分享经验,推动了艺术的发展和繁荣。
随着更多的贵族和富商纷纷开始收集艺术品,形成私人收藏的潮流。许多宫廷也陆续成为了收藏艺术品的重要场所,并在此举办了许多展览活动,例如在佛罗伦萨的乌菲齐宫、罗马的切尔西宫等。
在美第奇家族执掌佛罗伦萨期间,城市大量兴建学院、教堂、修道院……除此以外,美第奇家族还慷慨解囊赞助艺术家(马萨乔、米开朗基罗、达·芬奇等),并大量收购私人艺术珍品、古玩典籍,累积收藏了数不胜数的奇珍异宝。为了陈列这些藏品,柯西莫(美第奇家族第二代传人)将新置的皮蒂宫(Palazzo Pitti)的一层改造为“古物所”,专门用于陈列大型雕塑,包括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雕塑以及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等。乌菲齐宫则是美第奇家族的行政办公机构,由当时著名的建筑师瓦萨里设计建造,这座建筑现在是著名的乌菲齐美术馆的所在地,也是世界上第一座向世人开放的艺术收藏馆。
在这样的背景下,欧洲的艺术展开始迈入现代化进程,成为公共的社交场所和文化活动。这个时期展览的主题非常丰富,不仅包括绘画、雕塑、建筑等艺术门类,还包括科学、地理、人文、历史等多个领域,展览内容涵盖面广泛。同时,展览的观众群体也比中世纪时期得到了扩大。在此之前,只有贵族和王室以及基督教信徒才能欣赏到大师级别的艺术品,但随着展览的普及,普通民众也有机会欣赏到艺术品,这扩大了观众群体,也推动了艺术市场的发展。
画家的意识转变、人们对艺术的关注度增高、艺术赞助的一片繁荣自然而然地影响着当地的艺术学院。世界第一所美术学院——佛罗伦萨美术学院正是在文艺复兴时期产生,它成立于1562年,是欧洲最古老的美术学院之一。学院在15世纪就会定期举办展览,展示学院学生和成员的艺术作品。数百年以来,佛罗伦萨美术学院始终都是众多艺术家、学者、游客、学生心中的圣地,没有人可以否认它对世界美术发展和美术教育产生深远的影响。
作为当时世界的艺术中心,现代博物馆概念下的展示和陈列艺术的地方开始成为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科学家、学者们文化研究和艺术交流的场所,成为欧洲知识精英的聚集地。文艺复兴为以收藏品为核心的现代博物馆的形成夯实了基础。
乌菲齐美术馆 尼俄伯厅
大卫·特尼尔斯《利奥波德·威廉大公在他布鲁塞尔的画廊里》 1651 年 123×165cm 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
作为当时世界的艺术中心,现代博物馆概念下的展示和陈列艺术的地方开始成为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科学家、学者们文化研究和艺术交流的场所,成为欧洲知识精英的聚集地。
左上:佛罗伦萨美术学院
右上:佛罗伦萨圣母百花大教堂的圆形穹顶
沙龙(Salon)一词源自意大利语(Salone),原意是指意大利豪宅中的待客厅,是欧洲上流社会聚会的一种方式。后来逐渐演变为特定领域的艺术、文化、学术交流活动的场所。
沙龙(Salon)最早可以追溯到17 世纪晚期的法国,当时,法国的上层社会开始流行一种新的社交文化,即沙龙文化。沙龙一词在法语的字面原意是指卢浮宫展览场地“方形大厅”(Le Salon Carré),随着时空变迁,这个词逐渐脱离原始意义,演变成后来的泛称“沙龙展”。
首次“沙龙展”举办于1667 年4 月,由法兰西美术学院举办,但这次展览并非在卢浮宫,而是在皇家宫殿布里昂宫举行(Palais Brion),不幸的是,对于这个第一次沙龙的记载资料很少,不过我们可以从让-鲁的参观证言中得到部分信息。
