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撰文=杨灿
Q=艺术品鉴 A=张宏伟
张宏伟(b.1983)策展人、影像收藏家。先后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中央美术学院。立方体艺术馆馆长,西画廊创始人,蘭映社主理人,徕卡画廊展览总监,西安艺术书展发起人。现在工作生活于湖州、兰州两地。
主要策划展览从2014 年开始,共计100 多场。
Q:“现场”和“亲历”是获取一张照片的必要条件,Midjourney 的出现让我们不再需要去现场就可以得到一张照片了。您认为这是对摄影的颠覆吗?您如何看待摄影艺术的未来发展?
张宏伟:颠覆是肯定的,每一次新的技术诞生都对传统行业有巨大影响,AI 对摄影的颠覆不仅仅在艺术领域。
艺术家的直觉性和创造力更加重要了,我想未来直接摄影将会再度火热。我指的“直接摄影”(Straight Photography)最早是1904 年由美国摄影评论家卡尔·萨达克奇·哈特曼(Carl Sadakichi Hartmann)在给摄影杂志《摄影作品》(Camera Work)的文章中提出的,后来被这本杂志的编者,有美国“摄影教父”之称的阿尔弗雷德·斯蒂格利茨(Alfred Stieglitz)引用,以示更纯粹地使用摄影,来与“画意摄影”区别。
Q:有人认为科技工业产品并不是艺术品,人类艺术始终无法被取代,可是在这些图片与艺术品看起来几乎一样的情况下,您认为AI 生成的艺术与人类创作的艺术有什么区别?
张宏伟:Midjourney 现在还是需要人去输入指令,它只是让繁琐的整合工作更加快捷。在目前看来,它只是工具。举个例子,打字机发明以来,作家并没有失业。
Q:有人认为现在的真照片越来越假,假照片越来越真了。一方面是如今一部分人群使用修图软件拍摄或经过后期完成的照片,使得照片被认为看起来“假”;另一方面是随着人工智能的不断升级,生成的图片质感越来越逼真。您如何看待这种趋势?
张宏伟:现代社会中,照片的真实性越来越成为一个相对模糊的概念。这主要体现在两方面:第一,许多人过于追求完美的外表和理想的生活状态,通过PS 和各种滤镜修饰照片,隐藏自己的缺陷和真实生活的不足,这使得这类照片显得“假”和不真实。这已经成为一定人群的社交习惯,不利于真实生活的记录。第二,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使得合成图片和深度伪造图像越来越逼真,很难被人眼识别。一些APP可以通过算法合成不存在的人物照片,人工生成的“假”照片质感上与真实照片难以区分,这会构成一定的风险。
但是,我认为这两种趋势并不能完全否定“真照片”的真实性。修图软件的使用依赖个人的审美判断和追求,并非所有人都会过度依赖它来修饰自己的生活记录,仍有人更为注重照片的真实记忆意义。另外,人工智能虽然降低了图像伪造的难度,但仍远未达到完全取代专业摄影师与设计师的水准。真实的照片在细节处理与构图上仍具有不可复制的特征,这使得人工生成照片的“假”仍然可以被识别。
所以我认为照片真实性的丧失是主观人为因素造成的,如果个人在拍摄与分享照片时更注重对真实生活的记录与共享,照片的真实性并不会消失。同样,技术的发展也并非一定会对照片真实性造成毁灭性打击,真实生活的记录依然是照片最核心的意义所在。但无可否认,区分照片真实性的难度正在加大,这需要公众具备更加审慎与理性的判断能力。
Q:AI 生成的“伪照片”太过真实,尤其是部分照片会牵扯到许多重要知名人士,您认为这是否会引发版权或肖像权纠纷?
张宏伟:AI 生成的高度仿真“伪照片”的确会引发一定的版权或肖像权纠纷。这要从四个方面来看:
1.未经许可使用知名人士肖像,构成侵犯肖像权。如果AI 生成的照片使用知名人士的脸部特征或身体特征来构建一个虚假形象,这可能构成未经当事人允许而使用其肖像,侵犯对方的肖像权。
2.产生恶意构建虚假事件或消息的可能。如果AI 生成的高度仿真“伪照片”被恶意用于构建某些虚假的社会事件或消息,这可能通过误导公众的方式损害当事人或机构的利益,需要负担一定责任。
上图:铁西区 10-52 沈阳铁西区艳粉街小卖部老石和他的妻子 2000 年
3.版权归属不清造成的纠纷。如果AI 系统生成的照片质量高且内容丰富,其作品本身也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和版权意义。但这类作品的版权归属问题较为复杂,可能引发相关纠纷。
4.对社会信息环境的不利影响。如果大量高质量的AI“伪照片”进入公共信息流,这可能加剧社会对视觉信息真实性的不信任,产生一定的负面效应。
但是,AI 产生的“伪照片”也同样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虽然图像质量提高,但在人物表情、动作、背景、细节等方面仍可能出现“假”的痕迹,尤其是动态图像更是如此。版权和肖像权纠纷方面,提取普通民众个人生活照片或非知名人物的图片,产生版权与肖像纠纷的可能就会降低。并且只要人工智能系统在生成过程中不使用任何未经允许的个人信息或图像,其产出物本身也不会侵犯他人版权。
下图:铁西区 12-52 沈阳铁西区艳粉街小白与朋友 2000 年
Q:我们大胆地设想,假如未来您熟悉的艺术家的作品被AI 提取,并重组生成出一张新的图片,您会觉得这是一种恐怖的设想吗?
