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绘体育产业发展新篇章

2023-08-21 04:20周星刘翰林
经济 2023年8期
关键词:体育场馆体育赛事场馆

周星 刘翰林

“体育强国”,在于强体魄,更在于强精神。随着体育改革的全面深化,《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全民健身计划》等一系列纲领性政策文件的实施,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民众健康意识不断增强,2022冬奥会的成功举办,以及一系列国际、国内、大众体育赛事恢复举办,进一步激发了民众的参与热情,我国运动员在竞技体育表现出来的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也增强了民众的自信心。

“体育强国”,还在于强产业、强经济。在经历了重重考验后,我国体育产业发展将驶入“快车道”。“十四五”期间,体育产业的发展目标是总规模达到5万亿元,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居民体育消费总规模超过2.8万亿元,从业人员超过800万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38.5%。体育产业到2025年产业规模将达到5万亿元,2020年-2025年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12.8%,宏观政策空间广阔,未来发展潜力巨大,朝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在当前我国体育迈入新阶段、迎接新挑战的时机下,政府机构、投资机构与各体育从业者共同擘画体育产业蓝图,达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

体育赛事,纷至沓来

体育赛事作为体育产业生态的核心,它的开展还带动了产业链上包括体育无形资产、媒体、赞助商、场馆、特许商品公司、营销及经纪公司等多种要素的发展。同时以赛事观众的需求带动体育产业运转,让体育资产的价值在产业链中分配、流转,带动体育用品制造、体育培训、体育彩票等体育附属产业也带来发展动力。

杭州亚运会和成都大运会两场“主场赛事”,为杭州与成都两座城市带来了城市品牌传播、基础设施升级、带动文旅经济等一系列的裨益。而国际大型赛事的举办,也是我国向世界展现中国对外开放和文化风貌的重要途径之一。尤其在当前外部环境多变的局势下,体育作为人类和平、文明、进步、团结的象征,能够搭建多方沟通的桥梁,促进国际社会间的交流。

在一系列政策措施的支持下,国内各城市也在陆续组织开展多元的体育赛事,如,威海规划了超级铁人三项系列赛,天津承办了中国棒球联赛总决赛,青岛预计今年举办包括国际帆船拉力赛、青岛马拉松等全国级赛事活动46项。

此外,群众性体育赛事的开展也如火如荼。在刚刚过去没多久的端午节上,龙舟比赛通过网络媒体的传播迅速“出圈”,“村超”“村BA”等作為当下热门的现象级事件代表,既是我国体育活动多层次性的体现,也不禁让人赞叹中国体育的潜力和活力。这些热门体育赛事也为当地经济注入了一剂强心针,据“村超”举办地榕江县政府统计,今年5月榕江县接待游客107万人次,同比增长39.73%,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2.41亿元,同比增长52.08%。从“现象”到“IP”,从“举办”到“运营”,怎么去扩大影响?怎么去沉淀体育资产?怎么去规划承载更大的体育消费需求?回答好这些问题,从而可能探索并开辟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群众体育赛事IP运营模式,也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别具一格的乡村振兴画卷,为我国大众体育活动的深入开展提供了样板。

“体育+科技”引领新一轮发展潮流

体育产业中参与者类别众多,产业中各个链条既存在着关联性又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由此衍生了众多的体育场景,随着移动网络、大数据、5G、AI等新技术发展及应用,各类新技术与体育场景频频融合,“体育+科技”的探索循序渐进,尚未止步。

主流运动健身类移动APP包括Keep、Fittime、Nike+Running等,是健身与移动互联网的结合,创造了全新的服务场景和消费场景,对传统健身场馆私教模式进行了颠覆创新。在运用物联网与大数据的基础上,传统运动品牌与科技公司在智能可穿戴设备领域各抒所长,优势互补,将“运动”与“智能”进行更加科学地融合,提供更健康、更专业的运动辅助功能。

从体育赛事的观众来看,通过移动app在线购票验票,通过短视频获得快捷体育资讯,通过VR设备观看体育赛事等,提升了体育观众的体验感、参与感与沉浸感,还能有效拓宽体育产业的受众基本盘。

