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婷婷
摘 要:近年来灵活就业市场渐趋繁荣,5G时代的数字化经济正在加速推动灵活就业的发展。高职院校毕业生逐渐成为灵活就业领域异军突起的群体,本文以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2022届和2023届毕业生为研究样本,开展灵活就业调查研究,并结合调查分析的结果,进行灵活就业的优化路径探索,以期推动高职院校毕业生灵活就业良性、健康发展。
关键词:数字经济;灵活就业;优化路径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15.027
“完善促进创业带动就业的保障制度,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健全劳动法律法规,完善劳动关系协商协调机制,完善劳动者权益保障制度,加强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针对灵活就业提出的内容。
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发展,灵活就业已经逐渐成为众多青年在就业时的选项之一。为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针对灵活就业专门作了部署,即要求加强灵活就业服务,完善灵活就业社会保障政策,开展新就业形态职业伤害保障试点。
近年来,从国家到地方,各级政府逐步出台多项促进灵活就业的举措,这进一步推动了灵活就业的发展。本文聚焦高职院校毕业生灵活就业群体,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全面分析高职毕业生灵活就业的现状,并以此为基础,探究推进灵活就业领域的优化路径。
1 数字经济下灵活就业发展
1.1 数字经济内涵
数字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主要经济形态,是以数据资源为关键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为主要载体,以信息通信技术融合应用、全要素数字化转型为重要推动力,促进公平与效率更加统一的新经济形态。
目前,我国数字经济规模已超过45万亿元,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二位。如今,我国网民规模、国家顶级域名注册量均为全球第一,互联网发展水平居全球第二。从2012-2022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从5.64亿增长到10.51亿,互联网普及率从42.1%提升到74.4%。
浏览新闻、远程学习、网络购物、线上办理业务,指尖轻点,足不出户尽享便捷精彩的网络生活,这背后催生了一众以信息化、数字化为依托的“互联网+”灵活就业者。
1.2 灵活就业内涵
灵活就业是相对于正规就业、稳定就业而言的,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灵活就业都被人们普遍认为是因为找不到工作而处于的“打零工”状态。如今,在数字经济的浪潮下,当人们提到灵活就业时,更多的想到“网络主播”“直播带货”等与互联网经济密不可分的就业形式。
自20世纪60年代起,国内外学者就开始了对灵活就业相关问题的探讨与研究。在我国,灵活就业概念的诞生,最早可追溯到2001年,政府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中正式提出“采取非全日制、临时性、阶段性和弹性工作时间等多种灵活的就业形式,提倡自主就业。”因此,灵活就业的概念正式进入大众视野。
灵活就业主要指企业与劳动者之间建立的传统雇佣方式之外的一切用工形式,通常是企业应对短期、临时性、项目制需求而采取的替代性工作安排。区别于传统劳动合同关系,灵活就业者与企业之间更倾向于合作关系。所谓灵活就业,贵在“灵活”,主要是指:工作时间灵活,不受固定上班时间约束;工作地点灵活,工作可借助互联网平台在任何地方开展,不受固定的工作地点约束;工作内容灵活,从业者可同时开展两份甚至更多的工作内容,不局限于某一类单一的工作内容。灵活就业不仅有利于劳动力市场的优化配置、给劳动力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并能为劳动者提供相对自由和便利的工作环境;缓解当前社会面的就业压力,提高人力资源配置效率。
根据调查结果,目前我国灵活就业的人数已经达到2亿人,在就业人员中占比45%。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近年来,灵活就业的岗位主要集中在网络主播、自由摄影师、自由设计师、互联网营销师等。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快递小哥也是新业态经济下的灵活就业主要从业者。随着灵活就业收入渐长,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包括青年大学生开始加入到灵活就业的浪潮中,他们为灵活就业加入了更多的智力因素与科技因素,不仅提高了灵活就业的整体水平和质量,更为灵活用工市场注入了活力。
2 高职毕业生灵活就业现状调研分析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根据教育部印发的数据显示,2023年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1158万人,同比增加82万人。“就业难”“难就业”已成为高校及毕业生的最大难题之一。过去3年,因为疫情导致一部分企业业务线收缩、用人需求降低,导致人力资源市场上的短暂供需失衡,再加上高校扩张,每年毕业生人数逐年激增,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国家、社会、高校、毕业生多方关注的要点问题。
