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的理论来源、内涵要义与实践指向

2023-08-22 06:25王淑娟李剑波
关键词:三农现代化农民

王淑娟,李剑波,杨 鹏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杨凌 712100)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一直是关乎国本的重要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断推进“三农”工作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推动农业农村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形成了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党的二十大明确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21在当前“十四五”、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的重要历史交汇点上,“三农”工作迎来历史上最好的战略机遇期,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关键意义。值此之际,认真梳理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的理论来源、内涵要义,明确其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导作用,具有重大而深刻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的理论来源

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是逻辑严整的理论体系,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中国古代及近代思想家的“三农”论述具有内在契合性与直接相关性,是在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对“三农”问题的理论思考基础上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三农”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一)理论源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三农”问题的论述

生产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逻辑起点与重要内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带着农民解放的价值关怀,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以及东方社会中俄国农业生产实践进行研究,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三农”理论。在《共产党宣言》《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资本论》《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法德农民问题》等一系列经典著作中,马克思和恩格斯从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出发,指出“土地是我们的一切,是我们生存的首要条件”[2],“农业劳动的生产力超过劳动者个人的需要这个事实,是每一个社会的基础”[3],进而综合论述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工农联盟及农民解放、农业现代化和农业合作化以及城乡融合等问题,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三农”理论研究先河。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未来城乡对立的阶级基础将消失,社会分工也将消失,城市与乡村必然走向融合,届时“公民公社将从事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将把城市和农村生活方式的优点结合起来,避免二者的片面性和缺点。”[4]列宁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三农”问题的理论思考与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俄国农业具体实际相结合,开启了社会主义国家农业发展实践。其社会主义农业发展理论综合体现在新经济政策时期对土地问题、合作制、农业集约化、农业技术进步、农业市场化以及农民发展等问题的系统思考。列宁高度重视农业生产合作社,强调“要是完全实现了合作化,我们也就在社会主义基地上站稳了脚跟”[5],并对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前提条件、建设路径、资源支持以及发展规律进行了论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三农”理论深刻揭示了农业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农业现代化的基本路径、农民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城乡融合的必然性,是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的理论源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秉承农民解放的价值关怀与坚定的人民立场,站在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局对“三农”工作进行了系统思考,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地位上升为优先发展地位,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城乡融合理论指引下结合中国实际对中国城乡关系进行重塑,将农业现代化拓展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三农”理论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二)文化根基:中国古代及近代思想家的“三农”论述

中国是世界农业重要发祥地之一,历史上曾长期领先于世界各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农耕社会中形成了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传统“农本”思想,历朝历代均高度重视农业生产。早在商周时期,古人就已经意识到农业对治国安邦的基础作用。虢文公曾劝谏周宣王亲耕籍田以劝农力耕、导民务本,指出“夫民之大事在农”[6]。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农本思想正式形成,将务农视为“本业”,给予较高的社会地位,而商业、手工业等则为“末业”。商鞅主张“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7]自此开始奉行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历朝历代均注重通过兴修水利、守护山林等举措保障农业生产。封建土地所有制下实行个体小生产农业,以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在小块土地上精耕细作。农民的生活在封建制度下极其脆弱,“耕者有其田”一直是广大农民最朴素而又难以实现的理想。从农事活动中,古人孕育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农耕文明,遵循着“天人合一”的基本原则,形成了以自然有机循环为特征的农业生产方式,如稻鱼共生、农桑结合等。随着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以及私学的盛行,国家层面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耕读传统。近代以来,冯桂芬、陶煦等思想家借鉴西方现代化农业生产经验对传统农耕模式进行了反思。孙中山三民主义中“民生问题”的核心即为土地问题,他强调农商并重,借鉴西方经验改进农业生产,通过系统的社会改造振兴农业,等等。新中国成立前梁漱溟、晏阳初等有识之士开展的乡村建设运动也取得一定积极成果。古代及近代思想家的“三农”论述是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的文化根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传统农耕文明进行扬弃,实现了农耕文明优秀遗产和现代文明要素的结合,以传统农耕智慧为“三农”工作注入文化底蕴与精神密码。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乡村”二字以及“文化振兴”的提出,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等思想均源自于此,使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体现出鲜明的民族性与文化自信。