高水平的体育赛事激发着观众的热情与激情,追求竞技体育水平的提升,是人类不断突破自我极限的表现。而以科技为手段,助力竞技体育水平的高质量发展,已在多个项目得到了践行。奥运举重冠军吕小军的“科技”举重鞋,在运动装备中使用了适应性的新材料,助力其在37岁破奥运纪录再夺冠军;在把握科学的训练原则下,运动员苏炳添通过高速摄像机、生化分析仪、人工智能分析系统等各种高科技设备和技术,进行全方位的监控,制定个性化、数据化的培训计划,全面提升竞争力。

体育科技的蓬勃发展,也得益于我国基础科学能力的发展。众多航天航空科技的外溢,对我国的体育科技提供了众多加持,包括我国研发并被多国广泛采用的“风洞技术”,通过分析遇到风流和水流等问题的比赛项目,针对性训练并提升运动员成绩;飞行器的惯性技术也被应用到运动员游泳训练中,利用惯导分系统得到运动员多项运动技术参数,并精细量化评估,连同定位与测速分系统、视频采集分系统、数据综合分析系统共四部分,能分别实现运动员姿态测量、位置与速度测量、运动视频拍摄以及数据集成解算和三维模型驱动功能。

大众体育与职业体育都通过“+科技”的形式,发掘出了新的爆发点与增长点,但是我们仍然需要正视的是,由于商业模式与应用前景缺乏清晰定位,体育科技在市场化转换中面临挑战。构建成熟的商业生态,形成合理可行的盈利模式,吸引资本获得正向回报,从而进一步反哺体育科技的创新发展,形成体育科技发展的闭环,是促进体育科技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而针对短期无清晰盈利模式的体育科技应用,一方面需要更多熟悉市场化运作的人才参与其中,同时也希望资本能从不确定性中看到长远的确定性,保持耐心与定力。

体育场馆的安全与可持续发展

体育场馆各类体育活动发生的物理场所,伴随着运动爱好者的回归和体育赛事活动举办,以及各类演出活动的恢复,体育场馆迎来了转折与机遇。那么在沉寂了三年之后,体育场馆如何破局?

根据国家体育总局开展全国体育场地统计调查的结果,截至2022年12月31日,全国体育场地422.68万个,相比2019年增加了19.25%。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也从2019年的2.08平方米,增加到了2022年的2.62平方米,已经达到了“十四五”规划中设置的目标值2.6平方米。当前体育场馆仍然面临着个别场馆基础设施落后、部分运营专业能力不足、场馆利用效率低、场馆业态单一盈利状况差的问题,“十四五”体育规划中也对“加快体育场地设施数字化改造”提出了要求,在保障场馆硬件质量、场馆安全运营的基础上,智慧化、绿色化是体育场馆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通过搭载物联网、5G移动通信、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数字孪生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智慧体育场馆可具备感知、传输、存储、学习、推理、预测和决策能力,可全面覆盖赛事筹备、赛时保障和赛后运营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为促进智慧体育场馆发展,2022年7月,国家体育总局等机构联合编制的《体育场馆智慧化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正式发布。2022年12月7日,由中国体育场馆协会牵头编制的《智慧体育场馆建设指南》正式发布。“十四五”规划中提出要在2025年推动地方数字化升级改造不少于1000个体育场馆,打造一批智慧体育场馆,建设1万个以上智慧健身路径、智慧健身步道、智慧体育公园、智慧健身中心等智慧化健身場地设施。各地的场馆智慧化建设也按下了加速键,随着重庆2017年首个“智能”场馆的建设,下辖地区众多大型公共体育场馆智慧化改造工程陆续实施,目前重庆已有22座公共体育场馆实现了智能化管理和运用。随着浙江省建立了《大中型体育场馆智慧化建设和管理规范》的省级标准,省内也建设改造了包括黄龙体育中心的智慧化建设、丽水体育中心的智慧化改造在内的体育场馆。而第十四届全运会赛场西安奥体中心场馆作为国内首座4.0版智慧场馆项目,采用全覆盖的5G网络通信设计、蓝牙定位、LED照明智能控制、人脸识别、可实时监控建筑能耗能效管理平台、智能机器人助手以及VR、AR、APP在线互动平台等技术,广泛服务于赛事举办、群众观赛、场馆运营、赛场周边环境的美化等。

