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内容主题的国学风潮,正在从社会文化领域向教育领域快速延伸。音乐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合理渗透优秀传统文化,对普及音乐常识,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具有促进作用。本文从传统文化的教育意义出发,通过对小学音乐教学中的问题展开分析,详细探讨了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有效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音乐 传统文化 教学策略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3.06.048
在新课改政策和塑造“文化自信”的双重背景下,学生既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更是弘扬中华文化的关键力量。通过将优秀传统文化与音乐教学融为一体,不仅能丰富学生的国学素养,更可帮助学生实现从人格情操到专业音乐知识,再到音乐美学功底的全方位成长。但在开展传统文化与音乐课堂的融合设计时,教师应特别注意从音乐教学中的问题分析着手,将传统文化的渗透融入对既有教学问题的动态修复中。
一、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意义
首先,传统文化能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不仅还原了古代的社会现实、生产生活环境,还以丰富多样的形式体现出前人的勤劳、智慧以及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民族气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可以帮助学生在欣赏音乐作品、理解艺术内涵、体会音乐情感的过程中,被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正确是非观、价值取向所影响,从而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提高学生道德品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
其次,传统文化能拓展学生音乐视野。从音乐教学的专业角度分析,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能够在教学内容和形式方面为教师提供新的教学方向。借助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音乐知识,学生的音乐技能和情感接受力、表达力能够得到极大提升,音乐素养也可以得到有效培养。
最后,传统文化能展现音乐之美,激发学生兴趣。小学音乐教学中的传统文化元素不仅可以使学生成为音乐的学习者,还可以利用传统音乐、传统乐器的美感,使学生成为音乐的欣赏者。在对丰富多样的优秀传统音乐进行欣赏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更好地发现音乐的魅力、被音乐所吸引,从而产生浓厚的音乐学习兴趣。
二、小学音乐教学中的主要问题
1.音乐课程安排不合理
分析小学音乐教学的活动安排不难发现,一直以来,小学教师和学生家长在传统的应试思维影响下,存在过度重视文化学习、轻视学生艺术修养的问题。分析教师和家长心理可以发现,教师以及家长对音乐教学以及其他艺术课程的轻视,源于“分数至上”的错误教学理念。然而,小学教育阶段学生音乐素养的缺失,不仅与新课改的素质教育理念背道而驰,也影响着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在实际的小学音乐教学中,部分学校不仅没有形成对艺术教育的重视,甚至存在文化课教师兼任音乐教师的现象。在这样的教师配备下,学校的音乐教学活动只能流于形式,音乐教学制度和教学目标形同虚设。与上述情况相比更为普遍的问题是,在我国的一些小学中,由于学校领导、教师主观层面的轻视,以及客观存在的音乐教师师资力量不足等原因,音乐教学活动难以顺利开展。部分学校的课程安排,甚至出现音乐课被文化课程所占,音乐课程被迫缩短、甚至直接取消的现象。在这样的课程安排下,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不仅无法得到满足,学生学习音乐知识、锻炼音乐技能的机会也被无情剥夺,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音乐教学领域的渗透更是无从谈起。
2.音乐教学设施不完善
最近一些年,为增强教育实力、发展教育水平,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制度、调拨了多项资金,用于小学教学设施的建设和完善。在政策和资金的双重支持下,我国大部分小学在校容校貌以及教学设施方面有了较大改观,然而,在小学音乐教学的实际需求面前,音乐教学设施的完善程度尚且存在一定缺失、音乐教学相关设施的建设工作仍旧有待加强。与数学、语文等文化课程相比,音乐课程对教学设备的依赖性更强。对于小学音乐教学工作而言,健全的音乐教学器材、多媒体教学工具以及专门的音乐教室必不可少。通过调查走访可以发现,一些小学不仅没有配备专门的音乐教室,音乐教学设备的数量和种类也是屈指可数。此外,在一些小学中,音乐教学设备无人管理、设备保养不到位、音乐器材管理制度不完善、设备损毁难以及时修复等问题更是不胜枚举。小学音乐教学设施的不足以及相关管理制度的缺失,不仅造成小学音乐教学活动难以顺利开展,而且无法满足优秀传统文化向小学音乐教学领域渗透的教学需求。