(三)历史基础: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对“三农”工作的思考

农业、农村和农民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历程中始终发挥着关键性作用,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一直将“三农”问题放在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为中国“三农”工作定下了“使全体农村人民共同富裕起来”[8]的总目标,并从农业合作化、农业发展纲要、科学种田、农业机械化、教育农民等方面对中国“三农”工作进行了理论与实践层面的初步探索。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迫于迅速工业化的现实压力,这一阶段国家从农村的汲取远大于给予,客观上形成城乡二元体制,农村和城市间差距不断增大。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基于科学与市场的论断开启了中国“三农”工作新局面。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代表的改革深刻改变了农村的落后面貌,农业现代化也通过科技与农业的实质性接轨取得跨越式发展。在科学揭示农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基础上,邓小平指出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的改革和发展要实现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第二个飞跃,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9]355邓小平也对改进工农关系、改善城乡关系作出了强调。江泽民、胡锦涛在邓小平“三农”思想框架内做了进一步探索,通过巩固以市场为导向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新农村建设等措施,在新的形势下推动“三农”工作向纵深发展。胡锦涛在借鉴国际经验、科学研判国情的基础上作出“两个趋向”重要论断,指出“我国在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10]。从历史维度看,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的“三农”工作实践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接续奋斗又各有重点的整体,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对“三农”工作的系统思考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三农”理论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是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的坚实历史基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牢记使全体农村人民共同富裕起来的总目标,在“两个飞跃”重要论断框架内,对农业农村现代化路径进行了新的思考与实践,在“两个趋向”重要论断指引下,对“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进行了构建。

二、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的内涵要义

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立意高远、内涵丰富、思想深刻,指明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三农”工作的战略定位、总体目标、工作思路以及底线要求,展示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积极稳妥解决好“三农”问题的坚定决心与强大能力,从理论与现实两个维度回答了如何高质量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农”事业这一重大问题。

(一)战略定位: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在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基础性地位的基础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跳出“三农”看“三农”,以更开阔的视野和更高远的思维将“三农”工作定位为新时代极端重要、须臾不可放松、务必抓紧抓实的“重中之重”,定义为关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答题”。首先,“三农”工作始终直接关系到社会发展全局,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处于优先发展地位。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来说,“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治国之要”[11]20,“三农”工作始终直接关系到社会发展全局,“农业基础稳固,农村和谐稳定,农民安居乐业,整个大局就有保障,各项工作都会比较主动”[12]。因此,必须一以贯之地将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大力推进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其次,做好“三农”工作是民族复兴的必要条件。“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看,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13]2经过几十年发展,城市发展迅速,但是城乡二元结构问题愈发突出,“如果只顾一头、不顾另一头,一边是越来越现代化的城市,一边却是越来越萧条的乡村,那也不能算是实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1]10再次,“三农”工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历史任务注入不可缺少的动力。中国式现代化是带领14亿人民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实现共同富裕。中国的现代化之路“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1]22纵观世界现代化历程,凡是处理不好“三农”问题的国家,往往产生城市贫民窟、两极分化等问题,最终使现代化陷入困境。而“三农”工作恰恰可以为我国现代化进程注入文化和物质两方面动力:一方面,乡村文明构筑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文化支撑。“乡村文明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主体,村庄是这种文明的载体,耕读文明是我们的软实力。”[11]121另一方面,“三农”工作是我国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点内容。“几亿农民同步迈向全面现代化,能够释放出巨量的消费和投资需求。”[13]5在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交织、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的今天,这对我国国内大循环的顺利开启、国内国际双循环比例关系的健康具有关键意义。最后,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党执政兴国的基础,是社会主义政党对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农民占人口的绝大多数是中国的基本国情,工农联盟是党执政的政治基础”[14]100,解决好“三农”问题,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让亿万农民一起走向共同富裕,是我们社会主义政党践行初心使命的重要内容,也是党执政兴国的重要基础。因此,“‘三农’工作在新征程上仍然极端重要,须臾不可放松,务必抓紧抓实”[13]1。

(二)总体目标:加快推进中国特色农业农村现代化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推进农业现代化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迈上新台阶,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2%、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1%[15],但距离发达国家仍有一定差距,并且农村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较城市存在明显的不足与短板,“我国发展最大的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分”[13]275。在实践中,我们也逐渐发现并把握中国城乡发展规律,意识到西方国家依靠城市化解决“三农”问题的道路在中国走不通,“即便我国城镇化率达到百分之七十,农村仍将有四亿多人口”[13]276,所以中国城乡将长期共生共存。在此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农业农村现代化,强调“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13]221。在2018年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又强调:“新时代‘三农’工作必须围绕农业农村现代化这个总目标来推进。”[11]44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提出是新时代的一场伟大社会变革,是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现代化的有机耦合,包含着“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13]221的总要求,是蕴含着农村产业现代化、生态现代化、文化现代化、乡村治理现代化和农民生活现代化的综合概念,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构成部分,体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提出意味着将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视为有机整体统筹推进,意味着现代化进程从“城市化”为主导转向“城乡融合”,是遵循客观规律、实事求是的体现。新时代加快推进中国特色农业农村现代化,一方面,要通过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来带动,“要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增强城市对农村的反哺能力、带动能力”[13]36,加快构建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与政策体系;另一方面,要以乡村振兴战略为抓手,以产业振兴为核心,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切实将农民通过现代化产业、现代化管理组织起来、发展起来,共享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成果。

