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国际形象传播的重要论述

2023-08-22 01:15:47王中汝
求知 2023年8期
关键词:国际形象总书记中国共产党

王中汝

随着强国建设与民族复兴大业的稳步推进,中国真实形象在国际范围内的顺利传播,成为培植与发挥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中国的前途命运和中国人民的幸福生活,是三位一体的。当代中国的国际形象传播,包括了党的形象、国家形象与人民为过上美好生活而奋斗的精神状态的传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形势下的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使命任务,是“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其中的“展形象”,既要“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同时也要“加强对中国共产党的宣传阐释,帮助国外民众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真正为中国人民谋幸福而奋斗,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换言之,要通过宣传当代中国发展的辉煌成就,传播中国人民的生活品质和精神面貌的变化,通过纵向的历史比较与横向的国际比较,展现中国共产党从各级组织到党员干部个体领导中国人民创造幸福生活的精神风貌,凸显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具体而丰满的形象。

一、坚持全人类共同价值,全面展现当代中国价值观念

全人类共同价值,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在对外交往与世界层面推进话语创新的重要成果,体现了当今时代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社会的共同追求,主要包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当代中国的价值观念,是全人类共同价值在当代中国的具体体现,主要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我们生活在一个全球化的世界上,尽管各国的历史文化、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发展道路等各有不同,但不管承认与否,全世界都共享同一个“地球村”,在环境、气候、卫生、经济治理等诸多方面都面临共同挑战,不合作就无法解决,这是全人类共同价值话语创新的实践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有一个思想,是从一国之内阶级统治关系角度讲的,对于推进对外话语创新、塑造和传播中国与中国共产党的国际形象,有着很大的指导价值。他们认为,“每一个力图取得统治的阶级”,尤其是在争取统治地位的初期,都把“自己的利益”“说成是普遍的利益”“它之所以能这样做,是因为它的利益在开始时的确同其余一切非统治阶级的共同利益还有更多的联系,在当时存在的那些关系的压力下还不能够发展为特殊阶级的特殊利益”“每一个企图取代旧统治阶级的新阶级,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得不把自己的利益说成是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就是说,这在观念上的表达就是赋予自己的思想以普遍性的形式,把它们描绘成唯一合乎理性的、有普遍意义的思想”,而实质上“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个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马克思、恩格斯的这些思想,如果撇开蕴含其中的对抗性质,作为历史过程来看的话,也适用于国际关系领域,适用于分析国家力量格局变化。它为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的“下大气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提供了充分的理论依据。

各國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是全人类共同价值更为坚实、广泛的群众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国人民的处境和命运千差万别,但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为改变命运的不屈奋斗是一致的,也是最容易引起共鸣的。”我们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在超大规模的中国,创立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扛起了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旗帜。在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基础上,根据新情况、新挑战、新任务,讲出新道理,提出新思路,如“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新话语与“一带一路”建设等新实践。立足中国、胸怀天下,在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同时,也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为世界人民的幸福生活,作出当代中国人的贡献。

二、坚持问题导向,科学应对有损中国国际形象的因素

马克思指出:“问题就是公开的、无畏的、左右一切个人的时代声音。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党的二十大报告把“坚持问题导向”列为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六个立场观点方法之一。顺利传播中国国际形象,要求我们坚持问题导向,深入分析影响我国和我们党真实形象传播的复杂因素。由于长时间处于弱势,以及由此带来的潜在的被动心理,中国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没能在国际上充分展现自己的真实形象。相当多的外国人不了解中国的历史和现实,不了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也不了解中国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实际贡献。实际上,中国是世界上140多个国家的最大贸易国,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多年来始终维持在30% 以上。不了解就容易产生误解与偏见。此外,由于发展阶段所致,或者自身在某些方面存在的不足,也会授人以柄,被恶意或非恶意地放大。互联网时代,好事坏事都会产生放大效应。更重要的是,少部分对中国抱有某种特殊目的的人,或者是国际上某些国家的“反华势力”,恶意“妖魔化”中国。“妖魔化”行为即便与偏见有关系,但却不等同于偏见。单纯的偏见经过反复沟通、加强了解,是能够消除的;但抱着特定目的遏制中国发展、阻挠中国人民过上幸福生活、阻挠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步伐的恶意,单纯通过沟通是解决不了的。在这些影响中国真实形象传播的因素中,“妖魔化”中国的恶意,往往经过发达国家资本主导的舆论放大器和思维模式的不同,强化了对中国的不了解或因为不了解而产生的偏见。