“一下子看到这么多不同绘画部分的作品,我指的是历史、肖像、风景、海洋、花卉、水果;我发现自己是这些著名事件的旁观者,就像我被带到了异国他乡和相当遥远的世纪一样,这是一种多么令人愉快的景象啊!这些令人惊讶的故事经常让我充满敬佩。”
下图:法国巴黎布里昂宫(Palais Brion)
——让-鲁(1638-1711)的回忆录
“一下子看到这么多不同绘画部分的作品,我指的是历史、肖像、风景、海洋、花卉、水果;我发现自己是这些著名事件的旁观者,就像我被带到了异国他乡和相当遥远的世纪一样,这是一种多么令人愉快的景象啊!这些令人惊讶的故事经常让我充满敬佩。”
上图:亚历山大·让·巴蒂斯特·布鲁 《卢浮宫的沙龙展厅》(View of the Salon Carré at the Louvre) 1880 年 卢浮宫藏
下图:卢浮宫的“方形大厅”(Le Salon Carré)(也有人称其为:“沙龙展厅”)
1725 年,巴黎沙龙开始搬家,搬去了众人皆知的卢浮宫——前文所说的那块“方形大厅”(Le Salon Carré)(也有人称其为:“沙龙走廊”)。卢浮宫作为一个国家级艺术博物馆,从17 世纪开始收集并展示各种艺术作品。除了举办沙龙展览外,卢浮宫还为学生提供了临摹大师作品的机会,这种方式被称为“Copies of the Masters”(大师临摹),成为学生们学习艺术的重要方式之一。
至此,沙龙逐渐发展为一种正式的文化展览,沙龙的组织者会邀请专业的评论家来评价展览作品,并会颁发奖项表彰出色的艺术家。巴黎沙龙是当时衡量艺术的重要的评审组织。
法国启蒙思想家、唯物主义哲学家、作家德尼·狄德罗(Denis Diderot)在1759-1781 年就已经发表过一系列文章,评论每一期的沙龙展。这些文章标志着一个开端:展览被理解成为了一种公众接受的事件,它们的内容可以从新奇、原创、活力这些方面来评估。
除了在卢浮宫举办的大型沙龙展览之外,法国沙龙还采取了其他表现形式。其中一个比较著名的是“私人沙龙”,这是由一些收藏家和艺术爱好者自发组织的,邀请艺术家展示他们的作品,
18-19世纪的150年间(约1740年至1890 年),法国沙龙是世界上最负盛名的年度或半年度艺术盛会,其对法国画特别是艺术风格,绘画习惯和艺术家的声誉影响是巨大的,但也因其评审制度的保守性和对前卫艺术的排斥而逐渐走向衰退。并邀请其他收藏家和艺术爱好者参加。此外,还有一些小型的公共沙龙和艺术协会,也会举办展览和活动,提供展示和交流艺术的平台。
18 世纪末,法国大革命爆发,一些艺术家和文化名流逃离法国,将沙龙文化传播到了欧洲其他国家。随着欧洲各国艺术家和文化名流的参与,沙龙文化变得更加多元化和开放,成为欧洲艺术文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18-19 世纪的150 年间(约1740 年至1890 年),法国沙龙是世界上最负盛名的年度或半年度艺术盛会,其对法国画特别是艺术风格、绘画习惯和艺术家的声誉影响是巨大的,但也因其评审制度的保守性和对前卫艺术的排斥而逐渐走向衰退。
上图:卢浮宫的文物修复车间
下图:这是19 世纪40 年代后期菲利克斯·杜班为卢浮宫七壁炉厅(salon des sept-cheminées)设计的天花板装饰。
被法兰西美术院认可参与沙龙展在当时几乎是艺术家赢得名声的唯一途径。学院派青睐的风格是采用大幅画布表现的“重大题材”,比如神话和历史场景。居斯塔夫·库尔贝(Gustave Courbet)不认同这种为作品题材划分等级的观念,他用为社会精英作画的方式展现家乡的卑微居民,在当时引发了轰动。
