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和实践研究

2023-08-21 06:56徐海波
现代商贸工业 2023年16期
关键词:思政元素国际贸易课程思政

徐海波

摘 要:国际贸易课程天然的“涉外”属性使得学生容易受到国外思想的不良影响,因此加强其思政教育尤为重要。首先明确课程思政融入国际贸易的教学目标,然后深挖课程内容所蕴含的主要思政元素,最后设计国际贸易课程思政的教学体系并付诸于实践,以期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投身中国经贸发展的外贸人才。

关键词:国际贸易;课程思政;思政元素;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16.024

0 引言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这为高校思政教学工作指明了方向。在具体方法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这些指导了高校课程思政的教学理念和教育方法。

在习近平总书记的论述和讲话精神下,教育部开展了5年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取得了包括思政教材、育人体系、队伍建设等一系列进展和成效。但是思政工作远未结束,下一阶段还将通过理论武装、质量发展、队伍提升、机制创新等方面继续推进高校思政工作。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因此,承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高校除了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外,还要用好各类专业课程教学的主渠道,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形成协同效应,进一步完善高校思政体系,逐步达到习近平总书记思政工作的精神和党的二十大报告的要求。

国际贸易课程是经贸类专业的基础必修课程,天然地具有大量涉外理论和联系,因此容易受到国外思想的曲解和侵蚀。加之近年来中美贸易战的冲突和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扩散,使学生容易被西方敌对势力的污蔑言论所迷惑,甚至动摇对中国外贸发展的信心。因此,本文以国际贸易课程为例,梳理课程思政融入国际贸易后的教学目标,探讨国际贸易课程的思政元素,并对国际贸易课程思政的教学和评价体系重新设计,以期达到国际贸易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当前国际贸易热点问题和中国经贸发展,站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政治立场,树立今后从事外贸工作或研究的信心。

1 课程思政融入国际贸易的教学目标

课程思政是其他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二者的叠加或者复合,是一个内涵丰富而又立意高远的创新。科学的课程思政能够将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与专业课程自身的思想内涵相融合,使思政教育的因子融入专业课程之中,赋予思政教育以鲜活的生命,同时丰富专业课内涵,挖掘其育人价值,拓展其教学功能。而国际贸易课程内容与国际政治、政策、文化、市场等都有密切关系,在传授知识和信息的过程中涉及广泛的国际性问题,需要学生有较强的分辨是非能力和爱国主义情怀。因此,本文认为课程思政融入国际贸易的教学目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中国化的思想政治素质

国际贸易的理论和政策都从国际化角度论证了贸易自由化对世界各国的积极作用,但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和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掀起的反全球化浪潮严重阻碍了贸易自由化的进程,更有少数西方敌对势力制造“中国威胁论”,将西方国家的问题归罪于中国。这就需要将课程思政的内容融入国际贸易的各个知识点,用理论和政策向学生分析反全球化的消极影响及真实原因,阐明中国对全球贸易的贡献,驳斥国际上居心不良的不实言论,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站稳鲜明的政治立场。同时,课程要紧密结合党关于贸易发展的最新思想和精神,解读文件内容和指导方向,强化学生的中国化外贸思想,培养拥护党和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奋斗终生的外贸人才。

1.2 清晰的外贸政策认识

国际贸易政策是为本国利益服务而对外贸活动进行干预的措施,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不同的外贸政策必然影响国家之间的利益分配。我国的外贸政策一直是根据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背景审时度势制定的,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更是获得了显著的完善,但也遭到少数国家有针对性的限制措施。近年来,持续的中美贸易战从各方面限制中国的外贸发展,让一部分学生怀疑我国外贸政策的正确性和有效性。因此,必须在国际贸易中引入课程思政,引导学生对我国外贸政策有全面清晰的认识,了解我国在国际经济合作、跨境电商平台、国际营商环境等方面所取得的进展,认清国际上对中国外贸政策的各种不实言论,坚信外贸政策始终围绕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方向发展。