在就业形势如此严峻的现状下,灵活就业已逐渐成为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选择之一。新时代的高职院校学生成长于移动互联网发展成熟的时代,信息化素养高,视野更加开阔,自主选择空间更多,接受新事物的程度更高,更加敢于追求自我发展和内心热爱。和本科院校学生相比,高职院校学生思维更加活跃,更加崇尚自由和个性发展,在多元就业观的影响下,灵活就业的意愿更强,灵活就业的比例相对更高。麦克斯发布的《202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指出,2021届高职院校毕业生中有77%的人选择灵活就业,而本科院校的这一比例仅为42%。
本文在数字经济、共享经济的大背景下,通过对高职院校的毕业生灵活就业观念及现状进行调研及访谈,进一步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灵活就业观和灵活就业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應的引导对策,以期能为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创业提供参考。
采用问卷调查法,向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2022届毕业生和2023届毕业生两个群体发放调查问卷(一)和(二)。
面向2022届毕业生发放问卷(一)共计532份,回收有效问卷476份,有效率为89.5%。对回收问卷进行分析,从性别分布角度,男生201人,女生275人,分别占比42.2%和57.7%。从专业分布角度,理科、商科、文科、艺术类人数分别占28.1%、23.7%、19.6%和28.6%。在“您目前所从事的工作所在领域”这一问题上,67.4%的毕业生选择中小企业,7.3%的毕业生选择事业单位,25.3%的毕业生选择从事电商、主播等灵活就业。针对25.3%的自由职业者的调查中,“您选择灵活就业的原因是”这一问题上,67%的毕业生为主动选择,原因是出于兴趣、爱好以及为自主创业做准备。
在25.3%的灵活就业群体中,针对“就业满意度”“职业规划”等问题开展线上访谈,57.4%的毕业生对目前的就业现状表示满意,对收入水平和职业成就感均持正向肯定;43.2%的毕业生在谈到职业规划时,表示目前灵活就业主要是积累经验和人脉,为今后自主创业做好积累。
面向2023届毕业生发放问卷(二)共计557份,回收有效问卷486份,有效率为87.2%。对回收问卷进行分析,从性别分布角度,男生221人,女生265人,分别占比45.5%和54.5%。从专业分布角度,理科、商科、文科、艺术类人数分别占30.1%、22.7%、17.6%和29.6%。在就业意愿的选择方面,42.6%的学生选择“灵活就业”,其中女生占据61.2%,艺术类学生占据73.5%。对“灵活就业政策是否了解”的调查中,52.5%的学生选择“完全不了解”,32.4%的学生选择“了解部分”,仅15.1%的学生选择“完全了解”。
在对选择灵活就业的207名学生进行访谈,其中74.5%的学生在校期间已经有电商主播、直播带货、设计接单、在线授课等工作经验,并有固定的受众和市场。这部分学生以此为经验,更愿意在毕业后选择灵活就业。
3 高职毕业生灵活就业优化路径探析
根据调查研究的结果,高职院校学生选择灵活就业的比例呈上升态势,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毕业生趋于对工作自由度、自身满意度、价值实现度等方面的充分考量,开始关注蓬勃生长的新兴就业形态,尝试以自由职业者、多重职业者、创新创业者的身份活跃在庞大的灵活就业市场中。但是在灵活就业政策的了解程度、灵活就业的满意度、灵活就业的内驱力发展等方面,仍然存在明显的缺陷和不足。通过文献搜索,高职院校灵活就业培养体系存在以下不足:
(1)灵活就业指导欠缺。高职院校开展的就业指导课,涵盖创新创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等,就灵活就业领域的政策解读、发展模式、前景展望等指导欠缺。(2)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目前困扰灵活就业人员的最大问题是社会保障问题,如社保、公积金等购买无门,法律援助和法律纠纷处理机构不健全。(3)灵活就业职业规划缺失。灵活就业人员更多关注的是目前的利益,对自我职业发展规划不明晰,欠缺职业发展目标。
针对以上灵活就业体系中存在的明显问题,需从政策保障到培养细节多方发力,形成灵活就业健全化、常态化发展与培养模式,推动灵活就业良性发展。
3.1 政策保障到位,全民营造灵活就业的轻松氛围
灵活就业是劳动者自强自立、实现就业的重要方式,对拓宽就业新渠道、培育发展新动能具有重要作用,也是高校毕业生实现就业的重要途径。“社会保障不健全”让众多就业者对灵活就业望而却步,进一步完善灵活就业的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保障灵活就业者的劳动权益,是必要举措。
本文在文献查阅的基础上,梳理了近年来国家到地方为推动灵活就业出台的相关政策。2020年7月28日,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的意见》中,就“拓寬灵活就业发展渠道”“优化自主创业环境”“加大对灵活就业保障支持”等方面作出了重要指示。2020年7月14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3个部门联合发文的《关于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激活消费市场带动扩大就业的意见》中,对灵活就业者的劳动权益保障做出了明确要求。2022年6月22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5个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零工市场建设 完善求职招聘服务的意见》中,从“完善零工市场秩序维护”“完善服务场地设施支撑”“完善信息化应用支撑”等方面对零工经济的发展做出重要指示。