1855 年,库尔贝向法兰西美术院提交的画作被拒绝了。作为回应,他在沙龙展厅附近搭建了临时展棚,自己动手办展!他将自己的44 件画作陈列其中,并将展览命名为“现实主义亭”(Pavilion of Realism)。这场展览开启了绘画的现代纪元,艺术赞助人的光环开始被艺术家本人取代,更重要的是,公众展览不再被国家独断的权威所把控。
不到10 年,对法兰西美术院霸权的反抗再度发生,1963 年的“落选者沙龙”(Salon des Refusés)展出了当时被官方展览拒之门外的艺术家们的作品。这些艺术家就包括保罗·塞尚、皮埃尔·奥古斯特·雷诺阿、卡米耶·毕沙罗和爱德华·马奈。
马奈的《草地上的午餐》成为19 世纪西方艺术史上最具争议的作品,导致了现代绘画的出现和印象派的诞生。
直到20 世纪初,沙龙仍然保持了其传统的形式和保守的艺术观念。1910 年左右,一批年轻的画家和艺术家开始挑战沙龙的传统,并在1913 年创立了著名的“无政府主义者沙龙”,标志着法国现代艺术运动的开始。
18 世纪末期,随着启蒙运动的兴起,人们开始更加重视知识的普及和公众教育,博物馆也逐渐从贵族和王室私人收藏的场所转变为向公众开放的机构。在这一时期,许多欧洲国家开始建立自己的博物馆,并将国家收藏品展示给公众。
上图:塞缪尔·莫尔斯
TIPS
关于《卢浮宫画廊》
《卢浮宫画廊》是塞缪尔·莫尔斯最为著名的画作之一,在这张画布上,他绘制了40 余幅迷你的卢浮宫馆藏大师之作,并将它们称作“世界上最辉煌的作品合集”。画中这个小型的画廊原型来自于卢浮宫本身的某个展览厅,莫尔斯将其设想为一个自由共享的艺术空间,身处其间的每个人都可以怡然自得地沉浸在艺术、文学甚至是音乐的世界之中,这本身就充满了一种文艺复兴的精神。这幅画最后以莫尔斯所要求价格的一半被卖出。莫尔斯对自己的画家身份有些许的沮丧,他因此完成了另一个留下他名字的项目:电报。他发明了无线电并创立了莫斯密码,这一壮举直接带来了跨越大洋的电缆的诞生而因此影响了美国墨西哥战争和美国内战。
左上:普拉多博物馆
中上:阿姆斯特丹国家博物馆 1895 年
右上:大英博物馆
法国的卢浮宫博物馆就是其中之一。在法国大革命后,卢浮宫成为了国家收藏品的主要展示场所,并且于1793 年正式对公众开放。卢浮宫的开放对于公众教育和文化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艺术家们承担起了18 世纪卢浮宫“布景师”的角色,他们负责安排悬挂艺术品,筹备展览,这就是第一批职业策展人的产生。他们开始树立标准,指导如何以最佳的方式安置博物馆的众多藏品,既要展现历史沿革,又要保证与展览的主题相关。
在此前后,欧洲许多国家也建立了自己的博物馆,并通过展览向公众普及知识,扩大人们的视野。
大英博物馆是世界上第一个公共博物馆,成立于1753 年,1759 年起正式对公众开放。它的创立旨在向公众展示和保护全球各地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早期的大英博物馆主要以自然历史标本为主,但也有大量文物、书籍,如古埃及的木乃伊、古希腊罗马时期的艺术品、中国明代的青花瓷等等;
1819 年,普拉多博物馆在西班牙马德里建立,如同其它欧洲博物馆一样,它始于皇室,哈布斯堡和波旁两个王朝。藏品最初只有几百件,后经从其他王室、西班牙各地教堂、修道院、艺术市场及展览会选购,加上私人捐赠,馆藏达到上万幅之多,被誉为“世界四大美术馆”之一。现已成为全西班牙陈列、展览、报告会、音乐会等各种文化活动最重要的中心;
爱尔兰国家博物馆成立于1890 年,位于都柏林,收藏了爱尔兰的文物、艺术品和自然历史展品;
美国国立自然历史博物馆成立于1846 年,位于华盛顿特区,收藏了大量的自然历史展品,如恐龙骨骼、珍稀矿物等等;
荷兰国家博物馆成立于1800 年,位于阿姆斯特丹,收藏了荷兰艺术和历史展品,如伦勃朗的《夜巡》等等;
下图:大英博物馆门票 1790 年3 月3 日
