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力学 陈良金 陈各辉
(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福建莆田,351254)
高职院校助力乡村振兴既是职业教育反哺社会、实现职业教育有为有位的时代命题,也是促进职业教育自身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我们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了,我们农村下一步的目标就是乡村振兴。不仅城镇要好,乡村也要好,乡村城镇一样好”“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1]可见乡村振兴已成为我国的发展战略与时代命题。但是目前乡村振兴中依然存在农民收入普遍不高、农业产值较低、农村技能人才缺失,乡土文化破坏严重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离不开技术支持,离不开人才支撑。充分利用职业教育丰富的教育资源,助力改变乡村振兴目标不明、发力不准、产教结合不紧现象,可以有效服务地方发展,促进乡村振兴。
据教育部、人社部、工信部统计,我国技能人才缺口由2020 年1900 万人增加到2025年3000 万人。[2]为什么在高职扩招技能人才供应量大幅增加的背景下却越来越不能满足地方与产业需求呢?重要的一个原因是:高职院校培养的技能人才适应不了地方与产业需求,导致供需结构失衡,应对技能人才供给侧进行改革优化,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
自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基层村干部作为乡村振兴的主力军,对其素质提升的要求已经上升到战略层面的高度。[3]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汇聚乡村振兴力量,这不仅是实施教育惠民的民生幸福工程,而且对实施乡村全面振兴具有积极的推动和激励作用。[4]高职院校可充分发挥技能人才、技术服务的优势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力,在培养基层村干部、培育新型农民的技能上大有作为,彰显新时代高职教育者的使命担当。2020年至2022年,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共培训村干部1200 人次、新型农民16000 人次,有效地提升受训人员的技能水平、人员素质,促进农村农业科研转化农业生产技术3 项。
职业教育要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关键路径是加强职业教育与地方对接、与产业对接,开展校地合作、产教融合,主动进行教学改革,在确保适应社会需要的同时,也要开展社会服务,服务乡村振兴,在助力地方发展中展现作为。助力乡村振兴的过程,也是职业教育发展的过程。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培育了3 位福建省科技特派员,2 位莆田市科技特派员,6 位市级技能大师,学生取得技能证书比例高达80%以上,提升了师生实践经验与技能水平,增强了职业教育的适应性。
高职院校要助力乡村振兴,服务地方发展,不仅促进高职院校自身教学改革发展,也取得良好的社会效应。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党建引领,把党建工作与服务乡村振兴双向发力到同向发展,做到双融合双促进。同时要善于资源整合,高职院校在面临学校教育资源不足的情况下,能整合地方政府行政资源、院校智力资源与行业企业信息、技术、平台优势,做到政校行企四方联动,构建了灵活、有效、多元的协同育人机制,有力推动了产业转型升级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在助力乡村振兴中,按照“一引领、二循环、三结合、四联动、五构建”实施路径助力乡村振兴,服务地方发展。“一引领”即坚持党建引领,以党建统揽全局,实施党建+工程,助力乡村振兴,党建引领是解决助力乡村振兴的方向问题。“二循环”即构建从学校到地方、再由地方到学校的循环系统,此闭环系统可以增强高职教育适应性,也能提升助力乡村振兴质量;构建从个人到团队、再由团队到个人的循环系统,此闭环系统可以增强师生实践能力,也能提升服务乡村振兴水平;“二循环”实现学校与地方的互惠双赢。“三结合”即构建校内技能实训与校外地方岗位实习相结合、服务乡村振兴与构建育人体系相结合、党务工作与业务工作相结合。“四联动”即构建政校行企四方联动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四方的各自优势,培养更多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五构建”即构建服务乡村产业、新型农民培育、教育结对扶持、城乡社区教育、乡土文化传承五项工程,助力乡村振兴,服务地方高质量发展。其具体为:
