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联理论指导下《饮酒·其五》英译质量宏观评估

2023-08-22 04:56:11胡赛超刘东彪
今古文创 2023年30期
关键词:关联理论饮酒

胡赛超 刘东彪

【摘要】翻译质量宏观评估一直是翻译研究中的难点,本文在关联理论的指导下,从宏观的角度出发,以语言学语境为切入点,以情景语境、文化语境、语言语境为分析框架,對陶渊明《饮酒·其五》的三个英译版本进行翻译质量的评估。结果发现,三个译本整体翻译质量较好,然而在语境翻译上仍存在不足,特别是在文化语境方面。

【关键词】关联理论;翻译质量;宏观评估;《饮酒·其五》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30-0130-04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30.040

一、引言

译文质量的评估一直是翻译研究中的难点,在不同的理论视角下的审视标准也都有不同的标准和模式(司显柱,2005)。例如,依据赖斯的文本类型理论,可以对比译文与原文在文本类型上的偏离度来评判译文的质量;依据弗米尔的目的论,可以通过对译文的交际目的、译者的目的、运用特殊翻译方法要达到的目的)的实现来判断译文的质量;其他翻译质量评估也可能依据交际翻译、接受美学等理论来进行。本文运用格特提出的关联翻译理论从宏观的角度入手,以陶渊明的《饮酒·其五》的三个英译版本为例,通过构建宏观评估框架,来判定译文对于原文认知语境的翻译,进而判定三个译文的质量,希望对的翻译质量评估提供一些借鉴。

二、基于关联翻译理论的翻译质量宏观评估框架

关联理论由Sperber和Wilson根据推理理念和人类交际行为的研究构建出的理论。该理论属于认知语言学的范畴,关联理论的立论基础强调翻译是一个推理过程,其研究对象是人的大脑机制(林克难,1994)。关联性是其讨论的要点,论点的讨论公式为:关联性=语境效果/处理努力(赵彦春,1997)。根据公式,关联性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关联性的强弱主要由两个因素决定:处理努力和语境效果。在语境效果不变的情况下处理努力越小关联性越强;在处理努力不变的情况下语境效果越大,关联性越强。但是,关联理论追求的不是极限值,不是最大关联性,而是最佳关联性,也就是接受话语的人期望最低的处理努力收到足够的语境效果(林克难,1994)。语境效果是在认知语境的基础上,通过读者付出处理努力,能够改进他们用于交际行为的语境假设(林克难,1994)。语境效果的改变包括三种,推导出语境隐含意义;加强或证实已有的假设;消除矛盾的假设(苗兴伟,1997)。

关联理论的主题是语境效果,对读者脑海中的认知语境产生影响和共鸣,但是在字面上想要对读者的认知语境产生影响,就只能通过语言符号描述的语境让读者去推理进而影响读者自己的认知语境,从而产生最佳关联。在翻译中,李运兴(2007)认为翻译语境的研究就是认知视角下对语境诸因素的观察和描写,并且指出了翻译中语言学语境的三个维度:情景语境、文化语境、语言语境。情景语境即交际参与者、交际目的、交际者的社会角色和地位、具体场合(时间,地点)、社会背景、主观心理(彭利元,2008;张静,2012;何三宁,2010);文化语境是指说话人所在的言语社团特定的社会规范和习俗,价值观等,具体包括当时的政治、历史、哲学、科学、民俗等思想文化意识(张静,2012;关孜慧,2003);语言语境是指语篇中一个语言单位与另一个语言单位之间的相互关系(牛强,1999)。本研究将以情景语境、文化语境、语言语境作为分析框架,从而判断译文对于原文认知语境的翻译情况,进而得出对译文质量的宏观评价。

三、《饮酒·其五》三个译文的质量的宏观评估

三个译文的选取分别是William Acker(下文简称A)、许渊冲、杨宪益的译本。《饮酒·其五》中正文部分一共有五联,以每联的译文为单位,质量评估统共五部分的分析。每一部分的开始先对该联的原文语境进行解读和分类,之后对该联每个语境的译文与原文语境展开逐一的对比分析,符合原文语境或者与原文语境偏离度不大的情况下用“+”号表示,语境效果与原文偏离度大或者不符的译本用“—”号表示。翻译质量以最后“+”的多少来排名,“+”越多译文质量排名越往前。在表格中译者对原文没有处理的地方用“Null”来表示,做过处理的地方用译文或者“Y”来表示。