体育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全球性的重大体育赛事可以担当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手,凭借重大体育赛事所传递的强大凝聚力,可以带动“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普及和推广,也是推动赛事举办城市生态环境的提升和绿色发展,促进其高质量发展,并带动相关行业的绿色转型的契机。我国提出了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双碳”目标,而建设与改造绿色场馆,能解决传统体育场馆的能耗高、能源利用效率低的问题,提升场馆运营经济效益,并带来正向生态效益溢出,是实现多方共赢的绝佳方案。

“绿色办奥”作为“四个办奥”理念之首,冬奥场馆全部用“绿电”,新建场馆全部都达到绿色建筑三星级标准,既有场馆通过节能改造达到绿色建筑二星级标准,实现了生态上的可持续性,体现了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理念,这给以后的冬奥会主办方带来的启迪影响深远。在今年杭州亚运会上,绿色理念融入亚运场馆建设全生命周期,打造零碳办赛的“杭州样板”;“绿色低碳”成大运村和比赛场馆一大看点,通过发电玻璃增加有效发电面积,从源头上减少建筑碳排放。经第三方核查机构初步核算,成都大运会在全面落实源头减排措施后,将减少碳排放约2.6万吨。

北京冬奥会后一系列针对场馆进行的面向大众适应性改造和场馆后续利用改造,为大型赛事场馆的赛后改造与运营树立了标杆。针对大型赛事场馆的赛后改造,对于地方政府来说,机遇与挑战并存,成功的大众化改造与后续运营,将会进一步激活场馆区域周边商业活力,在城市经济发展中下了一“妙手棋”;而针对数量庞大的现有体育场馆,进行智慧化与绿色低碳改造的必要性大、市场容量大,一系列的高潜力机会静待发掘。

女性运动员大放异彩

我国体育行业的另一个令世界眼前一亮的优势是良好的性别平等的竞赛和运动环境,女性运动员得到公平的成长机遇,我们在竞技场上共同见证了越来越多“她力量”的案例。许多优秀的中国女运动员在国际体育竞技场上都取得了耀眼的成绩,从整体摘金比例上看,在1984年至2020年之间举行的一共10届奥运会中,中国女性奥运选手占比持续超过50%。每一位登上世界级赛场的女性运动员皆为女性体育赢得了更多的话语权、选择权和更高关注度。

我国在《“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中多次提及“女排精神”,北京奥组委发布的《促进性别平等承诺》,承诺为女性运动员提供更加平等的竞赛及运动环境。根据《中国妇女儿童状况统计资料》和《中国社会统计年鉴》,2013年-2020年,我国女性等级运动员人数快速增长,累计发展女性等级运动员达14.10万人,平均每年发展女性等级运动员为1.76万人。培养女性运动员的同时,女性教练员的需求也随之上升。

体育产业是蓬勃发展的新兴产业,未来发展空间广阔,给经济社会及城市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但纵观我国体育产业的演进脉络,尚存在一些深层次的因素,如市场化体制机制的优化、商业化能力、核心产业竞争力培养以及财务、法律等专业中介机构的参与等,会一定程度影响体育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在全球对于各级政府机构、投资机构以及体育行业的从业人员,如何实现资本与体育产业的深度融合,如何培育体育产业长期健康发展的土壤,都是需要持续面对的挑战。

除了赛事、场馆、科技与经纪等板块,一些新兴赛道的蓬勃发展也孕育着推动体育产业链升级、衍生的机遇。与此同时,人才是制胜关键,中国体育产业也需要吸引更多既懂体育产业又懂商业运作的专业人才和服务机构深度参与到产业发展中,提升体育产业发展过程中的系统性、专业性和合规性,帮助组织实现社会、环境和财务的协同性,以体育持续促进社会和经济进步。

猜你喜欢
体育场馆体育赛事场馆
政府购买体育场馆公共服务存在的问题与化解策略
创新标准打造绿色雪上运动场馆
冬奥之约,场馆先行
2022年冬奥会对中国体育赛事转播的影响
大型体育场馆PPP项目商业模式研究
体育赛事品牌化发展研究
体育:室内体育场馆空气质量标准年内实施
地方立法保障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的思考
畅聊体育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