一引领。即坚持党建引领,确保助力乡村振兴不走样。以党建统揽全局,就是在助力乡村振兴中实施党建+教学、党建+育人、党建+平台模式助力乡村振兴。第一,党建+教学。党员教师在三教改革中作表率,充分发挥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组织教职工党员争先创优,动员教师党员加入服务乡村振兴团队之中。第二,党建+育人。积极响应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育人方针,组织师生积极参加:服务乡村振兴志愿活动、垃圾分类等德育工程;技能大赛、1+X 考证等智育工程;党员教师带学生晨练、师生同台赛、健身积分等体育工程;劳模进校园、劳动比赛等劳育工程;邀请艺术家开展美育大讲坛、师生书画大赛、校园摄影写真等美育工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增强其服务乡村振兴本领。第三,党建+平台。发挥教师党员的示范引领作用,搭建助力学生成才的多样化、个性化育人平台,构建全方位、开放式的“导师团制”教学模式,促进师生服务乡村振兴职业能力同步提升。
二循环。“二循环”是充分整合地方资源与教育资源的双向融合双向互助,既服务地方发展,也促进师生能力提升,解决乡村振兴实现双赢。第一,构建从学校到地方、再由地方到学校的循环系统,师生从学校到社会主要举措是师生直接去各乡村协助开展危房排查、直接下乡村开展技术服务。多次协助乡村排查危房2 万多栋。师生从社会到学校主要举措是开展助力乡村振兴项目化教学改革。与地方政府部门合作,直接拿实际的工程项目作为实训项目,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第二,从个人到团队、再由团队到个人的循环系统,增强了教师实践能力。师生从个人到团队主要举措是按项目将师生与行业专家、企业人员组成团队,发挥师生团队整体作用、培养协作精神,依靠团队力量完成乡村振兴具体项目。教师从团队到个人主要举措是将项目按专业进行细化分工,依靠这个模式将项目做细,将研究做深,增强师生实践能力,也能提升服务乡村振兴水平。
三结合。“三结合”有力解决乡村振兴的“节能”模式,提升社会资源利用率。第一,校内技能实训与校外地方岗位实习相结合。将校内技能实训项目(实训周课程设计、专业技能训练、1+X 技能训练等)与校外岗位实习(工学交替、顶岗实习、乡村调查等)结合起来,组成学生实践能力体系,由双导师一起负责实训实习。第二,服务乡村振兴与育人体系相结合。通过助力乡村振兴这一平台,拿乡村振兴真实项目给师生动手操作,通过项目化训练,提高其技能证考试通过率与技能水平。第三,党务工作与业务工作相结合。实施党建+具体项目,积极调动师生完成乡村振兴具体建设项目,并在项目运作中增强其服务乡村振兴本领。
校地联动。围绕“适应社会需要”,开办新专业,设立新的二级学院,争取地方政府或政府有关部门支持,2019 年设立第一个福建省公办高职院校消防工程技术专业,2020 年成立第一家福建省高职院校应急管理学院,为助力乡村振兴培养了应急专业技术技能人才。
校行联动。通过市建筑业协会等协会联姻搭桥、搭建平台,带动整个行业内的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同时相互任职,举办与学生面对面零距离的“匠心筑艺”讲堂,设立“筑梦”奖助学金,资助金额80.4 万元,资助学生295 位。校行联动,为服务乡村振兴提供了较好的技术支持。
校企联动。企业是生产一线,拥有大量的实验实训的设备与平台,与有关企业合作,建立校企“5G”体系,共建专业、共建课程、共建实训基地、共建双师型教师队伍、共育学生成才,发挥校企双方共建共享、增强实训资源的作用。校企联动,为服务乡村振兴提供了较好的实训基地。
校校联动。成立莆田市土木职教联盟,与中职院校开展“3+2”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本科院校开展专升本活动;建设开发相关课程,发挥职职贯通、职普连通作用。校校联动,为服务乡村振兴整合了较好的教育资源。
1.构建服务乡村产业工程,助力乡村产业兴旺