……
正是因为世界范围内博物馆的应运而生,到了18 世纪晚期,人们开始探索并实践用艺术品代表历史进程的想法。根据博物馆的动线指引,参观者从博物馆的一间屋子到另一间屋子,会踏上回顾一个国家历史不同阶段的旅途,展览有了更多层的意义。
进入20 世纪,除了博物馆,欧洲的其他艺术机构也得到了蓬勃发展,展览已经成为大多数普通大众了解艺术的渠道。
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的创始人蓬杜·于尔丹重新定义了博物馆的功能,他认为博物馆应该是一个开放、有弹性的空间,不能限于仅展出画作和雕塑,而应该为电影、讲座、音乐会、论坛这样数不胜数的公共活动提供场所。同时随着多种艺术流派和先锋现当代艺术的崛起,艺术欣赏不断民主化,过去那些同质的、稳定不变的公众群体瓦解了。参与艺术展览的观众也变得多样,具有独立审美,并且包容开放。
20 世纪前后,艺术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商业化的艺术展览的开始形成规模,双年展成为近百年以来艺术展览的另一种主流形式。
作为如今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展览,威尼斯双年展开始于1895 年,展览地点位于威尼斯岛东段Castello 区的城堡花园。起初它以“服务于公共事业与公众利益的艺术机构”为宗旨,随着双年展渐渐声名鹊起,自1907 年,许多国家以国家馆的方式参入进双年展之中。如今,威斯尼双年展已经成为包含艺术、建筑、舞蹈、戏剧、音乐与电影六大部分的大型艺术机构。英国评论家、策展人劳伦斯·阿洛威(Lawrence Alloway)将1968 年的威尼斯双年展描述为“接触和交流的狂欢”。双年展不仅见证了各大洲艺术中心的多样性,为新的艺术地图做出了巨大贡献,它本身就可以说是艺术品,因为这些展览可以被视为独立的结构。
位于法国梅斯的 蓬皮杜中心梅斯分馆
在我国,虽然古人也有收藏艺术的历史,但从西周青铜器上“子孙永宝”的铭文,到明清天一阁“书不出阁”就可看出,这些艺术品大都“只藏不展”。
1905年,清末学者张謇参过了国外博物馆后,向张之洞和学部写信提议道:中国应该建立自己的博物馆了。随后,张謇创立了中国第一座博物馆——南通博物苑,他希望国家博物馆的建立可以在清末的时代背景下起到“教育国人、推陈出新”的目的和意义。
1925 年,北京故宫博物院成立,成为中国第一家现代博物馆。之后,中国各地相继建立了大量的博物馆,如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广州博物馆等。这些博物馆大多以收藏和保存文物为主,但也开始向公众开放,为人们提供了了解中国文化和历史的重要场所。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开始引进国际上的博物馆和展览理念,加强对文物的保护和研究。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文化需求的增长,博物馆和展览逐渐成为中国文化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90 年代,当代艺术在中国进入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美术馆在兴建热潮后更涌入许多新鲜血液。当时很多私人画廊、艺术家工作室、非营利机构等艺术空间涌现出来,这些空间成为当代艺术家们展示作品、交流思想的场所。同时,许多城市也开始兴建新的美术馆和博物馆,为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场所和平台。