(三)工作思路: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的“三农”工作实践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接续奋斗又各有重点的整体,充分体现出中国共产党人一茬接着一茬干、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决心与毅力。在上世纪末实现总体小康的基础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形成了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工作思路,脱贫攻坚是乡村振兴的前提与基础,乡村振兴是脱贫攻坚的完善与提升。党的十八大对全面小康进行细化与完善,把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标志,优先保障脱贫攻坚资源投入,“中央、省、市县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累计投入近一万六千亿元”“全国累计选派二十五万五千个驻村工作队”[13]316,于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现行标准下九千八百九十九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13]307。脱贫攻坚战的胜利,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奠定了扎实的物质基础、坚强的组织保障,并大大提振了做好“三农”工作的信心与决心。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是对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深化与改进,深刻回答了未来“建设什么样的乡村”“怎样建设乡村”这两个重大理论问题,对世界各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乡村普遍衰落给出有力回应[16],是“三农”工作重心在新时代的历史性转移。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指明了乡村振兴战略的思想前提、总体要求、核心关键、时间表和路线图。首先,对工农城乡关系的正确把握是实施好乡村振兴的思想前提。“要把乡村振兴战略这篇大文章做好,必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13]279“城乡融合”对“城乡统筹”的代替,意味着对乡村价值的再认识,不再是城市高于乡村、不再是按照城市的模式去改造乡村,而是二者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要“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13]242。其次,乡村振兴的总体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乡村振兴是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全面振兴”[13]293,是党和国家“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三农”领域的具体体现,要以系统思维统筹安排各方面工作,促进农业、农村、农民工作齐头并进,实现农村的全面振兴。再次,乡村振兴的核心关键是产业振兴。“人均一亩三分地、户均不过十亩田的小农生产方式,是我国农业发展需要长期面对的现实。”[13]245这样的小农生产模式无法带领农民走向富裕,重要的是将农民组织起来,挖掘自身资源特色构建“三个体系”,即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集研发、种植、加工、营销、文化、生态于一体的现代农业全产业链”[13]207,用好农业全产业链的加法效应和乘法效应吸纳过剩劳动力,实现农民收益的提高。最后,乡村振兴的实施分为三个阶段战略构想: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完成;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2050年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

(四)底线要求:牢牢守住粮食安全、农民获益和生态保护的底线

重视并善用底线思维是习近平治国理政的一大特点。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中也一直强调底线思维,“推进农村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还可能会经历阵痛,甚至付出一些代价,但在方向问题上不能出大的偏差。”[11]25无论改革如何深化、无论农业农村如何发展,都必须坚守粮食安全、农民获益和生态保护的底线,绝不能犯颠覆性错误。第一,坚守粮食安全的底线。尽管我国已经实现粮食产量连续7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但考虑到高度紧张的人地关系,用仅占世界9%的耕地解决世界近1/5人口的吃饭问题,丝毫容不得半点麻痹大意。要从耕地保护和品种培育两个方面下硬功夫、狠功夫,认真落实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要优化布局,稳口粮、稳玉米、扩大豆、扩油料,保证粮食年产量保持在一万三千亿斤以上,确保中国人的饭碗主要装中国粮。”[13]331第二,坚守农民获益的底线。“‘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增进利益和保障权益问题”[14]102“检验农村工作实效的一个重要尺度,就是看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没有。”[13]203因此,在“三农”各项工作中,无论是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试点,还是一二三产融合,都要始终将农民的实际利益放在首位,切实尊重农民意愿、保障农民权益,让农民共享全产业链带来的增值收益。第三,坚守生态保护的底线。“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1]50农业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一环,绿水青山是乡村宝贵的生态资源,必须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走绿色、循环经济的路子,杜绝生态环境“欠新账”并逐步“还旧账”,让透支的环境逐步得到休养,让乡情美景与现代生活融为一体,为子孙后代留下永恒的诗意田园风光。