关于灵活就业的相关政策正在日趋完善,在国家大政方针的指导下,各地方政府需建立健全和完善灵活就业人员的工伤保险、社保、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通过行业健康有序的发展减少毕业生对风险的担忧。如灵活就业人员在当地社保部门办理就业登记后,可以个人身份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加强职业伤害保障,平台企业可以按规定为灵活就业人员单险种参加工伤保险;加大困难生灵活就业的帮扶力度,按规定享受灵活就业补贴。
从政策层面,通过灵活就业的能力建设、宣传引导、补贴激励、权益保障等给予高度重视,通过一系列政策“组合拳”的实施有力地推动了灵活就业扩容、提质和增效。
3.2 完善培养体系,扭转毕业生灵活就业的错误认知
“灵活就业就是找不到工作,先干个零工”,这是近90%的大众对灵活就业的认知。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灵活就业已经不再局限于家政、小时工等低水平的工种,与一般的灵活就业不同,大学生的灵活就业更多的是集中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应用背景下、新业态下的自主创业和就业。
(1)加强就业指导中的灵活就业信息的引导。高校就业中心开设的就业指导课加强对灵活就业政策的解读、灵活就业信息的宣传,积极、主动地向学生传递灵活就业的政策和信息,让学生破除灵活就业的盲区,增加就业选择。充分挖掘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领域中的就业机会,引导高校毕业生在数字经济、文化创意、新媒体运营、平台经济等领域从事灵活就业。
(2)加强学生全方位能力的培养。灵活就业者所需要的能力相对而言更加全面和系统化,高校在学生就业指导过程中,对准备选择灵活就业的学生应提供精准化、分层化、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坚持需求导向,针对性地开展技能提升行动,进一步加强对有意选择灵活就业学生的专业培训,为灵活就业学生赋能。
(3)建立灵活就业信息的共享机制。高校在就业体系建构中,需开辟灵活就业共享平台的建设。通过共享平台,及时发布灵活就业的信息,以及灵活就业客观科学的舆论导向。通过平台建设,帮助学生及家长认识到灵活就业的必要性和优越性,破除认知的局限,提升灵活就业的认可度。
3.3 提升个人能力,完善灵活就业者职业品质
对于毕业生而言,选择灵活就业不仅需要有精湛的专业技能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更需要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自我保护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灵活就业的不稳定性,带来收入的不稳定性、社会认可度较低等,在面对这一现实,毕业生要有强大的抗压能力和解压能力,如此才能保证灵活就业的有序开展。高职院校毕业生在就业能力培养方面,需加强心理能力、法律知识等方面的职业品质培养,从而奠定灵活就业的良好基础。
4 结语
随着数字经济的不断发展,灵活就业已经逐渐成为高职院校毕业生越来越重要的一种就业选择。灵活就业使得企业可以做到专业的人才为我所有、并为我所用,用工成本也可以得到缩减,员工可以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工作,可以更加自由地选择工作实践、工作地点和工作方式,从而发挥自己的价值。
灵活就业不论是解决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还是提高毕业生就业率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目前,灵活就业领域仍存在不利于从业者发展的因素,这就需要从大政方针到高校培养以及個人成长共同发力,进一步提高高职院校毕业生灵活就业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沈思雅.基于灵活就业视角的经济新常态下大学生就业探析[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12):135136.
[2]冯喜良.灵活就业时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重要途径[J].中国大学生就业,2020,(20):45.
[3]左春玲,张方风,郭贵军,等.用工灵活化策略的背后:中国上市快递企业非典型雇佣配置效率研究[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20,37(1):143152.
[4]丁守海,夏璋煦.数字经济下灵活就业的规制问题研究[J].理论探索,2022,(1):114.
[5]詹婧,王艺,蒙续铎,等.互联网平台使灵活就业者产生了分化吗?——传统与新兴灵活就业者的异质性[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8,(1):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