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文明而更向往

2023-08-20 07:27王婉玲龙宣辰
当代党员 2023年16期
关键词:文明村民

王婉玲 龙宣辰

7月19日傍晚,在荣昌区安富街道通安村三矿井广场上,一场由重庆公共运输职业学院的学生主持,通安村村民参加的歌唱比赛正在进行。

没有华丽的灯光与舞台,“歌手们”也穿着朴素,但这毫不影响那质朴而嘹亮的歌声飞向广阔的田野,与晚霞、村居、蝉音和蛙鸣交响。

比赛的最后一曲在所有人的合唱中结束。大家拿起小板凳,捡起地上的垃圾,在欢声笑语中挥动蒲扇相互道别。

回家路上,错落有致的村居,整洁干净的村道,在月明星稀的夜晚显得别有一番情调,仍在回味歌唱比赛的村民感叹:“这样的生活我们过去想都不敢想。”

曾经的通安村是一个矛盾频发、垃圾遍地的村庄。2016年,通安村“两委”以人居环境整治为契机,通过规范健全村民自治奖励机制、推动本土文化传承、引入外来文化资源等方式,让曾经矛盾频发、人居环境“脏乱差”的通安村变得诗情画意,成为“全国文明村镇”。

一墙“奖状”,探寻文明治理路径

早上7点,薄雾初散,通安村林居坝院子,向阳花开,鸟语盈耳。

村民林贤双正弯腰修剪残花,妻子则在一旁清扫落叶和垃圾,“今天正好是我们家值日,我们要把家里和坝子打理得干干净净、漂漂亮亮的”。

“黎明起,洒扫庭院”,古诗词中的生活,在这个农家院坝里再现。

但比起美丽干净的院坝,林居坝院子村民家中满墙的奖状更加引人注目,特殊的是获奖者不是正上学的孩子,而是院子里的老人与青年。

为何他们会有那么多奖状?原来,过去的林居坝院子是出了名的“脏乱差”。村民习惯了散养鸡鸭、随地扔垃圾,污水管网等基础设施也不完善,雨后进院坝得捂着口鼻踮着脚走。

为了激励村民改善人居环境,通安村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建立“小院+”党建品牌,以农家小院为治理单元成立党小组、院委会,设置村规民约,并举行“整洁示范户”“人居环境优秀志愿者”“好媳妇好婆婆”“优秀院落带头人”等评比活动。

“小时候没得过奖状,老了还是要争口气。”为了荣誉,村民自发地把房前屋后清理干净,有了矛盾也不急于发火而是想办法解决问题……吵闹声少了,鲜花绿植多了,遵守村规民约渐渐成为林居坝院子的新风尚。

为引导和教育村民移风易俗、革除陋习,树立文明新风尚,村“两委”将多项评比的范围扩展至全村。

“管理得好、做出成效、得分高的院落,还可获得村级人居环境整治专项资金。”安富街道党群办主任邓跃虎介绍,如今,通安村各个院落的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黄澄澄的奖状贴到了通安村各个院落中,真正实现了由“一处美”带动“一片美”。

一馆“院史”,凝聚乡村精神坐标

“尊师重教,诗书传家,是我们院子首要传承的精神。”7月21日,几位村民带着孩子走进通安村三崇堂院史馆,听着三崇堂村民陈燕的解说,他们不时发出惊叹。

100多年前,三崇堂落成,但彼时还叫“三重堂”,里面居住着数十个家庭,涵盖9个姓氏,可大家并未因为姓氏不同而产生隔阂。

在这里,是教师的村民免费为院内孩子辅导功课、是企业家的则牵头建起“三重堂工程队”,大家集资为院内考上大学的孩子发放“奖学金”,共同筹办的春节团拜会连年举办……大家亲如一家,互帮互助,“尊师重教、和睦相邻、坚定理想信念”的宝贵品质代代传承。

这个小小的院落里,陆续走出21位大学生,十几名教师、高校教授和企业家。

三重堂,成为通安村内人人羡慕的院落。他们随之将“尊师重教、和睦相邻、坚定理想信念”的精神凝聚为“崇文、崇礼、崇信”6字,“三重堂”也由此改为“三崇堂”。

随后,通安村还与三崇堂村民共同集资,将一间四五十平方米的老屋改造为“院史馆”,放置三崇堂50多户村民共同的记忆,用照片和文字讲述这个百年小院的变迁史。

作为荣昌区第一个院史馆,三崇堂院史馆不仅是村民教育子女的场所,还是市级乡村振兴现场教学点、区级新时代文明实践示范点,每年接待游客量达1.2万余人次。

这里已然成为通安村的精神坐标,它不仅为通安村乡风文明建设提供着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也鼓舞、激励着每一位走进它的人。

截至2023年7月,通安村已建有3个院史馆,它们无一例外都写着村民对自己的激励:我要坚守诚信,成为后辈的榜样;我要努力读书考上大学,为小院争光……简短的誓言,成為通安村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行动的生动注脚。

一间“书馆”,重塑本土乡风文明

8月3日,走进通安村三矿井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图书馆,仿佛置身于一个文艺空间,巨大的书架上摆放着两万余册书籍,陶制艺术品随处可见。

两位村内的孩子正安静自习,来自清华大学的学生周志洪和同学们则在准备第二天“小院讲堂”的内容。

“明天我们要讲的主题是‘党的二十大精神,我们将结合生动的案例,让村民感悟思想伟力。”周志洪说。

缺乏公共文化空间和相应的人才资源,是文明和谐乡村建设中的两大难点。但在通安村,这个问题却随着三矿井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建成成为过往。

2019年,重庆市首个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落地通安。

废弃的矿井场地和房屋在清华大学建筑系师生手中变身为艺术博物馆、图书馆,成为村民开展乡村文创、亲子阅读、休闲的好去处,也成为三矿井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落脚点。

复旦大学、西南大学、重庆理工大学也相继在通安村设立大学生实践基地,每年“接力”来到通安村,或开办“小院讲堂”、开展乡土调研,或为村民举办歌唱比赛、开设数字乡村培训课,甚至开办暑期补习班,传授学习技巧,将高等学府的课堂与通安村连接。

青春的血液在乡村流动,重塑本土乡风文明。

但大学实践人才是“流动”的,如何让更多人才“留”在村内?通安村将目光对准了“产业带动”。

通安村临近荣昌城区与安陶古镇,拥有得天独厚的产业优势和交通优势。“为此我们成立集体经济公司,将村内闲置房屋修整、出租,吸引青年创业者入驻。”陈燕说。

驻足于田野的文化产业,形成引导乡村文明向上的自然“磁场”。

重庆大学MBA在读硕士研究生郭懋,在废弃的鱼塘里种满荷花,将臭烘烘的兔棚改为以陶、竹为主题的咖啡馆,将诗意生活搬到村民家门口,还教村民拍摄短视频、直播。

四川美术学院毕业生管永双和妻子李云杉,把破旧的知青社改为“西山雨”陶艺工作室,青砖绿瓦掩映于一片橙林。曾经“只识谷粟”的村民放下锄头,在曲水流觞的意境中喝茶、聊天。

变化在潜移默化中发生着:过去贪玩的小孩将“考清华”设为目标;曾经懒散的村民,如今醉心陶艺;喜欢吵架拌嘴的大爷成为郭懋的徒弟,每日穿戴整齐,直播诗情画意的通安村……

猜你喜欢
文明村民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油站建起来,村民富起来
请文明演绎
脚下有泥土 心中有村民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多元文明,照鉴共同未来
让文明之花持续绽放
漫说文明
能人选出来 村民富起来
对不文明说“不”