1.3 坚定的爱国主义情怀

国际贸易课程开篇即描述了不同国家的语言、文化、法规的差异导致国际贸易的困难和复杂,但从古至今包括中国在内的各个国家都从国际贸易中受益,中国的茶叶、瓷器等传统商品和各种现代产品时至今日仍广受世界欢迎,这为学生建立文化自信和爱国主义情怀奠定了基礎。放眼世界,中国外贸的发展是近几十年来最重要的国际事件之一,不仅强大了自身,也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但是也要让学生看到,中国在一些商品和领域存在着大而不强的局面,有些学生仍一味追求国外品牌,缺乏爱国情怀。此时,国际贸易课程思政能够教导学生始终不渝地坚持“祖国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和信念,培育爱国情怀,激发民族自豪感,坚信通过自身的努力能够让中国制造和中国创造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1.4 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近年来,反全球化的趋势形成了西方国家单边主义和针对我国的贸易保护主义,不仅损害了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国家的利益,也伤害和阻碍了西方国家自身的发展。但是我国仍然坚持对外开放和自主发展,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积极实现“双碳”目标等,这些都可以通过课程思政在国际贸易中体现。学生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可以看到我国在贸易自由化上的努力和在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发展的措施,我国正用一系列实际行动证明我国不是仅仅在发展自身,也在与其他国家合作进步,不是只考虑经济上的增长,也布局人类长期可持续的发展,这些对于树立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都有帮助。

2 深挖国际贸易课程思政元素

教育部制定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对经济学类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要求是在课程教学中要帮助学生了解相关专业和行业领域的国家战略、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实践、关注现实问题,培育学生经世济民、诚信服务、德法兼修的职业素养。本文在现有国际贸易课程体系的基础上,结合党和国家对外贸发展的最新论述及中国外贸的近期实践,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继续深挖国际贸易课程的思政元素,让学生深刻理解中国外贸的现实问题和政策法规,站稳中国外贸政策的立场,实现外贸自强的奋斗目标。

2.1 从国际分工和全球价值链的发展中追求人类命运共同体

近几十年来,随着生产过程的不断细化,国际分工进入了全球价值链时代,世界各国的经济合作和联系更加密切。在此过程中,中国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合作,为全球价值链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并于2017年取代日本成为世界三大制造中心之一。但是,全球金融危机和新冠肺炎疫情等事件加剧了逆全球化和贸易保护主义,西方社会更是出现了中国“威胁论”“病毒论”等,严重阻碍了全球价值链的稳定和发展。在此背景下,党的十九大和二十大报告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经济合作基础上积极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推动世界各国共同进步。这是中国以实际行动践行自己的诺言,对抗西方保守势力,应对国内外疫情造成的产业链和供应链风险,维护多元稳定的国际经济格局和经贸关系。对于亲身经历过三年疫情的学生来说,他们可以通过该部分课程的学习更真切地感受到国际贸易和全球价值链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意义,也能更深刻地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准确内涵和远大追求。

2.2 从国际贸易政策演变中树立中国对外开放的信心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积极履行承诺,大幅削减进口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加快服务贸易开放,保护外商投资权益,使中国外贸获得了快速繁荣的大发展。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面对西方贸易保护主义的兴起,中国不仅保持了原有的贸易开放政策,还积极应对各种针对中国的贸易保护措施,展现了危机中的大国风范和自信。针对2018年以来美国单方面挑起的贸易战,中国并没有表现出畏战和退缩,而是有理有节地进行政策反制,在逆境中仍然取得了较为理想的外贸成绩单。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中国率先封控疫情,并最早复产复工,保证了全球供应链的复苏和稳定。经过三年的防疫斗争,中国外贸全面恢复和发展,持续推进对外开放,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沿着贸易开放、经济开放、制度开放的路径坚守着对外开放的决心。通过这些事件可以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尽管20多年来中国外贸经历了一系列挫折和困难,但始终致力于减少贸易限制,推动对外开放,以包容、合作的姿态处理外贸问题,展示了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大国信心。

