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杰
摘 要: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先辈们的宝贵精神财富,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成为教育工作者的任务之一。将化学教学与传统文化教育相融合,更是培养与发展学生化学核心素养,实现立德树人教学目标的重要方式。在当前的化学教学与传统文化元素融合的研究中,对于如何有效将二者融合仍在研究探索之中,基于此,本文对高中化学与传统文化的融合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资料查找、实际教学等方式,找寻其中的问题,并提出改善措施。
关键词:高中化学 传统文化 教学策略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3.06.042
中华文化是中华儿女的根与魂。教育部明确指出,在教育领域要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结合当前的教育理念和时代发展要求,推动中华文化创新发展,展现青春的魅力与时代的风采,促进我国文化软实力的综合提升。在化学等学科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能够使学科教育也担负起弘扬和传承中华文化的历史使命,这将是时代发展下的教育形式,更是培养学生化学核心素养和文化素养的教学方式。
一、高中化学融入传统文化的可行性分析
1.国家对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视和相关政策
从党的十八大,到党的十九大,再到二十大,每一次重要会议上都会提出,要充分发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人才,充分发挥报告所提出的育人要求。在当前社会发展中,文化教育担当起培养时代人才的重要责任,在教育部发布的最新“完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将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体系充分融合到學科教育体系之中,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教育力度,推动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体系的构建,推动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要加强对于青少年学生的传统文化教学,增强青少年学生的文化自信,将青少年学生培养成为优秀的传统文化继承者,为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推动文化传承创新打基础。在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指出,要把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始终贯穿于国民教育之中,使传统优秀文化教育全方面融入思政教育、学科教育、艺术教育。国家致力于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各个教育阶段,因此,从国家层面可看出对于中华传统文化融入教育的重视力度。
2.新《课标》中提出对课堂中融入传统文化的要求
随着教育领域的改革,新课改也随之发生,在当前实施的新《课标》中,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全面发展、综合发展,指出文化素养对于教育的重要价值。在新修订的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充分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并对融入中华传统文化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意见。在新《课标》所修订的基本原则中,明确提出“要有机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与革命文化,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使学生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文化自信、制度自信……形成正确的‘三观……”在修订之后的关于学科课程标准的内容中指出“精选学科内容,重视学科大概念教学,使课程的内容结构紧凑……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以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内容的教学……充实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等内容。”
3.高中化学教材中的传统文化蕴含教育价值
