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世诚
在自然界,动物为了赢得生存,繁衍种族,时刻都在进行着激烈而复杂的竞争。竞争虽然有和平式的,但更多的是战争式的。在战争中,一方保护另一方目的并不一定单纯,可能是出于利益链条,比如帮蚜虫还击七星瓢虫的蚂蚁。
在田间的青枝绿叶上,经常能见到七星瓢虫的“倩影”。它的背面像半球一样拱起,小而黑的头部有一半藏在前胸的背板下面,加上机灵的复眼、褐色的触角、黝黑的步足和深红(或橙黄)的鞘翅,就形成了七星瓢虫完整的肖像。由于它的鞘翅上均匀地镶有7颗黑色的斑点,故得名七星瓢虫。
下颚须是七星瓢虫的主要触觉和嗅觉器官。七星瓢虫经常在生有蚜虫的寄主植物上活动,当下颚须触到蚜虫时,迅速用上颚咬住,吞食蚜虫。如果下颚须没有触到蚜虫,即使蚜虫就在眼前,七星瓢虫似乎也不能发现。七星瓢虫的成虫和幼虫都取食蚜虫,但因虫态不同,口器结构不同,取食方法也有差别。成虫取食时,通常将蚜虫咬住,经过口器的简单咀嚼后,将蚜虫躯体、附肢等完全吞下。初龄幼虫因口器小,吞食力差,取食时常在蚜虫体上咬一个孔,吸食汁液,最后留下蚜体残壳。1只七星瓢虫成虫,平均1天能吃棉蚜100只左右,菜蚜147只,杏蚜59只。
七星瓢虫是消灭农业害虫的“骁兵强将”,但有时也会大败而归。这一回,七星瓢虫就出师不利。正当其“纵队”爬上棉株消灭蚜虫的时候,突然半路杀出一群蚂蚁,它们蜂拥而至,摆动着细长的触角,拦住七星瓢虫的去路,并动手动脚,甚至啃咬七星瓢虫。七星瓢虫寡不敌众,只好退却。实际上,蚂蚁主动攻击七星瓢虫,既非见义勇为之举,又无拦路抢劫之疑,而是隐藏在蚂蚁和蚜虫之间的特殊关系导致了这场虫间混战。
河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陈立团队联合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福建农林大学、瑞士纽沙泰尔大学等国内外团队在《当代生物学》发表论文,揭示了蚂蚁和蚜虫更隐秘的沟通机制。
蚜虫喜欢吸食植物汁液,并从中摄取需要的氨基酸。但植物汁液中的氨基酸含量低,糖分含量高,所以蚜虫只好将过量的糖分排出体外。这些甜蜜的“排泄物”,就成了蚂蚁最喜欢的琼浆玉露。蚂蚁也不白吃,它们会尽可能保护柔弱的蚜虫免受瓢虫等天敌的侵害。在蚂蚁的照顾下,蚜虫种群往往能快速发展壮大。
为了使蚜虫分泌更多蜜露,蚂蚁经常用棒状触角敲打蚜虫的腹部。更重要的是,蚂蚁会不遗余力地建造“牧场”来保护蚜虫,就像为了喝牛奶而饲养奶牛一样。蚂蚁在生有蚜虫的植物茎秆上抹上泥土,盖一个小土屋。这样一来,蚜虫就可以自由地刺伤和吸取植物的汁液,而蚂蚁守卫着小土屋的出入口。
当一个“牧场”里蚜虫太多时,蚂蚁会把蚜虫带到一个新的“牧场”。蚂蚁也会把蚜虫的卵放在巢里过冬。春天,蚜虫孵化时,蚂蚁会小心翼翼地把它们送到嫩枝上生活,就像人們把牛牵到绿草丛。
蚜虫有许多天敌,七星瓢虫就是其中之一。当发现危险时,蚜虫的腹部末端会发出一种特殊的气味,即报警信息素。蚂蚁收到蚜虫的报警信息后,自然会挺身而出,为蚜虫,更为了自己。
正是有了这种唇齿相依的利益关系,瓢虫虽强,但难达目的;蚜虫虽弱,但种族昌盛,这或许就是自然界生态平衡的奥妙之处吧。
(闻言摘自《知识窗》 图/槿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