(一)第一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自己的住所虽然建造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声音。这是作者在第一联的含意。“结庐”是指建造房屋,但是这种房屋不是大户人家的豪华的房屋,而是简陋的房屋,这一点可以从诸葛亮的“三顾茅庐”的典故中得到印证。“车马喧”不仅仅指的是字面上的意思,同时代表着名利权位、名利的官僚社会(吴小如,2012)。该联中的“而”字体表示两句诗之间存在转折关系。

文化语境方面,对“结庐”的翻译处理上,A翻译为house,该词在牛津词典中的含意都是偏向现代正式的房屋,因此不符合原文中的“庐”这一文化语境的语境含意。许将其处理为cot,cot在柯林斯词典中给出的释义是婴儿床,不符合原文的认知语境。杨翻译为cottage村舍小屋的意思,符合原文中文化语境的设定。“车马喧”的翻译上,三位译者仅仅将其表面意思翻译了出来,在译文读者缺乏此种认知语境的背景下,译文读者只能理解到“车马喧”的表面意思。因此对此处的语境处理都与原文偏离度较大。

在情景语境和语言语境方面,情景语境“人境”一词,A将其处理为“其他人居住的地方”,许译本为“人们常去的地方”,符合原文的语境含意的设定。杨译为“人群中”,人群中不一定是人们常去的地方也可能人群暂时性的聚集,该译文可能导致读者无法准确地推断出原文中的语境含意。

(二)第二联: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作者第二联的含意是:你问我怎么能做到这样一种境界呢?那是因为我自己的心灵在辽阔的远方,那么我住的地方自然也就不在世俗之地了(程翔,2014)。在这一联中,诗人自问自答,从而对上一联中读者的疑惑部分进行解答,作者因为“心远”所以“地自偏”,第二联的点睛之笔就在“远”和“偏”这两个词上(张广法,2019)。

文化语境方面,“心远”的翻译处理上,A译文用far来描述“心远”,其实作者的“心”并不是字面意义上的“远”,在“远”的文化语境含意的处理上与原文不符。许译本的secluded则是直截了当的点名了“远”内在的文化语境含意,符合原文语境含意。杨将其翻译为了absent,该词在牛津词典中的释义为缺席、心不在焉,表示是因为精神过度集中而发呆,不符合原文文化语境。在对“偏”的翻译处理上,A翻译为遥远的、远处的,原诗的语境含意是一种无人打扰、超脱世俗以及淡泊名利的“远”,“遥远的地方”与原文语境含意偏离较大。许将“偏”与“远”处理为了同一个词,从原诗的逻辑上讲,“偏”和“远”的确是能处理为同一个词,secluded符合原诗的语境含意。杨的译本也是将“远”和“偏”处理为了同一个词,但是absent不符合原诗的语境含意。

对“问君”的翻译处理上,许只翻译出了“我”,该处表达的是“你”问“我”,要将会话的参与人“你”翻译出来,并且没有将动词“问”翻译出来。许译本在该情景语境的处理上与原文不符。“何能尔”是对上联发出的反问,与上联有逻辑上的关联,三个译本均与原文的语言语境相符;且许译文对“尔”进行了进一步的补充说明,译者在推理原文认知语境的处理努力上花费变少。

(三)第三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我在自己的庭院中随意地采摘菊花,偶然间抬起头来,目光恰与南山相会。这是作者在第三联的表达的含意。“采菊”和“南山”是陶渊明诗歌中代表性的文化词汇(吕菊,2007)。“东篱”一词笔者在查阅多首带有“东篱”诗句的含意后,发现“东篱”不仅指的是字面的意思,而是菊圃,也是一个文化词汇。菊花表现了作者的精神境界和精神追求,陶渊明笔下的菊花是饱经风霜的摧残但是依然苍劲挺拔的形象(彭茵,1998)。“南山”在后来的发展中成了品德高尚人隐居的“极乐世界”(胡安莲,2003)。“南山”的具体位置在台湾成功大学陈怡良查阅相关史料和文献以后,表示“南山”就是庐山(陈怡良,2011)。第三联中 “见”字,这是全诗的诗眼,但是需要强调的是作者在悠然放松的心境下偶然间“见”到了“南山”(张广法,2019)。