2.3 从国际技术贸易中认识科技强国的重要性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突飞猛进,以信息技术、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兴科技快速发展,国际技术贸易增长迅速。但是近年来世界经济陷入低迷,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面临重塑,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加上新冠肺炎疫情使得西方国家对技术贸易日趋保守,导致中国在一些关键领域不仅要支付高额的进口费用,还很容易被西方“卡脖子”,如中国每年都要从外国进口大量芯片,但美国经常利用技术垄断禁止向中国出口芯片等。通过向学生分析这些鲜活的事例,可以让他们更好地理解科学技术在国际技术贸易中的重要性,只有提升基础科学和科技创新,才能掌握关键零部件的核心技术,使中国既能从国际技术贸易中获利,更能突破西方对高科技的封锁,确保关键领域的安全和稳定,进而参与和主导全球价值链的重要环节,真正实现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

2.4 从区域经济一体化中理解中国国际经济合作的意义

中国经过15年的谈判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本身就说明了中国加強与世界各国经济合作的积极意愿,但近年来反全球化的趋势意欲限制甚至制裁中国与其他国家的贸易和合作,“筑墙设垒”,大行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导致世界贸易组织的运行都举步维艰。即便如此仍不能阻碍中国贸易的发展和建设开放型世界的理想,中国始终以开放的姿态推动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便利化,与很多国家构建双边、区域和多边合作,完成了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一带一路”、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等一系列区域合作成果,同时继续加大对全球发展合作的资源投入,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加快发展。全球金融危机和新冠疫情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可以告诉学生,面对全球安全和发展问题,只有中国扩大国际经济合作,才能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学生通过该部分的学习终将理解,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对世界至关重要,开放的国际经济合作不仅有助于中国的持久发展,也对世界各国实现合作共赢有重大意义。

3 国际贸易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和实践

在明确教学目标和思政元素后,如何有效设计并实施国际贸易课程思政的教学成为高校和国贸教师的落脚点。一门好的课程思政需要同时具备“广度、深度和温度”,能够让学生共情,促使学生参与和思考,在认知、情感、理性和行为等不同层面产生认同,在潜移默化中完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但是,当前的国际贸易课程思政普遍存在着思政内容生硬、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兴趣不大等问题,因此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索国际贸易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思路和实施路径。

3.1 提高教师对思政教育的重视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要把国际贸易课程思政办好同样在于教师。很多国贸专业的教师埋头于专业领域的学术研究,对思想道德和政治素养的学习和提高不大重视,对国际政治和经济发展的事件了解不够,导致教师只专注于知识传授,而疏于讲解课程思政内容,更不能把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融会贯通。因此,首先应该提高国贸教师的思政水平,强化他们对思政教育的重视程度,把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政治觉悟及人文素养放在同专业教育同等重要甚至更为重要的位置,而不是流于表面。此外,教师从事科研可以无限扩展,但课程讲授必须要有底线,内容可以出彩但不能出格,言论可以生动但不能肤浅,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有强烈的示范效应,如果教师对思政教育重视不够,必然导致学生学习效果不好,甚至思想偏颇。国贸教师只有重视课程思政与专业知识的有机融合,提升课程思政教学能力,才能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地影响和启发学生,真正做学生专业和思想上的领路人。

3.2 发挥思政与课程的协同效应

在重视课程思政的基础上,国贸教师还要充分发挥思政与国际贸易课程的协同效应,也是建设课程思政的初衷。开展课程思政并不是弱化或代替思政教育,而是强化思政教育的核心地位和主渠道作用,课程思政只是思政教育的补充。在深挖国际贸易课程思政元素的过程中,国贸教师要整体规划,对教学的大纲、课件、活动和考试等各环节进行设计,巧妙融入思政内容,明确每一部分专业内容的思政教育目标、教学形式等,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地让学生接受并产生共鸣,使得国贸内容和思政元素无缝对接,融为一体。同时,课程思政也不是局限在课堂教学时间内,而是课前、课中、课后的全过程教育,通过课前时政热点的介绍和课后国贸时事的讨论,全面覆盖学生的专业学习和日常生活,潜移默化地实现思政育人和价值引领,最终使“本专业培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和道德修养”成为国际贸易课程思政的根本目标。