针对莆田区域农村建筑产业发展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需要,发挥党员教师专业优势,开展学历教育,与莆田市、仙游县建筑协会等合作,举办在职人员学历提升函授班,已毕业174 名,改善了其学历结构。同时下乡开展技术技能培训和技术服务,为仙游县危房排查活动、危房加固开展业务培训,4 位党员教师以专家组组长或成员的形式直接参与排查,排查房屋多达1 万多栋,直接查出危房337 栋;服务乡村产业振兴。
2.构建新型农民培育工程,助力乡村人才转型
一是在学院成教部牵头下,党员教师积极加入“莆田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基地”,近四年来,共举办100 个班次,培训2 万多人,实现了莆田乡镇全覆盖。学院获评2018 年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基地。二是与莆田市建筑业合作,开展监理员、监理师培训,3 年共进行11 期1529 人培训。
3.构建教育结对扶持工程,助力乡村教育发展
一是发挥职教龙头作用,建设城乡职业教育联盟。牵头组建莆田市职业教育联盟,成立莆田市职业教育研究院,与8 所中职学校就专业课程建设、师资培训交流、实训基地共建共享等开展合作,辐射带动莆田乡村职业教育发展。二是发挥高校文化辐射作用,与乡村小学共建少年宫。与仙游县度尾中心小学等全市5所偏远小学开展合作共建活动。2018 年,投入10 万元,共建“乡村少年宫”,通过场所布置、师资培训、项目辅导、活动联办等活动,改善文体设施条件,提升小学教师教学管理与教学质量。
4.构建城乡社区教育工程,助力乡村文明培育
组织党员师生走进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古村落、福建省最美乡村——仙游县石苍乡济川村,开展乡村建设等社区教育活动。“乡愁记忆在乡村规划建设项目中的体现途径研究”立项省级课题,通过课题引领,编写《济川旅游开发项目书》,助力打造历史名村品牌,促进乡村旅游事业发展。
5.构建乡土文化传承工程,助力乡村文化繁荣
一是文化下乡。组织党员师生、舞龙舞狮协会、武术协会,编排乡土特色的舞蹈、舞龙舞狮、南少林武术等文体项目,“三下乡”活动受众达6000 人次。二是弘扬妈祖文化。2018 年,在第三届世界妈祖文化论坛暨第二十届中国湄洲妈祖文化旅游节上,党员师生承担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妈祖祭典表演、第三届“湄洲女发髻”非遗技艺表演。三是弘扬乡土文化,将莆田地域的耕读文化、蔡襄廉政文化、妈祖信俗非遗文化、枫亭游灯非遗文化、南少林武术文化等历史悠久的乡土文化进行挖掘、活化利用,其中“蔡襄纪念园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入选第五批福建省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四是弘扬建筑文化。留住乡愁是新农村建设的主题,只有留住乡愁,才能展现乡村建筑文化自信。[3]在仙游文庙开讲《古建筑文化》,受众300 多人,挖掘古建筑文化,组织学生调研家乡的古建筑,撰写《相约泉州城,开启文化之旅》调研材料,助力泉州申遗。
对高职院校而言,在服务乡村振兴中实现教育办学质量得到全面提升。湄湾院建筑工程系党支部通过助力乡村振兴,五年来,不仅助力地方高速发展,自身也获得较大长进,多次被学校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获得省级党建工作首批样板支部,也是“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遴选单位。1 位教师被选为福建省党代表,1 位教师党员被评为莆田市优秀共产党员,2位教师党员被评为莆田市高等教育工作先进个人。这种助力乡村振兴的实施路径引领学校内教学改革,其成果为校内其他专业教学改革提供借鉴,同时为兄弟院校提供参考。2 位党员教师荣获国家第一届职业能力大赛裁判,4 位党员教师获省级教学能力大赛奖项一等奖,1位党员教师被评为福建省技能大师。科研成果硕果累累,2 位学生代表福建省出征瓷砖贴面国家级技能大赛,在省级技能大赛获奖20 多次,毕业生广受市场欢迎,就业率高达98%以上。
对乡村而言,在高职院校赋能乡村振兴中实现发展质量全面提升。构建五项工程助力乡村振兴,为莆田市举办3 期1500 多人监理员监理师培训、2 万多人新型农民培训、5 百多人学历提升,增加社会服务收入600 多万元,协助地方政府排查房屋多达1 万多栋,直接查出危房337 栋,助力东庄村省级美丽乡村以及济川村打造历史名村品牌。
高职院校构建“一引领、二循环、三结合、四联动、五构建”工作模式助力乡村振兴,既能开拓办学资源整合联动新路径,建立师生共同成长新模式,也是开辟服务乡村振兴发展新领域,提高服务质量,推动乡村振兴战略顺利实施,具有可操作性,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