对“采菊”的翻译处理上A和杨都翻译为chrysanthe

mums,与原文语境相同,但是许翻译为“紫苑(园艺植物)”,园艺植物都是有园丁照料的植物,生活在无忧无虑的花园里,没有作者给予的那种经受苦难语境效果。对“东篱”这一文化词汇的处理上,三位译者也都只是将其字面意思翻译了出来,与原文的语境含意偏离都较大。在“南山”的翻译上,三位译者也都没有将“南山”真正所指“庐山”翻译出来。

对“悠然”的翻译上,只有许对此处做了处理,将其翻译为“无忧无虑的”,符合原诗作者塑造的语境含意。在“见”翻译上,许与杨的都是see,而A的是gaze,这两种翻译相比较而言see的语境意义更好,“见”的情景语境的语境含意,强调的是悠然、悠闲的状态,而不是那种有意的凝视,A译本与原文的语境含意偏离过大。许与杨译本都是see,符合原文“见”的语境含意的设定。

(四)第四联: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山间的云气,在傍晚时分愈发的美好,山间的鸟儿结伴返回了自己的巢穴(程翔,2014)。这是作者在第四联想要表达的含意。此联描述的是对上联诗人“见南山”视野的描述,分别有山气、夕、飞鸟、相与。其中,“飞鸟”暗示了作者对自由的向往,对官场的厌倦;体现了作者对于自然真实朴素含意的领悟;也是暗示作者的一生从宦到隐居的象征(马宝记,1993)。

“山气”的重点在气上,A和许都翻译为了air,在牛津词典中的释义为“空气”,指的是支撑维护生命必需的元素,是无色透明的,作者是“见”不到“山气”的。翻译为air不符合原诗的情景语境的设定。而杨的译文是mist,符合原诗中的薄雾缭绕、飘飘然的语境含意。“佳”的翻译上三位译者使用fine、fresh、lovely,这三个词都可以用来形容景色,三个译本都符合原诗的情景语境。“日夕”点出了第四联的时间线,原诗没有白天的时间,因此许译本时间上用词不符合原诗得情景语境。杨译本的morning and evening中有两个时间段,不符合原文情景语境的语境含意。“飞鸟”一词的翻译只要将鸟儿及其状态翻译出即可达到原文的语境效果,三个译本在翻译上都符合原文的语境含意。“想与”这个情景语境的处理上,A与许都翻译为了together,符合原文中的情景语境的语境含意。杨没有将此处的语境处理,读者在读杨翻译版本时就会少一处语境。A和许都将其添加了一层“家”的成分,这样的表达有助于译文读者的逻辑推理,这两个译本符合原诗的语境含意的设定。但杨译本将其翻译为了across and back again,诗中描绘的并不是一个鸟儿来回忙碌的场景,而是鸟儿经过一天辛苦,傍晚返回巢穴的景象,杨译本与原诗的情景语境含意不相符。

(五)第五联: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第五联是全诗的总结,在这里可以领悟到生命的真谛,可是刚要把他说出来,却已经找不到合适的语言了(吴小如,2012:123)。通过前面四联的铺垫,最终希望读者能够通过作者自己对认知语境的语境假设铺垫,让读到这首诗的人能够明白自己内心的感慨。陶渊明所处的环境是一个即将改朝换代的时间,政治动荡,作者对现实社会有愤恨的情绪,但是因为自己的疲软所以选择了躬耕田间(刘启云,1996)。

“此中”是对上联中场景的概括,存在一个逻辑关系上的表达,需用代词进行连接。三位译者分别用these things、this view、all these things,都达到了原文的语言语境。在本联两句诗之间的逻辑关系上有一个转折的关系,并不是一个虚拟的条件句。此处用if会导致读者误解原文的语境含意,用but是符合原文语境含意的设定。A将“真意”处理为“真相的暗示”,不符合原文认知语境的语境含意。许处理为“揭露、披露”,改詞大多都是对社会中的不好现象进行揭露,许译本与原文中的语境含意不符。杨将“真意”处理为巨大的、玄奥的、深远的、深邃的,该词更多的是褒义词,“深远的意义”与原文的语境含意吻合。“欲辩”的处理上A翻译为“当我开始要说时”在推理上与原文认知语境的符合。许的译本是“试着去告诉”,作者是打算说明“真意”,并不是尝试,不符合原诗的语境效果。杨的“I was going to explain”,原文的时态应该是一般现在时,在读者对该语境的语境含意推理上造成误解。“忘言”的翻译上,A译本处理为 “I cannot find the words”,并不是作者找不到词去说,而是作者不想去描述“真意”,与原文语境含意不相符。许的“words fail”,其含意是“无法用言语去表达的”与原文的语境效果相符合;杨的“forget what it was”,并不是作者真正忘了真意的内容,不符合原诗的语境含意。