例如,在进行革命歌曲《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的教学时,要求学生在歌曲的各个段落采用不同的乐器进行伴奏:以抒情慢板表现中国人民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革命乐观精神;以铿锵快板表现中国人民不畏强暴、在危难关头勇于献身的爱国情怀。然而,由于音乐教学设施的不完善,一些学校的可用音乐器材在种类和数量上存在明显不足,导致实际的教学和演奏过程难以在歌曲的各个段落表现出相应的音乐情绪,既降低了音乐教学的课堂效果,也不利于革命传统文化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渗透。
3.音乐教学目标不明确
小学阶段的音乐教学工作,不应将教会学生演唱固定曲目视作最终的教学目的,更重要的是,要在音乐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对音乐曲目的创作背景、歌曲内容以及思想内涵产生深刻的理解,从根本上扩充学生的音乐知识储备、培养学生运用的音乐技巧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表现能力。然而,在实际的小学音乐教学中,部分教师将“教师教唱”和“学生学唱”作为唯一的教学方式,以学生对所学曲目的独立演唱作为唯一的教学目标。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既无法了解歌曲的创作背景,也难以真正感受歌曲的音乐情绪与情感内涵。
例如,在歌曲《中国功夫》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感悟博大精深的中華武术及其蕴含的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通过学唱歌曲,引导学生对歌词中的“东方一条龙”“外练”“内练”“儿女似英雄”等内容产生超越字面的理解,使学生对歌曲中所表现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但是,一些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仅关注学生的学唱结果,忽视了学生对音乐情感的理解和把握,致使音乐教学存在目标上的模糊性,不仅导致音乐课失去了原有的趣味性和知识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渗透效果、降低了音乐艺术对于小学生的吸引力。
三、如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有效渗透优秀传统文化
1.深入研究音乐课程,挖掘传统文化元素
小学音乐教材的编写大有深意,小学阶段音乐课程的安排不仅考虑到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同时也囊括了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有效渗透,需要教师积极发现音乐课程与传统文化的共通之处、充分挖掘音乐课程内容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小学音乐课程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可以划分为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少数民族文化、节日文化、饮食文化、革命传统文化等几个大的类型,教师可以借助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对不同类型的音乐曲目进行教学,使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音乐教学中重新焕发活力。
例如,在对《狮子舞绣球》这首儿童歌曲进行教学时,教师应对《狮子舞绣球》背后的风格特点进行挖掘,引导学生在充满节日氛围和生活气息的旋律中,发现歌曲的民族风格。首先,《狮子舞绣球》中的自由句式特点鲜明。字数不等、句式自由的歌词引导学生感受喜庆的节日气氛,通过对歌曲旋律的哼唱、对歌词的解读使学生发现:歌词中对锣鼓节奏的模仿以及五声羽调式的运用,不仅使歌曲的节日色彩更加浓厚,也使得整首歌的民族风格更加浓郁。其次,是《狮子舞绣球》这首儿歌对民族打击乐器的灵活运用。教师可以在教学导入中适当添加一些人们过新年的传统庆祝视频,如唱歌跳舞、舞龙舞狮、敲锣打鼓等等,使学生被新年的气氛所感染,主动参与到对《狮子舞绣球》这首儿歌的学习中来。随后,教师便可以带领学生对刚刚观看的视频内容进行回忆,引导学生用肢体动作还原舞狮表演并体会《狮子舞绣球》中欢乐的音乐情绪。在学生被歌曲热闹、欢快的氛围所打动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除去欢快的音乐旋律、自由的句式之外,还有什么元素使得整首歌更具节日氛围?在学生仔细欣赏歌曲、认真思考后,教师便可以逐步引导学生发现:对歌曲的欢乐音乐情绪以及节日氛围发挥烘托作用的,正是民族打击乐器。通过对教学内容中传统文化元素的挖掘和展现,教师不但可以引导学生更准确地掌握歌曲的风格和特点,还可以增强学生的音乐感悟力以及表现能力。
2.利用音乐教学资源,推动传统文化传承