三、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的实践指向

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是做好新时期“三农”工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落地见效的理论指导与方法遵循,具有明确的实践指向。

(一)坚持党的领导,提高新时代党全面领导农村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办好农村的事情,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11]190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带领广大农民摆脱小农局限性,真正组织成为有力量的联合体;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动员起最广泛的社会力量,让“三农”工作成为全社会的共同意志、共同行动。新时代“三农”工作的顺利开展,乡村振兴的全面推进,必须继续坚持党的坚强领导。首先,各级党组织要构筑起领导农村工作的严密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工作机制。严密的组织体系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优势与力量所在,各级党组织在严密的组织体系基础上构建领导农村工作的制度体系、工作机制。在具体的工作中,各级党组织要密切配合、各有侧重,县级以上各级党委要按照“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制度安排发挥好牵头抓总、统筹协调的作用,农村基层党组织在认真落实国家大政方针政策的同时,积极了解民情民意推动基层创新实践。各级党组织上下同心,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全力抓好“三农”工作,9600万名党员迸发出推动“三农”工作的巨大能量。其次,夯实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地位。农村的问题总结起来就是一个“散”字,农村基层党组织是落实“三农”政策的终端和关键,更是组织农民、聚合资源的关键,只有解决了“散”的问题,才能迈入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轨道。“无论农村社会结构如何变化,无论各类经济社会组织如何发育成长,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地位不能动摇、战斗堡垒作用不能削弱。”[13]102农村基层党组织要建好党支部、选好带头人,将有能力、有干劲、负责任的干部选拔出来,将村民凝聚起来、组织起来向着乡村振兴努力奋斗。最后,加强乡村振兴干部队伍培养。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关键是要有一批实干的人,“必须建设一支政治过硬、本领过硬、作风过硬的乡村振兴干部队伍。”[17]一方面,要选派优秀干部、吸引优秀人才进入到乡村振兴事业中来。另一方面,各级干部要持续加强做好“三农”工作的能力和本领。要加强理论学习和调查研究,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自觉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认识“三农”工作,打牢做好“三农”工作的理论基础。

(二)坚持系统观念,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重新认识“三农”工作

坚持系统观念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和工作方法[18]。要坚持系统观念,跳出“三农”看“三农”,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重新认识“三农”工作,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新时代“三农”事业提供科学思想方法。首先,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视野中重新定位“乡村”价值。华夏文明根植于乡村所孕育的农耕文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从华夏文明之源汲取精神与文化力量。乡村振兴战略的背后就是对“乡村”独有价值的重新定位,以“乡村”代替“农村”,意味着将作为单一经济体的“农村”复归为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与历史的中华文明载体的“乡村”,这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奠定文化根基,让中国的现代化道路从追赶西方现代化转向中华民族独有的、充满东方智慧的现代化之路。其次,站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格局下重新理解工农城乡关系。农业农村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在重新定位乡村价值的基础上,要深刻理解从“城乡统筹”到“城乡融合”背后传递出的工农城乡关系转变。要改变“三农”工作是单纯的“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片面认识,要看到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三农”事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的文化、经济双重动力,看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互补互促、互利共赢的平等地位。最后,站在共同富裕的总目标下重新审视“三农”工作。我们追求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共同富裕的路上每个人、每个群体都不能掉队。做好“三农”工作不仅要把对农业、农村、农民的历史欠账补齐,更要通过乡村振兴战略带领全体农民共享社会主义发展成果,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肩负的光荣使命。

(三)坚持守正创新,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

我国是人地资源高度紧张的国家,“户均耕地规模仅相当于欧盟的四十分之一、美国的四百分之一”[19],由此带来诸多特殊国情,例如“我国有两亿多农户,经营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13]88等,为乡村振兴战略增加了新的难度。因此,“我国乡村振兴道路怎么走,只能靠我们自己去探索。”[13]279要坚持守正创新,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首先,始终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稳住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基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1]30-31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是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内容之一。只有始终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才能真正稳住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基础,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筑牢行稳致远的“压舱石”。其次,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脱贫摘帽不是终点,各地区要建立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精准帮扶机制,建立健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长效机制,切实增强原贫困地区内生发展能力。尤其是在5年过渡期内,主要帮扶政策务必要落到实处,“逐步实现由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平稳过渡”[17]。 再次,要走出一条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农业农村现代化道路。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既要遵循客观规律、又要结合中国实际,要“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走共同富裕之路”“走质量兴农之路”“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走乡村善治之路”“走中国特色减贫之路”[13]242-256。各地要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将政策导向、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将顶层设计与基层创新相结合,分类推进乡村振兴,在充分发掘本地资源特色的基础上对村庄进行建设规划,切忌“千村一面”。最后,持续提升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做好乡村建设,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乡村振兴必然涉及到农村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如土地制度改革、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等,需要极大的政治智慧,必须持续性提升乡村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为乡村振兴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与制度供给。同时,各地要创新性开展乡村建设行动,持续性改善人居环境,让乡村成为广大农民安居乐业、城里人人向往的诗意栖居乐园。