四、结论

本文在“关联翻译理论”的指导下,从三个语境的维度入手,通过对原文语境的分析,来对译文营造的语境进行偏离度上的分析,结合一定的客观数据可以对译文整体以及各个点都做到相对准确的评价。结果发现:Acker在对《饮酒·其五》的翻译中与原文没有偏离的语境有13处;许渊冲的译本与原文没有偏离的语境有12处;杨宪益的译本与原文没有偏离的语境有13处。因此三个译本中翻译质量较好的是Acker与杨宪益的译本。当然,需要强调的是各位译者在对不同语境的处理上各有千秋,本研究仅从关联理论一个方面展示了其差异。此外,本文也认为对翻译质量的宏观评估需要大量的分析和查证,如果在分析过程中,分析人做的准备工作不够全面,则评估的结果也就没有说服力。

参考文献:

[1]司显柱.朱莉安·豪斯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批評[J].外语教学,2005,(03):79-84.

[2]林克难.关联翻译理论简介[J].中国翻译,1994,(04):8-11.

[3]赵彦春.关联理论对翻译的解释力[J].现代外语,1999,(03):276-295.

[4]苗兴伟.关联理论与认知语境[J].外语学刊(黑龙江大学学报),1997,(04):7-11.

[5]李运兴.论翻译语境[J].中国翻译,2007,28(02):17-23+93.

[6]彭利元.情景语境与文化语境异同考辨[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8,(01):108-113.

[7]张静.文化语境理论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2.

[8]何三宁.“关联理论”视角下的翻译质量评估[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1):155-160.

[9]关孜慧.文化语境与翻译[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03):46-48.

[10]牛强,陈林华.语境新探─试论语言语境的解释和制约功能[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99,(02):30-35+80.

[11]吴小如.陶渊明诗文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

[12]程翔.陶渊明《饮酒》(其五)赏析——兼论母语教学要借鉴古代解释学理论[J].中学语文教学,2014,(06):53-55.

[13]张广法.陶渊明诗歌英译策略体系描写研究——以《饮酒·其五》为例[J].外语教育研究,2019,7(02).

[14]吕菊.陶渊明文化形象研究[D].复旦大学,2007.

[15]彭茵.中国古典诗歌中的菊花意象[J].学术论坛,1998,(06):88-90.

[16]陈怡良.陶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意涵省察及多面向诠释——兼对“南山”一词新解[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3(03):349-377.

[17]胡安莲.“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文化意蕴剖析[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04):101-103.

[18]马宝记.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论陶渊明诗歌中的飞鸟意象[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05):15-18.

[19]刘启云.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论陶渊明田园诗对中国诗境的开拓[J].江汉论坛,1996,(12):44-48.

作者简介:

胡赛超,男,华北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笔译。

刘东彪,男,华北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外语教育政策、英语语言教学、翻译理论与实践。

猜你喜欢
关联理论饮酒
《适量饮酒》
青年文学家(2024年2期)2024-03-09 06:23:59
饮酒与酒瘾
基层中医药(2020年1期)2020-07-27 02:43:58
饮酒,到底是好还是坏呢
基层中医药(2020年1期)2020-07-27 02:43:58
《陶渊明 饮酒》
中华诗词(2017年5期)2017-11-08 08:48:02
《西游记》中幽默语言的英译研究
新高考改革下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运用关联理论解读新闻标题修辞手法
新闻爱好者(2016年9期)2016-11-15 19:50:01
《生活大爆炸》中刻意曲解之关联理论探析
基于语用学的虚拟语气研究
与猫狗共饮酒
Coco薇(2016年8期)2016-10-09 16:5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