3.3 合理运用多种思政教学方法

基于国际贸易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和元素,其教学方法既有别于一般思政课程的教学,也和专业课程的教学有一定的差别。为了使这项工作活起来,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需要合理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一是依托高校的金课建设和网络教学平台,将课程思政教学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搭建线上线下互动课堂,营造资料分享和考核评价的学习氛围,拓展课程思政的全过程和全方位育人。

二是紧密结合思政时事新闻和国贸热点问题,开展课堂知识点讨论和案例分析,通过中国故事解答学生的困惑和曲解,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对思政问题的兴趣,积极主动思考中国问题和立场。

三是丰富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定期聘请国贸学者或外贸人才为学生讲解思政热点,帮助学生,尤其是毕业生进入外贸企业参观或实习,鼓励学生对外贸行业进行社会调查,切身感受中国外贸的蓬勃发展和现实问题,拓宽思政视野,激发投身外贸发展的决心。

3.4 完善教师思政考核和评价机制

完善教师的课程思政考评机制既能监督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也能激发国贸教师提升思政教学的积极性。学生的理想信念、道德标准、法治精神和职业素养被作为衡量学生思想政治水平和教师思政教学效果的四大评价指标,因此首先要通过学校组建专业课教师、政工老师、辅导员等构成的团队,一方面考察教师课程思政教学的过程和形式,另一方面观察学生学习课程思政的反应和意识形态,将含思政元素的试题作为国际贸易考试的一部分,综合评价思政教学的水平和效果。其次,学院构建课程思政教研室,定期开展包括国际贸易在内的所有课程的教研活动,聘请思政教师或校外优秀教师分享思政教学经验,组织教师参观红色教育基地,接受思政传统和师德师风等方面的培训。最后,还要完善教师课程思政的考评制度,学院将教师课程思政的教研效果作为年度考核的重要项目,学校也要将其作为教师考核和职称评审的内容之一,形成院校两级思政考评的综合性和长效性。

参考文献

[1]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2]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关于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贯彻落实情况[EB/OL].(20211207).http://www.moe.gov.cn/fbh/live/2021/53878/sfcl/202112/t20211207_585342.html.

[3]陆道坤.课程思政推行中若干核心问题及解决思路——基于专业课程思政的探讨[J].思想理论教育,2018,(3):6469.

[4]郑霞.“国际贸易”课程思政实践探索[J].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22,(12):4245.

[5]付娟,邓野,张蓝心,等.立德樹人理念下高校课程思政内容及措施——以“国际贸易学”课程为例[J].辽宁经济,2020,(5):9496.

[6]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20200528).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6/06/content_5517606.htm.

[7]徐可,杨秋秋.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的国际贸易课程思政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2021,(3):7782.

[8]习近平.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J].求知,2022,(5):49.

[9]毛静,李瑞琴.“三全育人”背景下课程思政教学理念与实践方式探索——以“国际贸易学”课程为例[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0,(7):7884.

[10]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实践(党的教育版),2020,(9):411.

[11]刘亦晴,许春冬.“大思政”视野下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以《国际贸易》课程为例[J].教育现代化,2020,(45):136139.

[12]章秀琴.“国际贸易理论”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6):1315.

[13]孙艳,王俊.国际贸易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基于全球化视野和立德树人理念[J].现代商贸工业,2022,(6):2123.

猜你喜欢
思政元素国际贸易课程思政
警惕国际贸易欺诈
点扬国际贸易(上海)有限公司
思政元素融入《政治经济学》教学探索
2015年《国际贸易》月刊总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