复杂的现实,要求我们进行科学判断,把误解偏见与主观恶意区别开来,把外部的恶意丑化与自身的不足联系起来,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误解偏见,要通过加强交流沟通,特别是民间交往来逐步消除;主观恶意,则需要发扬斗争精神来消除。

三、坚持合作共赢,反对冷战思维、零和博弈的旧理念

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实现,需要世界各国坚持合作共赢的思维模式,摒弃冷战思维与零和博弈的旧理念。“妖魔化”中国的恶意,基本上出自这种旧理念,至少与这种旧理念密切相关。冷战时代遗留的零和博弈旧理念,既不符合当今世界的现实,更违背大多数国家的利益,因而为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深恶痛绝。对于这种理念及其衍生的“选边站”“小圈子”、单边主义等做法,中国当然要旗帜鲜明地加以批判和斗争。

中国对零和博弈旧理念的批判和斗争,有两个关键问题需要注意。一是不能轻易采取“以彼之道还施彼身”的办法,即以“冷战”对付“冷战”,以“零和博弈”对付“零和博弈”,以“选边站”“小圈子”对付“选边站”“小圈子”,而是要高举并切实践行开放合作、互利共赢的正确主张。当然,当损害到中国的核心利益时,中国还是要作出适当的、对等的反应,决不是骂不还口、打不还手。二是以更加开放的思维,精准区分批判对象,该肯定的肯定,该批判的批判,而不能“一杆子打翻一船人”。例如,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批评我国不民主,专制独裁;批评我国的社会主义,压制人、不人道。中国在批评西方的民主是虚假的、残缺不全的、富人的民主,批评西方的资本主义是资本对穷人的独裁的同时,在新时代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同时,尤其要坚持全人类共同价值,坚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对外话语和思维方式,需要加以适当改变。在这方面,习近平总书记2022年11月14日在印度尼西亚会晤美国总统拜登时的讲话,可以作为中国对外话语创新与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传播的重要指引。

在思维方式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美关系不应该是你输我赢、你兴我衰的零和博弈,中美各自取得成功对彼此是机遇而非挑战。宽广的地球完全容得下中美各自发展、共同繁荣。双方应该正确看待对方内外政策和战略意图,确立对话而非对抗、双赢而非零和的交往基调”。在民主问题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自由、民主、人权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也是中国共产党的一贯追求。美国有美国式民主,中国有中国式民主,都符合各自的国情。……任何国家的民主制度都不可能至善至美,都需要不断发展完善。……所谓‘民主对抗威权不是当今世界的特点,更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在道路问题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美国搞的是资本主义,中国搞的是社会主义,双方走的是不同的路。……中美相处很重要一条就是承认这种不同,尊重这种不同,而不是强求一律,试图去改变甚至颠覆对方的制度”。这三点原则适用于世界各个国家。中国的对外话语创新和国际形象塑造与传播,必须以蕴含其中的基本精神为指导。

四、坚持战略主动,加强顶层设计

战略主动与顶层设计,在哲学层面是主体能动性的根本要求。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列宁指出:“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世界不会满足人,人决心以自己的行动来改变世界。”

低调、不张扬,是中国人向来就有的行事风格。正所谓“酒香不怕巷子深”。这种风格体现在对外交往领域,在中国发展的某一个阶段,表现为“韬光养晦”“决不当头”。“韬光养晦”比喻隐藏才能、不使外露,展现的是一种人生智慧,是消极形式的主动性发挥。中国发展到现在,比较强大的综合国力与影响力,客观上已经存在,隐藏不住,也没有隐藏的必要。所谓战略主动,是指在党与国家的国际形象传播上,要通过各种渠道、载体,主动向全世界讲明,并且要反复地、不断地讲当代中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的世界观、发展观:中国的发展,是为了让中国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而不是谋求世界霸主地位或者其他,是与世界各国共享而非损害其他国家利益的发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那样:“中国将坚持和平发展、开放发展、共赢发展,做全球发展的参与者、推动者,同各国一起实现共同发展。”对于国家之间的利益冲突,中国坚决“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和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倡导对话协商、和平解决争端”。