从整个教学体系中不难看出,学生从高中阶段的学习,才开始正视系统性学习化学知识,构建化学知识体系。通过实践教学,不难看出在化学教材中,蕴含了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相关的化学知识,并通过多种形式分别呈现给学生,丰富学生的感官,帮助学生缓解枯燥的知识积累所带来的倦怠感,这也更加体现出化学学科是一门具有较强人文性与哲学性的学科,其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了文化素质教育,进行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充分体现了传统优秀文化在高中化学教材中所具备的教育价值。以高中化学人教版(2019版)为例,其分为化学必修第1册和第2册,以及选修一化学与生活、选修二化学与技术等内容,在化学必修一中体现的传统文化内容,一是绪言中的四大发明、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与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二是第1章中《天工开物》中的火法炼锌工艺记载、黑火药爆炸时的反应以及《淮南方碧树》中的置换反应,三是第3章中的春秋初年掌握的炼铁技术、我国战国时期最大的铁器长方形铁炉,四是第4章中的科技考古研究人员。在必修二中,第5章的陶瓷、我国古代烧制的精美瓷器,第7章的天然纤维织布、发酵法酿酒技术,第8章中古代人对生物质资源的使用、传统中药中提取青蒿素、传统美食豆腐的制作。
当前教育改革中,教师对于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有所增加,大力推动传统文化与学科教学的融合。
二、高中化学融入传统文化的意义
1.促进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展
中华传统文化融入了各族人民的发展精髓,既融合了各个民族的文化内容,又融合了各个民族的先辈们的智慧和先进思想,而化学学科的诞生,也少不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推动。通过高中化学的教学内容,教师要帮助学生了解,在中华传统文化之中,化学所创造的一个又一个化学成就,我国拥有自己的化学文明史。通过与高中化学教学的融合,中华传统文化贯穿于整个教材内容之中,增强了青少年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开阔了学生学习化学的视野,引导学生获得积极乐观、敢于创新、勇于实践的人生经验。
2.促进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高中化学教学之中充分融入了中华传统文化知识,可有效促进学生化学学科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化学学科教学的本质,是帮助学生形成以宏观的角度和微观的角度去看待事物发展,帮助学生养成宏观的思维和微观的思维,掌握以宏观的思维和微观的思维去看待问题的方式,更重要的是在化学学习的过程中,通过结合宏观的角度和微观的角度,去看待化学学习过程中的中华传统文化内容,比如对于典籍的分析、传统工艺的认识以及传统技术的了解,形成正确的化学变化观念和化学平衡思想,使之成为化学核心素养的一部分。通过对中华传统文化相关的化学知识的学习,促进学生对于化学原理的深入理解,提升学生的化学分析能力与化学推理能力,使之成为化学核心素养形成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传统文化中所体现出的科技价值,引导学生去崇尚科技,认识科学,进而形成正确的科学探究意识与科学创新意识,为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添砖增瓦。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看出,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充分融入中华传统文化,不仅可以促进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完善,同时也体现出在化学学科教学中所具备的独特的教育价值。
三、高中化学中的传统文化教学有效策略
深度挖掘高中化学教材中的传统文化资源。教材的总体编排是按照化学学科学习结构形成的,故而在化学教材中传统文化内容的体现有详有略。为了能够帮助学生更快速学习到中华传统文化知识中的化学知识,汲取其中的人文精神,教师除了要深挖教材之中的已有资源外,还可根据教材中的文化类型,做适当的延伸,为化学教师在课堂中进行传统文化教学,提供丰富的教学素材。从当前教材中体现的传统文化,可将传统文化资源分成三大类,分别包括传统的文学典籍、生活习俗、技术工艺。
1.传统的文学典籍中的化学
中国的古代典籍作品数量庞大,教师要从化学学习的角度出发,寻找典籍中有关化学知识的记载,古代化学方面取得的成就不在少数,教师可将其中蕴藏的与化学知识相关的基本原理分别挑选整理出来,形成化学传统文化教育的教学资源。其中包括古代的诗词、古籍与化学发展史。
一是古代诗词中蕴藏的化学,在教学的过程中,可适当引用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化学”诗句,如“何意百炼成钢,化为绕指柔”,与其相关的是生铁除杂炼钢的过程。“雷蟠电掣云滔滔,夜半载雨输亭皋”,与其相关的化学知识为氮的固定。“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与其相关的化学知识为丁达尔效应。
二是古籍中所蕴含的化学知识,古籍是世代相传的书籍,是传承弘扬文化知识的重要载体,如《本草纲目拾遗》中“除以玻璃瓶紧塞其口,勿使泄气”其中所描述的是指氨水的性质与储藏。《天工开物》中“每升水银一斤,得朱十四两,次朱三两五钱,出数借硫质而生”其中所表达的化学知识为质量守恒定律。
三是化学发展史,中国的化学发展史较短,但仍有教育价值,如在对本草纲目的了解中,可指出作者李时珍为减少人们的用药错误而去尝百草的故事,陶弘景在实践中发现鉴别外形相似的“硝石”(KNO3)与朴石(NaSO4)的方法——火烧,这与当前的化学知识焰色反应相对应。
2.传统的生活习俗中的化学