进入21 世纪后,公众介入艺术的机会越来越多,中国的博物馆发展及策展理念逐渐向国际化形态靠拢,大学也开始设立并开放美术馆,例如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就是最早面向公众开放的校园美术馆之一。随后,很多民营美术开始在我国崭露头角。
在这些教育学者和艺术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中西方的艺术机构发展为公众揭开了更广阔的篇章,过去私人化的收藏,向广大民众敞开怀抱。
如今,中国的美术馆建立起了非常强的文化识别度和社会影响力,吸引和聚拢了覆盖各个年龄层的粉丝,优质展览越来越多,节假日的美术馆排起长龙。
著名的艺术评论家鲍里斯·格罗伊斯在《时代的同志》里提到:
“21 世纪初,艺术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即不仅仅是大批量消费艺术,而且大批量生产的时代。当代艺术在今天成为了一种大众文化实践。”
消费主义和图像媒体的技术时代的影响逐渐扩大,大众纷纷积极地参与到展览之中。我们已经可以在世界各地的多个城市看到各种各样的艺术机构展览,甚至可以在艺术空间之外看到形式各异的展览,比如商业场所、公园、社区。展览不再是只有业内人士互相观摩学习或为艺术品交易搭建的场所,更成为文化艺术事业进步和发展的动力源。
策展人崔灿灿在跨界展览《九层塔①“团结就是力量”政纯办个展》开幕后表示:
“我觉得今天是一个展览时代,各个行业和领域都在生成展览,从传统的人文到商业、科技,从网红展、打卡展到研究展,展览是种交流的新语言。”
不同的展览空间、多样的展览内容、创新的策展形式都吸引着越来越多人,“看展”仿佛是当下年轻人提升审美、彰显品味的休闲选择,一些艺术家的大展门票更是炙手可热,观众络绎不绝。艺术园区、美术馆可以作为一个城市的重要地标,博览会、艺术节等也成为了人们城市生活的热门话题。
值得一提的是,数字技术改变了人类创作和体验艺术的方式,互联网和软件艺术、数字装置和虚拟现实都已经成为了被公认的艺术实践,国内美术学院也纷纷开设新媒体/跨媒体艺术、数字交互等相关学科。一系列数字艺术展热潮不仅呈现当代的艺术表现形式,更能通过科技给观众特别的感官冲击。
4 月18 日的“国际古迹遗址日”,由国家文物局指导、敦煌研究院与腾讯联合打造的首个超时空参与式博物馆“数字藏经洞”正式上线。“数字藏经洞”综合运用高清数字照扫、游戏引擎的物理渲染和全局动态光照等游戏科技,在数字世界生动再现了藏经洞及百年前室藏6 万余卷珍贵文物的历史场景。观众不仅可以通过手机浏览观赏洞窟里的壁画、彩塑和碑文等细节,还可以通过人物角色扮演,“穿越”到4 个不同时段,与洪辩法师等8 位历史人物互动。
上图:九层塔①“团结就是力量”政纯办个展
下图:3D 动漫艺术品CloneX
对于现代科技对展览的影响,国际策展人小汉斯怀抱开放的态度:
“可以设想,我们正在公园里走着,闻着花草树木的香气,忽然眼前出现了一个过来的艺术展览,但这个展览的某个部分可能是虚拟的,是AR 实现的,比如我们走进了100 年前或100 年以后的城市。”
从观赏中世纪手工匠人的作品巡游到欧洲艺术家的沙龙展示,再到如今已经成为生活方式的艺术展览。人们对艺术的追求始终未变,任何时期的大众都渴望在美好的社会和空间中接触当下新鲜的艺术品和故事。
随着数字展厅、虚拟现实、AI 技术等新领域的逐渐兴起,未来的展览将更加多元和创新。同时,展览也将更加注重社会问题、环境问题、文化多样性等主题,反映当代社会的多元性和复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