所谓顶层设计体现的是中国共产党对对外交往、国际形象传播的全面领导。这种全面领导不止体现在关于国际形象的塑造、传播的整体设计上,包括内容、能力、渠道、人才培养、政策、规划等,更体现在从中央到地方各级组织、从单位到党员个体,把党中央的基本精神与各方面的具体操作有机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应用于各个领域,打造各方面各就其位、各负其责的良好格局。

五、坚持真诚坦率,把握理性基调

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和中国共产党,真诚坦率是必须坚持的最佳态度。真实,而不虚假;全面,而不片面。成就就是成就,不足就是不足,既不溢美夸饰,也不文过饰非。立体相对于平面而言,要求把取得成就、存在不足的原因,有重点、分层次地在合适的场合讲清楚。《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记载,习近平在担任总书记、国家主席之前访问美国时,“面对针对中國人权状况的质疑,他直率地说,世界各国在人权方面,‘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他还形象地说,各国情况不同,道路不同,‘鞋子合不合脚,只有穿鞋的人自己才知道”。这种以迥异于传统外交辞令的表述方式,真实表达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的理念,也是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形象的良好展现。

传播国际形象要把握好基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外宣传“要注重把握好基调,既开放自信也谦逊谦和,努力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开放自信,充分介绍成就,勇于承认困难,展现大国胸怀与气度。谦逊谦和,有分寸,不斤斤计较,不斗气。尤其是言辞上的斗气,只能煽动不良情绪,导致偏激的舆论氛围,暂时可能会达到同仇敌忾的目的,但从长远来看却不利于理性地观察与思考问题。要做到面对问题,既不气急更不败坏,保持儒家所提倡的待人接物的准则,即温良恭俭让。即便要争,言辞上、措施上也要有节制。习近平总书记还讲“国之大者”。大国要有大国的气象,大党也要有大党的胸怀与格局。当然,涉及恶意丑化的,危害中国核心利益的,并且是一贯如此的,要针锋相对。其他的方面,不一定非要针尖对麦芒,更不要睚眦必报。毛泽东也讲过,“有理、有利、有节”。有理,把道理讲出来,不只是喊口号;有利,对中国和世界的和平发展有利;有节,有分寸。这些思想在基本精神上都是一致的、相通的。总之,形象塑造与传播,要秉持同理心,注重感同身受。

“行胜于言。”信息时代的话语和话语权非常重要。但话语能够成为权力,需要强有力的实际作为提供坚实支撑。这个坚实支撑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要把中国自己的事情干好,不断增强国家实力,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把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中国创造出的“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延续下去,毕竟实力是话语的最牢固的基础,人民生活水平和民心向背是最好的证明;另一方面,要重信守诺,积极参加国际行动,为世界共同关心的问题的解决,尤其是为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作贡献。在实际作为方面,内外联动也很重要。地方党委和政府不仅在对外交往上,而且在地方事务的处理上、在内政上,都要时刻注意中国和中国共产党的国际形象与国际影响。互联网世界互联互通。外部世界也通过地方事务观察中国,地方党委和政府不是中国和中国共产党形象的旁观者,而是直接当事人,负有直接的责任。这方面的意识急需加强,并要切实体现在各项工作中。

猜你喜欢
国际形象总书记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散文诗(2022年13期)2022-07-29 09:06:10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西江月(2021年3期)2021-11-13 08:56:04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当代陕西(2021年16期)2021-11-02 06:45:34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冬奥会对我国国际形象价值的提升
冰雪运动(2019年5期)2019-08-24 08:04:40
习总书记“下团组”
当代陕西(2018年6期)2018-05-22 03:03:13
总书记的话儿记心上
黄河之声(2018年6期)2018-05-18 00:47:57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
国家形象建设需谨防哪些认识误区
人民论坛(2016年28期)2016-12-23 18:34:57
总书记的告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