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晓汀
走进“赛博乒乓”球馆,摆放着6张深蓝色乒乓球台,似乎与周围其他器材多样、五颜六色的少儿培训机构格格不入。而墙面上悬挂着的五星红旗和两侧的乒乓球世界冠军照片,又在朴实中彰显着专业。
邹阳就是这个球馆的总教练。作为曾经的国家乒乓球队直拍横打队员,从进入省集训队到现在的乒乓球俱乐部教练,这名“前国手”已经与乒乓球打交道20余年。无论在线上还是线下,邹阳都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国球推广出去。在接受《经济》记者专访时,这名乒乓球的受益者,健将级运动员、前国家乒乓球队队员邹阳分享了自己一路走来对于乒乓球人才培养的见解。
体教结合转向体教融合
《经济》:您2003年入选黑龙江省队,2009年进入国家乒乓球队,有丰富的从业经验。对乒乓球体教融合以及全链路的体育人才培养机制有何看法?
邹阳:相对于其他项目,乒乓球体教融合的路子既有独特性,又有代表性。
说其有独特性,在于乒乓球是我们的国球,是竞技体育的一面旗帜,具有很大的品牌力影响力。对于荣誉的追求驱动着一代代青少年投身乒乓球项目并收获佳绩,佳绩的取得又反哺他们在学业上走得更加顺畅。长此以往,这种竞技成绩的长久辉煌和优秀人才的前赴后继,构成了乒乓球体教融合的双螺旋式上升结构,让乒乓球项目不仅多产冠军,更高产学历。
说其有代表性,在于乒乓球具有雄厚的群众基础,各级体校都有乒乓球队伍,许多高校也招收高水平运动员或进行乒乓球体育单招,给更多具有乒乓球特长的孩子进入大学的机会。
经过多次改革,我国的体育人才培养机制更加科学规范,从体教结合到体教融合,逐步打破了原有训练和教学之间的壁垒,树立了以青少年发展为中心的理念,理顺了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的成长链条,解决了文化教育缺失和专业水平参差等矛盾,实现了“训学相长”“术道并举”。
《经济》:体育人才专业培养与业余培养应该达到怎样的平衡或者是互补的状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与基础教育需求应该如何对接?
邹阳:首先要明确业余培养和专业培养在工作重点上的不同。业余培养,无论是业余体校还是俱乐部、社团,主要在于培育青少年对项目的兴趣,开展基础的技术教学,从身体能力和心理素质等多方面考量青少年进入专业领域的可能性,并做好选拔的工作。专业培养,主要是各级专业体校和各级专业运动队,在于全面固牢基本功,全方面提升运动员的技战术能力,通过比赛和针对性训练提高职业竞技的水平,特别是心理素质的锻炼和体育精神的培树。
谈到二者的互补,业余培养重在遴选好的苗子,专业培训则要将苗子培养成人才,在这个过程中,专业培养要事先明确项目对职业运动员的需求,让业余培养把握选拔的方向和标准,业余培养则要发挥群众体育的优势,吸引带动更多青少年参与其中,作为兴趣长期坚持也好,拥有特长作为进阶的敲门砖也好,为塑造青少年健康的身心而努力,这是两者比较理想的平衡状态。
通过观察发现,当前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一个主要问题是,高校多偏重知识技能的传授,而忽略了教学能力的培养,这也是许多毕业生在基础教育中不会教、教不会的原因。
解决这个问题,对于基础教育而言,不需要中小学生掌握多么顶尖的技战术,其更多是基本功的训练和运动知识的普及,因此,要平衡好项目技能和教学能力之间的关系,让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掌握更好的教学方法,并指导学生掌握基础技能,让这些人才多多参与教学实习实践,这样才能从实现“自己会”到“学生会”的转变。
《经济》:我国在乒乓体育人才培养上是否有相比其他项目的亮点和特色?
邹阳:乒乓球在我国拥有良好的群众基础,许多家长自己本来就是乒乓球爱好者,深知乒乓球作为终身运动的好处。他们从自己打球到培养孩子打球,初心一定是锻炼身体,之后才是考虑如果孩子将乒乓球作为特长,可能收获的荣誉和进步,可能拥有的更大成长空间,这是一个正向的过程,实现了运动成绩和成长平台的共进和互促。
相较于其他项目,我国在乒乓体育人才培养上,最大的优势有三点:一是雄厚的人才基础。我国乒乓球专业选手多,给国家队选材的空间很大,运动员经过层层选拔和培养,技战术趋于完美,心理素质也稳步提升,符合职业运动员全方位的能力素质要求;二是完备的训练体系。我国乒乓球项目一直走在世界的最前沿,对项目的理解更深刻,每个技战术环节都研究得非常透彻。这背后,有教练员对运动员身心素质“家长式”的培养,也有强大的科研团队、体能团队、保障团队的支持。我们还有更规范的集训机制,保障了运动员为大赛做好最充分的准备;三是成熟的职业路径。乒乓球运动员的发展路径非常清晰,进入国家队可以为国争光,参加职业联赛则可以获得可观的收入和更高的曝光度。运动员在退役后,无论是成为教练员还是进入企事业单位,就业的前景也非常明朗。现在,互联网又为运动员创业提供了新的空间和机遇。
健康第一 以体育人
《经济》:我国目前青少年体育人才培养还存在哪些不足?对于未来的人才培养工作,您有何计划?
邹阳:目前,我国青少年体育人才培养还是存在过于偏重技能和成绩,侧面削弱了文化水平和心理素质的施教比重,表现在健康第一的理念树得还不牢,全方位综合素质培育力度还不够。
作为曾经的专业运动员,在退役后我也有过迷茫期。感谢这个时代,感谢互联网这个窗口,让我重新找到了自己的舞台。我的初衷就是能在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之余,通过短视频教学、平台直播,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国球推广出去,让更多的人喜欢乒乓球,让更多的朋友能在业余时间坚持体育锻炼。我的自媒体现在已经形成了由公众号和各类短视频号构成的矩阵平台,拥有近30万粉丝,主要是面向业余爱好者,开展技战术教学、赛事报道、器材评测等内容。特别是,我结合做教练的体会,针对业余爱好者普遍存在的问题,开办了“训练营”“爱答疑”“观乒坛”“乒器谱”等栏目,意在消除信息差,将最新的乒乓球理念传递给全国各地的球友。此外,特别是在告别赛场后,当好孩子成长路上的老师,就是我价值新的体现。我想把自己对于乒乓球的理解、对技战术的认识传授给球迷朋友们,讓大家都能提高技战术水平,提升身体素质。这是我的初心,也是我为之奋斗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