张宏伟:我并不认为这完全是一种“恐怖”的设想。Midjourney 依然难以达到人类艺术家的创造力高度,它只能在已有的作品基础上进行重组和模仿。真正的艺术创作需要人类艺术家的想象力、情感体验和对社会时代的深刻理解,AI 难以做到。人类对艺术作品的体验是多层次的,不仅仅局限于视觉效果。作品背后的创作理念、艺术家的生命体验、作品要表达的情感与对现实的解读等……这些都是人类审美留意的重要方面,而AI 也很难达到。
铁西区 20-52 沈阳冶炼厂铜电解车间工人休息室内 1999 年
任何技术进步都难免会对现有模式构成冲击,但人类文明的发展同样也离不开技术手段的帮助,人们将在与AI 的互动中找到新的方向。这也有可能产生我们难以想象的新艺术形式,关键是在这一过程中,保持理性与开放的态度。既要认清AI 的威胁与局限,也要看到其带来的全新机遇。人类创造力与技术进步并不必然是博弈,更可能是互为促进的关系。这需要社会各界以宽广的视野去审视与引领未来的变化。
Q:现在也有一些艺术家通过AI 助力自己的创作,比如生成雕塑或装置的构建概念图。您认为这是一种新的机遇吗?
张宏伟:肯定是新机遇。艺术家使用AI 系统作为创作工具或创作灵感的来源,这无疑开启了人工智能与艺术创作结合的新机遇。
首先,拓展了创作可能性。AI 系统可以在很短时间内产出大量新的图像、概念或创意,这为艺术家提供更广阔的创作灵感与选择空间。艺术家可以在此基础上选择与自己创作意图相符的内容进行发展,拓展原有的创作框架。
其次,可以进一步揭示新的审美趋势。AI系统无论在作品生成上使用何种机制,其产出结果都或多或少的反映了这一时代流行的视觉元素与审美倾向。这可以为艺术家洞察新生代受众的审美情结与期待提供新的视角。
第三,促进了跨界融合。AI 的出现加速了技术与艺术领域的交叉与融合,这有利于打破艺术创作的界限,产生全新的艺术形式与体验。这也使艺术表达更加丰富多元。
总的来说,艺术家利用AI 系统来协助或参与创作,实际上也是对人机关系的一种审美式探索,这本身也具有重要的艺术实验意义。
Q:许多创意工作者开始担心自己未来可能会丢了工作,您如何看待这种恐慌?
铁西区 21-52 沈阳冶炼厂铜电解车间工人休息室内 1999 年
张宏伟:没必要恐慌。真正的创造力核心在于人类的思维模块、情感体验和价值判断,这些方面机器仍然难以达到人的高度,创意工作的关键环节仍需要人。但是,许多基础的创意工作——比如那些固有相当大比例的重复性工作,理论上可以被人工智能逐渐替代,这无可避免会对相关职业造成一定冲击。
Q:作为画廊主、影像艺术策展人,您如何影响观众认识影像艺术?
张宏伟:人人都是摄影师的当下,公众虽然使用影像频率高,但目前影像艺术在公众中的影响力还是比较有限的。相比绘画、音乐等传统艺术形式,大部分公众对影像艺术的了解与欣赏度还比较缺乏,这制约了其影响力的提高。需要影像艺术产业、从业者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走向大众,在作品创作、宣传推广与公众教育上做出更多努力。作为影像艺术的策展人,我出道的时候借鉴了谷歌的一个方法论,谷歌有个谷歌地图项目部,这个项目部的工作方法用方法论的公式概括起来就是“基本算法+不断重复”。通俗地讲,“基本算法”就是360 度拍摄一个县城,然后不断重复:一个、两个、十个、一百个、一万个……本着借鉴一流的公司经验来提高整体实力的大胆想法,我开始借用这个公式启动了好多展览项目,基本上是一月一个展览的频率。展览频率和数量上来之后,我开始重点在展览的学术质量上下功夫,随后做画廊也是以学术为主切入市场。因为生活在西北,立足西北,西画廊代理艺术家都是西北籍,画廊也在积极寻找和挖掘西部年轻艺术家。不论从画廊主还是策展人的身份来说,我只关注影像艺术(摄影和录像Video),我认为这个时代是属于影像的时代。公众需要强学术介入影响,独立策展人应该不断地通过项目或展览带来新的认知和思考,这一点我还需要努力。
Midjourney依然难以达到人类艺术家的创造力高度,它只能在已有的作品基础上进行重组和模仿。真正的艺术创作需要人类艺术家的想象力、情感体验和对社会时代的深刻理解,AI难以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