(四)树牢群众观点,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的主体作用

群众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人民群众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力量源泉。“全党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树牢群众观点,贯彻群众路线,尊重人民首创精神”[1]70。新时代“三农”工作必须认真树牢群众观点。首先,充分尊重、充分相信广大农民的智慧。改革开放的大幕是从安徽凤阳小岗村拉开的,“农村搞家庭联产承包,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农村改革中的好多东西,都是基层创造出来,我们把它拿来加工提高作为全国的指导。”[9]382“三农”工作必须充分尊重、相信广大农民的智慧,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将受群众欢迎、让群众受益的好做法、好经验推广开来。其次,通过 “得民心、顺民意”,实事求是的决策将广大农民组织起来。只有这种真正对广大农民有益的决策才能将农民真正凝聚起来。“在生产关系上不能完全采取一种固定不变的形式,看用哪种形式能够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就采用哪种形式”[20],在农村工作中要牢记实事求是的原则,绝不能违背农民的意愿“替”农民作决定,必须要根据农民的意愿,实事求是地做决策。最后,始终保持同广大农民的血肉联系,始终接受广大农民的批评和监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1]46回顾历史,党始终同人民群众血肉相连,“三农”事业的发展也始终要与广大农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干部队伍在工作中只有始终虚心、真心接受来自广大农民的批评与监督,才能真正凝聚民心民智民力,推动“三农”事业向上向好发展。

(五)守好底线思维,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农”事业行稳致远

底线关系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一旦被突破将犯下颠覆性错误。新时代“三农”工作至关重要,却又千头万绪、系统繁杂,在实施过程中务必要守好底线思维,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农”事业行稳致远。首先,坚决维护农民利益,不断增进广大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与安全感。“三农”工作说到底是为了带领广大农民走向更好的生活,要始终铭记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 务必“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1]46。在推进各种改革、进行各种探索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到在保证既有权益的基础上让农民获得新的收益,“不能富了老板、丢了老乡”[13]250,不能出现任何牺牲农民权益的情况,要在实现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增进广大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与安全感。其次,坚决守好粮食安全,把主装中国粮的饭碗端稳、端牢,端在自己手中。当下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全球粮食产业链供应链不确定性风险增加,国内粮食供求紧平衡的格局长期来看不会改变,粮食安全问题再强调也不为过。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就要守好18亿亩实至名归的耕地红线,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力度确保种源安全,并树立大食物观全方位、多途径开发新的食物资源。再次,坚决落实生态保护,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乡村振兴是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引领的深刻革命,产业振兴绝对不能建立在破坏生态的基础上,一定要“把该减的减下来、该退的退出来、该治理的治理到位”[13]251。要始终铭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让良好的生态成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支撑点,在此基础上建立起绿色低碳循环的农业产业体系,充分发挥出绿色资源的资产效益。最后,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确保“三农”工作始终运行在社会主义轨道。“三农”工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构成,农业农村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新时代“三农”事业的推进过程中社会主义的旗帜决不能丢。只有在社会主义轨道上进行的农业农村现代化才是中华民族需要的现代化,才能真正守好粮食安全、切实维护好农民的利益、坚决落实好生态保护。

中国走向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历程既是最难的,也是最伟大的。过去十年是社会主义农业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十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农”事业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彻底解决了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长期没有解决的难题,开创了社会主义国家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道路,为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农”事业的新飞跃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也为全球减贫事业和世界各国破解农业农村发展难题提供了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三农”工作是党中央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中的关键一环,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内容。今后的“三农”工作要继续完整、准确、全面地贯彻落实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在党的坚强领导下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全方位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农业强国,带领全体农民一起走向共同富裕,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力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伟大事业提供重要支撑与坚实保障。

猜你喜欢
三农现代化农民
数说2021“三农”新变化
边疆治理现代化
商务部:多措并举惠“三农”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2020年“三农”十大新闻
饸饹面“贷”富农民
40年,时光轴下的“三农”演进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