在以往的小学音乐教学中,受教学资源获取方式和渠道的限制,教师往往很难实现对音乐教学资源的扩充。新课改的推行要求小学音乐教师对音乐课堂教学进行升级、积极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音乐教学活动的深度融合,使学生在对音乐曲目的欣赏、学习过程中,领悟其中的传统文化内涵,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有效渗透。为实现这一教育教学目标,教师应在理解学生学习需求和心理诉求的前提下,对现代信息技术加以充分利用,通过技术手段不断扩充自身的传统文化储备,丰富音乐教学资源,推动小学生群体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例如,在《苗家儿童庆丰收》这首儿歌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事先在网络上收集苗族的历史传说、民族迁徙、人口分布以及苗族的语言、文化、服饰、风土人情等资料并展示给学生,使学生对我国的少数民族——苗族,产生基本的认识。为使苗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有效渗透到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向学生介绍苗族的器乐、声乐等音乐形式以及铜鼓、芦笙等苗族特色乐器,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苗族人民能歌善舞的特点。接下来,教师可以安排学生欣赏《苗家儿童庆丰收》音乐伴奏,使学生在音乐的引领下进入情境之中。有了之前对苗族音乐的介绍和铺垫,教师可以请学生猜一猜:这是哪个少数民族的音乐?歌曲中的气氛又是什么样的?并启发学生进行正确作答:苗族歌曲、音乐气氛欢乐而热闹。在开始对《苗家儿童庆丰收》进行正式学习前,教师应先带领学生对歌词进行分析,使学生在熟悉歌词、理解歌词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演唱。在学唱环节,教师一边弹琴为学生伴奏、一边请学生跟着节拍演唱,引导学生在欢快的节奏中感受苗族小朋友庆祝丰收的热闹景象,使学生在养成音乐鉴赏力的同时,获取对我国传统文化、少数民族的正确认知。
3.积极开展音乐活动,彰显传统文化魅力
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渗透,可以通过开展活动项目、拓宽教学渠道的方式得到实现。利用多元的音乐活动和多样的音乐教学环境,教师可以引领学生感受不同的音乐学习体验、理解音乐曲目中的文化内涵,从而实现彰显传统文化魅力、提升音乐教学层次、强化学生音乐审美和感悟能力的教学目的。在音乐活动的规划环节,教师应从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在关注音乐活动的趣味性与知识性的基础上,实现音乐活动具体内容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在开展音乐活动的过程中,教师既要注重以音乐艺术提升学生的音乐理解力和鉴赏力,培养学生的音乐情操,还需要借助优秀传统文化在音乐活动中的渗透,充分展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之美、使学生树立学习传统文化的意识。
例如,在“新年音乐会”的活动中,教师可以选取一些富有传统文化元素的曲目以及相关内容作为活动项目。如在演唱新年祝福曲目《新年好》时,教师可以先向学生讲述“年兽”的故事,使学生认识“春节”的由来。接下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新年”这一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进行挖掘:在《新年好》音乐声中,教师要向学生讲解全国各地的人民庆祝新年的传统习俗、带领学生剪窗花、贴春联,使学生亲身参与到庆祝新年的活动中来,引导学生更好地体会浓厚的节日氛围、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吸引力。为使学生切身感受春节的热闹气氛,教师还可以启发学生在歌曲《新年好》的演唱过程中添加一些肢体动作,如传统的拜年姿势、互相问候、彼此祝福的手势等,从而使音乐活动的情景更加真实、教学氛围更加活跃。为丰富音乐活动的举办形式、激发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教师可以利用竞赛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新年音乐会”集体活动。
例如,举办“新年歌曲大比拼”竞赛,请学生按小组演唱新年歌曲,比一比哪一组能唱出更多与“新年”有关的曲目。为使学生对竞赛有所准备,教师可以在活动开始的一周前公布竞赛内容,为学生收集并学习新年歌曲预留充分的准备时间。为期一周的“备赛”环节既可以视作学生独立自主的音乐学习过程,也可以成为学生接触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新年文化的过程。利用小组竞赛的活动方式,学生学习音乐知识的兴趣得到激发,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继承和发扬。
综上,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宝藏,将传统文化渗透到小学音乐教学中,是新时期完成小学教育启蒙使命的应有之义。作为小学音乐教师,应自觉承担起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使命,通过对音乐教材的深入研究、音乐资源的广泛整合以及多樣化的音乐活动,促进学生音乐核心素养、国学素养的同步成长。
参考文献:
[1] 马茜《中华传统文化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读写算》2022年第21期。
[2] 孙振芳《小学音乐教学的问题及改进策略》,《现代教育》2020年第2期。
[3] 辛艳秋《传统文化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渗透研究》,《考试与评价》2019年第6期。
(安雪梅,1969年生,女,汉族,甘肃庆阳镇原县人,大专,一级教师,研究方向:音乐教学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