传统的生活习俗,既包括人们吃食上的习俗,也包括人们在精神节日上的习俗。首先,人们在吃食上的习俗,中华传统中历来宣扬民以食为天的思想,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对饮食具有崇高的追求,并形成了具有独特魅力的中华传统特色饮食文化,使化学知识更加贴近生活,在青少年学生中的形象更加鲜活。
柴米油盐酱醋茶是学生日常饮食中的必需品,以茶为例,中华民族在茶的发展中最具有发言权,有关于茶的文化源远流长。茶叶中的化学成分直接影响了茶的色泽和香味,泡茶的过程涉及的化学内容众多,包括对于茶中的有机物的萃取、对茶叶的过滤等,与现代高中化学知识中的分离与提纯等知识相关联,除此之外,茶叶中蕴含了丰富的生物碱,其可与人们血液中的代谢物发生反应,故而适当饮茶可以促进血液中的酸碱平衡。其次,对于泡茶,茶道讲究用好水泡好茶,自来水与矿泉水中,均含有丰富的矿物质,这些矿物质成分含有很多金属离子,例如钙离子、镁离子等,这些金属离子可以与茶叶中的一些酚类物质发生反应,从而形成一系列络合物,使得茶叶中的有效成分可以有效溶出,进而形成一盏好茶。再者,泡茶除了茶叶与水之外,还需要有好的茶具,玻璃材质的茶具中蕴含了丰富的二氧化硅等成分,而二氧化硅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均稳定,且一般不会与酸性的物质发生反应,故而在玻璃茶具中泡茶是较为健康的。而金属茶具从其化学性质出发,可以看出其不耐酸碱,用金属茶具进行泡茶时,其表面所具备的微量的金属如一些铜离子、亚铁离子等,极易溶出,并与茶中的茶多酚等物质形成难溶的茶垢,而此时若想去除这些茶垢,则需要用一些弱酸性的物质与茶垢发生中和反应,从而将其去除。
精神方面的传统节日习俗,更是贴近学生的生活,包括春节、端午节、元宵节等。以春节为例,在过春节时人们都会有贴对联的习俗,以期盼在来年可以驱灾避邪,拥有美好生活。用墨水或金粉写的春联,字迹可以保存很长的时间,用化学的眼光去看待这一现象,墨水中的主要成分为炭黑,而碳本身在常温状态下,物理化学性质稳定,故而在人们现在使用的黑笔中也经常会看到“碳素墨笔”的标示,而写春联时用的金粉,其成分中含有一定的铝、锌、铜等,铝和锌极易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从而在其表面形成一層氧化保护膜,而铜本身的化学性质在化学活动顺序表中靠后,化学性质不活泼,因此使用金粉进行春联的写作也不容易褪色。
3.传统的技术工艺中的化学
中华民族最早掌握了制玻璃、制造火药、染色、制作水泥等技术,在古代的化学工艺和技术方面取得了诸多成就,这些成就涉及了当前化学教学中的很多知识内容。故而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充分挖掘其中的知识内容与精神内容,融入课堂教学之中。首先,在农业技术方面,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大豆的国家,与大豆相关的传统制作工艺有很多,其中最为著名的是豆腐和酱油的制作工艺。在豆腐的制作工艺中,第1步是将大豆进行泡涨,之后用石磨磨成豆浆,形成的豆浆中蕴含大量的大豆蛋白分子,将豆浆放在火上进行温煮,豆浆中的大豆蛋白分子随着温度的升高,分子的运动速度不断的加快,最后在高温的作用之下发生变性,从而使得分子之间相互凝结,从而形成了蛋白质胶体的状态,在此过程中也清除了大豆中的抗营养因子,减少了豆腥气味,之后进行过滤,去除残渣后,在溶液中加入一定的凝结剂,从而形成豆腐,通过把控加入凝结剂的种类,从而得出口感品质不一的豆腐。而凝结剂从化学方面分析,含有氯化镁或硫酸钙,这两种物质溶液均属于电解质溶液,其可与过滤形成的胶体溶液中的电荷发生聚沉,从而形成豆腐。
其次是金属冶炼工艺方面,在中国古时候的冶炼厂中,除了使用天然的一些纯矿石之外,还掌握了一些合金的冶炼技术,比如青铜、白铜,古人最先掌握的是铜矿石和木炭加热还原从而制得金属铜的技术。在商朝,人们掌握了锡和铅的冶炼技术,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周礼 考工记》中记载了铜和锡的6种不同的合金比例。商周时期青铜制造工艺达到了顶峰,制作出各种精美的青铜器物,展现了古代人的工匠精神。春秋时期,人们又将铁矿石和木炭通过点火鼓风的方式进行炼制,提高了化学反应的速度,使得铁器的制造进入了实用的阶段。随后,在汉代,通过铁水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的溢出,最终生成了钢,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百炼成钢。
综上所述,在高中化学教学之中,其所学习的化学知识与中华传统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教师需要充分挖掘和了解古代的化学知识,丰富其教学资源,挖掘传统文化中的化学素材,充实学生的视域和认知,从而增强学生的化学学习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形成,并承担起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责任。
参考文献:
[1] 谢晓东《高中化学教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融合研究》,《教育信息化论坛》2022年第8期。
[2] 庄建安《核心素养培养下高中化学教学中泉州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西部素质教育》2021年第18期。
[3] 陈丹妮《高中化学教学与传统文化教育融合的困境探析》,《教师》2020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